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逗孩子」為何無處不在?大人們,別再戲弄孩子了!

2020-12-28 太平洋親子網

前兩天在飯館吃飯,隔壁滿滿一桌人吃吃笑笑。

閒聊間,一男子拿著一玩具對一5歲左右的孩子說:「你喜歡這個嗎?」

孩子開心地點點頭。

「那我給你,你要說什麼?」孩子看著男子,奶聲回答:「謝謝叔叔。」

男子大笑:「不,你要說謝謝爸爸。

小孩頓時收起笑容,滿臉疑惑,退後幾步,靠著他爸爸,不吭聲。男子一把把小孩拉近,笑得更大聲:「說啊,只要你說謝謝爸爸,我就把這個送給你。」

同桌人都哈哈笑起來,孩子怯怯的,看著也在笑的爸爸,感覺都快要哭了,站在那裡縮成一團。

可男子卻越笑越大聲,一直在逼孩子叫。

「中國式逗孩子」果然無處不在。

我知道孩子的父母肯定跟這個男子很熟,但就算是過命的交情,也不是他可以如此戲弄這孩子的藉口。

且不說這種強迫孩子「叫爸爸」的行為非常low,從孩子的反應來看,就知道這不是孩子能接受的一種玩笑,也許他不懂為什麼男子要這麼做,但他也知道該男子不是他爸爸所以無法開口。

然而,在他不解並堅持自己正確的判斷時,周邊熟識、親近的長輩們不僅沒有人支持他,反而都是在看好戲似的嘲笑、逼迫他,讓孩子陷入一個孤助無援的境地。

這會給這個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的傷害?

想想都覺得心疼。

每次遇到都很想振臂高呼:大人們,你在笑,孩子在哭,請停止戲弄孩子!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種事例很少見。

其實並不然。

之前就曾看過新聞:在一次頒獎典禮上,郭德綱在大庭廣眾之下戲弄安吉,惹得網友討伐無下限。

拋開上述,再來看看其他生活中你肯定見過的「戲弄」。

「你爸媽生了弟弟/妹妹,就不要你啦。」

這句話的常見度之廣和殺傷力之大,堪稱「戲弄之最強王者」!

之前有個新聞,因為鄰居常常對6歲姐姐說這句話,最後姐姐將剛滿月的弟弟從樓下扔下去,當場摔死!

還有因為大人的戲弄話「你爸媽喜歡男孩,他有小jiji你沒有」,一姐姐用剪刀剪掉了弟弟的生殖器。

生活中的很多戲弄或許結局不會這麼極端,但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真的巨大!

孩子心智尚不成熟,她不懂只是玩笑,這些話從越是熟識的人嘴裡說出來,就越讓她心裡充滿恐懼和難過。

她會變得敏感、沒有安全感、變得小心翼翼,甚至變得懷恨在心。

多少孩子與二胎的不合甚至發生慘案,都是因為這「害怕被拋棄」的恐懼心理在作祟。

所以,父母一旦聽到有人跟你的孩子說這樣的話,必須阻止,並跟孩子澄清:「這不是真的,爸爸媽媽永遠都是愛你的」,以打消孩子的恐懼。

肆意對孩子摟抱等肢體動作

孩子皮膚彈嫩光滑,很多大人都喜歡去撫摸、捏/親兩下,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願意跟別人有這樣的肢體接觸。

如果孩子不情願,一些大人會加以語言上的攻擊,「這孩子真嬌貴啊,碰一下都不肯」,一些大人會不管孩子意願,強行抱/親,甚至父母為了顯示大方,還對孩子兇:「不就是摸摸臉嘛,又不會掉皮。」

大人們啊,你們都知道不喜歡陌生人或者不喜歡的人碰你,怎麼就不想想孩子呢?

孩子被強行親密,可能會導致他與人交往產生恐懼等障礙,甚至不能分辨這種親密與性侵的區別而被傷害。

遇到此事,父母切忌不要「老好人」上線,要及時維護孩子,可以一邊幫孩子打圓場,一邊表示稍許歉意。

逗孩子吸菸喝酒等不良行為

見過太多了。

大人們拿著煙和酒,引誘孩子嘗試,尤其是親戚中的男性長輩,如爺爺,最愛幹這事。

因為是長輩,父母們常常抹不開面兒,也一起玩笑著袖手旁觀,任由孩子被戲弄,長此以往,孩子要麼被菸酒傷身體,要麼早早染上菸酒惡習,走上不良路。

不管對方是誰,父母們都要態度明確的拒絕,並且告訴孩子,這只是玩笑,小孩子是不能抽菸喝酒的,還要讓孩子知道該拒絕的要堅決拒絕,不要因為對方是長輩就不敢。

「表演個節目看看」

之前川普的孫女被要求表演唱歌的視頻一出來,網友紛紛無奈:連總統的孫女都逃脫不了被要求表演的命運啊。

主持人阿雅也有過這樣不愉快的經歷: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為了六一學了舞蹈,阿雅的《銼冰進行曲》因為動作誇張又不是很熟練,跳的有點滑稽。

「媽媽看了覺得好笑,每次家裡來人了,就把我喊出來跳。」

最最開始我是樂意跳的,後來發現有個笑的很開心的長輩說,「這也叫跳舞啊,跳大神的吧。」

我知道,村裡那些被人嘲笑的老奶奶才跳大神。

之後,我就不願意跳了。

但看過的媽媽和長輩每次都叫我跳,還拿吃的、玩具等引誘我,但我怎麼都不肯,就有人笑說:「是不是知道自己跳的很差,不好意思再跳啦」。

從此,不管我有多喜歡跳舞,我都沒有再去參加過舞蹈隊,也不敢在公眾面前表演,直到工作後,每次發言都緊張到顫抖,深怕自己又招來嘲笑。

我還有個同學,五年級時拉二胡得了全縣冠軍,本來是個極好的苗子,但因為每次都要求要表演,一次鬧翻之後便再也沒碰過二胡,也不和父母說什麼話。

很多孩子為什麼越長大膽子越小?

為什麼從活潑變成內向?

大部分都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過來自長輩的戲弄和哂笑。

大人們,量己度人,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你的笑轉眼就逝,但孩子的痛可能伴隨一生。

網上鼓吹:生孩子不拿來玩,還有什麼意義。

在我看來,一般的玩鬧可以,但一定要有度,要照顧到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孩子很小很可愛,大人們別毀了他們。

生活中,遇到孩子被逗弄,父母一定要及時制止並站在孩子這邊,平時也要告訴孩子,要懂得去拒絕。

不要讓孩子單純的心靈在各種逗弄中受傷,更不要無節制的去逗弄孩子!

相關焦點

  • 「屎蛋糕」視頻走紅,大人戲弄孩子引網友爭論
    「屎蛋糕」視頻走紅,戲弄孩子引網友爭論(01:25)戲弄孩子的視頻因為滑稽可笑,輕易可以收穫大量關注。
  • 姐姐將弟弟生殖器剪掉:中國式逗小孩,既無知又低俗
    中國式逗孩子,大人在笑,孩子在哭。別用你的無知,去毀了孩子的一生。
  • 逗娃≠捉弄孩子:「中國式逗娃」,娛樂了大人卻傷害了孩子
    《廣州日報》曾做過「中國式逗小孩」的調查:有25%的受訪者表示,印象中自己小時候被灌過酒,對小孩說「媽媽不要你了」是選出的最常見「逗小孩」做法。姐姐曾經跟我說過,小時候外公經常用筷子蘸酒逗我們,家裡很多小姐妹都因此喝了點白酒,或許那會我還太小,完全沒有印象。
  • 「姐姐,別殺我…」3歲女童剪掉弟弟生殖器:別再這樣逗孩子了!
    開玩笑,只有在被開玩笑的人也覺得好笑的情況下才叫「開玩笑」,如果被開玩笑的人並不覺得好笑,那就是「恐嚇」。動不動就和孩子開玩笑,似乎早已成為大人與孩子之間,司空見慣的交流方式。很多家長習以為常,選擇一笑而過,但卻往往忽略了:這樣的玩笑,很容易給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 因一句玩笑話,女孩將弟弟扔下樓:請停止中國式逗娃,會毀了孩子
    中國式逗小孩其實算得上是一種陋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一般來說,在大人眼裡是一種與孩子間的互動,但是對孩子來說其實是很可怕的事情,這種逗弄孩子的行為有可能給孩子的心理或生理造成傷害,嚴重的還可能搭上性命。
  • 孩子被大人吼後沉默不語,他到底在想啥?了解後,就別再吼娃了
    那些被吼之後保持沉默的孩子,你永遠想不到他們心底在想什麼,看看這篇文章,你就會知道了。「下次成績要是還上不去,乾脆就別上學了。為什麼人家就能得第一第二,你就每次都是倒數?以後要還是這樣,別說是我們家的孩子」。領完成績單到現在,媽媽責罵的話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可孩子卻始終一言不發。
  • 中國式的家庭表達:孩子不哭,大人才會笑
    李松蔚老師的這篇文章,讓我想起最近重刷的一部韓劇《沒關係是愛情啊》,講的是精神科醫生的日常。
  • 我想哭,但我不敢!
    有一種視頻特別容易在網上爆紅——不明所以的小朋友被父母或其他大人「逗」得哇哇大哭,而錄像的成年人哈哈大笑。
  • 《別告訴她》:中國式謊言故事的背後,折射出「死亡教育」的缺失
    「中國式謊言」背後的3層原因「別告訴她。」並不是所有的中國家庭都會選擇這麼做。但是,如果某個家庭的老人被診斷出患絕症,家人一致選擇以善意謊言來隱隱的現象,肯定不少見。在中國家庭裡,不管是祖輩還是父輩,都避免談論死亡,每次當孩子無間說出這個詞,或問起與之相關的話題。他們總是被粗暴地打斷,被簡單地阻止,且大人們不會孩子告知什麼原因。被孩子的提問逼急了,大人會說 「不吉利」、「喪氣」。事實上,生老病死其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每個人都會經歷。
  • 「姐姐,別殺我…」3歲女童剪掉1歲弟弟生殖器,真相刺痛無數人:求求你,別再這樣逗孩子了…
    那天,我的女兒去樓下幫我買東西回來後,就悶悶不樂,小臉皺成了一團。詢問之下,她告訴我便利店的阿姨說:「爸爸媽媽有了弟弟後就不會愛我了……」說完女兒意味深長地看著我,遲疑片刻後問:「媽媽,是不是弟弟消失的話,我就能得到你們全部的愛了?」一瞬間,我被嚇得冷汗直冒,趕緊安慰孩子。
  • 3歲女童剪掉1歲弟弟生殖器,真相刺痛無數人:求求你,別再這樣逗孩子了…
    他們可曾想過,隨口的一句玩笑,看似無關痛癢,卻分分鐘壓垮孩子心裡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樣的「逗孩子」,樂的只有大人,傷的最深是孩子。動不動就和孩子開玩笑,似乎早已成為大人與孩子之間,司空見慣的交流方式。很多家長習以為常,選擇一笑而過,但卻往往忽略了:這樣的玩笑,很容易給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 目光如豆的大人們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但是在這個課堂裡,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孩子接受到的,都是功利主義的短平快思想,從幼兒園到中學,對孩子的要求,只有一個,學習好就行,家長為孩子奔波,找好幼兒園,好小學好中學,搭錢費力氣,託人找關係,請家教,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讓孩子學習成績好點,再好點,只要孩子成績好,那麼就一白遮百醜,什麼都好,哪怕在家裡呵爹斥媽,油瓶倒了不扶。
  • 別讓「中國式小聰明」毀了孩子的大格局
    一對夫婦帶著一個小男孩兒乘車, 買票時,媽媽只買了兩個大人的。售票員看著孩子個頭不小,應該超1.3米了,要求媽媽買半票。 媽媽頓時不樂意了,說:「我們家才6歲,誰家孩子這麼點就買票啊!」 在售票員的堅持下,孩子去量了身高,果真超過了免票規定。 媽媽極不情願地花了1塊錢,買了半價票,接著憤憤不平地回到座位上。
  • 帶寶寶過年走親戚,別再要求孩子表演節目,樂了大人,傷了孩子
    每年過年,大人們聚在一起吃飯,媽媽為了顯示瀾瀾的特長,就會讓瀾瀾給大家唱歌或者跳舞,有的時候還要背古詩、講故事。這些事情雖然做來不難,但是在眾人面前表演,讓瀾瀾覺得很難為情。如果不服從的話,還會被大人批評性格不開朗大方,媽媽也會陰下臉來不開心。瀾瀾非常迷茫,不這麼做媽媽會生氣,這麼做自己會不高興,實在進退兩難。
  • 《狗十三》一部真正的中國式青春的電影,不動聲色的聽話你有過嗎
    《狗十三》一部真正的中國式青春的電影,不動聲色的聽話你有過嗎哇哦,大家好!《狗十三》現在優酷、愛奇藝、騰訊上線,主演張雪迎不僅哭戲動人,對「成長」的演繹更是讓好片心有戚戚。電影中張雪迎 大展演技,用精湛的演技把李玩演繹的淋漓盡致,將和父親爭執的情感,以及哭戲的掌控力度把握的十分精準,讓人心疼又反思這中國式教育。《狗十三》一部真正的中國式青春電影,不動聲色的聽話你有過嗎?任何一個生活在傳統家庭中的孩子都一定與李玩的故事有所重合。
  • 《完美關係》中國式的母愛有毒,請停止給你的孩子下毒
    在這個事件中,剛開始董小鵬的母親非常篤定自己的兒子並沒有逃逸的行為,他是跟交通事故的當事人經過協商留下1萬塊之後再離開的中國母愛大多都是溺愛孩子的狀態,孩子被絆倒了,家長安慰孩子,都怪那個破石頭。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家長一味的縱容,最多也就是拿東西哄騙孩子不要吵鬧,從來不義正言辭的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影響到了別人。
  • 中國家長,別再命令曾經的你
    如何和孩子相處,80後父親陳銘一直在思考。他發現,中國的80、90後父母,已經和前幾代人很不一樣。伴隨著經濟迅猛發展,物質條件越發被滿足,衣食無憂的家庭越來越多地思考:我的孩子究竟想要怎樣的人生?他們怎麼才能快樂?過去的「中國式教育」純屬經驗主義,爺爺對父親的要求,父親臨摹複製給下一代。
  • 《雪國少年》告訴孩子們,難懂的大人世界阻擋不了你
    文/滿囤兒成年人總抱怨孩子腦袋中的想法不好懂,其實在孩子們眼裡,大人的世界更加難懂。8月21日全國上映的中國首部冰雪題材少年兒童電影《雪國少年》便描繪了一個在大人世界裡「碰壁」的孩子。通過這個故事,兒童觀眾可以體會到,原來難懂的大人世界是阻擋不了你進步的步伐的。
  • 家長別再用「灌輸式教育」了,嘗試「體驗式教育」,孩子更優秀
    因為自己的經歷,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他格外注意這一點的引導。 別人家的孩子都在挑燈做題,這位老教師卻在帶著孩子參觀天文館,去看畫展。 不一樣的教育,讓孩子擁有了不一樣的人生。當別人都在為自己的志願發愁,在考慮「哪個專業好就業」的時候,這位老教師的孩子,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院校和專業,成功做到了行業翹楚。
  • 男子拿刀剁碎女兒作業|大人的壞情緒,為何總讓孩子買單!
    前兩天刷微博時,看到這樣一則新聞:貴州貴陽,一男子與妻子發生吵架,鬱悶情緒無處宣洩,憤怒之下拿起菜刀將女兒的書本作業剁碎。這位爸爸邊剁邊說:「你狂,你狂,你倒是狂啊」。女孩被爸爸的這波騷操作嚇到了,崩潰大哭起來!生活中,在氣頭上把孩子當成擊潰對方的「砝碼」,遷怒於孩子的父母,並非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