「霹靂貝貝」之父張之路新作《吉祥的天空》:寫北京胡同裡的童年往事

2020-11-24 北晚新視覺網

80後的童年記憶裡,一定少不了《霹靂貝貝》這部電影,它的編劇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今年「六一」前夕,張之路出版了新作《吉祥的天空》,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男孩吉祥的成長故事。寫這本小說的初衷,不僅是一位七旬老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更承載了他對兒童文學創作的理解。「我這本書裡書寫的事情可能是微小的、瑣碎的……可是我不願意忘記它們,不願意我的同代人忘記它們,更不願意讓我們的未來忘記它們。」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他表示,「兒童文學不能光讓孩子讀了高興就行,要有對於歷史、社會的認識,兒童文學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來。」

張之路

把自己北京童年記憶寫進小說

《吉祥的天空》是《吉祥時光》的姊妹篇,從吉祥的童年時期寫到青少年時期,細緻地描摹了1957年到1963年期間北京男孩吉祥的中學生活,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百態,寫出了充滿質感和時代特色的少年成長。

從大乘巷胡同走進貝府中學,帶著青春期的懵懂,吉祥在生活和學習的歷練中逐漸體驗人生百味,新鮮的生活撲面而來:參加慶祝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十周年紀念大會、國慶典禮上放飛和平鴿、學工學農、文工團裡當小工、製作小球藻……其中不少小故事,就來源於張之路的親身經歷。「那時候,我們學校經常承擔天安門遊行和接待外賓的任務,光榮也好玩。為了練隊形經常耽誤學習,好在當時沒有那麼重的課業。到了那一天就非常興奮,差不多四五點鐘就得起床集合,天還是灰的呢。」

和吉祥一樣,張之路也是在北京胡同裡長大的。「我不是特別刻意地寫北京文化,就是在字裡行間的感情裡帶出來。」比如,他曾在《吉祥時光》裡寫過這麼一段,老北京人去探望朋友,但是去晚了對方已經睡下了,來的人就說,「您別起了,我把這好兒給您撂窗臺上了。」「一個問候,怎麼能放在窗臺上呢?但聽起來就特別有北京味道。」在《吉祥的天空》中,他還寫了很多街坊鄰裡間的故事:媽媽將伊拉克蜜棗省下來包粽子送給對門郭家懷孕的兒媳婦;楊勝利幫助吉祥家買冬儲大白菜;嶽興華把自己的零用錢拿出來資助楊勝利上大學……一樁樁小事寫出了老北京人的古道熱腸。

除了吉祥的學習、生活,時代發展的腳步也被一一記錄。蘇聯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中國登山隊登頂珠穆朗瑪峰、古巴飛彈危機解除……這些重大歷史時刻都出現在小說中的「黑板報新聞」上。「李政道、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新聞,是我當時印象非常深刻的,很興奮,第一次有中國人獲獎。」這種激勵,也為張之路後來選擇了物理專業埋下了伏筆。

「我們上學的那個年代,對科學的重視,在青少年的追求中是非常突出的,當時沒有人想當演員、歌星,一說到願望,全是科學家。」張之路記得,當時自己特別愛讀愛因斯坦、居裡夫人的傳記,很多段落都能複述出來。

從《霹靂貝貝》到《流浪地球》走了30年

懷揣著科學家的夢想,張之路從北京師範學院物理系畢業後,一直從事教學工作。

1976年周總理去世,悲痛之中的張之路寫了一首詩悼念。「當時有老師說,你這個教物理的詩寫的還不錯,就在校廣播站播出了,後來還在雜誌上發表了。」這個非常偶然的機會,開啟了張之路的文學之路,他開始嘗試寫童話、寫劇本,並逐漸在兒童文學領域嶄露頭角。

張之路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就是《霹靂貝貝》,當時他已調到兒影廠任文學部主任。有一天,時任廠長的宋崇和文學部編輯們開會商議下一年的電影拍攝計劃,大家說了幾個選題都沒通過。最後,張之路想起了自己積累在腦海裡的一個關於「靜電」的故事:「一個深夜,北京婦產醫院的上空來了一架飛碟,這個孩子一出生就帶電,他的爸爸媽媽不敢親他,老師同學也不敢碰他,他覺得很孤獨,他不想帶電……」聽了張之路繪聲繪色的講述,宋崇興奮地站了起來,當即拍板就拍這個劇本。張之路只好承認,劇本還沒寫呢,剛才只是瞎侃的。於是,廠裡給他放了一個月的假,寫完了初稿。「開始叫《帶電的孩子》,後來定稿改做《霹靂貝貝》。」

影片在上海首映時,孩子們興奮地站在椅子上看完了全片,當時張之路就知道,這個片子成了。「那時國產科幻電影還是很稀少的,技術條件也很簡陋,同時期的美國電影《外星人E.T.》花了3000多萬美元,《霹靂貝貝》只花了47萬元人民幣。」張之路認為,除了科幻元素吸引觀眾外,《霹靂貝貝》的內核也很符合當時孩子的心理,「獨生子女的時代來了,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有時候會感覺孤獨,所以孩子看了能有共鳴。」

去年,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大獲成功,有影迷評論說:「國產科幻片從《霹靂貝貝》到《流浪地球》,我們等了三十一年。」談到科幻片的崛起,張之路認為,觀眾是非常渴望看到本土科幻大片的,《流浪地球》雖然客觀上還有很多漏洞,但確實在科幻電影類型上邁出了一大步。「我覺得,現在中國科幻電影最缺優秀的製片人、出品人,製作團隊已經不錯了。」

黃金十年沒留下黃金作品

物理老師、作家、編劇,這幾重身份在張之路的創作上融合得恰到好處。「我的腦子裡有三種創作思維:文學的、影視的、理科的。寫科幻可以想入非非,但最基礎的科學部分不能露怯,如果我當年沒有物理學背景,也沒有勇氣寫科幻作品。學理科的人非常重視邏輯關係,我寫故事也是一環扣一環的。影視思維又給我的寫作增加了很強的畫面感。」

談及兒童文學創作的現狀,張之路表示,過去的十年被認為是兒童文學的「黃金十年」,全國有五百多家出版社,幾乎九成都在出版兒童文學作品。「因為它的市場太好了,門檻又比較低,隨便編一編,都可以掙錢。」

不過,在他看來,這只能說是兒童文學出版發行的黃金十年,而不是兒童文學質量的黃金十年。「在創作上,有沒有特別優秀的作品,還是有爭議的,良莠不齊吧。我認為我們在保持一定數量的情況下,還是應該著重質量。」當下的兒童文學暢銷書中,不乏一些「文化快餐」作品。對於這樣的書,張之路認為可以看,但要適可而止,家長要注意引導。

「一部作品如果寫得太快、沒有打磨,作家缺少對生活、對社會的領悟和感受的話,寫出來的東西就會非常流於表面,就出現了一種『知識空載』的現象。」張之路解釋,這裡的「知識」,指的不止是孩子能否從書中了解很多知識,也包括孩子讀完書後,在思想上、精神上受到的震動。「一部好的兒童文學,不光是消磨孩子的時間,更要讓他有所收穫。沉思也好,哭也好,笑也好,都是一種收穫。」

人們常說,好的兒童文學作家,需要永葆童心。張之路的體會是,所謂童心,就是真心,其實大人孩子身上都有這種純真,這一點是相通的,創作者並不需要刻意去迎合孩子的心理。「所以,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成人讀了也會喜歡。」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俐

流程編輯:tf023

相關焦點

  • 「霹靂貝貝」之父推新作 《吉祥的天空》展60年代兒童視角
    「霹靂貝貝」之父推新作 《吉祥的天空》展60年代兒童視角 2020-09-07 19:25: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燕玲 責任編輯
  • 「霹靂貝貝」之父再出新作,張之路:那些年發生過許多事,我不願忘記
    近日,國際安徒生獎提名獎得主、「霹靂貝貝」之父張之路創作的最新長篇力作《吉祥的天空》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上市,該書是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大獎作品《吉祥時光》的姊妹篇。《吉祥的天空》延續了《吉祥時光》一書的風格,從吉祥的童年時期寫到吉祥的青少年時期,是一部講述新中國成立後少年成長故事的長篇小說。小說展現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百態《吉祥的天空》以時間為軸,細緻地描摹了1957年到1963年期間北京男孩吉祥的中學生活,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百態,書寫了充滿質感和時代特色的少年成長。
  • 因一部電影知名 他為何不喜歡被叫「霹靂貝貝之父」?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三十多年前,一部帶著科幻色彩的兒童電影《霹靂貝貝》曾風靡一時,很多觀眾至今都還記得那個身體帶電的小男孩。這部電影的走紅,也讓人們知道了原著作者張之路的名字。最近,張之路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因為新書《香山慈幼院》的出版。
  • 還記得《霹靂貝貝》嗎?作者靈感竟來自門把手靜電
    其實,在30多年前,有一部兒童科幻電影也曾風靡一時,影片中那個孤獨的、會放電的小男孩,曾是許多80後揮之不去的記憶,這部電影叫做《霹靂貝貝》,原著作者、編劇便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  30多年過去,如今,回想起連同《霹靂貝貝》在內許多作品的創作,張之路忍不住感嘆了一句,「能當一名兒童文學作家,真是挺光榮的事了。」
  • 專訪丨《霹靂貝貝》作者張之路:兒童電影的阿Q
    曾經是中學物理老師的張之路說,自己常年用三套思維生活著,「一個是當年學物理形成的科學思維,一個是文學思維,還有一個是影視思維,這三種思維在我腦子裡團結一致,互相幫忙,所以才有了這一系列的兒童科幻電影。」具體到《霹靂貝貝》的創作裡,科學思維讓張之路開腦洞想,如果一個孩子帶電會怎麼樣?
  • 80、90後的童年科幻記憶都來自他的「思想鋼印」
    而這幾部電影的編劇都是同一人——張之路老師。特派員特意邀請到這位80後、90後童年科幻記憶的編織者到社區作客,解密一代兒童科幻電影神作《霹靂貝貝》的幕後故事。張之路兒童文學作家、國際安徒生獎提名獎得主、「霹靂貝貝」之父0 1 《霹靂貝貝》一部由靜電引發的開創之作1987年的中國,觀眾對科幻電影還沒有什麼概念,更談不上有興趣。
  • 《霹靂貝貝》導演宋崇:現在的兒童電影大多是「偽兒童片」
    《霹靂貝貝》海報《霹靂貝貝》的導演宋崇拍過不少兒童片,在「貝貝」橫空出世前,一部《閃光的彩球》也曾得到當時青少年們的喜愛,也是因為這部影片,讓當時年事已高的兒影創辦者、老影人於藍來到上海「挖」他去了北京。上世紀90年代,宋崇拍攝的《三毛救孤記》,幾乎是救了因為效益壓力重重的安徽電影製片廠。
  • 電影《霹靂貝貝》32年後演員現狀:片中的兩位老藝術家,已離世
    中國第一部兒童科幻片《霹靂貝貝》上映,電影改編自作家張之路的小說《帶電的孩子》,由宋崇和翁路明執導。影片講述了一個叫貝貝的小男孩,因出生時遭遇第三類接觸,全身帶高壓電,成長故事。直至今天它依舊是一代人,童年不可磨滅的記憶——如今,32年過去了,當年在影片中,飾演貝貝,及貝貝同學、父母、老師的這些演員現在生活是什麼樣的呢?皮哥就帶著大家一探究竟——飾演劉貝貝的張京,是導演宋崇在在「全國故事大王」比賽上發現了的。
  • 看電影 你有萬磁王,我有《霹靂貝貝》
    這是一部兒童劇神作《霹靂貝貝》貝貝的爺爺深諳此道,於是要求全家人保守這個秘密。不過因為怕電到別人,貝貝從小就被規定必須戴手套。而且一直被關在家裡不讓出門。但是我們的貝貝是視這種超能力為糞土的!他只想做一個普通人,於是乎。貝貝最後用超能力呼喚來了自己的宇宙人爸爸。
  • 4部國產老電影:每年的冬天,我們都會變成霹靂貝貝
    但是,這四部電影絕對不是大家記憶中那種讓人發悶的黑白色記憶,相反,這些電影裡充滿了想像力的劇情,曾經給我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帶來了很多美好的回憶,那些在陽光下讓心中的幻想恣意飛翔的日子,值得我們再次回首。1.
  • 毀童年動畫片:黃貓警探的辭職原因奇葩,霹靂貝貝忙得焦頭爛額
    說起動畫片,相信大家肯定都不會陌生,它是我們童年的回憶。特別是對於一些80後90後們來說,它們小時候沒有那麼多的娛樂設施。每天放學回到家中,最幸福的一件事情無疑就是可以看上一集或者兩集的動畫片了,記得當時最受歡迎的有《黑貓警長》,《邋遢大王》,《葫蘆娃》等。
  • 《霹靂貝貝》一部拿出去不丟人的國產科幻片,看過的全部暴露年齡
    觀一部電影,品百態人生,今天老白給大家嘮嘮一部國產科幻片《霹靂貝貝》,這部片子可以說得上是國產科幻片的經典作品,看過的小夥伴你現在已經暴露年齡了哦。故事講的是一天晚上,一個孕婦正在婦產科的手術室裡生產,突然天空出現了一個發出不可思議光輝的不明飛行物。
  • 老電影裡的兒歌 ||《綠色錢包》《霹靂貝貝》《苗苗》這些80年代的電影歌曲還記得嗎?
    幸福的微笑留在心間電 影 簡 介《霹靂貝貝》(Electric boy)是1988年由宋崇導演、張之路編劇的中國第一部經典兒童科幻片,由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出品。貝貝帶電的事,爺爺不讓說出去怕別人把他當怪物。貝貝6歲了,還被關在家裡不讓出門,並整天戴著一副紅手套。貝貝偷偷跑出去玩,鄰居來告狀,說他用針扎了小朋友,他很委屈。星期天,爸爸、媽媽帶他出去玩。公交車行駛途中,貝貝用手控制著紅綠燈,一路暢通無阻。公交車上,一個小青年與老奶奶搶座位,他悄悄摘下手套,小青年驚叫著站了起來。
  • 80後懷舊老電影《霹靂貝貝》
    《霹靂貝貝》是我兒時喜歡的科幻之一,電影主要講述一個出生帶電小孩的神奇經歷,看完總是和小夥伴們模仿其中的動作。該片可謂是國產第一部兒童科幻片了,1988年上映,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由宋崇、翁路明導演,雖然距今已30多年過去了,依舊是75後、80後的美好記憶。
  • 北京,史家胡同51號裡的神秘女人
    解放後,章士釗舉家由滬遷京,長期借住在朋友家中,後被安排住進了史家胡同51號。老北京有句順口溜「有名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似牛毛」,史家胡同就是其中的「有名胡同」,並且是極富盛名:24號院是「民國才女」凌叔華的故居、32號院住過傅作義、53號院是鄧穎超的辦公地……有「一條胡同,半個中國」之稱。搬家第二年,1961年,洪晃在這間院子裡出生,父親洪君彥是北大經濟學教授,母親是外交家章含之。
  • 中國第一部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
    「霹靂貝貝」由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出品,宋崇、翁路明導演,張之路編劇,於1988年上映,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兒童科幻片。
  • 北京胡同裡走出來的13位土著大明星
    米市胡同屬於北京著名的牛街地帶,而牛街就是北京的回族居民聚集地。沙寶亮也是回族子弟,米市胡同的很多鄰居都認識他們家人。沙寶亮的父母家庭原來在胡同的南頭,後來就已經拆遷了,在胡同中段臨街而建的兩幢房子,那就是沙寶亮爺爺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