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影視獨舌"↑免費訂閱本刊
【劇評】
給《縱橫四海》加點兒國讎家恨
若是要展現一個相對平靜年代裡的暗潮洶湧,快節奏又不動聲色的剪輯是最好的方法,《絕命追蹤》也是如此。在首集開頭的五分鐘裡,劇情的張力十足,通過旁白和一連串的動作戲、追逐戲為這部劇設定好了根本的基調。
男主角張博飾演的年輕警察局長廖盛輝是一個「痞子神探」的設定,這個探長看似孱弱不堪、嬉皮笑臉,但實則有大智慧,深藏不露。這讓人想起十多年前由張衛健擔當主演的《方謬神探》,這樣的人物設定除了是整部戲的核心擔當以外,他還承擔著「喜劇擔當」的功能。畢竟,這種緊張刺激的懸疑片、動作片是很需要一些喜劇元素來作為緩衝地帶的,這樣張弛有道的劇情才適合普通的觀眾觀看。所以,在劇中這個「看似不靠譜」的探長一會兒沾沾自喜說自己有了個新發明,打疑犯一打一個準,一會兒「槍法」就失誤了,疑犯沒打著,讓人忍俊不禁。這種輕鬆的劇情的確很有意思,也很有喜劇感。
作為一部在國內率先定位為「動作偶像劇」的電視劇,《絕命追蹤》在劇集一開頭就為觀眾奉上了一場長長的動作戲和追逐戲,先是兩名身份成疑的疑犯「狗咬狗」,在狹小的空間裡大打出手,利落又有力的動作戲拳拳到肉,武術指導將這一段短短的動作戲也設計好了分層動作,看著非常過癮,這一點要給個好評。緊接著是一群警長追著兩名疑犯的其中一個在大街上跑,一晃追了幾條街,而另一名疑犯則不動聲色地在高樓大廈的外牆穿梭,緊跟著自己的對手而轉移。這一段導演採用了俯拍、側拍等多種拍攝手法不斷變化視角,讓觀眾也感覺到這場追逐的驚心動魄,雖然這場戲很快就結束了,但仍然看著很過癮。就像TVB的警匪片,這麼多年一直堅持這一方針不動搖,凡警匪片在開頭第一集第一段一定會是一段緊張刺激的警匪車戰和槍戰戲,這樣的做法的確是成熟的操作手法,這種大場面的戲份既能輕鬆地把觀眾吸引住,又能在短時間內交代清楚故事背景和人物關係。
《絕命追蹤》的主線和副線都非常清楚明白,主線是「十四年前孤兒院大火」,副線是「大火掩藏下的敦煌文物事件」,但是隨著劇情的推移,觀眾會發現「敦煌文物」並不是當年的大火掩藏的唯一真相,另外還涉及到了日本人對晚清的傳國玉璽的虎視眈眈。這一下就打開了該劇的格局,從國家內部的紛爭上升到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民族遺恨。這個提升本來是很好的,但是在一部三十六集時長的電視劇裡,揉進這麼複雜的內容,難度係數極高,看編導如何完成吧。
其實在未播之前,《絕命追蹤》的故事定位是非常清晰的,三個當年孤兒院倖存的小夥伴長大後各自追尋當年的真相,然後彼此一起成長的故事。原來之所以取名為《縱橫四海》也是向借鑑當年發哥和紅姑的經典電影,三個小夥伴在驚心動魄的江湖裡組隊打BOSS的故事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那麼受歡迎,現在《絕命追蹤》的劇情還未演到這裡,但仍然讓觀眾有所期待,就證明這樣的故事是擁有不受時代所限的自身張力的。快點進入故事主線,《絕命追蹤》會釋放出更大的能量。
說到缺憾,這部劇的懸疑疑似驚悚了。一開始展現「十四年前孤兒院大火」這一事件時,現實與過去的交叉剪輯,碎片化的處理方式,當年的三個孩子的音容笑貌尚在眼前,卻如同鬼魅般被捏碎在時間灰燼裡,這一段如同日本恐怖片似的技法讓人不寒而慄,懸疑感確實沒太感覺到,驚悚的官能刺激卻油然而生。不過,在《絕命追蹤》裡,這或許是一種鮮明的風格化的體現,效果如何可以繼續觀察。
【訪談】
阮傑:用新的方式致敬發哥版《縱橫四海》
近日,該劇的製片人阮傑接受了獨舌記者的專訪,講述在製作這部劇過程中的故事。
獨舌:據悉劇名原本叫《縱橫四海》,後來改名成了《絕命追蹤》,是因為劇本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嗎?
阮傑:起初想拍這個劇就是想向發哥、紅姑,哥哥主演的那部經典的港片《縱橫四海》致敬,我們都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當我們跟編劇包括一些主創在商量的時候,包括後期的拍攝過程中有一些偏離原來的概念了,基於投資方的需要,最終命名為《絕命追蹤》了。
獨舌:為什麼選擇做這樣一部年代戲?您覺得這部劇在當下的年代戲市場上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是什麼?
阮傑:這部戲最大的特點是我們啟動了一個影視劇的新的類型叫「動作偶像劇」,雖然市場上現在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年代戲,但是我們這個題材是有關於一段歷史、一段記憶,它是一部有情懷的戲,在市場上是有一席之地的。我們是在諜戰劇這個門類裡開創出了「動作偶像劇」這一新的風潮,再加上我們起用了目前比較熱門的一些演員,比如張博和蔣夢婕,再配合我們劇本的方向,拍了這樣一部戲。
獨舌:說起年代戲,很多觀眾會想到「諜戰片」,但是這部《絕命追蹤》反其道而行之,並不走「諜戰」的路線,而是走「動作偶像」的路線,這是如何考慮的呢?
阮傑:這個也是根據我們對現在觀眾的口味的研究而做的,現在觀眾的口味也改變了,我們也是在與時俱進,尤其是在「觀眾為王」的這個電影、電視行業,我們是隨著觀眾而動的,尊重觀眾的需求,現在可能流行「小鮮肉」,所以我們想也不是單單地拍一個純諜戰類型的片子,希望加入一些現代的元素。聽取觀眾的意見,尤其是一些有價值的聲音之後,才能拍出既符合現在的觀眾的口味,又有價值和情懷的作品。
獨舌:在劇情中有不少兩黨爭鬥還有特工的內容,這些內容會受到審查部門的限制嗎?
阮傑:其實我們整個劇裡沒有特別明確地說兩黨的明爭暗鬥,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相對太平的年代,我們通過前期的拍攝和後期的手段去壓制「明爭暗鬥」這一部分的戲碼,儘量控制在審查的尺度範圍內。
獨舌:這部劇有相當吃重的歷史背景,在籌備的時候在還原歷史方面做了哪些功課?(比如,聘請歷史顧問等等)
阮傑:我們有專門的文學編輯,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包括我們這個劇的總編劇也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和史料的調查,因為編劇本身就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再加上我們也是經過了各方面的調研和相關的測試,才創作了這個劇本最後投入拍攝的。
獨舌:八月的電視螢屏幾乎都是「反法西斯劇」的天下,您覺得這部劇在八月的同類型劇集裡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呢?
阮傑:我們都發生在同樣的歷史背景下,但是我們這部劇最大的不同,首先是剛剛說過的開創了「動作偶像劇」的先河,再加上我們這部劇是通過三個普通的年輕人成長的故事來推動劇情,讓諜戰劇真正做到了接地氣,讓觀眾更有代入感,我覺得它不僅是一部諜戰劇,而且它具有那種懸疑緊張感,它還有人物不斷的成長,從而引發觀眾一系列的共鳴。
獨舌:既然是一部民國戲,在搭建場景以及服化道方面比一般的電視劇要費更多的財力和精力,還有大火、槍戰、爆破等場景,是如何保證拍得逼真的?
阮傑:因為我們(阮傑工作室)一直是跟強視傳媒有合作的,強視傳媒製作過不少「紅色經典」項目,比如說《敵營十八年》、《烏龍山剿匪記》等等,它有非常多的同類的資源,還有成熟的操作經驗,我們有強大的後臺支持,使這些資源得到更好的運用。像大火戲、槍戰、爆破,這些都是在諜戰戲裡常見的東西,我們也會利用後期的一些先進的科技手段將這些場景做得更為逼真,體現出我們的專業水平。
獨舌:當時和導演以及編劇是如何接洽的?合作模式是怎麼樣的?
阮傑:這位編劇是他先拿了這個本子給我們看,我們看過之後覺得這個本子很新鮮,很不同,所以我們最後決定跟他合作。導演是來自臺灣的導演,他是不拘於我們傳統的拍攝模式,他會把一些新鮮的元素,包括一些拍攝的手法融入到這個劇情當中,這樣兩位一結合就拍出了一部比較好看的片子。
【文/水兵月】
End
版權聲明:微信公眾號【影視獨舌】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影視獨舌】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需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請回復「轉載」,了解具體要求!)
喜歡本文就點擊右上角分享吧!
【影視獨舌】
由資深媒體人、影視產業研究者李星文主編,提供深度的影視評論和產業報導。高冷、獨立、有料,助大家漲姿勢、補營養、覽熱點。涵蓋微信、微博、博客、豆瓣和人人小站、網站五大載體。在今日頭條、新浪、網易、騰訊、搜狐都有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