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美學發展研究(1978-2018)

2021-02-08 電影藝術雜誌

在電影創作轉向反思性現實主義的同時,中國電影理論也開始了對新的理論話語的探索。在電影與戲劇離婚、電影的文學性、電影語言的現代化等論爭中,新時期初的電影創作開始了一場「電影作為藝術」的自我覺醒。在國門洞開之際,西方電影理論再度被引介至中國,巴贊的攝影影像本體論、克拉考爾的「物質現實復原」論適時地成為了當時電影界高舉的理論大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則為電影創作提供了美學上的參考。「真實成為了這一時期電影美學的最高綱領。」電影開始擺脫千篇一律、脫離生活、感情虛假、漠視個體的創作弊病。這裡的「真實」既指將鏡頭面向生活中的個人生存、面向變革中的現實生活本身和整個社會政治文化,也包含著創作方法論上的紀實美學追求,即追求貼近生活、真實樸素地再現生活的原貌。現實主義傳統的復甦與深化成了改革開放之初電影美學最為突出的特徵,老一輩電影評論家鍾惦棐因此總結道:「1980年的電影,如果說有什麼在崛起,那就是電影現實主義。」

在這裡,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正視現實、忠於現實、力圖把握現實的文藝創作精神,在當時以第四代導演為代表的電影創作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其中既有側重對文革災難中人物生存和心靈呢喃的表現(如《生活的顫音》《苦惱人的笑》《巴山夜雨》《沙鷗》《小街》《如意》《青春祭》等),也有對處於改革浪潮中的現實生活和人物生存狀態的觀照(如《鄰居》《喜盈門》《鴛鴦樓》《我們的田野》《血,總是熱的》《本命年》《過年》等)。在這兩類電影中,除了創作較早的幾部電影熱衷於形式技巧上的探索外,更多的開始追求影像上的紀實性,它們往往突破傳統的劇作方法,採用散文化的敘事結構,淡化情節,攝製上則多採用實景、外景拍攝,大量使用移動攝影和長鏡頭,表演上力求生活化。

繼而,文化反思的熱潮使得電影創作中現實主義美學觀念開始由對現實生活的展現深入到對整個文化的思考中,有些電影開始在更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來探討文明與愚昧、民族的現代化、人的解放等議題,如《黃土地》《紅高粱》《盜馬賊》《黑炮事件》《逆光》《人生》《鄉音》《良家婦女》《老井》《野山》《菊豆》《香魂女》等。這些電影在主題上更具理性和思辨色彩,創作方法也更為成熟,不再單純地追求形式上的紀實風格,如張藝謀的《紅高粱》一開始就有一種浪漫、熱烈的影像風格。

第五代導演發軔於影像美學和民族寓言,但在之後的創作中也開始向當代現實生活靠攏。例如,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周曉文的《二嫫》、李少紅的《血色清晨》將目光投向了鄉土圖景,而黃建新的《站直囉,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夏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遭遇激情》《大撒把》則將現實主義的筆觸深入到對都市主人公的生活狀態和內心體驗的描寫上。對於在改革大潮和電影體制轉型過程中開始投身電影創作的新生代導演而言,現實主義也歷史性地成為了他們的影像表述策略,與從宏觀的視角把握中國政治文化的前輩導演不同,新生代導演更側重於微觀的個人政治表達,其影片講述的或者是現代都市一隅的個體生存,或者是殘酷的青春物語。在形式上,「我的攝影機不撒謊」成為新生代導演追求紀實性影像風格的口號,手持攝影、外景拍攝、自然光、同期音、非職業演員的使用等使得這些紀實性的影像更多帶有實驗色彩,甚至較為粗糙,代表影片有《流浪北京》《北京雜種》《頭髮亂了》《危情少女》《蘇州河》《 冬春的日子》。而在艱難地完成影壇的入場儀式之後,他們也更多地關注起社會現實、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甚至開始有了對政治文化更為深入的思考,其作品如《十七歲的單車》《安陽嬰兒》《卡拉是條狗》《推拿》《洗澡》《團圓》《闖入者》在美學形態上也更為成熟。其中,賈樟柯或可被看作新生代導演的代表,從「故鄉三部曲」

到《東》《無用》《海上傳奇》三部紀錄片,再到《世界》《三峽好人》《天註定》《山河故人》的創作,賈樟柯始終以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和手法來記錄社會的變化,始終將鏡頭對準那些在翻天覆地的社會改革大潮中起轉沉浮的小人物,這份堅持在當下中國影壇難能可貴。

新世紀以來,現實主義仍是藝術片和部分商業片所倚重的創作理念,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也不斷推出,如《一聲嘆息》《盲井》《美麗的大腳》《最愛》《鋼的琴》《桃姐》《搜索》《歸來》《一九四二》《中國合伙人》《親愛的》《失孤》《我是路人甲》《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相愛相親》《嘉年華》《路過未來》《米花之味》,它們更多關注底層民眾的生存和社會民生等問題,近期上映的《我不是藥神》更是獲得了票房和口碑上的巨大成功,說明了觀眾對於優秀的現實主義電影的渴求。但與此同時,我們或許可以察覺到,當前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似乎缺失了表現、批評社會現實政治文化的廣度和深度,理性的沉思逐漸讓位給了更柔化的處理,尖銳的社會問題在故事中得以想像性解決,有學者將此稱之為「積極現實主義」,其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這些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現在大多有意向商業化靠攏,借鑑類型電影的敘事經驗以期獲得市場的認可,且開始將市場化和觀眾的觀影趣味結合進來,因此,現實主義的批判鋒芒或多或少被削弱了。

相關焦點

  • 電影美學課程講稿之一: 什麼是電影美學,以及如何研究電影美學
    亞里斯多德和賀拉斯的《詩學》《論詩藝》,成為古典主義美學的經典,也被廣為傳承。其次,西方美學思想的特徵也體現在發展方面,從古希臘、古羅馬到中世紀、文藝復興,再到近現代,西方經歷了啟蒙主義(體現在笛卡爾對主體哲學到認識論哲學轉型的貢獻)的美學轉型,以及將美學問題的研究重心從什麼是美過渡到審美經驗、對象等方面的美學發展(比如康德對先驗和經驗的批評,從而來調和這兩方面思想的缺陷,揭示美學問題的複雜性)。
  • 邱曄:美學經濟助力發展電影產業
    按照這一傳統產業分類,電影會更多地被當做內容產業來看待。實際上,電影產業由內容和衍生品兩部分構成。對電影衍生品產業的「盲視」,直接導致該產業理論建構、市場要素培育、相關產業政策與內容產業關聯要素及聯動機制的研究不足。從市場表現來看,衍生品產業可以為整體行業帶來大量利益。在美國,電影總收益的大部分都來源於電影衍生品,票房收入佔產業總收入比重還不到30%。
  • 美術研究|陳旭光:論電影工業美學的大眾文化
    【關 鍵 詞】電影工業美學;理論資源;大眾;大眾文化;電影觀念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在繁榮發展的背後,也不斷「遇冷」,需要冷靜、深度、系統的理論思考。電影工業美學理論的提出,既呼應了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需求,也源於電影理論發展之自覺。
  • 電影美學研究閱讀參考書目
    ,19803、林洪桐《銀幕技巧與手段》,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4、約翰·勞遜《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技巧》,邵牧君、齊宙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5、喬治·布魯斯《從小說到電影》,高駿千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6、雷內·克萊爾《電影隨想錄》,邵牧君、何振淦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7、巴拉茲《電影美學》,何力譯,中國電影出版社
  • 2018年中國電影:產業的小寒,創業的暖冬
    20年前,電影《甲方乙方》裡的一句臺詞流行至今,「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20年過去了,中國電影走過了市場化初期的艱難探索、產業化改革的不斷深入與創作和美學觀念的更迭流變,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回望即將過去的2018年,中國電影業經歷了一波令人欣喜的現實主義美學的回潮,「內容為王」、「口碑至上」等觀念逐漸成為共識。
  • 影遊融合:中國電影工業美學的新維度
    現今,影遊融合等現象正在不斷為電影工業的審美體驗開拓新的維度,中國電影學界期待著一種更有闡釋力的電影工業美學理論建構。這既體現出電影理論詢喚工業意識的先見,又強調了堅守美學品格的價值,在理論層面、現象層面、創作層面都具有可供展開的研究路徑。鑑於此,本刊特約相關領域的學者,通過爭鳴探討,對電影工業美學理論的內涵與宗旨作出闡述,並從而探討影視劇與遊戲融合發展的審美趨勢等論題。
  • 《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表明 新媒體紀錄片迅猛崛起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日前,《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在線發布。發布會由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五洲傳播中心和嗶哩嗶哩聯合主辦。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介紹,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50.36億元,年生產總值約66.60億元,均比上一年有所增長。紀錄片產業仍處在良性上升通道,但增速較2016年之前有所放緩。其中,紀錄電影票房出現滑坡,由2018年的5.34億元降至2019年的1.49億元。
  • 【大家•重磅】電影工業美學系列論文之六十八 劉強 喬慧 | 21世紀中國動畫電影的民族性、現代性與工業美學​
    如饒曙光發表在2018年《當代電影》第4期的《重工業電影及其美學》、張衛的《新時代中國電影工業升級的細密分工與整體布局》(《浙江傳媒學院學報》 2018年01期)、趙衛防《中國電影美學升級的路徑分析》(《浙江傳媒學院學報》 2018年01期)。2017年12月15日,在北京大學舉行的「迎向中國電影新時代——產業升級和工業美學建構」高層論壇探討工業美學建構與產業發展。
  • 呂克·貝松電影中的美學研究
    摘 要:呂克·貝松,法國著名導演,其電影作品擁有強烈而獨特的個人風格和文化美學。本篇論文以呂克·貝松不同階段的作品為線索闡述了他電影中的主題,以及畫面中各種巧妙的轉場並深入闡述其不同階段影片的風格特徵。從電影的美學各個方面入手多個角度解讀呂克·貝松的電影文化。
  • 【大家·重磅】電影工業美學系列之十九 李立 彭靜宜:再歷史——對電影工業美學的知識考古及其理論反思
    [③]2018年5月13日晚,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在清華大學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電影,配得上這個時代嗎?」的主題演講。               中國電影理論必須增強對現實的回應能力,擔當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中國夢的歷史使命。
  • ​王若璇丨溯源·延續·割裂——中國古裝電影的藝術傳承與美學變遷(2010-2019)
    [1]汪流.中外影視大辭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2]穆念霄. 新世紀以來中國古裝片中的國家形象研究[D].山東濟南:山東師範大學,2017:5.[3]蒲震元.「自然」論的文藝美學觀[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05):20-25.
  • 2020中國電影美學年會開幕國家級電影大數據項目落地安溪
    12月14日至16日,「中國電影資料館安溪數字資源中心項目籤約儀式暨2020中國電影美學年會」在安溪舉行。作為年會重頭戲的中國電影資料館安溪數字資源中心項目於15日籤約,中國電影資料館數字備份庫、國家影像修復基地、藝術影院(安溪店)等一批項目正式入駐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
  • 第二屆新時代中國戲曲電影發展論壇在廣州增城召開
    獵狐網廣州消息(王學軍)2020年11月21日至23日在廣州增城1978電影小鎮隆重舉行了第二屆新時代中國戲曲電影發展論壇。會上總結了去年3月在小鎮召開的"首屆中國戲曲電影高峰論壇暨尹大為導演戲曲電影藝術研討會"以來的一年半時間,中國戲曲電影有了全新的發展。
  • 「美國電影之夜」聚集中外電影人 《201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正式發布
    【相關連結】《201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發布論壇現場 6月19日上午,在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論壇「改革開放與中國電影」上,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編的《201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正式發布,並首次推出了海外版,向海外從業者介紹中國電影所取得的成績、中國電影市場的特點和中國電影產業政策
  • 《2018年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發布網絡影視市場:網劇、網大...
    封面新聞記者 於婷 攝影報導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從《靈魂擺渡黃泉》到《罪途1之死亡列車》,從《創造101》到《偶像練習生》,2018年,中國網絡影視市場驚喜不斷。網劇、網大、網綜,60後到00後,每個人都能pick到自己喜愛的內容。
  • 韓國電影美學的歷史與現狀
    韓國電影的歷史與未來 . 首爾:Contents House,2018. 20.10 [韓]金美賢等 . 韓國電影史:從開化期到開花期 . 首爾:Communication Books,2006 . 54—55.11 [韓]韓相言 . 20世紀20年代朝鮮的辯士體制引進過程及其特點 . 電影研究,2010,(44):390.
  • 美術研究|從美學角度論紫砂造物之道及發展趨勢!
    本文從美學的視角探討了紫砂器物的萌發、功能和審美價值,以提升紫砂文化的理論內涵和審美趣味,並從擇材施技、因人而異、與時俱進等方面論證了紫砂造物之發展趨勢。[關鍵詞紫砂,美學;器物,道,發展趨勢中國古代哲人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發現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其對宇宙萬物、社會、人生的運行規律進行總結概括,衍生形成了中國哲學和中國美學。
  • 香港電影研究的現狀分析
    香港本土一直多以報刊雜誌評論為主,多在文中閒談影界瑣事,其自身研究直至1978年之後,才在每次香港國際電影節同時出版一本電影回顧的論文集,方始有較為正式的學術研究;而英文世界中,第一本關於香港電影的學術著作是查奕恩的《香港電影工業與觀眾之社會學研究》,這是同港大亞洲研究中心合作的一個項目;臺灣方面是在80年代之後,由焦雄屏及其一批高校學者,在注重臺灣電影研究的同時,也注意到了香港電影的重要性;而中國內地直至
  • 《201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發布|中國市場成拉動全球影業上升大引擎
    《201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並舉辦「改革開放與中國電影」論壇——中國市場成為拉動全球影業上升的大引擎    在改革開放邁入第四十個年頭的今天,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國電影人的不懈努力,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營收超過200億元,一舉超越北美地區同期的28.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3億元),創下全球單一國家季度票房最高紀錄。  在如此大好的形勢下,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201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發布暨「改革開放與中國電影」論壇,於近日在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舉行。
  • 【大家·重磅】當代華語導演研究系列論文之十三 王玉梅:「自我」美學視閾下的呂樂電影研究
    編者註:近日,「大家談影視」將編發一組當代華語導演研究系列論文。該論文作者均為山東藝術學院戲劇影視學專業各級研究生,也是山藝劉強副教授開設的電影學研究方向專業核心課《電影導演專題研究》的教學成果集中展示。該課程在講授和研究對象上多以華語導演為主,且新生代導演佔據了較大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