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豪宅裡做過千金大小姐,遭遇過戰爭逃過難,還憑著一己之力在美國開中餐廳,改變中餐在美國的地位。
100年的人生,她在柴米油鹽之間,卻過得波瀾壯闊。
中餐女王
Admirable Lady
半個月前,江孫芸在美國舊金山的家中安然去世,享年100歲。
這個消息在國內好像沒有引起軒然大波,但卻在CNN、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美國餐飲界更是集體悼念她的離世。
這位活了一個世紀的傳奇女性到底是誰呢?
她永遠穿著一身美麗的中式旗袍,戴著恰到好處的項鍊或者耳飾,看上去瘦瘦小小的,曾經她也是養尊處優的大小姐。
但她自己撕掉了這個標籤,40歲之後,人人都叫她中餐女王。
沒有她,中餐在美國可能永遠都是廉價快餐,江孫芸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中餐在美國的地位。
她93歲的時候,被美國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授予終身成就獎,這是美國烹飪界最負盛名的獎項,被譽為烹飪界的奧斯卡。
但其實最初,江孫芸是因為一個騙局誤打誤撞才開了餐廳,而在這之前,她十指不沾陽春水,從沒下過廚。
江孫芸原本應該叫孫芸,以前的女人嫁人之後要冠夫姓,江孫芸這個名字跟了她一輩子,她也早已習慣。
1920年,江孫芸出生在無錫一個大戶人家,家裡有12個孩子,9個女兒,3個兒子,她是家裡的第7個女兒。
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她,爺爺是中法鐵路的總長,父親是留法歸來的鐵路工程師,舅舅曾拿過「梁思成」建築學獎,姨夫是哈佛海歸,還有個當國民軍中將參謀的姑父,一家子都是當時的精英。
江孫芸4歲時,他們舉家搬到了北京,一大家子人住在一座舊時的王府裡,一共7個院落52個房間,家裡有12個傭人。
雖然從沒下過廚房,但江孫芸對美食的喜愛和講究卻是從小就打下基礎的。
家裡人對吃食非常講究,搬到北京之後,家裡有兩個廚子,一個做北方菜,一個專門從上海請來,做南方菜。
江孫芸的母親是舊時代傳統的家庭主婦,對飲食也頗有研究,她還記得每次父親喝酒,母親會給他準備七八樣下酒菜,沒有一樣重複的。
然而好景不長,江孫芸從小養尊處優,長到17歲,抗日戰爭爆發,日本人佔領了北平。
江孫芸只能和姐姐們一起逃難,在路上走了半個多月,才到了重慶。
她對這段經歷印象深刻,即使是80年後,也依然記得躲避頭頂上低空飛行的日本戰機的情形。
到了重慶之後,她們一家和蔣家結交,她也和蔣介石的兒子蔣緯國、侄子竺培風成了朋友。
慣有風流之名的蔣緯國對她各種示好,甚至拜託自己的養母姚冶誠夫人做媒,但是年紀雖小,卻早有主見的江孫芸不想做鳥籠中的「金絲雀」。
在她眼中,這位聲明赫赫的花花公子並不是託付終生的好選擇。
後來,她嫁給了一個教書匠—曾在北平輔仁大學教書的江梁。
雖然江梁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但睿智文雅的他,深深地吸引了江孫芸。
結婚之後,兩人育有一兒一女,江梁的事業也蒸蒸日上。
1949年,已經官至商務外交官的江梁被外派長駐日本,江孫芸也跟丈夫一起,舉家遷往東京。
當時生活平穩,還在相夫教子的江孫芸,可能覺得自己往後的生活都會如此波瀾不驚地過下去,沒人能想到,她的精彩人生,才剛剛開始。
戰火無情,亂世中江孫芸和姐妹們天各一方。1959年,剛結婚不到兩年的六姐,丈夫因為癌症去世了,於是江孫芸決定遠赴美國看望姐姐。
姐姐住在舊金山的唐人街,她來到這兒之後發現,美國人對中餐有很大的誤解。江孫芸發現,那裡所謂的中國食物,在中國出生的她並不認識。
什麼炒雜碎、芙蓉蛋,菜式高度重複而且都是價格低廉的快餐,味道很一般。
此外,美國的中餐館大都集中在唐人街,因為便宜,環境也很髒亂差。
江孫芸很驚訝地問姐姐;「我不記得我們在國內吃過這樣的中國菜?」
姐姐無奈回答:「這就是美國的中餐。」
江孫芸很無奈,但她一個連英語都說不利索的異鄉人,好像也無法可想。但機緣巧合,很快出了一件事,讓江孫芸不得不考慮開一家中餐館。
她在當地遇到幾個在日本認識的朋友,想在這裡開一家中餐館,請她幫忙看看地段,後來又讓江孫芸幫忙墊付了1萬美元的押金。
沒想到,他們後來竟然打算放棄做生意,直接回國去了。
可如果不盤下這家店面,江孫芸的1萬美元押金就打了水漂,轉租和出售也都沒有成功。
一開始幾乎是趕鴨子上架,但冷靜思考之後,江孫芸決定,她要開一家高檔中餐廳,向美國人介紹真正的中國菜。
那是六十年代的美國,開餐館對於一個華人面孔的女性來說,舉步維艱。
那時候江孫芸的英語很差,而且還是個少見的女老闆,菜販子要求她每次買菜都必須付現金。
當地工會也刁難她,出了諸如「做菜不能放味精」、「營業時間不能超過9點」等等一系列針對中餐館的規定。
而且當地華人,尤其是開餐館的都是廣東人居多,可她不會講廣東話,無法融入他們的集體,只能一個人孤軍奮鬥。
但再難也不能半途而廢,只能一步步慢慢來。
她先招了一對山東來的夫妻做廚子,其他人手遲遲僱不到,她就一個人身兼數職,買菜點菜跑堂收帳,甚至後廚清潔,都自己上。
嬌生慣養的大小姐,手都做出了老繭,江孫芸卻自豪地說:「這是我工作努力的獎章。」
在克服了重重阻礙之後,1961年,江孫芸的福祿壽餐廳(The Mandarin Restaurant)終於正式開業了。
因為立志要做高檔中餐廳,江孫芸對餐廳的裝飾和服務有極盡用心。
雕梁畫棟、燈籠搖曳、木製的桌椅、牆上的山水畫……精緻而不過火的裝修讓餐廳充滿了古色古香的中國風。
她還根據自己的記憶,列出了200多道菜的菜單,再根據現實情況篩選優化,最終選出了20多道精品佳餚。
比如北京烤鴨、宮保雞丁、魚香肉絲、叫花雞……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國味道,食材也是精挑細選,絲毫不馬虎。
江孫芸每天都會穿上美麗的傳統旗袍,戴上最愛的珍珠項鍊,妝容精緻,為好奇的客人親自講解每道菜背後的故事或者文化含義。
6年前,孫江芸在一部叫做《筵席的藝術》的紀錄片裡,展示過自己在聚會中如何招待客人。
94歲高齡的她,從備菜開始就一一過問,還親自動手切豬肉、洗木耳。
宴會上,不但有一些精緻菜式,還有紅燒肉這樣接地氣的菜餚,她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趣事,告訴客人紅燒肉汁拌飯是絕頂美味。
還會有專人推著烤好的叫花雞過來,在江孫芸的講解下,由客人來敲開叫花雞,參與感十足。
最後一道菜是紅燒魚,直接吃整條魚對有些外國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江孫芸就娓娓道來,向他們科普年年有餘的傳統寓意。
雖然只是一次簡單的家宴,但想來也能從中窺見50多年前東方面孔的江老闆在福祿壽餐廳耐心向金髮碧眼的外國客人介紹中國菜的畫面。
在江孫芸的用心經營之下,福祿壽餐廳的生意越來越好,還上了當地一位美食家的專欄,從此聲名鵲起。
很快,餐廳從波克街搬到了舊金山熱鬧的漁人碼頭。
福祿壽的生意也越來越好,貴賓和名人蜂擁而至。
披頭四樂隊、男高音家帕瓦羅蒂、皇后樂隊、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等名流,都光顧過江孫芸的餐廳。
1975年,她在著名的比佛利山莊開了分店,為好萊塢明星們提供服務。
福祿壽餐廳改變了美國人對中餐廉價難吃的刻板印象,而從此躋身上流,但江孫芸對此只是淡然一笑:「我沒有創造中餐,我只是把中餐帶給了美國人。」
71歲時,她乾脆地賣掉了福祿壽餐廳,過起了悠閒的退休生活。
退休後的江孫芸,雖然不再運營餐廳,但依然對創新推廣中餐保留著濃厚的興趣。
她的兒子繼承她的衣缽,創立了PF Chang's,中文名叫華館,在美國有200多家連鎖店,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你可以經常看見這家店的身影。
而曾在福祿壽餐廳工作過的一位廚師,他的兒子創立了著名的美式中餐品牌Panda Express,江孫芸的影響通過這樣的傳承延續了下去。
江孫芸的一生,從江南豪門的大小姐到美國舊金山的中餐女王,人生跌宕起伏,她卻活至高壽。
大半生和廚房打交道,鍋碗瓢盆之間,儘是家國情懷。那一道道美味佳餚,是她記憶裡的童年,是她遠去多年的故鄉。
百年人生,「中餐女王」已逝,惟願一路走好。
[1]https://www.apartamentomagazine.com/stories/a-culinary-tour-of-asia-with-cecilia-chiang
[2]https://www.pbs.org/food/features/qa-cecilia-chiang-mandarin-restaurant/
[3]https://www.bonappetit.com/story/cecilia-chiang
[4]紀錄片《筵席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