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
中國兒童科幻電影的畫風和現在不同
除了腦洞、想像力等常規詞彙
我們還常常看到懷舊的中年「前浪」
用這樣的詞來評價這些電影:
Cult、先鋒、詭異
中國第一部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很多80後的「童年陰影」《瘋狂的兔子》、《魔錶》等電影,是我們談論中國兒童科幻電影時無法繞過的幾部經典神片。
而這幾部電影的編劇都是同一人——張之路老師。
特派員特意邀請到這位80後、90後童年科幻記憶的編織者到社區作客,解密一代兒童科幻電影神作《霹靂貝貝》的幕後故事。
兒童文學作家、國際安徒生獎提名獎得主、「霹靂貝貝」之父
0 1 《霹靂貝貝》
一部由靜電引發的開創之作
1987年的中國,觀眾對科幻電影還沒有什麼概念,更談不上有興趣。
這一年,張之路在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工作,擔任文學部主任。文學部,就是給電影廠預備電影劇本的部門,每年需要提供5個可供拍攝的電影劇本。
那年六一,眼看時間過半,卻還一部片子都沒上馬,年度任務可能會完不成。當時的廠長,也是後來《霹靂貝貝》電影的導演宋崇,來到文學部跟大伙兒開會,一起討論劇本。
張三提一個,他覺得有點老套,李四講一個,他又覺得少點意思。當時部門一共7個人,張之路作為主任壓力很大。
他突然想起平時常思考的一件事。北京的春天,人們常常被靜電所擾。他騎自行車回家,開信箱先被電一下,開門再電一下,睡覺前,脫衣服還得噼裡啪啦一頓電。想著這黑暗裡閃爍的藍色小火花,大學物理系畢業的他突然有了靈感。
如果一個人身上的靜電特別強,會發生什麼?
如果這個人不是電力超強的成年「霹靂俠」,別人一碰就電暈,而只是個孩子,就富有戲劇性了吧。
那這個孩子帶電,是優點還是缺點呢?爸爸媽媽不能抱他,同學可能不敢跟他玩……
點子有了!這是個帶電的孩子,第一,他很神奇;第二,他渴望做一個普通人。輪到他講的時候,他把這個點子「添油加醋」講了一遍:
有一天深夜,在北京婦產醫院的上空來了一架飛碟。
醫院裡有人正在生產,一道霹靂閃過,醫院的電全停了。醫生就喊:生孩子沒電了,要出人命的!
又一道閃電,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護士大喊:誰是爸爸?你生了個兒子。
在產房外焦急等待的父親跑進來,一親他睡在床上的兒子,嘴就被電了一下。他告訴醫生自己兒子帶電。醫生說:你有病!孩子怎麼會帶電?
……
就這樣一直往下講,大約講了20分鐘。最後講到在長城上呼喚外星人的時候,廠長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劇本在哪?你給我我來拍。
於是廠長給他放了一個月假,把劇本和小說第一稿寫完。於是,也就有了我們看到的《霹靂貝貝》。
0 2 鍋蓋造飛碟
預算47萬,大伙兒一起想辦法
拍攝《霹靂貝貝》一共花了47萬人民幣。同時期上映的美國電影《E.T.》的製作費是3000萬美金。
預算如此吃緊,大伙兒群策群力,一起想辦法。張之路印象最深的就是拍攝飛碟圍繞五塔寺飛行的畫面。
那飛碟當時看來挺酷炫,實際上就是兩個直徑1.5米的鍋蓋,刷上銀粉,扣在一起。鍋蓋中間有個縫,分好多小格子,每個格子裡擱一盞燈。
用一根鋼絲繩把鍋蓋吊起來,邊做公轉,邊拍畫面。再去拍一張五塔寺的夜景照片合成,這戲就這麼完成了。
電影最開始的名字叫《帶電的孩子》,因為當時風靡霹靂舞,「霹靂」倆字很時髦,於是電影最終定為《霹靂貝貝》。
電影完成後,大家在放映室看樣片,覺得一般,並沒有報太大希望。後來參加上海首映式,張之路和孩子們坐一起。他發現孩子們看著看著就站起來,上了椅子。一個站在椅子上的孩子還對剛進場的朋友說:你快來看吶!好看!那時他就知道這電影成了,孩子們喜歡。
說起《霹靂貝貝》的成功,張之路覺得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首先,電影的開創性。帶有科幻色彩的電影當時在國內很少見,孩子們看了會感覺非常新鮮。
其次,電影的內涵。影片中,在友誼和帶電超能力的衝突中,貝貝陷入了糾結。最終,他選擇了友誼,不過也因此失去了超能力。
很多孩子告訴張之路,他們並不希望貝貝失去帶電超能力。而正是這種遺憾,這種人心裡的糾結,讓電影的內涵不至於太淺。
還有時代背景。《霹靂貝貝》誕生時,正值中國子獨生子女潮。相比前幾代的孩子,他們更多了一種孤獨的心態,特別渴望友情。在某種意義上,這個電影也契合了這種心理需求。
0 3 讓科幻就是科幻
未來文明間的較量來自地球內部
幻想類作品,在張之路看來可以分成科幻、玄幻、奇幻、魔幻,甚至神話和童話,而各個分類各自都有自個的脈絡,是不好混淆的。「我希望單純一點,所以科幻就是科幻。」
《三體》等很多硬核科幻作品討論地球文明和外星文明之間的關係,相遇也好,友誼也好,爭鬥也罷,在張之路看來,把這種接觸變成藝術,可以出現不錯的作品,也很吸引人。
但他更關注的未來文明之間的接觸,來自地球內部,甚至發自我們所發明的東西。
目前網際網路技術、晶片技術如此發達,如果把身體的神經結構和晶片結合在一起,創造一種新人類,知識只需要晶片植入就可完成,帶來的究竟是幸福還是痛苦?他把這一探討,放在2001年出版的《非法智慧》中。
還有一年,他在北京師範大學遇見了一位美國編劇,他告訴張之路,中國有個特別好的題材,你們沒有做,就是鄭和下西洋。如果當時鄭和不被召回,他的船繼續走,發現新大陸的很可能就是中國人了。現在全世界可能都在說漢語。
這個類型的片子可以歸類社會科學科幻片,也是張之路喜歡的科幻類型。這一類型的電影給我們帶來一種哲學意義上的思索,讓我們突然感覺到這個世界還可以換一個角度去看。這類作品在兒童作品裡經常看到的,《活了100萬次的貓》《不老泉》都在作品中談論人的生死。
這麼多年,張之路創作了大量兒童科幻文學作品。這份堅持,一方面源自他對科學的興趣,所以始終保有一分探索精神;另一方面則是出自對文學的熱愛,「正好我本人在電影製片廠工作,我們的本職工作也有寫劇本,所以我們就把愛好結合在這個職業上,所以寫成了這些東西」。
六一之際,張之路老師也給三體社區的小夥伴們送來了祝福:
第一,特別想祝福你們生在一個各方面都不錯的一個時代。一個呢,希望大伙兒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能夠多遠一些,不要太單一。有時候我看好多喜歡科幻的朋友,尤其年輕朋友,都特別有個性,老想當宅男。我覺得不用老宅著,和周圍的人多交流吧。
那麼,咱們先來交流一個問題:你的科幻童年記憶是什麼?
致我們永恆的好奇心!
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