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從美學角度論紫砂造物之道及發展趨勢!

2020-12-24 美術研究

編者按:中國的陶瓷代表著一種東方文化,構成了東方的生活藝術和審美意識。紫砂作為中國陶瓷中的「紅色瓷器」,是中華民族造物文化寶藏之一。它不單純滿足實用,亦可用「道」與「器」來分析其形制、法則、規律與器物的關係。本文從美學的視角探討了紫砂器物的萌發、功能和審美價值,以提升紫砂文化的理論內涵和審美趣味,並從擇材施技、因人而異、與時俱進等方面論證了紫砂造物之發展趨勢。

[關鍵詞紫砂,美學;器物,道,發展趨勢

中國古代哲人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發現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其對宇宙萬物、社會、人生的運行規律進行總結概括,衍生形成了中國哲學和中國美學。器物,由古至今,都是物質文化的傳承與智慧的結晶,《易經·繫辭》提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體現了中國人對器物的看法,器物是人文的載體,說明古人制器承載了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國的陶瓷是東方文化的一種代表,構成了東方的生活藝術和審美意識,並上升到了哲學的精神。紫砂作為中國陶瓷中的「紅色瓷器」,是中華民族造物文化寶藏之一。它不單純滿足實用,亦可用「道」與「器」來分析其形制、法則、規律與器物的關係,即可用美的規律來造物,更具有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

一、應運而生的紫砂器物

陶器,是人們按照自己在社會共同生活中所培養和形成的理想、願望等等而創造的智慧結晶。駱駝墩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江蘇宜興有七千多年的制陶史,出土大量的印紋陶罐、原始青瓷和玉器,體現古代太湖流域發達的手工業文化,屬於良渚文化富集區;筱王古窯遺址出土的大量「韓瓶」為南宋嶽飛抗金提供了酒器和水。壺,為陶瓷戰備品。這些印紋陶、青瓷和「韓瓶」皆是時代的產物,它們都具有不同的形制、材質、色彩、結構、裝飾、工藝和用途,緣起與消逝並非偶然,其背後往往是政治經濟、文化價值、使用功能和宗教信仰的變遷。

新石器陶器形制主要有釜、盆盤、鼎、鬻、罐、灶、盉、缽、釜支架和器蓋,具有炊煮、飲食、儲存、汲水等使用功能。三足陶鬻(圖1)為三足肥乳,不僅增加受熱面,也是對原始母性生殖的圖騰崇拜和原始宗教的信仰,對繁衍後代的虔誠。它整體類似鳥,嚮往自由飛翔。可見,對於中國古代造物思想來說,中國傳統造物動力源於自然,尋找創意的源泉,應用於陶器器型之中,並且產生對器物的崇拜與癖好,即師法自然」。

陶瓷器物吸收了中國的美學思想的內涵,承載了儒、釋、道的文化思想,從社會倫理道德的教化到文人的創作取向,甚至器物的實用價值,都可以一脈相連。《考工記》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宜興豐富的陶土資源為紫砂器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基本原料,原始良渚文化的陶器的形制和凝結的造物思想也為紫砂器物帶來了影響。

周高起《洞山界茶系》中寫道:「相傳古有漢王者,棲遲茗嶺之陽,課童藝茶,踵盧全幽致。」2唐代宜興茗茶因被進貢成為貢茶而有地名命名為「唐貢」;唐朝進士李嘉祐《宋陸土倫宰義興》中寫「陽羨南陵近,綠茗蓋春山」;宋代茶文化的發展與文人的風雅用器,也對紫砂的萌芽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宋以前煮茶,蘇東坡煎茶歌中的一句名詞「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其用壺據傳為東坡提梁。

明朝初年由煎磚茶改成散茶後,紫砂的歷史記載就開始豐富起來,可見「茶有茶道,器亦當體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從明朝吳經墓出土的吳經提梁(見圖2)器型和裝飾來看,紫砂已經非常成熟,從制器傳播到宮廷宦人使用以及普及的過程,可以看出,紫砂器不僅是實用器物,還同時作為禮器或者祭器,在當時具有超人的神秘力量,起到人生禮儀的部分功能。

二、紫砂造物之和諧

宜興紫砂形制多樣、裝飾豐富,凝合了中國優秀文化思想和傳統工藝美術之元素,符合中國造物之審美,至今都是中國陶瓷中的重要產區之一。宜興紫砂不施釉色,光而不耀、隔夜不餿,其器型和特徵也是中國審美觀照的體現:方圓結合,方非絕對方,方中有圓,圓非絕對圓,圓中有方,方非一式,圓不一相,莊重大氣又富於人情味。

紫砂器形制以壺為主,包括香爐、酒具、鼎、缸、罐、鍋、盆、盤、缽、瓶、雕塑和文房,具有飲茶、煮食、儲存、植物、擺設玩賞等使用功能。《周易》爻辭提出「制器尚象」,對紫砂器物的象徵寓意和器型起到了指導意義,壺往往被當成人體結構來表述,蓋、口、頸、肩、腰、腹、足、把手、嘴流,亦有命名為仿生、仿物、仿人,如瓢提壺(見圖3)、仿鼓壺和美人肩等。

融合「物與「境」,以器喻「道」,「天人合一」,具有物我同道和氣韻之美。美,是藝術創作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徵。紫砂藝人追求的是種審美理想,壺身、嘴、把手講究明暗虛實、粗細有致、張弛有度,體現擁抱自然的氣息和意境

紫砂器型大致可以分為光器、花器、筋紋器,基本為對稱均衡形體。光器又稱素器,器型單純樸素,如制壺大師顧景舟所制提璧壺、石瓢壺等,提倡平淡素淨之美,若出水芙蓉。漢代《準南子》曰:「白玉不琢美珠不文」,提倡不事雕琢、極飾反素、簡約之美的審美觀。

明朝的器型均以素器為主,而後產生了花器,到清早期是裝飾的高峰期。花器,通過形狀、紋樣去規範和完善素器,具有廣泛的藝術實踐價值。正是由於它高度概括了生活和自然美的感受,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語言,既是藝術家的視知覺的流露,也是藝術表現和處理的需要。

花器往往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集雕塑、刻字、剔鏤、泥繪、琺瑯、粉彩雕漆、錯金銀,物必飾圖,以物比興,託物言志,如花器泰鬥蔣蓉所做蓮花茶具(見圖4)、南瓜壺等,具有器物華麗繁富之美。紫砂裝飾受陶器回紋、水紋裝飾影響,被抽象化和幾何化,圖案具有生動、開朗和諧、圓滿的風格;

在審美追求上常常汲取鼎的饕餮紋、玉的夔龍紋,製造精美,具有肅穆感和豐富的藝術想像力,體現以形寫神的藝術特徵,反映崇尚自然的審美觀。筋紋器汲取自然界花瓣和瓜果的形狀和筋紋,分割均勻,器型嚴謹,線條流暢且要求清晰,如同中國的詩歌和音律,講究平仄、輕重、虛實,常見的作品有合菱、菊瓣和水仙等,有較強的視覺感染力;節奏的重複美體現了韻律之美。

紫砂器物不僅是實用藝術,裝飾之美也並非停留在點綴與美化上,而是被賦予了更高的藝術價值。我們把這些裝飾的語言當作純粹的藝術品去欣賞,沉澱下來的是對生命、歷史、宇宙哲理的領悟。

三、紫砂造物之趨勢

紫砂器物的設計具有對原始陶藝和其他器物形態的汲取和傳承,都是人類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審美意識和共同智慧的總結。《周禮考工記》云:「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作也。」有智慧的人發明器物,而繼承和發揚每一項手工業則是充滿莊嚴和神聖的事業,每個行業的堅守都需要創新,紫砂造物在歷經世事滄桑,沉淪起伏後,它的發展取向亦值得探討。

功用的美學思想永遠是源遠流長的最基礎性能。《周書》論士,方之梓材,蓋貴器用而兼文採也。任何器物在創造初期都是為實用即功利,也要重視文採即修飾,從解決生活所遇到的困難或者提供更大的功用,陸續發展到具有審美價值。紫砂造物之趨勢,亦不可脫離功用。

很多紫砂匠人所認為的紫砂器物造型美就是傳承,師古鄙今,做了一輩子的傳統器型,無異於東施效顰,畫虎類犬;思維上稍有想法的往往又將不同紫砂器型、結構相互拼接置換,有狗尾續貂、張冠李戴之嫌。殊不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美與功用應擇材施技、因人而異、與時俱進,掌握紫砂器物設計製作的規律,賦予器物生命色彩,表現出人性氣韻之美。

(一)擇材施技

宜興紫砂器物的好壞評定大多數是從工、料、形來看。工,泛指工藝,運用創造性思維有計劃地、科學地、完美地進行紫砂製作,因形制多樣、做工精細、不施釉色位於四大名陶之首,成型難度較大,製作工序都往往要幾十個工序和專業工具來完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圖,促使紫砂成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選擇不同的材料製作不同的工具(見圖5),是製作紫砂器物成型的必備條件之一;根據器型大小不一,泥片厚度也是變化豐富的。

因材施藝,選擇成型的泥料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顆粒、粗細泥料表現不同的質感、色澤和肌理,每種泥料的收縮比泥性、製作手感亦是不同,不同泥料按比例進行混合,不同的糅合程度產生的顏色不一樣,可以調和色,亦可絞泥,同時還可以有粗泥細泥的對比,只有通過對材料的認知和長期製作實踐,才能掌握單一紫砂泥亦可以千變萬化的屬性。

宜興紫砂器物的傳統成型方式是拍身筒或泥片鑲嵌成型,由此可以產生豐富多樣的造型,這也是紫砂成型區別於其他陶瓷門類的最獨特的成型方式。型的概念較為抽象,就是掌握紫砂成型的規律去表現出符合和諧與美觀的器物,比例均衡協調能夠產生實用和審美共鳴的好作品。

從古至今,紫砂器物裝飾豐富,很多的材料、元素融入紫砂器物裝飾,如玉石、螺鈿、大漆、木材、金屬,運用於畫面造型、結構和色彩處理,來凸顯藝術表現語言和藝術實踐價值。《國語鄭語》中史伯云:「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

過去,用土和金、木、水、火相互結合造成萬物;和是指性質不同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同是指性質相同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史伯認為只有不同的色香味的統一,才會產生美,如果是單一的色香味的簡單重複,就不能產生美。

中國古代造物思想和傳統造物原則源於生活,自然萬物給匠人們啟發,促使他們創造發明各種器物,即「外師造化」,紫砂器物造型的發展趨勢亦如史伯所說,不僅僅是紫砂單一材料可以製作紫砂還有時代屬性和跨區域性的裝飾材料和手法有待發現和體驗,很多材料的綜合運用可以提升紫砂器物的實用性和價值美,來提升和影響紫砂器物的美學價值。

(二)因人而異

紫砂器物的製作主體受時代環境、社會意識、民族特徵和生活體驗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個性特徵。他們的審美能力、審美體驗、審美感受通過紫砂材料的綜合運用和物象裝飾表現來反映中國古代的造物技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都是一門手藝,他們靠師徒模式進行傳承,「師父領進門,修行靠自身」,每個門派有各自的風格特徵,他們往往也會相互交融而產生新的風格。

師徒傳授中也有很多弊端,如師父傳授時對非直系親屬不會傾囊相授,害怕徒弟的水平超過師父;也有很多徒弟以師為尊,說什麼做什麼,沒有自己的主觀見解,一輩子做著師父的幾個器型;師父缺乏理論體系的傳承和學術積累的支撐,徒弟缺失創造自覺和文化自信。紫砂產區的職業教育相對滯後,很多培訓是技能培訓,缺乏系統理論的支撐和設計思想的灌輸,也有不少紫砂從業者只是為了考職稱走走過場。

大部分藝者滿足於匠人身份,作品停留在傳統或者仿製名家的階段,當然,他們製作日用紫砂器皿的商品被認知性購買增加了紫砂在藝術品市場上的份額,並起到宣傳紫砂文化的作用,但是對於紫砂創新和紫砂發展的促進是沒有代表性的。只有少數具有超前意識和人生目標的藝匠引領該行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們是真正喜歡製作紫砂器物的,而非將此當作謀生賺錢的盈利手段,愛好這個行業,對紫砂藝術的造型美有勤奮執著的追求,製作紫砂即會萌發情感的愉悅,其審美的境界要高於認知的境界,懂得創新是引領時代潮流和代表時代特徵的,耐得住寂寞,創造個性鮮明、氣韻生動的具有藝術價值器物而適應前瞻性的收藏。

個性風格的形成不光要有自己的觀念,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更需要千萬次的紫砂造物實踐而產生技法功底、借鑑吸收、社會閱歷和時間沉澱等來積累,一般要經歷傳承臨摹、吸收消化和個性風格形成三個階段。這個形成的過程是漫長的,不光是功底紮實、品德修養、學術造詣這麼簡單,每個人所經歷的波折也是不樣的,天資、悟性也不一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要經歷艱苦的實踐和思維的不斷洗禮才能實現具有個性風格的特徵,也只有具有個性美的紫砂藝術作品才能在紫砂歷史上留下印跡。

(三)與時俱進

紫砂藝術如一味墨守成規、轉移摹寫傳統器型,將沒有生命力或失去時俱進的審美價值,對傳統再做無意義的延續,受眾會產生審美疲勞,亦可能變成原始陶器而消逝,紫砂產業就難持續發展了。紫砂器物在每個時代都有相應的印跡,每個歷史階段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如明朝壺氣魄大、泥粗,是以獨孔素器刻名為主;

清早期的宮廷裝飾風格頗多(見圖6),較多的是紫砂壺裝飾和文房清供和雅玩陳設,常有泥繪、包漆、加彩等多種裝飾工藝融合,造型妍美,工序複雜,雍容華貴;清文人紫砂以陳曼生為代表,造型簡潔,呈幾何形,因上有銘文,所以壺身空白面比較大,集合刻字、印款金石味於一體;清後期至民國,以仿生器為主,如四方竹斷、梅樁、松段松鼠葡萄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華大學張守智、高莊、韓美林、王建中等教授參與到紫砂的設計中,他們設計的曲壺、提璧等都是當代工藝美術大師的代表作,紫砂開始百花齊放,正如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是初生之元,又有規律地演化成萬物,萬物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互浸潤而合化。

在文化高度上開拓創造是紫砂器物得以發展的動力。紫砂器物的創新不管是對傳統文化傳承借鑑還是創新,其形態都應該基於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脈搏,才能創作出真正有生命感染力的藝術作品。傅抱石說過:「時代變了,筆墨不得不變。」他感知中國傳統審美的精神所在。試想傅抱石如果堅守臨摹傳統繪畫,沒有寫生形成「抱石皴」等多種皴法的結合,臨摹一輩子,而不會創造,哪怕臨摹超過原作,究其根本只是一個畫匠,而不是畫家,他更不可能在美術史上擁有一席之位。包容開拓創造、鄙視因循守舊亦是中國精神文化傳統。

中國唐宋煮水器流傳到了日本,變成鐵壺成為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工藝品。掐絲琺瑯從古大食國傳入中國成為景泰藍,再傳到日本演變成漆藝中的脫胎漆器工藝原理七寶燒,形成了具有各自風格的國粹。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衍生出更豐富的材料,它們的相互融合會產生新的工藝和新的風格。當下文化多元的國際交流越發頻繁,受眾的審美情趣也變化莫測,有的崇尚返璞歸真的素器,有的喜好裝飾工藝複雜的花器,有的喜歡抽象現代簡潔元素的融合,還有喜歡仿生肌理的材質……

我們應該有開拓的視野,去研究大眾的心理需求和審美情趣,站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兼容並包,吸收外來文化的材料、元素和設計理念來發展紫砂。

四、結語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數千年經歷了多民族、各地域的文化融合。西方的宗教、藝術和科學傳入中國後都很好地滲透、吸收,形成新的文化,社會經濟無論如何變化發展,任何器物都脫離不了實用性和裝飾美。和諧、均衡、協調、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師法自然等都是紫砂造物之道,即人改造自然又與之和諧相處之道,是中國的傳統哲學精神的體現,可以規範民族物質產物和精神財富。

紫砂藝人作為製作紫砂的主體,要滿足消費者的生理、心理和個性上的需求,要協調好紫砂器物的造型、材料、裝飾、肌理等要素,基於具有東方氣質和意識形態中國傳統文化,汲取世界各地文明之精華及思潮之變,彰顯個性風格,要有歷史責任和使命感,引領和融入創作之中,繼承與弘揚中華傳統造物的創新實踐,讓紫砂器物更有藝術性和生命力,與時代並存,走向世界,邁向未來。

注釋

1荊雷、宋玉立中外設計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18

2]上海古籍出版社飲食起居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3]汪瑩。泉屋博古館的茶釜收藏[J]。紫禁

城,2015(10):150-154

4]敏哲中國美學思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38

[5]袁運甫、鄒文三十五年裝飾風—一袁運甫先生與本刊記者訪談錄[J]裝飾,2008(1):78-81

[6龍紅古老心靈的發掘中國古代造物設計與神話傳說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168

[7]祁志祥中國文學美學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96

[8曾仕強、曾仕良論語的現代智慧下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551

作者/董亞平: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紫砂圖:路朔良作品

美術研究|畫物畫景本質都是在畫氣、畫一、畫道;道無情,人有情

美術研究|解讀敦煌樂舞——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陳旭光:論電影工業美學的大眾文化
    【關 鍵 詞】電影工業美學;理論資源;大眾;大眾文化;電影觀念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在繁榮發展的背後,也不斷「遇冷」,需要冷靜、深度、系統的理論思考。電影工業美學理論的提出,既呼應了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需求,也源於電影理論發展之自覺。
  • 美術研究|論中國現代美術三大學派的文化整體觀!
    劉師培著《中國美術學變遷論》,①開篇從文字訓詁入手,以別中兩之源流。他力圖尋找中國美術歷史變遷中的發展主線,以成整體。「變遷」和「演進」的概念流行當時,固然有西方進化論的影響,也有中國體用論的傳統,是中國一元論所派生的。其核心概念為何?美。中國自古以美、善互訓,至孔子始分,然德、文、藝、術莫不與之相關。書畫傳神,以人品相。
  • 美術研究|論莊子與中國人文之源的淵源!
    就本質而論,「文」與「質」更常被視為一體的展現,有質才有文,反過來說,質也自然會顯現為文,文、質乃隱顯的兩種面向。文質、顯隱的圖式落在形上學領域來講,即有「道之顯者謂之文」[10]的說法。「道之顯者謂之文」此命題乃理學之常論,道—文對峙的語式可視為體用論語式的翻版,在體用論的思考方式之下,一切的現象、功用都會被視為來自一個超越的源頭,「文」因此成了「道」的顯像。
  • 造物之魂:蒸汽朋克電影與機器美學
    蒸汽朋克機器。  機器,從其誕生之時起就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一種手段。但在工業革命之前,農業社會的機器只是一種實用工具,遠遠無法步入美學的殿堂。古典美學更關注純粹的和諧之美,那是一種屬於上帝的美、是一種永恆的美。對於粗魯簡陋的人造物而言,是無法奢談美感的。  文藝復興時期是個轉折點,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以及丟勒等藝術家對飛機、潛水艇等人造機械裝置的熱愛已經遠遠超過了工具研製的層面,而近乎於上升到了審美層面上,他們似乎要窮盡必勝的腦力和心力來與上帝抗衡。
  • 認知詩學的研究歷程及發展趨勢
    認知詩學是「融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語言學、文體學和20世紀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於一體」(封宗信語)的跨學科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萌芽以來,認知詩學已有40餘年歷史,現已逐漸成為一個相對穩定和多面發展的研究領域。全景式勾勒和回顧認知詩學的研究歷程,有助於全面把握其發展脈絡,錨定其最新研究趨勢及未來走向。
  • 電影美學課程講稿之一: 什麼是電影美學,以及如何研究電影美學
    其次,西方美學思想的特徵也體現在發展方面,從古希臘、古羅馬到中世紀、文藝復興,再到近現代,西方經歷了啟蒙主義(體現在笛卡爾對主體哲學到認識論哲學轉型的貢獻)的美學轉型,以及將美學問題的研究重心從什麼是美過渡到審美經驗、對象等方面的美學發展(比如康德對先驗和經驗的批評,從而來調和這兩方面思想的缺陷,揭示美學問題的複雜性)。我們一一來看:古典主義美學的美學語式是「美是什麼?」
  •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鄧以蟄的《書法之欣賞》
    中國書法史上,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的, 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論家鄧以蟄先生 (1892—— 1973) 。這位清代書法家鄧石如的五世孫, 與朱光潛、宗白華同為現代中國早期從事美學研究的安徽籍同鄉, 和宗白華並稱「南宗北鄧」的著名學者, 早在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 , 即擬撰寫一組總題為《書法之欣賞》的書法美學專題論文 。
  • 西方音樂美學研究的新景觀 ——《西方現代音樂美學》書評
    於潤洋先生的《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1](以下簡稱:《導論》)是對20世紀西方音樂美學發展的總結,該作涉及了自律論、現象學、釋義學、符號學、心理學、社會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於先生對每一流派都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該書第一版於2001年,距今已過去19個年頭,時至今日,西方現代美學的概念不斷外延,概念之下分支理論的內部也不斷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音樂美學觀念,這些新的觀念和理論迫切需要整合。
  • 陶淵紫砂工藝師陸婕婕「藝術是對情懷的展露」
    今天我們來到陶淵旗艦店陸婕婕老師工作室採訪,國家工藝師陸婕婕老師透露自己作為宜興人,深深為家鄉的這張紫砂名片揚名世界感到榮耀,最近十多年來,一直在製作和推廣紫砂文化,陸老師說,紫砂經歷了明清兩代幾度沉浮之後,到了當代更是適逢國運昌盛經濟繁榮
  • 【特刊】20多幅現場照片揭秘《紫音希聲:顧景舟紫砂藝術研究》首發式【NO.352】
    我下午曾在一個群裡說,當年顧老的《宜興紫砂珍賞》,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由香港三聯出版。今天的這本書,是在今天由大陸三聯出版。真是相得益彰啊。三聯的牌子很硬,學術眼光很高。今天下午首發式三聯方的代表張荷老師,是讀書界、知識界的名編輯。她曾編輯過王世襄老的《錦灰堆》。這本書由她來負責、領銜,也真的找對人了。也從另一個角度看出,三聯對此書的重視。
  • 紫砂藝術乃精神品性的升華——談躍偉名家風採展
    同樣以"松、竹、梅"等自然形態融入紫砂創作,但是對比中你會發現,談躍偉對這些自然形態物象的研究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和其他紫砂名家不同的是,很多人對這些元素的運用只是為了豐富自己的作品,但並沒有達到深入的程度。談躍偉特別擅於"松、竹、梅"等自然形態上的塑造,配合自己在壺型上的創新,還逐漸形成了"談竹"、"談梅"的紫砂藝術風格。
  • 美術研究|以氣韻求其畫——從畫面之「神」到百家之「神」的追尋
    「接受美學」理論和「接受」這一術語,正是基於反對這種「文本中心論」模式而提出來的,它將文藝批評的視野從作者和作品身上挪移到讀者觀眾及「閱讀」活動之上,從讀者的反應來追溯和分析文本生成的意義,開拓了文學、美學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格局。「接受美學」理論儘管是現代的產物,但這並不等於說古代的學者沒有注意到「讀者反應的問題」。
  • 中央美術學院學報丨《美術研究》2020年總目錄
    王琦:走過漫漫革命路 風塵僕僕登講臺 秦建平 趙晶美育研究荀子的性情論美育觀 朱志榮世界美術「安尼施·卡普爾個展」前言 範迪安卡普爾的分層宇宙 王春辰古代美術史重塑空間與記憶——>現當代美術史現代性認同下的文化尋根 ——周韶華「大河尋源」回望 初樞昊美術評論與理論極簡主義的轉向 —— 兼論從弗雷德到福斯特的批評範式之變 張曉劍陶溪川裡的「鯰魚」 —— 中央美院陶溪川美術館「雕塑家瓷繪作品展」引發的討論 孫振華設計藝術
  • 劉曉路 | 日本的中國美術研究和大村西崖
    一個多世紀以來它一直與東京大學並列為日本的美術史學兩大中心。明治初期以來,日本的美術史與美學往往合成為美學美術史學科。但是,這時候的「美學」往往僅指西洋美學,而且經常與西洋美術史共同組成美學西洋美術史研究室。今天,美學美術史學科有分科的趨勢,東京大學就分別設立美學研究室和美術史研究室,唯獨東京藝術大學稱為「藝術學科」。其他有美術史學科的大學中大都再可分為日本——東洋美術史和西洋美術史兩大門類。
  • 美術研究|名山許遊未許畫,畫必似之山必怪,不似之似當下拜!
    中國傳統藝術是以「道」為本體和邏輯起點的。「道」是哲學的最高境界,是宇宙的本源。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言傳不可名狀的東西。「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有精甚真。真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從中可見,道是模糊不清、恍惚不已的。
  • 張子康:非常之道 — 論牛合印藝術創作
    從他們的個案分析的研究中,能觀看的不僅是作品的成就,同時能還原的是歷史語境。今天,藝術家的畫論研究可參見的很多,但研究其他身份藝術創作者的所見甚鮮。有理由認為,這些個案研究與書寫的闕如,與晚近以來的觀念相關。評論家多受專業的局限,認為專業是藝術研究的一個基礎,從而缺失了對許多推動藝術發展的實踐者的創作及其人文價值的重視。
  • 美術研究|南宗以柔取韻,重於用筆;北宗以剛取勢,重於用墨!
    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南宗則王摩詰始用渲染,一變勾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關、董、巨……」[6]從董的口吻裡,感覺到有崇南貶北的傾向,並且是以繪畫的風格圖式來區分南北的。當然,此說並未從地貌特點和作者籍貫角度入手,而是從文人畫和作家畫視點辨析,這種稍顯偏頗的觀點曾經影響深遠。
  • 第四屆中國紫砂「南宜興·北平定」平定紫砂(砂器)藥茶融合發展...
    第四屆中國紫砂「南宜興·北平定」平定紫砂(砂器)藥茶融合發展文化節開幕賞砂之趣 品茶之韻  12月24日上午,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遊局、山西省工藝美術協會主辦,平定縣委員會、平定縣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四屆中國紫砂「南宜興·北平定」平定紫砂(砂器)藥茶融合發展文化節在市展覽館開幕。
  • 關於美學是感性認識的科學之論
    只有這種內在的感性才有可能也值得設立一門學科來進行研究。鮑姆嘉通在《美學》中給「Aesthetical(美學)」所下的定義是:「 Aesthetica(作為自由藝術的理論、認識論之下的理論、美的思維的藝術類理性的藝術)是感性認識的科學。」在《判斷力批判》之前,康德完成了《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
  • 薛永年、範迪安、巴赫……這些大伽都點讚的紫砂大師是誰?!
    親,其他都不說了,先看這些評論吧: 磅礴之氣源於對紫砂藝術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