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
這次小生繼續為大家介紹俄羅斯的舊都,文化藝術中心-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 Санкт-Петербруг!
滴血救世主教堂(The Church of the Savior of the Spilled Blood/Храм Спаса на Крови)是俄羅斯聖彼得堡的一個教堂,正式名稱為「基督復活大教堂」(The Church of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Собор Воскресения Христова)。1883年,亞歷山大三世為紀念亡父亞歷山大二世,下令在葉卡捷琳娜運河岸旁的其被暗殺處修建教堂。工程進展緩慢,直到1907年尼古拉二世在位時期才最終完成。

滴血教堂的建築風格迥異於聖彼得堡的其他建築,該市主要是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但滴血教堂特意設計成中世紀俄羅斯建築,類似於17世紀的雅羅斯拉夫爾教堂和著名的莫斯科紅場的華西裡·柏拉仁諾教堂。教堂內有7500平方米的馬賽克——超過世界上任何其它教堂。許多中國遊客都因為旅行社行程安排緊湊為由只在教堂周圍拍照而沒有進入教堂,個人認為是很多旅行社為了省去門票費用而已。其實教堂裡面雖然地方不大,但是值得看的東西確實不少。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這座十分特別而精美的教堂和它背後的歷史故事。
1881年3月1日 ,俄羅斯帝國首都,聖彼得堡,一切看似平靜,卻暗流湧動.....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出行返回冬宮的路上臨時決定去米爾伊洛夫宮拜訪一下自己的堂姐,與堂姐喝完下午茶後,沙皇所做的防彈馬車沿著葉卡捷琳娜運河畔緩緩行駛,但是遭到早已等候多時的民意黨人扔炸彈襲擊,沙皇在下車查看衛兵時被歹徒丟過來的第二顆炸彈炸傷,在留下最後的遺言,帶我會宮殿後,沙皇被送回冬宮,於當日15時30分駕崩。



3月2日,聖彼得堡市政議會向剛即位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請願,允許市政議會能夠動用經費在事發地建立一座幾年的小禮拜堂。沙皇回答,他希望能是一座教堂,而不是小禮拜堂。一個月後,由一位叫 Militsyn的商人出資建立了臨時的紀念禮拜堂。之後聖彼得堡市政議會成立了亞歷山大二世紀念教堂建設委員會。並在4月27日發布了教堂建設的招聘競賽。當時有好幾名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作為評審。在12月31日招標競賽的第一名由 Anton Tomishko的作品《致祖國的偉大父親》,第二名由Anton Kitner and Andrew Gun的作品《三月一日》,第三名由 Leonty Benois獲得。
次年的3月23日,這些作品呈現給亞歷山大三世過目時,均被否決。之後沙皇的弟弟弗拉基米爾公爵擔任了亞歷山大二世紀念教堂建設委員會的主席。由他親自監督及貫徹紀念教堂的設計和建設工作。4月23日該委員會進行了第一次新的全體會議,一個名叫「復活升天教堂」的項目計劃被建築師阿爾弗雷德波拉德Alfred Parland提出。這個方案雖然有很多瑕疵,但是非常能夠展現對於過世沙皇追思,也得到了亞歷山大三世的認可。

傳說該方案是設計師在夢中取得的靈感,1883年7月29日,該方案被但要求加以修改,直到4年後的1887年5月1日,方案才被正式批准。不過在1883年,弗拉基米爾大公下令對之前的臨時禮拜堂進行修繕,並在10月6日對新的教堂進行了奠基儀式。之後的建設工程進行了24年,由於建造在運河畔,所以對地基的要求很高,並且將河岸進行了重新的填埋。1907年8月19日,滴血救世主教堂終於正式落成。並隨後開始了祭祀和追思儀式。
1917年俄國革命以後,教堂遭到洗劫和掠奪,其內部破壞嚴重。蘇聯政府在1930年代初關閉了該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列寧格勒被德國軍隊圍困期間,引發嚴重的饑荒,它被用作蔬菜倉庫,因此得到了綽號「馬鈴薯上的救主」。它遭到嚴重的損害。戰爭結束後,它被用作附近的一個歌劇院的倉庫。
1970年7月,教堂的管理改屬聖以撒主教座堂(當時作為高利潤的博物館)。1997年8月,教堂在關閉27年後重新開放,但尚未祝聖,不作為全時間的禮拜場所。即使在革命以前,它也從未充當公眾禮拜場所,只是專門用來紀念被暗殺的皇帝,只舉行東正教的追思禮拜。現在,它是馬賽克博物館,是聖彼得堡的一個主要旅遊景點。好了大家和我一起前去參觀吧。

好了,外觀也終於介紹的差不多了,讓一起










由於這個教堂主要就是為了紀念遇刺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因此這裡沒有許多日常的宗教儀式舉行。雖然亞歷山大二世作為沙皇而十分勤奮和開明,並且一直致力於解放農奴,重視教育等在當時比較先進的改革政策。但是卻在激進的改革中得罪了許多特權階級和其他激進分子,因此他一生經歷了多次刺殺,最終也不得善終。但無論如何。這座教堂確實是人類藝術瑰寶一直,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