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格局巨變!香港規劃第二個CBD,10個重點方向及45個行動項目曝光

2021-12-26 深圳一手物業
昨天(10月6日),香港一年一度的《施政報告》重磅發布!這份報告並不一般,今年是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任期內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在昨天宣讀之時,林鄭也是哽咽了一時。眾所周知,這幾年來,香港是被新冠疫情+社會局勢所困住,不過現在的香港已經迎來了「新局面」。和以往不同的是,「深圳」、「深港」成了今年的高頻詞。《報告》針對香港更長遠的發展下了幾劑猛藥,其中就包括:住房問題、政府重組和北部發展。對於深圳來說,意義最重大的莫過於——《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這份規劃意味著:深港要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大灣區乃至全中國最強都市圈——深港都市圈,要來了!香港的經濟重心一直在以中環為核心的維港都會區,但這樣的城市格局出現了兩大方面問題:一方面,職住不平衡,新界居住人口不斷增長,但大多數工作機會仍在維港都會區;另一方面,土地沒有合理利用,深港之間出現空間斷裂帶。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根據規劃,它將會是香港的「第二個經濟引擎」,科創、保育、居住的300平方公裡大都會。其中包括天水圍、元朗、粉嶺、上水、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北部發展成香港的第二CBD是大勢所趨,當然深港空間格局也就此發生巨變——從「兩灣一河」向「雙城三圈」過渡。「三圈」,則是指由西至東的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毫無疑問,北部都會區會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片區。民間有句說法:香港的金融有多發達,科創就有多落後。香港有四大支柱產業(金融、貿易與物流、專業服務、旅遊),產業結構偏重服務業。雖然說有香港有種一等一的高校,但科技創新基礎比較薄弱。而這一次,香港北部CBD是把它的抓手放在了科創領域上第一,以科創產業為經濟引擎,與側重金融的維港都會區形成南北CBD格局;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2、探討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地鐵系統的可行性,以帶動該區和流浮山的發展;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3、把正在規劃的北環線向北伸延,經落馬洲河套地區(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4、探討將東鐵線伸延至深圳羅湖並在深設立「一地兩檢」口岸,在現有羅湖站及上水站之間增設一個非過境鐵路服務的新鐵路站,以釋放羅湖/文錦渡及上水北一帶的發展潛質;5、將北環線由古洞站向東伸延,接駁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一帶,再南下經打鼓嶺、皇后山至粉嶺。

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第二,構建香港矽谷——新田科技園

 

位於圈內的新田/落馬洲,對接深圳河對岸的皇崗深圳科創園區,而福田是深圳都會核心區,對香港而言,這裡是重中之重的創科發展區

 

新田/落馬洲至羅湖一帶地區

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在《發展策略》下,港深創科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地方,將會整合為新田科技城其中與創科相關的土地估計約有240公頃

 

值得一提的是,「新田」的起名,是致敬了河對岸福田的拓荒精神。

 

而新田科技城聯同深圳科創園區,組成了佔地約540公頃的深港科創合作區

 

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從「兩灣一河」到「雙城三圈」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1978年改革開放,香港就和珠三角城市形成了「前店後廠」的經濟模式

 

珠三角城市發展了經濟,而香港也從輕工業轉型,直奔金融和服務為基礎的經濟結構而去。

 

而如今,大灣區城市,尤其深圳,已經不再承襲過往的「前店後廠」中的加工代工角色。在國家政策推動下,深圳也成了一個令世界矚目的一線城市

 

香港融入大灣區,充分利用鄰近大灣區城市的優勢和機會,才可能突破目前的發展困局。

 

深圳灣大橋

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報哥認為,「雙城三圈」的深遠影響,有如下幾點:

 

第一,香港迎來經濟發展的第二引擎。

 

香港將會在新區補齊科創領域的發展短板,科創+基建,會是香港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屆時香港將形成南北CBD格局。

 

南是金融服務業為導向的維港都會區,而北則是主導科創產業的北部都會區,同時也解決城市用地+職住平衡。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全國最強的都市圈——深港都市圈形成。

 

「雙城三圈」,覆蓋了深圳發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深港經濟合作區,以及香港最有發展潛力的北部都會區。

 

沿深圳河兩岸,是深港CBD,這樣一幅藍圖,你期待嗎?

 

建設耗時20年?林鄭月娥最新回應北部都會區:將設滾動進度計劃

在昨日(6日)發表本屆政府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後,10月7日上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了立法會的施政報告答問會,回應議員多項提問。

林鄭月娥:北部都會區需時20年

市民或感空泛,將設滾動進度計劃

在答問會上,有議員表示,施政報告有宏圖大計,但令人感覺不踏實,希望北部都會區發展制定流程時間表。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網

林鄭月娥對此回應說,長遠規劃難免會令市民覺得空泛,但強調20年的規劃期並不長,舉例古洞北發展由提出到現在開始推售土地已經14年。她表示,將在行政、規劃等程序上大刀闊斧精簡,而北都會規劃也列明十大方向等,將設有未來十年滾動進度計劃,會持續更新區內的房屋、基建達標的情況,希望可以增加透明度,讓議員監察。

此次施政報告為香港帶來遠大的目標和機會。答問會上,有議員關心,短中期之內,是否有關懷中產人士和專業人士的政策。

林鄭月娥對此回應稱,此次施政報告幫助到香港專業人士最大的地方就是「開拓」。現在有粵港澳大灣區和《前海方案》,而且深圳明確提出「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再加上大灣區其他城市都需要更多的專業服務,這對於專業人士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林鄭月娥還表示,現在香港專業人士可以通過CEPA到內地提供專業服務,開拓職業空間。特區政府將會推出措施讓香港專業人士更容易到內地提供服務,例如法律、會計等行業。現在需有更多的國家政策讓專業人士可以到大灣區內提供服務、開展業務,說不定中央在幾個月後會有另一套惠港政策,方便更多專業類別人士到大灣區提供服務。

7日上午,在出席立法會答問會之前,林鄭月娥還先參加了香港三個電臺聯播的節目:施政報告行政長官熱線,接聽市民電話,深度解讀施政報告內容。

節目中,林鄭月娥被問到,建設「北部都會區」,經濟重心是否會轉移。對此,她回應道,經濟重心不會轉移,因為屆時南邊會有「維港都會區」,北邊會有「北部都會區」,而「維港都會區」也會持續發展

林鄭月娥強調說,北部都會區日後可提供65萬個就業職位,希望可以做到適宜居住、上班及遊玩的地方,而其經濟引擎是創新科技,因為「北部都會區」鄰近深圳,可以產生協同效應。

「北部都會區屬綜合性發展,區內既提供就業機會,具經濟動力,也有居住和遊玩的地方,日後與維港都會區互相輝映,並駕齊驅。」

此前(6日),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記者會上表示,香港首兩個核心商業區位處中環和九龍東,兩者組成維港都會區。若要在香港建設另一個都會區,選址北部屬理所當然,因為本港北部大體上為未開發成熟的地區。

政府期盼日後南北兩面都有發展成熟的都會區,南面的維港都會區以金融和商業帶動發展,北部都會區則藉創新科技引領經濟發展,各具特色,各有所長。

她形容發展北部都會區意義重大,因為這是首份由香港特區政府編制,在空間觀念、策略思維上跨越香港和深圳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和綱領,突破思維,她期望藉此構建一加一大於二、強強聯手的雙城故事

7日,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發表最新文章表示,將全力支持施政報告,帶領轄下各紀律部隊積極推進及落實相關措施。

鄧炳強表示,施政報告中與保安局相關的新措施約20項,包括維護國家安全、提升口岸通關能力和提供通關便利、吸引優才和促進大灣區內人才流動、提升消防安全和加強青年人的守法意識。

鄧炳強提到,特區政府正積極推進一系列提升口岸通關能力、便利化的措施,包括與深圳市政府展開共同開展皇崗口岸重建工作及討論「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原則下可行的清關模式。「就新皇崗口岸的重建工程,雙方會繼續保持緊密聯繫,擬訂新口岸的詳細設計,以期儘快動工興建口岸大樓。」

為推進大灣區雙向人才流動,鄧炳強透露,特區政府已向中央提出具體建議,便利居港的外籍人士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進行商務、科研、交流訪問等活動。保安局及入境處會連同相關政策局及部門積極推動這項建議。

此外,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鄧炳強表示正爭取時間儘快推展有關工作,以期在下屆立法會會期展開有關諮詢及立法工作。

部分內容來源/ 香港大公文匯、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

記者 / 龐詩凡

編輯 / 李雄飛

香港《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

關於北部都會區部分發言摘要

引言

19. 過去超過半世紀,為了滿足本港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需要,政府進行了大量城市規劃工作,包括早期的荃灣、沙田、大埔、屯門等新市鎮,以至近年的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等新發展區。這些規劃發展卓有成效,但亦有不足之處,例如未能達致職住平衡、自給自足的目標。近年更因議會泛政治化,和激進「反政府」人士刻意製造對立、對抗,令城市規劃工作舉步維艱,嚴重窒礙經濟社會發展,衍生了突出的民生問題。隨著《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和特區選舉制度的完善,香港已由亂轉治,並迎來可聚焦經濟的新局面,特區政府應展示高瞻遠矚的魄力,積極為香港規劃未來。

規劃未來

20. 我現提出建設香港北部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並開拓更多可供居住和產業發展的土地。這個面積達300平方公裡的都會區,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腹地,將盡享港深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紅利,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北部都會區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營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獨特都會景觀。而支撐著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維港都會區亦會擴大至包括「明日大嶼願景」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這兩個位處香港南北的都會區將可提供大量土地,完善香港的空間布局,並駕齊驅,互相輝映,推動香港未來發展。

北部都會區

規劃背景

21. 我們今日會同步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發展策略》),詳細介紹都會區的規劃背景、總體原則、目標和行動綱領,讓社會各界進行討論,並發表意見。這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區政府編制,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和綱領,充分考慮了國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對香港的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建設對香港的期盼,以及《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為香港帶來的大量機遇;《發展策略》同時以《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為基礎,將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前景謀定新方略,在香港重回「一國兩制」正軌的時刻,別具突破性和前瞻性意義。

空間布局

22. 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佔地面積約300平方公裡。都會區不是指一個有法定地位或規範,以行政界線所劃定的區域,而是因地理特徵、經濟功能、生態環境、交通聯繫及發展政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個具規模的城市空間。在都會區裡,土地用途多元,居住和就業人口及企業高度聚集,可帶動鄰近地區經濟發展,豐富民生活動,擁有標誌性的自然、人文及建築景觀,整體上具備活力、吸引力和輻射能力。

23. 北部都會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並有六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這裡擁有多達七個跨境陸路口岸,是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發展策略》把擬議的個別發展項目,與毗鄰的鄉郊和保育土地,創新地有機整合和提升為都會區,以期創造發展容量,滿足經濟和民生需要,並同時優化環境,達致可持續發展,以迎接深化港深合作帶來的新機遇。

雙城三圈

24. 在國家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港深兩地緊密互動,由西至東建設了七個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使兩地有條件跨越后海灣、大鵬灣和深圳河而相互連接,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

25. 「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雙城三圈」覆蓋了深港口岸經濟帶和深圳發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以及香港境內城市建設資源正在高速匯集並仍擁有龐大發展潛力的北部都會區。「雙城三圈」空間概念的確立,有利港深政府可共同促進兩地在經濟、基建、創科、民生和生態環境的緊密合作,發揮強強聯手,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運輸基建先行

26. 我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其中運輸基建先行的概念獲得廣泛認同。北部都會區的整合和擴容工作,亦會由以鐵路為運輸系統主要骨幹所帶動。《發展策略》中提出的鐵路項目包括:

(i)連接洪水橋╱廈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

(ii)把正在規劃的北環線向北伸延,經落馬洲河套地區(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

(iii)探討將東鐵線伸延至深圳羅湖並在深方設立「一地兩檢」口岸,在現有羅湖站及上水站之間增設一個非過境鐵路服務的新鐵路站,以釋放羅湖╱文錦渡及上水北一帶的發展潛力;

(iv)將北環線由古洞站向東伸延,接駁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一帶,再南下經打鼓嶺、皇后山至粉嶺;及

(v)探討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捷運系統的可行性,以帶動該區和流浮山的發展。

增加創科用地

27. 香港近年在創新科技有一定成果,而在「再工業化」策略下,發展以新技術及智能生產為基礎的先進位造業亦大有可為,但土地不足仍將窒礙發展。雖然正在興建的河套地區港深創科園佔地87公頃,規劃的總樓面面積已大概等於三個位於白石角的香港科學園,但與深圳河北岸面積超過300公頃的深圳科創園區比較,則相形見絀。《發展策略》提出善用落馬洲管制站遷往深圳新皇崗口岸後騰出的土地和毗鄰的部分魚塘和鄉郊土地,加上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內原有用地規劃,將增加合共約150公頃土地作創科用途,以構建新田科技城,發揮更具規模效益的科技產業群聚效應。

發展產業 開創就業

28. 前海擴區方案以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為目標,將為香港專業服務帶來大量機遇。《發展策略》建議可藉此契機提升洪水橋╱廈村為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並在與前海隔灣呼應的流浮山建設具規模、地標性的創科設施,為北部都會區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為達致職住平衡,《發展策略》建議制訂明確政策及行政指引,儘量把「無地域限制、帶動就業機會」的政府設施及寫字樓遷往北部都會區。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29. 北部都會區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西面有屬《拉姆薩爾公約》指定的國際重要溼地,中部有大面積的魚塘,而東面則有擬議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海岸公園及世界級的地質公園。《發展策略》提出須制訂及實施積極保育政策,通過政府逐步收回數百公頃私人擁有的溼地和魚塘,優化管理,提升包括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溼地共約2 000公頃保育用地的生態功能,加強保育香港的溼地,亦為北部都會區締造優質生活環境。

增加房屋用地

30. 目前在北部都會區內的多個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預計可提供約350 000個住宅單位;北部都會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估計可提供的住宅單位為約165 000至186 000個。連同元朗區和北區現有的390 000個住宅單位,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 000至926 000個,一共可容納約2 500 000人居住;而都會區內的職位數目亦將由現在的116 000個,大幅增加至約650 000個,包括150 000個為創科產業的相關職位。

強化執行機制

31. 要有效落實《發展策略》,建設北部都會區,特區政府須提升高層督導,強化跨局跨部門協作,制訂成效指標方便監察,並與深圳市政府緊密聯繫,共同推進相關項目。我們下一步會詳細研究有關這個執行機制的細節。其中一個可能性是下一屆政府設立副司長職位,負責領導包括「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願景」等大型區域發展。

提升管治效能

重組政府架構

32. 即使沒有大型區域發展項目,我認為重組政府決策局,以切合施政重點和社會期望也有其必要性。我建議現屆政府在未來數月,諮詢各界和持份者,準備一份詳細的重組方案,供下屆政府考慮執行。總結了施政經驗和立法會及業界提出的意見,我初步認為重組可採納以下的方向:

(i)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將目前分散於民政事務局的文化事務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創意產業和旅遊統整起來,推進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ii)分拆運輸及房屋局(運房局),讓這兩大政策範疇可獲得更專注的高層領導,特別是令新設的運輸局可專注處理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運輸基建、公共運輸服務和交通管理事宜,同時更促進物流業發展,並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iii)研究分拆後的房屋局和負責土地發展和工務的發展局有否理順的空間,以加快房屋用地供應;

(iv)擴大創新及科技局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改變香港「工業式微」的觀感,並凸顯由創科推動本港再工業化的發展;及

(v)重組民政事務局為青年及地區事務局,加強以地區為本的方法解決市民日常關心的地區問題,及為促進及支持青年發展提供一站式平臺。

33. 上述意見純屬拋磚引玉,我希望新一屆立法會組成後,可就決策局重組事宜馬上展開討論。我和司局長亦會在未來數月與持份者交流意見,並制訂詳細方案。

強化管治團隊

34. 有了更利於施政的政府架構,我們還需要有一支愛國愛港、忠誠、專業、高效、善於作為、勇於擔當、勤政為民的管治團隊。我曾先後以局長、司長和今天行政長官的身分服務三屆特區政府,對這個「熱廚房」吸引人才的困難有親身體會。我期盼在完善選舉制度後,更多有抱負、有能力、有擔當的愛國愛港人士願意加入管治團隊,接受挑戰,為香港、為國家作出貢獻。

35. 此外,首長級公務員,包括屬公務員中最核心、最高級別的常任秘書長和部門首長,也是特區施政成效的關鍵。我已要求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按著「能者居之」的原則,在未來數月檢視現時公務員高層職位的選拔聘任機制,務求把最有遠見和能力的官員放在最適合的位置。我會邀請公務員敍用委員會參與有關工作。

提倡專職專責

36. 近年我在公營部門人力配置方面,鼓勵同事在某些特定範疇扮演「倡導者」的角色,而設立專職專責的專員職位也漸見成效,例如文物保育專員、體育專員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等。特設專員職位也可凸顯政府對該政策範疇的重視和避免政出多門或求助無門的不理想情況。我已提議各局長可多以專員職位推動相關工作,例如設立兒童事務專員和海濱事務專員,應有助勞工及福利局(勞福局)和發展局在政府內外分別推動保護兒童和美化維港海濱的工作。

提升政府訊息發放和對外解說能力

37. 在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有效發放政府訊息,讓市民更好更快掌握政府政策和最新情況是管治的重要一環,但我承認這正是特區政府須馬上改善的工作。不少人都時常向我反映政府新聞公報的內容偏重技術性,而缺乏傳達性;發布訊息的手法太守舊,而未能吸引社會注意或即時澄清巿民的疑慮。過去兩年,面對不少對政府惡意攻擊或偏頗報導,更凸顯解說能力有待提升。我已要求各司局長在新聞處處長和他的團隊配合下,更注重發放訊息和解釋政策的工作。

(來源:香港政府新聞網、香港《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


關注微信(深圳一手物業)公眾號

(房產、商鋪、寫字樓租賃)

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深港格局巨變!香港規劃第二個CBD,中國最強都市圈出現了!
    《報告》針對香港更長遠的發展下了幾劑猛藥,其中就包括:住房問題、政府重組和北部發展。對於深圳來說,意義最重大的莫過於——《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這份規劃意味著:深港要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大灣區乃至全中國最強都市圈——深港都市圈,要來了!
  • 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許正宇:深港金融合作是落實大灣區規劃方向
    來源:觀點地產新媒體觀點地產網訊:12月14日,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2020中國(深圳)金融科技峰會視像致詞時表示,深港金融合作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重點方向。今年以來,深港兩地已實現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的互掛安排,而《施政報告》中亦提及,中央支持加快落實在大灣區的「跨境理財通」,期待與深圳建立更緊密聯繫,讓香港與深圳兩座「兄弟城市」的合作走上新臺階。他指出,運用金融科技應對疫情是一種短期措施。
  • 大運河規劃,8個省市在行動
    《綱要》明確了6個重點、4項工程、2項活動、5個保障、3個帶,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城鄉區域統籌協調、保護傳承利用機制創新等6個重點;文化遺產保護展示、河道水系資源條件改善、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文化旅遊融合提升等4項工程;精品線路和統一品牌、運河文化高地繁榮興盛等2項行動,等等。
  • 片區利好不斷,羅湖蓄勢歸來 深港口岸經濟帶擎動新羅湖
    近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指引》印發,羅湖區的城市定位和重點項目得到進一步明確,地位也空前強化:「老城區煥發新活力的國際消費旅遊區,重點推進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此外,在日前召開的「2020羅湖產業空間推介暨招商大會」上,羅湖區區領導表示,將重新以世界的眼光、國際的標準來規劃設計羅湖的未來。
  • 十堰3個項目規劃設計曝光
    2020年6月28日,十堰市三個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曝光,其中涉及園區佔地面積約165萬㎡(約2474畝)的東風汽車公司旗下產業,以及2個總建築規模約42萬㎡的商住項目。
  • 深港中軸線崛起「深圳智谷」,金龍工業大樓項目專規獲批!
    金龍工業大樓片區城市更新單元位於福田區梅林街道,緊靠北環大道,東鄰彩田路,南至梅林路,西至越華路,近地鐵9號線孖嶺站,並且緊臨規劃在建的地鐵10號線孖嶺站,區位交通優良。該項目被列入《2016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單元計劃第一批計劃》,屬於工業區省級項目(工改工)。
  • 2021:香港18個夢想曝光!大灣區又一大規劃好消息來了
    2021:香港特首攜18個政府官員對2021年寄語、展望,也透露出2021香港的18個夢想……近日,大灣區又一大規劃好消息來了
  • 深圳最新核心藍圖規劃曝光,效果圖搶先看!
    福田區提出2020年將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構建「一軸兩翼五廊」新格局,舉全區之力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兩大核心新引擎,加快打造「四大中心」「六個典範城區」。
  • 487個重大項目全曝光!超200個城市新地標要來了
    深圳發改委公布的名單顯示,共有487個重大項目,包括:軌道項目45個;總部項目37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0個;生命、生物、醫療、健康產業項目18個;產業園、生產線、研發中心項目122個;文化地標15個;學校項目24個;醫院、頤養院項目28個;城市更新項目48個;人才安居房項目11個;商業地產項目5個;文旅項目8個;物流園區、冷庫項目10個 ;基礎設施項目48個
  • 寧波62個重點項目舉行「雲籤約」
    來源:經濟日報9日上午,寧波舉辦重點項目網上簽約會,62個項目籤約總額達到395.33億元。本次籤約會採取「主會場+分會場」的方式進行,寧波發改、經信、財政、商務等18個市級部門主要領導出席籤約會。寧波市委副書記、市長裘東耀出席並見證籤約。
  • 深圳投超6800億,69個重點項目曝光!附省發改委完整名單
    2020年487個重大項目全曝光之後,3月5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官網發布《廣東省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顯示,2020年廣東共安排省重點項目1230個,總投資5.9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7000億元,安排開展前期工作的省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868個,估算總投資3.4萬億元。其中涉及深圳的重點項目有69個,投資高達6828.9545億!
  • 深港宣告「同城」,一大批香港人湧向這裡
    站在歷史的關鍵節點,深港再次勇立潮頭,聯手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港深進一步合作。 先是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以交換文本方式,與廣東省省長馬興瑞籤署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2020年重點工作,旨在進一步推進粵港兩地合作關係,為居民開創更多的發展機遇。
  • 未來前海3條軌道通香港!大灣區「城市新中心」即將上線
    田夫認為,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特別是在深港合作方面,前海突出六大「重點」,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是聚焦深港產業合作,擴大香港服務業發展空間。我們通過組織實施利港惠港的「萬千百十」工程、深港合作專項行動計劃等舉措,通過土地出讓、平臺建設、政策優惠等措施,吸引了滙豐集團、港交所等一大批知名港企落戶,為港人港企拓展發展空間。
  • 「"回天"將實施91個重點項目 人大附中昌平學校9月建成投用
    原標題:「回天」地區計劃實施91個重點項目   本報訊(記者孫雲柯)根據「回天」三年行動計劃任務要求,今年「回天」地區計劃實施91個項目,其中續建61項,將新建太平莊中街、回龍觀人民法院、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二期、回天地區慢行系統二期、昌平區42公裡綠道等30項工程。這是記者今天從正在召開的昌平區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了解到的。
  • 深圳「十四五」規劃方案曝光,這個區域接下來要爆!
    作者: 睿智上行導讀:■深圳第一個「十四五」規劃方案曝光,商業成亮點■高端消費領地,羅湖商業升級將借力「發展契機」■城市核心資產,錯過不再正文:■深圳第一個「十四五」規劃方案曝光,商業成亮點2020年是「十四五」規劃編制啟動年,近日,深圳商務局的《深圳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以下稱「十四五」規劃)發布,終於,深圳第一個「十四五」規劃方案出爐!
  • 13個重點項目進度條曝光!看完好激動!
    「桂城將重點提升城市品質、環境、民生、產業、城市配套等,形成『自然與繁華共用,傳統與時尚交匯』的城市格局。」岑灼雄說道。,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作為桂城城市更新的重點項目之一,電競文創產業中心將引入具有國內官方授權的頂級賽事俱樂部,電競上下遊企業不少於28家以及泛娛樂產業企業不少於10家,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電競產業的標杆。
  • 深港融合,招商蛇口續寫新時代「春天的故事」
    深耕粵港澳大灣區,將深港多年發展沉澱的實踐,城市和園區綜合開發運營、城市更新等領域的豐富經驗,賦能「雙城三圈」戰略格局,為建設「美好香港、美好灣區」,成就世界級灣區,發揮央企排頭兵作用,譜寫新的歷史篇章。
  • 回天三年行動計劃今年收官 重點實施76個項目!
    今年是回天三年行動計劃收官之年,北京市發改委發布消息,為了進一步加快補齊回天地區民生短板,再次增補回龍觀人民法庭、龍域體育公園、天通裡下沉廣場和公園綠地微提升等9個回應民生關切、利用騰退和閒置空間的民生項目,2020年回天地區將重點實施76個項目。
  • 新界將巨變!港版大西北開發計劃曝光
    ,猶如「港版開發大西北」,令新界巨變。議員歡迎港府重新規劃邊境發展,直言規劃不能死守香港。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接受傳媒訪問時亦談到洪水橋新發展區和古洞北/粉嶺北的發展計劃,他指出,目前整個邊境一帶的土地將重新檢視發展方向,政府會考慮引入不同產業作發展,原本預留作商業用地的部分洪水橋和古洞北/粉嶺北發展區,將會改建成住宅用途,加上該兩個新發展區原本就有完善的交通配套,相信用於住宅會有更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