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它單純而又複雜,淺薄卻又深沉,能催人奮進卻也能使人墮落。
在電影的各種類型中,愛情是往往是一大元素。
郝建老師在他的書中寫道,「愛情片是以愛情為主要表現題材並以愛情的萌生、發展、波折、磨難直至戀人的大團圓或悲劇性離散結局為敘事線索的類型電影。通過以愛情的藝術表現為主要吸引力,以對愛情的追求和對愛情的阻礙產生的衝突為敘事的主要動力,通過表現愛情的絕對超越來探討愛情這一永恆的人類情感和藝術主題。」
世界影史上,有諸多著名的愛情片,比如《亂世佳人》、《魂斷藍橋》、《羅馬假日》,大多是結合宏大的歷史背景,上演一出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無不令人燃起對愛的嚮往之情。
而在華語影史上,尤其是大陸,愛情片似乎是一個弱項。國產愛情片注重現實,院線市場化後的主流愛情片壓根沒法看,八十年代的則充滿希冀,比如《被愛情遺忘的角落》、《人生》、《芙蓉鎮》,九十年代末的《蘇州河》算是宣告優秀國產愛情片的銷聲匿跡。
港產愛情片比較豐富,格局或大或小、或動或靜,令人尋味的不少;而臺灣地區的愛情片往往過於文藝、小清新。
筆者大概從二百多部華語愛情電影中挑選出這部來。摒棄所謂大格局、大歷史背景,或是雜糅多種類型元素的偽愛情片,也不只是俊男美女有愛情。這部來自臺灣的愛情電影《愛情來了》用來詮釋愛情最好不過了。
況且它很療愈!!!21世紀20年代了,大時代的轉變下人人自危、精神緊張,筆者和你們一樣需要療愈。
陳玉勳導演可謂是療愈大師,處女作《熱帶魚》豆瓣評分8.6分,去年則憑藉愛情片《消失的情人節》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
而這部1998年的《愛情來了》似乎更純粹,更療愈。這並不是一部小眾的電影,然而看過的人卻少之甚少。
類同於《熱帶魚》在笑鬧下隱藏的犀利批判,《愛情來了》也做了類似的事。就如同美麗與平凡、有名或無份、現實或人情…..這些好像是截然二分的價值觀,被提出了質疑,他卻以充滿生命力的角色心理打破這層藩籬。
平凡人的愛情最偉大?也沒有什麼偉大不偉大,就很自然,充滿希望與幻想。這就是人生,人性,生活.
片中的音樂也非常棒,很可惜網上找不到片中吳冠英製作的純音樂。
筆者挑選它,是因為它的純粹,透過臺灣社會中平凡人的生活去解讀愛情這個題目,它沒跑題。風輕雲淡,笑中帶淚;輕鬆愉快,淡而不乏。《愛情來了》具備一部電影「好看」的元素,是所謂佳作。
雖然結局是「愛情來了,又走了」,但在不到兩小時的觀影過程中,筆者被多次療愈到。看完電影後,我們不只有笑聲與歡樂而已,更多的自省與自覺,應該也是創作者所期待的。
以下影評來自豆瓣帳號:xiaoxiongdi,已獲得原作者轉載授權。
1
我最近發現了一件事情:只要喜歡的東西都帶著專制的屬性。跟電影一樣,愛情也是那麼地專制,它不講道理,也沒什麼分寸,就像質數,一定得凸顯孤獨才能釋放它的綺麗。
2
《愛情來了》講了三個小故事,直擊你的內心。先講第一個故事吧,最好的一個。
麵包師劉啟盛在20多年後偶然和童年摯友麗華相遇。那天,麗華來買檸檬派,劉啟盛在麵包房隔著玻璃窗,看見了她散發女性氣質的臉。他當晚立馬翻出了小學的同學錄,重溫了麗華曾寫給他的話。不知哪來的勇氣,他給麗華寫起了信,信上說道:
我想你大概已經不認得我了。我是你小學的同學,劉起盛,我現在在我阿姨的麵包店工作…國二時我的父母出車禍過世了,那是我最難過的日子,但是你變成的隱形人卻一直陪在我身邊,幫我度過了那段難過的時光…
現在想起來,你可能只是家裡出了一點事,搬家了而已,不可能真的變成隱形人。還記得我們的約定麼?你說長大後要和我一起去留學,我們要去狄斯奈樂園找隱形人。
東野圭吾說:有些人只要好好活著,就足以拯救某個人。
他牢記著女孩曾說過的「做人一定要有勇氣」,用滷味加啤酒為代價讓馬念先教他唱歌,立志要去參加歌唱比賽;因為知道麗華每天都要光臨麵包店,就精心製作不同的創意蛋糕,傳達著自己的心意和愛。
他變得積極可愛,硬吵著讓馬念先教他唱超古早的《因為我愛你》,還會在麵包房裡旁若無人地唱起白痴的歌詞—我願意為你把頭低,那是因為我愛你。
想起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情書,有這樣一句實在的話:一想起你,我這張醜臉就泛起了微笑。
劉對麗華的感情呢?是友情,還是愛情呢?可能還是瀕臨愛情邊緣的感情吧。每天一個蛋糕,一點點的助跑,無聊的日常都可以變得很有趣,充滿了希望。可是放心,人生倒是不會真的發生什麼變化。
劉在信裡繼續寫道:這個禮拜五晚上八點,請看三十三臺,請再一次替我加油。
那一個禮拜五,麗華如期守在電視前,看到了劉啟盛出現在電視機中。他穿著白色的燕尾服,跟要去當新郎一樣。伍佰的《牽掛》伴奏剛響起,麗華就瞄到了桌上的一封信。那封信是某個男人寫給他的,說想要暫時分開,順便還感謝了她一直以來買的檸檬派。麗華開始大哭,而這時電視機裡的《牽掛》也到達了高潮部分。
劉啟盛那完全跳tone的聲音時而高聳入雲,他忘情地轉圈,還會給自己加戲,擺出羅丹「思考者」的架勢,你開始了解到,他真的很喜歡麗華。以前一直以為麗華是因為聽了這首歌,回憶起和劉啟盛童年往事才痛哭,直到看了第三遍,方知這個結尾傳達的是更為現實的愛情鏈:他唱給她聽,而她卻為了另一個男人而哭,連他親手做的檸檬派也不放過。
愛情不就是這樣。一定要很孤獨才足夠浪漫,一定要去到盡(粵語:做得很投入)方才過癮。
這樣的感情常常出現在多年不見的朋友之間,而那個人不是情人,你甚至難以去定義,他就是那樣特別的存在。你們之間有過回憶:一起在便利店外寫作業,一起赤裸裸地聊天過,還會在聖誕節互送祝福,頻繁地傳簡訊。太多了,做了太多早就該是情人做過的事。讓人生飽滿的方式很多,但這應該是最特別的一種吧。直到年過20,才逐漸通透:愛情裡的相遇幾乎都是久別重逢。
吳念真講過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有一次他去日本,在機場的洗手間洗手,抬起頭,發現身邊的一位男士正是他年輕當兵時的朋友。他們幾十年未見了,當他們小小地寒暄了一陣,互道再見後他才意識到:應該是最後一次見面了,尤其在這樣的歲數。
友情如此,愛情也逃不過。
3
《愛情來了》第二個故事,同樣孤獨。一個叫莉莉的胖妹撿了一臺bb call,她由此展開了和一個陌生人之間的夜談。那個有著好聽聲音的男士告訴胖妹,自己曾經想要自殺,但是因為胖妹,他選擇了活下去。靠北,這難道又是撩妹的另外一種操作方式?
胖妹問陌生人:為什麼要自殺呢?你看大象很可愛,小鳥也很可愛啊。胖妹真是個可愛的女孩,是一個會買印著「Ich liebe Dich(德語:我愛你)」的氣球來裝飾的少女,鏡頭和場景布置無不在宣示著對愛情的渴望。為了兩個禮拜後和陌生人的約會,她拼命減肥。
這樣的愛情是不是很矛盾,一邊以欲望為出發點,一邊又做著違背本能的努力,實在混亂不堪。胖妹最終減肥失敗,但還是硬著頭皮去赴約。
那一天,胖妹精心打扮。結果那個有著磁性嗓音的陌生人竟是個邋遢遊民(衣服背後寫著:我自己一個人住。)。陌生人看到胖妹完全不是自己想像中的美女,說了一句:把BB call還我。接著扔下畫就走了。
心碎的胖妹照舊進入漢堡王,豪氣地跟服務員說:
給我一個大華堡,一個培根堡,火烤漢堡一個,大薯三個,蔥圈三個,一個雞排堡,再雞腿4隻,大冰紅茶,大可,蘋果派3個.
要是愛情都能被食物治癒,那就好了。這場矛盾的愛情以向本能投降收尾。人總是喜歡在失意的時候輕易愛上某個陌生人,把他當成活下去的理由。
像胖妹,明明甜食勝過戀人,卻硬要去追尋一份來路不明的情感;像猥瑣男,明明是自己的問題,卻硬要渴望通過一位美女來拯救自己。
4
《愛情來了》第三個故事發生在麗華(沒錯,就是劉啟盛的小學同學)和推銷小哥身上。原來麗華是個理髮店的老闆。那個冒冒失失的推銷小哥規矩地仰著頭,任麗華擺布他的頭髮。看到麗華細軟的長髮在半空垂著,露出半個白皙的側臉,高高的鼻梁若隱若現,他竟然做起了白日夢。
此時,我們被導演告知,麗華愛上了一個有婦之夫,而那位夫人在理髮店一眼認出了麗華,由此製造了一場尷尬的對峙。在混亂之中,推銷小哥拔出那把銷路爆爛的防狼槍替麗華解了圍,於是有了後來的「天台理髮」一幕。
小哥理完髮剛沒走多久又折返回天台,害羞地邀請麗華跟他一起共度生日。喔,原來今天是你的生日啊。鏡頭慢慢上移,你才發覺,小哥在麗華哭泣的空隙畫了一個大蛋糕,點著蠟燭。於是,他們兩人圍著蛋糕開心地跑了起來,那一刻,連狂風都溫柔下來了。
就是會這麼輕易地把自己交給一個只見過一次面的人,就是有這樣的好運氣,在自己最衰的時候遇到一個好人。一個差點被打,一個東西半天推銷不出去,可能都算不上體面的人生,但那份突如其來的好感,足以帶來一點點信心。
5
太宰治在《斜陽》裡說過:一寫到戀愛這個字,我就寫不下去了。
好在,陳玉勳克服了這樣的困難。90年代的臺北在他的鏡頭下,充滿了戀愛的味道,孤獨,溫柔。那種愛情是夜深人靜的泡麵,是BB Call上的一串號碼,也是畫在地上的蛋糕圖。
愛情來了,但一下就走了,那樣短暫的保存期叫人害怕。講究的構圖,真摯的故事,不到兩個小時就勾勒出現代人的life。
本次更新,超清修復版。
同時推薦《消失的情人節》,已補link,兩部一起看更有意思。
後臺回復「愛情來了」可獲取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