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明其道)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歷來佔地最大的規劃藍圖「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建議構建一個佔地300平方公裡的「北部都會區」,涵蓋元朗區和北區,提供90.5萬至92.6萬夥單位,共容納約250萬人口,滿足迫在眉睫的居住需求的同時,還與一河之隔的深圳特區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布局,為國家發揮「雙引擎」作用,產生「強強聯手」作用。林鄭月娥解釋,經過完善選舉制度,香港重回「一國兩制」正軌,給予香港更大條件及機會融入國家大局,故對香港未來的規劃不應再受到行政界線限制發展,而「北部策略」是首次突破思維,跨越香港及深圳的行政界線。
林鄭月娥在昨日公布的施政報告,用了一個章節講述這個佔地300平方公裡、佔香港陸地總面積近三成的「北部都會區」。該發展區涵蓋範圍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新市鎮,以及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等新發展項目。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圖為林鄭月娥出席施政報告記者會。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開65萬職位 含15萬創科職位她在昨日的記者會上指出,目前各新市鎮和新發展項目均相對零散,「北部都會區」的概念是將之整全發展,並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整個項目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萬至92.6萬個,容納約250萬人居住;而職位數目亦將由現時11.6萬個,大幅增加至約65萬個,包括15萬個為創科產業的相關職位。
助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林鄭月娥強調,「北部策略」是首份由香港特區政府編制,跨越港深兩地界線的發展策略和綱領,雖則是本地規劃藍圖,但卻是建基於「十四五」規劃、大灣區建設及前海擴區,形容「北部都會區」將是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通過7個跨境口岸和未來興建港深西部鐵路等,使港深兩地能跨越「兩灣一河」,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北部都會區與鐵路概念簡介圖
她解釋,「雙城」意指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有利港深政府共同促進兩地在經濟、基建、創科、民生和生態環境的緊密合作,發揮「強強聯手」,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南北都會區各展特色相輝映目前,香港南部已有「維港都會區」,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林鄭月娥強調「維港都會區」不會因發展成熟,什麼都不做,目前最大的發展,是「明日大嶼」下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並以此建設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她期盼「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香港南部及北部均有成熟都會區,兩者各有特色及擅長、互相輝映,並駕齊驅,促進未來發展。
至於「北部都會區」發展成本,林鄭月娥強調,這是一個願景及發展策略,「香港最能製造的財富是土地,我們不可能在開拓土地工作蝕本,如果我們現時看今日赤字,便什麼都不做,不單是短視,我會形容為不負責任。」
她強調,不論是「明日大嶼」還是「北部都會區」都是綠色低碳社區,有很多環保項目,一有地出售就可以賺錢。「一盤賺錢生意擺喺眼前……一個負責任政府應該擁抱這盤生意。」
洪水橋建商務區 新田打造港「矽谷」
(記者 邵昕)施政報告提出在新界北發展「北部都會區」,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凌嘉勤隨後召開簡報會,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中的6個規劃原則及未來10個重點行動方向,詳細闡述各發展區的定位與發展方向,期望用20年完成都會區建設,包括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將作為新界北核心商務區;在元朗新田打造科技城,成為香港「矽谷」等。
凌嘉勤指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的6個規劃原則分別為城鄉共融、積極保育、發展優質戶外生態康樂、改善經濟用地規劃、改善跨境交通的效率等,冀為新區開拓約600公頃房屋及經濟發展用地,新增約18萬個住宅單位、形成總面積約2,000公頃的完整濕地及海岸生態保育系統。
報告書提出,將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打造為新界北核心商務區。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與深圳前海合作區只有一灣之隔,未來港深西部鐵路等交通基建的落實,將推動及深化兩地的概算經濟合作發展,所產生的協同效應,將有利於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創造更多新經濟職位的潛力。
香港市民在即將大規模開發的港深交界地帶遠眺深圳。資料圖片
雙城深度合作旗艦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流浮山/尖鼻咀地區劃入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內,政府考慮在鄰近跨境鐵路站的位置建造具規模、地標性的創科產業設施,成為新界北核心商務區與前海合作區深度合作的旗艦項目,打造另一個「數碼港」。
報告還公布將規劃及建設新田科技城,構建一個與深圳福田和皇崗緊密銜接、有效匯集港深產學研的創科發展區,未來大幅增加創科用地的面積,改劃約70公頃的魚塘及鄉郊土地作創科用途,形成產業群聚效應,逐步將新田科技城構建成香港「矽谷」,總面積相當於16.5個香港科學園。
大規模發展住宅同時,報告表示將透過搬遷一系列上水公共設施,以建設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政府將會就文錦渡管制站與深圳市政府研究在深圳設置「一地兩檢」設施的可能性,並將重新規劃羅湖道和文錦渡路一帶的鄉郊土地用途,建設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進行大規模住宅及商業發展。
原在文錦渡管制站的鮮活食品過境及檢測設施,以及上水屠房亦會考慮搬遷至香園圍管制站一帶,以避免鮮活食品運輸車對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產生的環境影響,以及交通壓力。
古洞北新發展區亦將擴大,增加馬草壟一帶的農地與坡地,大幅增加發展容量,為創科企業提供便捷的社區服務及生活支援,而古洞北新發展區東部已規劃作商貿及科技園的用地,則會轉移至新田科技城。
社評:施政報告展現新發展思路 有效落實需要全社會戮力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發布新一份施政報告。報告描繪「北部都會區」規劃,以及達至港深更緊密合作的「雙城三圈」概念,展現發展戰略思維的突破。這個發展藍圖,以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為大背景,以開拓香港新發展空間為落腳點,以產業、就業、居住的綜合考慮,致力打造香港可持續發展的新增長極,為香港長遠發展布局謀篇。施政報告還提出完善「一國兩制」制度建設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積極推展二十三條立法和法治建設,重組政府架構和提升管治效能等等,為落實新藍圖加固法治基礎、提供制度保障。新的發展藍圖,值得社會各界攜手合作,共同努力去達成。
如何突破發展空間局限和土地來源狹窄的發展瓶頸,一向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長期以來,本港發展中心一直集中於維港兩岸的都會核心區,對新界未開發地區的利用不足,既造成發展不平衡,亦令本港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此次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的規劃,無疑是打破框框、放開格局、著眼長遠的發展思路。
「北部都會區」把天水圍、元朗、粉嶺已發展的新市鎮,以及六個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有機整合,區內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構建新田科技城、提升洪水橋╱夏村為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並在流浮山建設具規模、地標性的創科設施,形成科技和商貿產業群聚效應,並把「無地域限制、帶動就業機會」的政府設施及寫字樓遷往區內,強調運輸基建先行,以打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獨特都會形態。
「北部都會區」把約300平方公裡的整個新界北地區作為一個整體,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將達90.5萬至92.6萬個,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將在區內創造65萬個職位。這種以產業先行的規劃布局,克服以往天水圍等新市鎮就業乃至交通配套不足、衍生「悲情城市」問題等的弊端,可以達到拓展發展空間、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滿足經濟和民生需要、優化環境的多重目標,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
融入國家發展、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是香港發展的大勢所趨、機遇所在。「北部都會區」以港深緊密互動引領,以形成「雙城三圈」的發展格局為依託和目標。「雙城三圈」通過深港口岸經濟帶,將「北部都會區」發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聯成一個整體,按照規劃將興建5條新鐵路連接深圳,本港與內地跨境交通網絡進一步打通,發揮強強聯手,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北部都會區」體現政府發展規劃更加宏觀、具有遠見和全局觀念,順應發展潮流,努力建設「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令人對實現香港美好願景充滿期待。
隨著香港國安法實施、完善特區選舉制度,社會恢復安全穩定,香港迎來由亂及治、由治向興、聚焦發展的轉機,無疑是此次施政報告提出新規劃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海方案等國家發展重大規劃的基礎。施政報告提出,將積極推展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本地立法工作,並擬備有效的宣傳計劃,不讓反中亂港分子有機可乘,蠱惑人心;檢視或激活現有法例,確保全面維護國家安全,這些施政規劃,著眼於進一步夯實維護社會穩定這個繁榮發展的基礎。
另外,施政報告提出,下一屆政府將設立副司長職位,負責領導包括「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願景」等大型區域發展,以及重組政府架構,以配合香港的發展所需;按照「能者居之」的原則,在未來數月檢視現時公務員高層職位的選拔聘任機制,務求把最有遠見和能力的官員放在最適合的位置;督促運輸及房屋局局長竭力壓縮建屋程序,爭取盡快建成更多公營房屋單位。這些舉措和建議,著眼於完備架構、人事、制度和機制配套支持,為落實施政報告的新規劃新藍圖保駕護航。
特首的新一份施政報告,顯示特區政府施政思維的轉變、拓展和發展,敢於破舊立新、積極有為,對香港經濟、民生、創科發展作出長遠規劃,帶給市民新希望,也受到建設力量政黨及人士的歡迎和支持。未來重點,是如何將規劃落實執行,轉化為振經濟、惠民生、促發展的成果和動力。其中的關鍵,既要政府把藍圖具體化,形成可操作的措施方案;也要社會各界、各持份者攜手努力,並且督促政府提高效率,戮力同心把施政報告的規劃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