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納影業等聯合出品的《紅海行動》體現了大製片公司的責任感,而開心麻花等打造的《西虹市首富》,則展現了中小製片公司的創作活力
中國影協發布
《201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
並舉辦「改革開放與中國電影」論壇——
中國市場成為
拉動全球影業上升的大引擎
在改革開放邁入第四十個年頭的今天,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國電影人的不懈努力,中國電影產業2017年的市場規模已接近600億元,觀影人次高達16.2億元。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營收超過200億元,一舉超越北美地區同期的28.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3億元),創下全球單一國家季度票房最高紀錄。
在如此大好的形勢下,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201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發布暨「改革開放與中國電影」論壇,於近日在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舉行。 《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下文簡稱《報告》)是中國影協組織國內權威電影產業研究專家撰寫的年度電影產業藍皮書,至今年已經連續發布12年,成為業界公認的權威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為適應新時代國際電影產業融合趨勢,今年中國影協與美國電影協會合作,首次面向海外推出《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國際版,在好萊塢百家影視企業中定向發行。
「《報告》國際版從中國電影市場發展、電影熱點問題剖析、國際電影合作策略政策、電影產業大數據四個方面,對接中國與國際電影市場的現狀和理念,為亟須了解中國電影產業的國際電影從業者提供專業支持。」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希望《報告》國際版的出版與發行能夠成為一條紐帶,推動中國電影的國際化發展道路。美國電影協會大中華區總裁馮偉表示,中國電影產業正在經歷一個「黃金時代」 ,美國電影協會將盡力發揮積極作用,加強中美電影人的交流與協作,促成更多優秀合作作品的誕生。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總裁艾裡善也表示,中國電影市場對於美國而言非常重要,這個銀幕數超過5萬塊的龐大市場,有著無限的機會與可能。
在離觀眾最近的電影市場中
釋放存量
中國電影產業自2016年開始增速放緩所引發的業界悲觀情緒,被2017年暑期《戰狼2》票房的一路高歌猛進一掃而光。《報告》課題組主筆、電影市場研究專家劉嘉以《中國電影放映業的熱點問題剖析》為題發表演講,分享了「中國市場已經具備了自我修復的能力」「中國市場是拉動全球影業上升的大引擎」「電影對年輕觀眾群的爭奪將更加激烈」「中國5萬塊銀幕世界第一,但尚存缺陷」「中國電影放映業的下一個風口」等最新研究成果。「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產業增長的模式也在發生改變。過去十幾年我們主要依靠增量來提升產業的整體體量,如今我們要更加重視存量,依靠存量的釋放與增長來推動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劉嘉表示。
《報告》課題組主筆、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藩分享了「中國電影製片產業的六個特點和趨勢」 。他表示,中國電影製片業已逐步形成了傳統平臺型電影公司、網際網路基因電影公司、以優質主創為主導的電影公司、娛樂行業轉化的電影公司等幾大梯隊分工與合作的機制。「在市場結構多元化、目標受眾多樣化的今天,像博納、光線這樣的大製片公司有大責任,而像開心麻花、春秋時代、和力辰光這樣相對較小的製片公司也有大機會。 」
2017年全國票房產出中,電商服務費高達34.53億元。與此同時,中國電影市場的線上化率達到80%,而北美地區僅為30%。「這意味著,中國電影不僅產業增長率全球領先,同時也擁有強大的線上優勢和觀眾數據。 」貓眼研究院院長劉鵬在題為《中國——離觀眾最近的電影市場》的演講中指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快速發展,使中國形成了與觀眾距離最近的電影市場,「網際網路滲透進入電影行業,不僅帶來了觀眾消費模式的變革,也帶來了宣發以及創作模式的創新。 」
在與改革開放同行的四十年中
觀照社會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電影以獨特的影像表達,觀照著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演變。參加「改革開放與中國電影」論壇的張宏和著名導演黃建新、鄭大聖一致認為,中國電影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
黃建新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電影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第五代」電影文化思潮帶來創作繁榮的階段、上世紀90年代製片廠體制陷入低谷的階段,以及電影產業全面深化改革後的嶄新階段。「雖然電影行業是改革得比較晚的領域,卻後來居上,引人注目。 」黃建新坦言,自己從業38年,經歷了中國電影改革的全過程,「從早年的《黑炮事件》 《站直囉,別趴下》 ,到近年的《建國大業》 《智取威虎山》 ,我參與的創作帶有極為鮮明的時代烙印。 」
在張宏看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電影行業發生了多次重要的轉變,比如從十六家電影製片廠到兩千家民營電影公司,從沒有票房統計到全球票房第二,從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到電影的多元化發展,從多齡觀眾群體向年輕化群體傾斜等等。「中國電影市場在開放進步的過程中,貢獻和沉澱了很多新鮮而有益的經驗,可供全球電影行業分析與汲取。 」張宏表示。
談及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的動力,三位嘉賓不約而同地將話題集中在了「中國電影新力量」上。「電影是個生產快樂的行業,一定要以最大的熱情去支持和鼓勵青年導演。我們『第五代』剛冒頭時,持否定態度的業內人士遠比持支持態度的多。人年齡大了之後,就會不由自主地站在權威的立場上去看待甚至批評年輕人,但我們必須意識到,他們才是中國電影的未來。 」黃建新如是說。始終堅持探索電影可能性和創新價值的鄭大聖送給青年電影人的話是:「希望在更新鮮的電影中看到最銳利的力量,因為最無所顧忌、最生猛的想像力,才是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