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成開放的屏邊縣三家灣花海片區又一次驚豔世人,遍地的格桑花與一路相隔的牧羊河溼地公園遙相呼應,緊緊地將黃牆青瓦的滴水苗城包裹起來。移步其間,溪水潺潺,鳥兒鳴囀,滿眼的紅黃藍綠交織出一幅園中有城、城中有園的和諧畫面。
至此,屏邊縣城區內長達7.6公裡的河道水系實現了環城流淌,4.3平方公裡的縣城建成區中,綠地覆蓋率達到38.02%,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達到11.95平方米。
「市民-公園-城市」三者關係不斷優化和諧,「公園城市」在屏邊不再是一個「烏託邦」,呈現出可見可感可觸的雛形。
屏邊縣:一個「公園城市」的雛形 通訊員 王國輝 攝 重構重塑的城市形態
地處北緯22度,坐落於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麓的屏邊,是全國5個單列苗族自治縣之一、雲南省唯一苗族自治縣,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但由於歷史、地理等因素,城市建設十分滯後,整個縣城深藏在大山深處,顯得平淡無奇、沒有吸引力。
經濟發展需要什麼樣的城市?人民群眾需要什麼樣的城市?屏邊的創新者們開始了聚沙成塔的努力。
「屏邊不主張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設模式,我們從一開始要建的,就是山水相依、滿城皆綠、獨具韻味,精、特、美的宜居宜業宜遊城市,讓生活在屏邊的人民群眾感到幸福、自豪,甚至是驕傲。」屏邊縣委書記蘇暢說。循著「突出苗文化、做足水文章、發揮綠優勢、挖掘山潛力」的思路,這些年,屏邊以「山、水、林、苗、城」五素同構公園城市為設計理念,以「藍脈綠網·寶石項鍊」為設計主線,以「美麗苗鄉·森林屏邊」為城市建設主題,按照「城景一體化和產城融合」的規劃建設思路,充分融入屏邊特有的苗族文化、邊地文化、森林文化和火山瀑布文化特色,將縣城作為5A級景區進行規劃建設。
屏邊縣:一個「公園城市」的雛形 通訊員 王國輝 攝 清晰的目標思路、高起點規劃設計,高標準打造,屏邊的「美麗縣城」建設,從一開始就與「公園城市」的理念不謀而合——
牧羊河,從縣城邊流過的一條小水溝,屏邊在這裡造出了一座「一心八寨」「一河五景」的滴水苗城,風貌街區、風雨廊橋、休憩步道、親水廣場遍布其間,形成了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親,集觀賞遊覽、文化娛樂、康體健身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生態公園,拓展出新的城市空間。
匠心獨運,精雕細琢,老城片區,1080幢80萬平方米的建築進行風貌改造,坡屋頂、小青瓦、米黃色牆、木格窗等苗族民居風格元素將老街道、老建築裝點一新,變成苗族風情濃鬱的旅遊區。
「海綿城市」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中,城市路網、汙水管網不斷完善,原有的河流水系最大限度修復,火山、花海、牧羊河溪流溼地公園一期、二期、屏邊大道低碳慢行綠地系統等一批集時代特點、現代氣息的城市地標相繼開工建設,形成自然河流景觀帶、生態綠廊、城市綠環、社區公園和道路綠帶的開放空間……
城,已不再是那座城,屏邊打開了「城在林中、景在城中、人在景中」的新畫卷,詩意地棲息,成為屏邊人對家鄉的定義。
腳邊的碧水,遠方的青山,紅花點綴,綠草相依,市民彭俊彬喜歡帶著小孫子到公園綠地休閒,盡情享受新的城市形態:「從無人問津到讓人流連忘返,我們的屏邊越來越美了!」
屏邊縣:一個「公園城市」的雛形 通訊員 王國輝 攝 「三圈綠化」的屏邊方案
圍繞生態融城,「三圈綠化」的屏邊方案從藍圖變為行動——
在城市外圍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以大圍山為核心,大力實施退耕還林、荒山綠化、面山復綠,著力恢復和提升縣城周邊面山森林生態系統,累計完成縣城面山綠化美化1.54萬畝。
在城市周邊建設田園生態系統,實施以農田生態系統、以及鄉村和庭院為重點的城鄉綠化造林,依託荔枝、枇杷、獼猴桃「十百千」工程,大力發展城市周邊莊園經濟帶和特色產業示範園,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環境優美的田園生態系統讓城市周圍多了瓜果樂趣。
在城市內部規劃布局精品綠化空間,對滴水苗城新城區及老城區主要街道廣場實施城市增綠、騰地補綠、見縫插綠,建設各式親水景觀、公園綠地、透水路面等項目,使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發展。
屏邊縣:一個「公園城市」的雛形 通訊員 王國輝 攝 「三圈綠化」的實踐,一點點為屏邊築起了「城市從公園中長出來」的綠色之基,打造出了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青水秀的「三生空間」。
屏邊縣城的獨特之處在於,不光有自然之綠,還有民族文化之韻。
「只有讓文化融入城市建設的血脈,城市才是活的,才有生機與活力!」蘇暢表示,屏邊縣在抓好「綠生態」的同時,還致力抓好「苗文化」,將縣城作為苗族文化展示地,人們嚮往的旅遊目的地來打造。
遍布城市的苗族風格建築,以牛角和蘆笙為靈感打造的寨門,以苗族頭飾為造型的鬥牛場,處處展示著苗文化的藝術魅力;每到傍晚,苗歷廣場燃起篝火,穿著民族服裝的人們和遊客圍了一圈又一圈,手拉手跳起舞……
屏邊推動城市建設的過程,被視為苗族文化與綠色生態融合的過程。
屏邊縣:一個「公園城市」的雛形 通訊員 王國輝 攝 「人城境業」的和諧統一
屏邊深知,建好一座城,還需借勢升級產業結構。屏邊早已將「城景一體化和產城融合」的規劃建設思路付諸實踐。
隨著大圍山錦江度假酒店、雲梯酒店等星級酒店的陸續建成,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屏邊的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優勢,「苗文化+旅遊」「苗醫苗藥+健康」「健康+旅遊」各項產業在引資、引智的基礎上開花結果,屏邊榮獲「2019年中國文旅產業最具開發(投資)價值縣(市、區)」稱號。
如今的屏邊,吸引力激增。
曾經缺乏工業支撐的開發限制縣,現在變得因城得名,因城聚財。2019年11月,剛入駐屏邊不久的紅河珍茗食品有限公司就在全省推出了首款有屏邊印跡的「火山山泉」,備受市場歡迎和認可。公司負責人周綜合說:「有大圍山的優質水源作基礎,我們有信心把它做成雲水的一個典範。」
屏邊縣:一個「公園城市」的雛形 通訊員 王國輝 攝 除了珍茗,很多目光也聚焦到屏邊。屏邊嘉和公司總經理黃誠的電話最近兩年變成了「熱線」,向他諮詢屏邊情況的人只增不減,「有想來買房養老的,有想來做生意的,大家都喜歡這裡。」
而作為將生態資源、地理資源與人文資源有機融合的「1903屏邊國際步道」「健康+旅遊」項目,成為了屏邊依託自然資源優勢實現旅遊產業升級的一個典範。步道正式啟用那天,市民胡德飛換上輕便的運動鞋,一早便出門了。期待許久的他奔跑在綠道上,用餘光攬收著從身旁一掠而過的一景一木,一路串起了屏邊望山、見水、觀田、遊林、賞花的詩意圖景……
森林圍城、清水活城、花木映城、文化靚城,如今的屏邊,已呈現出「公園城市」的雛形,國家衛生縣城、中國天然氧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等稱號是最好的例證。
「以人民為中心,『將城市作為一種資源來進行培植和經營』的價值取向,成為了屏邊『公園城市』建設和管理的重要標尺。」蘇暢堅定地告訴記者,屏邊將抓住蒙屏高速公路通車及納入滇南中心城市規劃等機遇,全力以赴推動「公園城市」建設。
雲南網通訊員 倪琴 王陶 黃傳龍 記者 李樹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