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十點電影」
文 | 十點君 · 音樂 | 老夏天
十點電影原創
今天要聊的這部電影用血本無歸,印證了國產獨立電影的春天還遠遠沒有到來。
在動輒幾億十幾億的國內票房市場。
這部成本僅40萬的電影,上映5天後的票房只有成本的一半出頭。
本以為它相繼拿下影迷精神賞最佳影片與平遙電影節最佳導演後,會一路高歌猛進。
沒成想,它還是逃離不了票房墊底的命運。
《過昭關》
《過昭關》的陣容可以說普通到毫無亮點。
無明星,無名導,無大製作。
但在我看來,它失利的最大原因並不是這個。
而是毫無「野心」所帶來的真情實感。
聽起來是不是很諷刺?
一部小成本的片子盡心盡力拍出真情實感,卻遠不如流水線生產的電影更被人所關注。
我並不是說小眾片應該拿到多高的票房,但20萬..真的太低了。
十點君敢說,
如果你盲挑中了這部片子,那一定會被它流動的情感所打動。
導演霍猛為本片抵押了房子,即便他從來就沒把電影當成是賺錢機器。
可這當頭一棒,也實在致命。
《過昭關》不是什麼晦澀、難懂的片子。
給人的感覺反倒只有兩個字,舒服。
什麼高大上的詞在它身上都不適用。
這種悠然、氣定神閒式的影像,在煩躁的都市生活中顯得非常難得。
影片以爺孫二人的一段公路之旅展開。
偶然的一次談話,老爺子得知在文革時期幫助過自己的老友重病癱瘓已時日無多。
在一個雨夜,他獨自坐在窗前抽菸,回憶過往。
因房屋漏雨驚擾了熟睡中的小孫子。
在與孫子的交談中,他毅然決定跨越千裡去見老友最後一面。
於是他收拾起行李,在一輛破舊的三輪摩託車上放上被子、桌子、小凳子。
帶著小孫子便出發了。
全片的河南方言,
房梁上的一磚一瓦,
鄉下道路的泥土與灰塵,都極具樸素的力量。
沒有任何偏見的攝影,讓河南鄉下變得異常美麗。
而且這種美麗並沒有任何刻意的成分,就像從生活中直接截取下來的一樣。
西瓜田與落日的黃昏。
早晨蟬鳴,夜晚微涼。
人也會跟著影像的流動而打一個安逸的哈欠。
如果不是怕影響其他人,我甚至想在電影院伸一個舒服懶腰。
除了畫面帶給人的懷鄉情節,故事也同樣帶來了靜水流深式的感動。
一輩子活在鄉下的老人遇到了來自城裡的小孫子會發生什麼?
這麼說,你是不是會想起那部由羅京明主演的《孫子從美國來》?
但本片與《孫子從美國來》最大的區別便是,後者講的其實是文化隔閡與代溝的消融。
前者則完全不是。
《孫子從美國來》劇照
《過昭關》裡的爺爺簡直是現代人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他什麼事都親力親為,充滿老年人的智慧卻又不固執也不迂腐。
沒有乾癟枯燥的說教。
總會以一句「那我來想想辦法」幫助小孫子解決他的煩惱。
所以從一開始,他們之間的代溝便已經悄悄瓦解了。
直到爺孫的公路之旅展開時,你才會發現。
原來它要講述的,是這個時代視若珍寶的善意。
飾演爺爺的楊太義值得多提一嘴。
他有著兩重身份,一個是農民,另一個是農村舞臺劇演員。
這是他第一次出演電影。
他沒笑過場,也不知道什麼是笑場。
就是淡淡的演生活中的自己。
當一個農民來演繹農民時,才是最親切也最具有人情味的。
在我看來,他給這部電影帶來的功勞絲毫不亞於導演本身。
當這部電影在平遙電影節上映時,有人請他去看一看。
畢竟這是由他主演的第一部電影。
但當時村裡正農忙,77歲的楊太義也早早地就下了地。
他沒有手機,電話打到村裡時,他還在村頭的樹下曬辣椒。
如果不是有村裡年輕的後生開車送他。
可能,他都沒辦法看一眼這部電影的樣貌。
也因為他,本片出乎意料的可愛。
當小孫子在西瓜地裡尿尿時,老爺子笑著說:「你尿到你老太爺的頭上啦」。
當小孫子的門牙掉了時,老爺子說:「把牙齒放在瓦片下, 新牙齒長出來就會像這房瓦一樣整整齊齊」。
當小孫子賭氣不開心讓他離遠點時,他會搬個小凳子悄悄地往後挪一寸。
這些片段都讓我在電影院裡聽到了淡淡的笑聲跟輕輕吸鼻子的聲音,可能也是想起自己的爺爺了吧。
對於公路電影而言,主人公往往會有一個強烈的目的驅使。
以此來完成對自己的救贖。
但本片卻完全拋棄了這類電影中常見的自我救贖核心。
相反的,在這段旅程中,他卻拯救了好多與他毫無關聯的其他人了。
這就是難以想像的,善意的力量。
其中有一段令我始終無法忘懷。
在旅程的後半段,爺孫二人遇到了一個只能藉助機器發聲的養蜂人。
養蜂人說話時的電子音,就像蜜蜂飛舞時的嗡鳴。
爺孫走錯了路,養蜂人看天色已晚便讓他們休息一夜再走。
這一夜,養蜂人說了很多話,關於曾經那段傷痕累累的歷史。
大饑荒時期,河南是重災區。
養蜂人的父母為了給他一口飯吃,選擇了犧牲自己。
老來,他便守著父母的墳不願離開。
遇到了同樣經歷過那段歷史的老爺子時,傷痛歲月洶湧襲來。
也不過在幾個碰杯間,似乎就達成了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
老爺子說,人生就像過昭關,關關難過,關關過。
(相傳楚國大夫之子伍子胥為過昭關一夜急白了頭,過昭關的典故便是來源於此)
對於小孫子而言,這場旅程也是一段屬於他的成長之旅。
無論是過昭關式的人生,還是給因車禍死去的陌生人、生意失敗的年輕人一點善意。
他都獲得了夠他適用一生的智慧。
可到頭來,老爺子受到的,是來自子女的責備。
影片沒有讓最後的老友相見,變成狗血煽情的橋段。
兩人相見,寒暄不過幾句。
他留下了養蜂人臨別的贈禮便獨自離開。
為這不到三分鐘的相見,用五天時間跨越了千裡。
這種情緒,暗地裡戳中了看過的每一個人。
也難怪,法國著名影評人馬可·穆勒與平遙電影節的評審們會在全世界1200多部電影中,將它選出來。
像這樣不噱頭、不狗血甚至不煽情的國產電影。
你還能找得出幾部?
我不太想去談論《過昭關》的缺點,因為它帶給了都市人現代生活中所缺失的情感觸動,單這一點就能讓人回味很久。
而它的通達與質樸,對於現在的國產電影而言又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總是抱怨國產沒有好電影,都是商業機器下生產的流水線作品,沒有感情也沒有誠意。
可當有誠意的好電影出現時,知道的人又太少,會去看的更是寥寥無幾。
十點君除了貢獻微薄的票房以外,也只能說一聲可惜。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想看的,去電影院。(可能已下架)
老規矩,十點君每晚為你們準備了3個彩蛋。
後臺回復1-3中任意數字,一不小心就看到半夜。
為良心好片,右下角點個在看吧~
本周好片推薦☟
點擊圖片直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