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黑天鵝」讓全球經濟面臨更多不確定性,重塑增長曲線,中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當前全球經濟深度衰退、中美貿易摩擦不斷的外部環境下,雙循環新格局的構建需著眼內部,激發城市群經濟的增長潛力。
城市群作為「雙循環」的關鍵抓手,在促進內循環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和訊網財經中國會與和訊房地產事業部聯合主辦的第十八屆財經風雲榜第十一屆地產金融創新峰會上,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執行院長陳憲認為中心城市、都市圈是雙循環的樞紐,雙循環格局是靠中心城市,靠都市圈來連接起來的。
陳憲認為,雙循環新格局下,需要重新認識供給和需求的關係,以及消費和投資,供給創新才能滿足新需求,供給創新則需要通過有效投資來實現。
「雙循環」需激發創新潛能
打飛的去成都吃火鍋,周末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新一代的年輕人的消費理念走在時代的潮頭。這些上一輩人不敢想像的消費需求,在消費升級下,通過需求、投資、供給端的閉環得以成為現實。
新消費需求的滿足,是國內大循環實現重要途徑。在陳憲看來,國內大循環需要激發供給與需求、投資與消費端的創新潛能,需要重新認識這兩對關係。
目前國內大循環的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擴大消費,除了滿足基本的需求以外,潛在的消費需求如何滿足呢?
陳憲認為答案在於新產品和新服務,當下越來越靠科技創新、供給創新來滿足新需求,來轉化客戶的潛在需求。
潛在需求的滿足需要靠投資實現,陳憲指出,投資是其中的中間環節。以高鐵為例,國家大量投資高鐵建設,高鐵的投資拉動更多的購物、旅行、度假消費,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在綠皮火車時代無法實現的。這是基礎設施改善帶來的,也是通過投資帶動的新消費。
在雙循環條件下,供給這個概念很大程度上就代表創新。供給創新才能夠滿足新需求;而供給創新的很多東西又要通過有效投資來實現,新基建這樣的投資就是去實現新的需求。
都市圈是雙循環的樞紐
作為承接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抓手,城市群格局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正是內循環實現的重要途徑。陳憲指出,城市群時代,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在雙循環中的地位逐漸凸顯,成為雙循環的節點和樞紐。也就是說,雙循環格局是靠中心城市,靠都市圈來連接起來的。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的面積佔比很小,但雙循環格局下的物流、信息流、人流、資金流的循環很多程度上是通過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實現的,推動城市一體化發展。
在一體化階段,多個中心以及均衡發展成這個階段的特點,多中心之間更加考驗城市功能的分工,而不僅僅是看城市經濟的總量。陳憲指出,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階段,要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範圍自由。未來城市都是圍繞一個中心城市來配置、構建產業鏈,而不再是一個行政的邊界。同時需進行產業創新,通過產業集聚,形成一個產業體系。
以下是現場演講全文:
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總量是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下面有企業,中間有產業,我們也叫產業經濟,還有一塊是叫區域經濟。產業總是在一定的空間上來落地的,空間落地的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講的區域。
中國現在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有三種主要的形態,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如果就城市的發展模式來說,現在市場就是兩種模式,一種是中心城市的模式,一個是都市圈的模式。城市群和都市圈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其實在2019年2月份,國家發改委有一個關於中國第一個發展都市圈的文件裡面,把這個東西講清楚了,城市群和都市圈,都市圈是存在於城市群當中的,就像長三角,長三角現在有六個圈,當然我們現在也把長三角看成是一個城市群,這個我覺得不合適,我不會這麼講。現在長三角應該說有三個城市群,有六個都市圈。粵港澳和珠三角是同一個說法,珠三角那個地方比較小,5.6萬平方公裡,我們長三角35.8萬平方公裡,珠三角就面積來講不到長三角的零頭,那裡是三個都市圈,一個是深港、一個珠澳、一個廣佛。長三角是六個,等一下我會講到。
我先講一講區域一體化當中的中心城市、城市群與都市圈。我主要講這個問題,後面兩個問題會稍微帶到一點。第二個問題是有兩個表格,大家可以看看中國目前這四大城市群的一些基本的情況、數據、定位。
中國區域一體化的主要形態就是中心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他們都是在中國完善改革開放空間布局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正在成為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重要空間。總書記2018年在首屆進博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候,他說把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個就是完善改革開放的空間布局。所以我們現在改革開放空間布局國家戰略有六個,「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成渝雙城經濟圈。前兩天有一個記者找我,他說成渝那個規劃這兩天要出來了。我剛才講若干城市群是中國目前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四大城市群,或者四個比較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
我們在2010年的規劃裡面提出明確國家中心城市定義和功能,也規劃了全國首批國家中心城市。2015年中國開始陸續出臺城市群規劃,第一個就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最近這個就是成渝。十九大報告裡面有這樣一句話,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這句話很有意思,這句話也基本上結束了我們以前關於優先發展大城市還是發展中小城鎮,對原來那麼曠日持久的爭論劃了一個句號。以後中國城市的發展就是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這樣一個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還有一個是我剛才提到的,國家發改委在2019年的時候有一個《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成渝都市圈的概念以及兩者的關係。我剛才講到的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都市圈是未來更加有生命力、更加重要的城市發展的形態。
有一個英文詞「metropolis」,其實翻譯過來就是「都市圈」,一個建在軌道交通上的城市,用軌道交通來連接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一小時候通勤。這個範圍到底多大呢?一般現在在八千平方公裡到一萬平方公裡,現在有的軌道交通速度提高的,現在國際上有些城市半徑是60公裡到80公裡。
現在中國有哪些城市很想成為中心城市呢?比如濟南,濟南把萊蕪也合併了,接下來據說還有泰安,如果過了黃河的話,還有德州。但是我個人看法,山東有一個非常好的金字招牌,我前不久到山東去,他們覺得青島感到蠻委屈的,山東就是膠東半島城市群,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日照。濟南是中心城市,比如現在像濟南、東北的瀋陽等等,他們都很希望能夠成為國家在某一個規劃或者某一個文件裡面權威提出來。最早提出來四個,當時這四個就是直轄市,然後陸續的除了這四個直轄市以外,西南的就是成都,西北就是西安,中部就是鄭州,華南就是廣州。現在東北沒有國家定義的權威的中心城市,其實國家對東北是很關照的,我們現在有副省級省會這一說,東北的三個城市儘管沒有中心城市,但是都是副省級省會,中國的省會大概只有1/3多一點是副省級省會。
我在「十三五」規劃裡面找到這張圖,講到城市群。講到三個比較大的,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我給大家看一下我自己畫的一張圖,膠東半島是我個人覺得最有可能的,這條線叫胡煥庸線,從璦琿到騰衝。這是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中國現在這兩個主要的,一個是長三角,一個是粵港澳,成渝大概一半是在胡煥庸線的東邊,一半在胡煥庸線的西邊。我畫的這是山東半島,其實山東半島和膠東半島是兩個概念,我的本意是要劃膠東半島,但是我對於這根線到底在什麼地方我不太有把握,就是膠東半島這條線應該在什麼地方我不太有把握。這就是中國目前四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城市群,一個是我認為最有可能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下一個城市群。
下面我們就來看長三角的情況,長三角其實它現在至少有五個層次,三省一市,35.8萬平方公裡,41個地級市,2016年編制第一個長三角城市群規劃的時候,規劃的其中26個地級以上城市,41個也是地級以上,因為長三角有一個上海直轄市,還有三個副省級的城市,杭州、寧波、南京。到了新的長三角一體化的規劃裡面,現在變成27個,加了哪一個呢?浙江沿海的溫州。第二個層次是長三角中心區,27個城市,2016年的時候說是「一核五圈」,核心是上海,五個圈,到了2019年的時候改成「六圈」。一核就是蠻抽象的,其實上海本身就是一個都市圈,然後給上海的定義是大都市圈。長三角有六個都市圈,上海都市圈、蘇錫常、杭州、合肥、寧波、南京。上海在做一個項目,叫上海大都市圈規劃建設的目標定位研究,也就是說上海市的主要領導已經把這個提出來了,我個人一直認為中國第一個都市圈規劃就是上海都市圈規劃,國家發改委也說過,國家可能以後更多的要關注的是都市圈規劃,但是我個人感覺都市圈規劃可能最好不要是政府出面編制,應該找第三方編制。因為第三方編制了以後,由國家發改委或者國務院來發布是可以的,但是編制最好是由第三方,這在中國是很重要的突破,因為都是行政機構編,又跨行政機構,所以是有問題的,可不可以由第三方來編,這是長三角的情況。
下面一張圖看到的是粵港澳,廣佛的同城化程度很高,深港、珠澳,同城化程度最高。深圳到廣州的城際火車就像公交車一樣的開,就像北京到天津一樣,然後深圳的地鐵也很快速的,廣佛之間已經有了。我給大家講一點很有意思的,上海這個地方的地鐵要通往江蘇省和浙江省是蠻難的,總書記今年8月份在合肥開了一個長三角的座談會,他這篇講話裡我個人覺得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範圍自由」,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們原來中國的經濟都是這種傳統的行政區域經濟,未來應該是現代的功能區經濟。一個大城市、大都市周圍的經濟都是圍繞一個中心城市來配置、來流動,產業鏈也好,供應鏈也好,都是在這個範圍裡邊來構建、來組織的,而不是一個行政邊界。
成渝雙城經濟圈,重慶是直轄市,行政區域範圍來講,重慶更像一個省。重慶和成都都很有意思的,它們都分別把自己這塊地方劃三個圈層,成都說我們第一圈是什麼,第二圈是什麼,第三圈是什麼,重慶更是這樣。其實對他們來說,中心城區才是最典型的都市,成都現在很大了,1.7萬平方公裡,成都的面積現在跟北京差不多大了,比上海大得多,上海才六千多平方公裡,深圳更小,才兩千多平方公裡。我說成都自己是個都市圈,現在的1.7萬平方公裡做成一個都市圈就很不錯了,現在講成德梅孜,很難說是都市圈了。中國現在城市發展的模式是兩種,一種是中心城市模式,一種是都市圈模式,所以要形成高質量的區域集群,區域集群原來是當時區域經濟經常用這個概念,所以我講的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都是區域集群的具體形態。什麼叫城市群、什麼叫都市圈呢?就是國家發改委文件裡面講的,你不要看它是講什麼叫城市群、什麼叫都市圈,他們把兩者的關係也講清楚了。都市圈是城市群內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者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一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中國以後都市圈會有統計的,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規劃出來以後,會有自己的統計。美國也是,不同都會區的人均GDP、人均收入都可以查到。所以省市自治區是行政單元,都市圈是經濟社會的單元,是一個現代功能區的經濟,或者說經濟的功能區,不是原來行政上的區域。當然這個是很難的。
關於都市圈的形成有三個階段,我不多講了,有時間大家可以多了解,一小時通勤,什麼叫一小時通勤呢?就是從你家裡出來到你的辦公地點,高鐵上海到南京也是一個小時。兩頭的地鐵都很方便的,一小時通勤的。
剛才講以長三角為例,第一個是整個長三角,第二個是中心區,下面其實有三個城市群,長三角一個是上海城市群+蘇錫常,一個是杭州紹興寧波,還有南京和合肥,南京其實是很靠近安徽,是江蘇很偏西面的地方,有人開玩笑說,南京更像是安徽的省會,很靠近安徽。但是合肥作為一個城市,這幾天發展勢頭很好,但是作為城市群和都市圈還是相對滯後。第四個就是六個圈,六個圈下面再是各個城市,至少從整個長三角珠三角有五個層次。
下面就是比較了一下他們的發展概況,成渝、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
這些區域集群,尤其是現在最典型的長三角、珠三角,核心使命和價值就是推動創業創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國家賦予這兩個地方最重要的使命。我說成渝在這點上,應該跟長三角、珠三角是一樣的。
第三個問題,產業創新是區域一體化的核心使命與價值。為什麼要講一體化?我們現在講的創業創新、新興產業,都有一個特徵,什麼特徵呢?就是集聚,它高度集聚,它不可能很分散。你沿著產業化的軌跡,看著很有意思。人類最早的農業是哪裡有地哪裡就有農業,以後搞工業是不能太分散,搞點園區,可以共用基礎設施,可以有規模效益。以後再到了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我曾經和一個諮詢公司做過一個北方省會的生產性服務業的項目,他們發現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國半數以上的省會都談不上集聚,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東西有多方面的條件,每一個條件就像水桶邊上的一塊板,哪塊板缺了,這個地方的水就聚不起來,就流失掉。所以我們今天講新興產業創新更是這樣,為什麼講生態呢?有很多條件,缺一個不行。這個地方就玩不起來。所以一體化就是強調了集聚、強調了產業。所以我們講現代產業創新,它的內涵就是形成一定的產業體系,打造創新與產業生態,打造全產業鏈,這兩個都是手段。現代產業創新的特徵,第一個就是空間集聚,園區化、生態化。然後是人力資本密集,從資本密集到人力資本密集。產業化能力,就是規模和配套。深圳這個地方最大的特點就是新興產業的產業化能力特別強,配套能力特別強,有規模。戰略型新興產業,唯獨深圳是佔GDP增加值40%,全國平均水平是10%,當然這是2018年的數據。
所以我為了驗證我剛才講的話,我往前翻一翻給大家看一個圖,你就知道產業生態創新生態的情況。這張圖不是我畫的,是在美國《創新經濟學手冊》裡面,我當時找到這張圖非常興奮,為什麼?因為我前兩天參加總理座談會的時候討論這個問題,深圳灣的創新生態和矽谷的創新生態如果要比較的話,可不可以有一個報告?如果要寫這個報告,就首先要描述什麼是創新生態,我找了很多圖,這張圖我花了相當長時間去找。
這就是講的我們0到1的企業,邊上就是水桶的板,當然水桶的板在這裡的描述的是邊上有很多東西,但是最精華的就是這個網鏈,就是生態,自然界的生態也是鏈,這裡面的鏈,下上遊的產業鏈、配套的產品鏈、供應鏈、服務鏈,服務鏈有好多,金融的服務鏈、專業服務的服務鏈、公共服務的服務鏈、社交的鏈,所以這個就反映的是一個鏈。所以這張圖畫得很絕。很多產業生態、創新生態的圖,都五花八門,但不好理解。把中間這個換成全部企業,標準企業、0到1的企業都劃在裡面,就是產業生態。產業生態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網鏈結構,所以我們就強調什麼地方你要搞創新,什麼地方你要搞信息產業,就要有這樣一個東西,有非常好的創新生態、產業生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