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芸和才氣出眾的江梁圖片來源於必應
與此同時,在北平輔仁大學教授經濟學的江梁吸引了孫江芸的注意,這位才氣出眾的謙謙君子,知書達理又有民族氣節,江孫芸很快墜入愛河。
在一段時間的交往後,兩人喜結連理,生了一兒一女,日子過得平凡且幸福。
1949年,因丈夫職務調動,江孫芸隨丈夫一同前往日本東京定居。從逃難千金到為人妻,再到為人母,雖有坎坷,江孫芸依舊收穫了幸福。但此時的她並不知道,人生的精彩才剛剛開始。
江孫芸一家
誤打誤撞,開啟舊金山創業
1959 年,江孫芸嫁去美國才一年的六姐孫蓀不幸成了寡婦,於是江孫芸一家從東京前往舊金山探望寡居的六姐,這一去也改變了她此後的命運。
姐姐在美國的家就在舊金山唐人街外側,附近遍地中餐館,江孫芸和家人也經常前去吃飯。
並且,中餐館拼的都是價格,毫無服務可言,為了迎合當地人口味,廚師還會在炒菜上拌上沙拉醬、海鮮醬,與「傳統美食色香味俱全」大相逕庭。
這番競爭下來,中餐館在當地人眼中就是不入流的餐食,只有下等人才會去,根本上不了臺面。看到這一切,江孫芸很難過,她生出一個強烈的念頭:應該讓他們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菜。
碰巧,江孫芸在舊金山遇到了兩位從東京來的中國熟人,他們正有在當地盤下一家中餐館的念頭。熱情友善的江孫芸當下就為朋友墊付了10000美金的支票作為房租定金。
雖然當時的她年近40,但畢竟是大戶人家養尊處優的小姐,對很多事仍舊太天真。就在一切準備就緒之時,同鄉突然打退堂鼓,而提前墊付的1萬美元資金因籤訂合同、墊付租金也無法再收回。
圖片來源於必應
要知道,當時的1萬美金相當於現在的80萬人民幣,變化來得太快,江孫芸有些棘手,真的該接受這「燙手山芋」?
事實上,當時就算想要把生意出手也無人能接盤,江孫芸深吸了一口氣,決定自己開餐廳,而不是告訴丈夫她把錢弄沒了。
「我開始想,如果能創建一個擁有西式服務和氛圍,還有我最熟悉的菜餚——中國北方的美食——的餐廳,也許我的小餐館會成功,」江孫芸這樣回憶道。
締造「中餐女王」神話
一生推介中華美食
由於從小受到家裡餐飲環境的影響,中國美食的味道與做法已經牢牢地刻在了江孫芸的腦海裡。在接受華盛頓日報採訪時她說,「我從未煮過,但我知道食物的味道和外觀」;「我的口感和記憶力非常好,這就是食譜」。
既然要辦餐廳,江孫芸就找來兩位優秀的中餐廚師,不停的試菜,不停的改進,去還原記憶裡的味道。
最早版本的菜單上印著江孫芸腦海裡所有的菜,直到營業後通過跟顧客的溝通,才陸續做出刪減。她在上面詳細記錄著該如何解釋菜品才能在最短時間內留下深刻印象。
1958年,坐落在舊金山波克街的「福祿壽」餐館開張,她在餐廳裡推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北京烤鴨、紅燒肉、紅燒獅子頭、鍋貼、魚香肉絲等等200道中國傳統菜式,「福祿壽」也成為了第一個在舊金山做這些菜的餐廳。
但初期創業的日子十分艱難。當地的供應商都說粵語,他們拒絕為福祿壽送貨,也不願提供貸款,面對「福祿壽」餐廳的多達200道菜的菜單,廚師覺得實在是難以處理。
由於人手、資金嚴重不足,大家閨秀江孫芸開始親力親為,自己擦洗廚房的地板,當起了服務員、引導員。
圖片來源於必應
就這樣,曾經的頂級名媛,開始自己泡在廚房,學擇菜、學調味、學擺盤,甚至親自跪在地上擦地板。所有的事情她都親力親為,幹起活來什麼油煙汙水全都拋在腦後,只怕做得不夠完美,丟了中國菜的顏面。
為了改變當地人對中餐「髒亂差」的印象,江孫芸在接待時重回自己的名媛形象,戴著珍珠項鍊、身著優雅的旗袍,向顧客將中餐的傳統娓娓道來。無論是地道美國人,亦或是華人移民,都對這位穿旗袍的老闆印象深刻。
也有人也不理解「為什麼要紅燒獅子的頭」、「為什麼魚香肉絲沒有魚」、「為什麼要叫北京烤鴨,別的地方不能烤鴨嗎?」
面對這樣的疑問,江孫芸都會一個一個問題耐心解答,就像當初父母在飯桌上那樣,把菜品的淵源、吃法講述給他們聽。
圖片來源於必應
為了保證中式菜餚最大的鮮美,她每天很早起床,趕著去菜市場買最新鮮、最好的食材,儘管增加了成本,但江孫芸堅持貴很多也不在乎,必須讓「福祿壽」的食材品質在同行業最上乘。
雖然當時江孫芸的「福祿壽」餐廳位置偏僻、空間窄小,但她最想傳遞的是中國美食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國美食並非路邊廉價、無味的蒼蠅店、大排檔,而是有深奧典故、歷史文化的美食。
為了和其他中餐廳區分開來,江孫芸還精心布置「福祿壽」的環境,牆面懸掛中國的山水畫,餐桌用中式的圓桌、屏風、藤椅,一切都獨具傳統特色。
為了保持中國傳統美食的獨特、別致,江孫芸摒棄了迎合觀。她的菜譜上都大字標出菜餚的深奧、難讀的中國名字,讓食客們去感受從菜餚本身再回歸中國文化的精深。
一次,當時著名的旅美華裔作家黎錦揚慕名來到福祿壽吃飯,一下子就愛上了「家鄉菜的味道」,這味道使他念念不忘,第二次就帶來了《舊金山紀事報》的專欄作家赫伯·凱恩(Herb Caen)。
在福祿壽,凱恩對眼前的食物驚嘆不已,在專欄中誇讚這家「小館子」提供「太平洋東岸最美味的中餐」。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江孫芸帶著「福祿壽」成功衝擊了美國的主流社會,用現在的話說,福祿壽火成了「網紅」。
各種美國貴族名人都紛紛前來品嘗,像施瓦辛格、丹麥國王、披頭四成員約翰列儂等等都淪為「粉絲」,專門來這裡設宴。
對於這些訪客,江孫芸笑著點評:約翰·列儂是她遇見的最好顧客;傑克·尼克爾森最大方,付小費最多,他一來員工們就跑到跟前求情:老闆娘,能把他分到我服務的區域嗎?
就這樣,一代「中餐女王」的形象就此樹立。
當「福祿壽」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孫江芸也不忘在管理餐廳上更加注重品質。她請了當地的大學生作兼職服務員,他們英語口語極佳、待客極有禮貌,同時學習西餐的服務質量,強調要注重溝通流暢,服務到位。
除此之外,江孫芸堅持多多看書看報,用不斷更新的思想和眼界來提升福祿壽的經營水準。
隨著資金逐漸充裕,孫蔣芸在中餐廳裡懸掛起張大千、齊白石的名畫,讓餐廳的檔次進一步提升。
圖片來源於必應
1975年,孫江芸在加州貝弗利山開了第二家福祿壽餐廳,此時正值中美關係親密的時期,美國人開始對北京烤鴨、陝西肉夾饃等傳統菜餚充滿好奇,福祿壽的生意更是蒸蒸日上。
一方面,很多人想見見傳說中「白天永遠穿著旗袍、佩戴珍珠」的傳奇女子;另一方面,他們也想品嘗東方世界的神秘美食。
在江孫芸家中一角放著各界名流的合照還有籤名,這是過往榮耀的見證
經歷了十多年的艱苦付出,江孫芸如願讓中餐走進了美國的主流社會,徹底改變了外國人對中餐的固有印象;福祿壽也終於在美國站穩了腳跟,還不斷開設分店,獲得了數不盡的榮譽:
被《Holiday Magazine》雜誌連續32年推崇福祿壽餐廳;《花花公子》雜誌專文推介「福祿壽」是最好的中國餐館之一。
江孫芸憑藉著自己過人的膽識與智慧,開創了中餐飲食最好的黃金時代,而華人餐廳創業者也趁著這股東風將博大、深淵的中國美食文化向世界推介。
2013年,江孫芸獲得被譽為「餐飲奧斯卡」的詹姆斯·彼爾德終身成就獎。
就是這樣一位足夠熱情、認真、努力、和善的中國女性,徹底改變了中餐在美國的樣貌,她的經歷看起來很傳奇,其實也都是腳踏實地的必然結果。
就像江孫芸自己說過的那樣:「食物是一種讓人們愉快的交流方式,大家因為美食而聚在一起,享受生活的樂趣。」她傳遞了這種樂趣,自然也能得到生活的回饋。
動蕩不安、身不由己卻成就了這麼一位傳奇女子。
從上流社會的名媛閨秀到一路逃難的落魄,從不會說一口英語到獨自創立聞名海外的中國高檔餐廳,江孫芸不僅完成了對中國美食文化的傳播,最重要的是,在男性主導的社會裡,她在創業的經歷中找到了身份認同,實現了女性價值的跨越。
而自身格局、敏銳的判斷、專業的精神以及不懈的奮鬥註定了她這不平凡的一生。
圖片來源於必應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精英說(ID:elites talk),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