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概念愛好者
前言:之前說過,隨著經濟的復甦,整個製造業中最能長久帶來影響的就是國產替代,不管是製造類,還是資源類,只有在國產替代的大環境下才能長久發展,但是「國產替代」不是簡單地替代,有些領域比如晶片,你根本就無法替代,那就不用談了,所以一定是那些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替代的,所以這個系列的成文一直很緩慢。
一,來龍去脈
通過跟蹤工業機器人和金屬切削工具機產量的變化,可以發現製造業投資的景氣度不斷提升,行業復甦跡象顯著。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工業機器人產量持續快速提升,10 月達21467臺,同比增長 38.5%。
金屬切削工具機產量在3月觸底後快速提升,2020年10月達4.0萬臺,同比增速29.0%,提升明顯。
進一步看,本土雷射器、控制系統龍頭銳科雷射和柏楚電子Q1以來訂單需求旺盛,收入增速持續提升 ,Q3同比增速分別高達78.28%和59.42%。
二,投資邏輯
跟蹤過去十年我國雷射行業和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增速,發現:
整體上,雷射行業的增速與製造業投資增速有相關性,直觀的體現,2012-2016年和2018-2019年製造業投資增速放緩,雷射行業增速呈現下降趨勢;
雷射行業增速相比製造業投資增速,表現出更高的彈性,主要原因是雷射設備作為先進加工設備,替代傳統金屬切削工具機,具有滲透率提升邏輯。
三,下遊雷射設備行業現狀
1.產業鏈龐大,應用廣泛
雷射有單色性好、亮度高、方向性好、相干性高等特點。雷射加工、雷射醫療、雷射檢測、雷射照明等技術廣泛支撐汽車、電子、航空、冶金等行業。
2.光加工優勢眾多,逐步替代傳統加工
加工逐步應用至傳統製造業,大幅提高生產效率,2009-2019年,全球材料加工雷射設備市場規模CAGR為15.4%,遠高於同期工具機市場規模增速6.5%。
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步入「光加工」時代,2010年美國GDP的50%與雷射應用相關,但目前我國雷射應用滲透率仍相對較低,19年 ,我國雷射切割設備銷量僅為金屬切削工具機銷量的9.7%。
3.下遊雷射設備市場細分領域眾多
雷射加工領域已經形成了:(1)以大族雷射、華工科技為代表切入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等全領域的龍頭;(2)以專注於動力電池領域的聯贏雷射、專注於3C領域的光韻達為代表的細分領域龍頭。
4.雷射加工設備:格局分散,大族、華工份額領先
我國雷射加工設備市場格局分散。分領域來看,國內企業在低功率雷射加工設備市場已經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美國 IPG 預測,高功率切割焊接、醫療、遙感、非金屬材料微加工將成為雷射行業新的增長點,到 2023 年高功率切割和焊接將是雷射裝備的第一大應用領域。而我國高功率雷射加工設備仍有進一步國產化空間。
4.國產化提升設備經濟性,推動新場景應用落地
雷射設備目前在國內的應用率不高,其滲透率主要取決於相比其他技術的經濟成本。上遊雷射器一般佔據雷射設備成本的30%-50%,其價格下降和性能提升是雷射設備降本增效的關鍵。
2019年,我國雷射加工工具機出口金額達8.96億美元/+21.2%,連續四年保持高速增長。大功率和精細化加工用雷射工具機依賴進口現象有所改善,2019年進口金額7.16億美元/-22.1%。
5.市場前景
主要運用於白車身焊接(華工科技),OLED、LCD生產線(大族雷射),動力電池生產線(主要布局公司:大族雷射、聯贏雷射、逸飛雷射
四,中遊雷射器行業現狀
1.光纖雷射器是目前的主流。
過去十年光纖雷射器收入在工業應用領域的複合增長率為 35.5%,遠高於工業雷射器整體收入的複合增長率 17.0%。未來半導體雷射器或將崛起。
2019年,國內光纖雷射器銷售收入達83億元/+7%。2018年國內光纖雷射器銷售收入即達到全球光纖雷射器銷售收入的45%。預計2020年光纖雷射器銷售收入約為86億元。
2.市場集中度高,國內企業份額提升
相比雷射設備相對分散的市場格局,國內雷射器市場份額集中度較高。而且國內雷射器企業份額呈現提升態勢。
3.中低功率國產佔領市場,高功率有望逐步打開
低功率光纖雷射器已基本實現國產替代,中功率國產市佔率超過一半,其中國產市佔率從2013年的16.7%快速上升至2019年的56.7%;而高功率進口替代有望逐步實現。2019年國產高功率光纖雷射器出貨量近4000臺,增速達100%。未來製造業快速發展催生技術更新需求,拉動雷射設備朝高功率方向發展。
4.微加工需求推動紫外、超快雷射器發展
消費電子崛起帶動柔性材料、PCB等材料微加工需求。2014-2019年,國內紫外雷射器銷量從2,300臺增至19,000臺,CAGR達42%。而超快雷射器已經逐步應用於藍寶石、超薄超硬玻璃基板等脆性材料加工領域,使脆性材料加工品質、效率得到了較大提升。
5.雷射控制系統行業現狀
雷射切割控制系統是雷射切割設備的大腦。我國雷射器市場格局較差,存在激烈價格戰,雷射加工控制系統市場格局較好,不存在激烈的價格戰,為雷射加工控制系統市場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契機。
中小功率雷射切割設備發展態勢良好,逐漸取代傳統的接觸式加工工具機,疊加市場上存量設備持續性更新換代需求,將進入穩步增長的階段。在中低功率雷射切割控制系統領域,本土企業基本實現了進口替代,柏楚電子市場份額約為60%,行業龍頭地位明顯。
到2020年,超快雷射精密微納加工系統的市場規模將達到約4.5-10億元 。若疊加其他下遊行業對超快雷射精密微納加工技術的需求,超快雷射精密微納加工系統未來的市場前景廣闊。實際上,在國際雷射加工科技前沿的超快雷射精密微納加工技術領域,柏楚電子目前已經掌握超快雷射控制系統技術,是全球超快雷射控制系統開發最具競爭力的三家廠商之一。
五,產業鏈
1.核心元器件國產化處於起步階段
國內雷射器價格優勢依賴的是核心光學元器件的自產率和國產替代率提升降低產品成本。目前全球範圍內僅 IPG有能力自製全部光學器件,國內自產率最高的是銳科雷射和創鑫雷射,但國內雷射核心零部件領域仍較薄弱,在性能、穩定性上還不具有全面替代國外產品的實力。
2.下遊競爭加劇推動垂直整合趨勢
隨著國產雷射器技術日益成熟,下遊雷射加工設備採購門檻大幅降低 ,形成了分散的市場格局,行業競爭加劇。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和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下遊設備商主動對上遊進行布局整合。華工科技通過「華工+銳科+長光」形成雷射產業華工系 ,布局「雷射晶片+光纖+雷射器+雷射設備」的全產業鏈。
六,相關上市公司
短期來看,製造業持續復甦背景下,雷射設備、工業自動化等行業景氣度不斷提升,行業拐點已經出現。
中長期看,雷射加工(雷射切割、焊接)滲透率不斷提升、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3C、動力電池 、光伏等),我國雷射加工市場在較長時間內仍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是一個成長性賽道。行業持續快速增長疊加進口替代雙重因素驅動,本土相關企業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以上是我自己研究的方向和思路,也就是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不收會員,沒有QQ群,也沒有微信群,也從不與任何人發生利益關係,所有信息只為自己學習使用,不作為買賣依據,買者自負,賣者也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