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月6日),香港一年一度的
《施政報告》重磅發布!這份報告並不一般,今年是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任期內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在昨天宣讀之時,林鄭也是哽咽了一時。眾所周知,這幾年來,香港是被
新冠疫情+社會局勢所困住,不過現在的香港已經迎來了「新局面」。和以往不同的是,
「深圳」、「深港」成了今年的高頻詞。《報告》針對香港更長遠的發展下了幾劑猛藥,其中就包括:
住房問題、政府重組和北部發展。對於深圳來說,
意義最重大的莫過於——《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這份規劃意味著:
深港要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大灣區乃至全中國
最強都市圈——深港都市圈,要來了!
香港的經濟重心一直在以中環為核心的維港都會區,但這樣的城市格局出現了兩大方面問題:一方面,
職住不平衡,新界居住人口不斷增長,但大多數工作機會仍在維港都會區;另一方面,土地沒有合理利用,深港之間出現
空間斷裂帶。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根據規劃,它將會是香港的「
第二個經濟引擎」,
科創、保育、居住的300平方公裡大都會。其中包括天水圍、元朗、粉嶺、上水、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北部發展成香港的第二CBD是大勢所趨,當然深港空間格局也就此發生巨變——
從「兩灣一河」向「雙城三圈」過渡。「三圈」,則是指由西至東的
深圳灣優質發展圈、
港深緊密互動圈和
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毫無疑問,北部都會區會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片區。民間有句說法:
香港的金融有多發達,科創就有多落後。香港有四大支柱產業(金融、貿易與物流、專業服務、旅遊),產業結構偏重服務業。雖然說有香港有種一等一的高校,但
科技創新基礎比較薄弱。而這一次,香港北部CBD是把它的抓手放在了
科創領域上。
第一,以科創產業為經濟引擎,與側重金融的維港都會區形成南北CBD格局;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2、探討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地鐵系統的可行性,以帶動該區和流浮山的發展;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3、把正在規劃的北環線向北伸延,經落馬洲河套地區(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4、探討將東鐵線伸延至深圳羅湖並在深設立「一地兩檢」口岸,在現有羅湖站及上水站之間增設一個非過境鐵路服務的新鐵路站,以釋放羅湖/文錦渡及上水北一帶的發展潛質;5、將北環線由古洞站向東伸延,接駁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一帶,再南下經打鼓嶺、皇后山至粉嶺。
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第二,構建香港矽谷——新田科技園
位於圈內的新田/落馬洲,對接深圳河對岸的皇崗深圳科創園區,而福田是深圳都會核心區,對香港而言,這裡是重中之重的創科發展區。
新田/落馬洲至羅湖一帶地區
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在《發展策略》下,港深創科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地方,將會整合為新田科技城,其中與創科相關的土地估計約有240公頃。
值得一提的是,「新田」的起名,是致敬了河對岸福田的拓荒精神。
而新田科技城聯同深圳科創園區,組成了佔地約540公頃的深港科創合作區。
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從「兩灣一河」到「雙城三圈」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1978年改革開放,香港就和珠三角城市形成了「前店後廠」的經濟模式。
珠三角城市發展了經濟,而香港也從輕工業轉型,直奔金融和服務為基礎的經濟結構而去。
而如今,大灣區城市,尤其深圳,已經不再承襲過往的「前店後廠」中的加工代工角色。在國家政策推動下,深圳也成了一個令世界矚目的一線城市。
香港融入大灣區,充分利用鄰近大灣區城市的優勢和機會,才可能突破目前的發展困局。
深圳灣大橋
圖片截取自:2021年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報哥認為,「雙城三圈」的深遠影響,有如下幾點:
第一,香港迎來經濟發展的第二引擎。
香港將會在新區補齊科創領域的發展短板,科創+基建,會是香港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屆時香港將形成南北CBD格局。
南是金融服務業為導向的維港都會區,而北則是主導科創產業的北部都會區,同時也解決城市用地+職住平衡。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全國最強的都市圈——深港都市圈形成。
「雙城三圈」,覆蓋了深圳發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深港經濟合作區,以及香港最有發展潛力的北部都會區。
沿深圳河兩岸,是深港CBD,這樣一幅藍圖,你期待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