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是國內戰爭中的轉折點,先後有四路紅軍長途跋涉,在艱苦環境中邊作戰,邊行軍。這期間進行了600多次戰鬥,以下10場戰役最為關鍵。
1、湘江戰役
戰役時間:1934年11月25日開始,歷時7天。
戰役指揮:李德、博古。
作戰部隊:紅一方面軍。
戰役過程:
長徵中戰鬥歷時最長、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損失最慘重的一仗。
從1934年10月10日開始長徵,紅軍雖然沒有發生大的戰鬥,但是帶著龐大機關和眾多後勤人員,還攜帶了大量笨重的物資,經過一個多月行軍,已經疲憊不堪。
在湖南道縣和廣西全州附近渡過湘江時,紅軍行動遲緩,導致陷入尾追的中央軍、湘軍和堵截的桂軍包圍中。經過7天血戰,突破天險,犧牲和失蹤約3萬1千人,被俘約6千人。
戰役意義:
巨大的損失讓紅軍減員超過一半,引起廣大基層戰士和幹部不滿,全軍上下強烈要求改變換軍事指揮。
2、血戰獨樹鎮
戰役時間:1934年11月26日至28日。
戰役指揮:程子華、吳煥先、徐海東。
作戰部隊:
紅25軍。
國軍3個師。
戰役過程:
1934年11月16日,紅25軍開始長徵,經過10天行軍,從河南省羅山縣到達了方城縣,穿過這裡,就可以進入伏牛山區,擺脫國軍的圍追堵截。
11月26日下午1時許,紅25軍穿越許南公路時,敵軍40軍115旅和騎兵團搶先佔領了七裡崗高地,對紅軍進行截擊。紅25軍224團和223團在吳煥先、徐海帶領下,把正面進攻的敵人壓了下去,佔領了公路兩側的有利地形。
天黑後,紅25軍在風雪中繞道突圍。27日拂曉,抵達伏牛山東麓。
戰役意義:
紅25軍擺脫敵人堵截,繼續踏上長徵之路。
3、四渡赤水
戰役時間:1935年1月上旬開始,歷時三個多月。
戰役指揮:周恩來、毛澤東、朱德。
作戰部隊:
紅一方面軍。
國軍中央軍8個師,湘軍、滇軍、川軍、桂軍近20個師(旅)。
戰役過程:
朱德身為總司令,負責制定作戰計劃,周恩來是軍事行動最高決策人,毛澤東協助周恩來。實際決策中,三人配合默契,到1935年3月11日,正式形成三人決策小組。
紅軍缺乏作戰地圖,主要依靠朱德對雲貴川的地形與民情非常熟悉。
此外,紅軍的情報工作也非常出色,廖承志帶來蘇聯的密電碼破譯法,中央紅軍電報隊使用後,可以破譯敵人電報,而敵人無法破譯紅軍密碼,無法知曉紅軍動向。
在軍事指揮上,恢復了朱毛紅軍時期靈活多變,快速機動的作戰方法。根據敵人動向,紅軍不斷改變作戰計劃,巧妙地隱蔽戰略意圖,調動敵人,從而找到戰機。
戰役結果:
儘管敵人有40萬人,紅軍歷經40次戰鬥,取得多次大勝。紅軍甩開追兵,變被動為主動。
4、嘉陵江戰役
戰役時間:1935年3月5日至4月21日。
戰役指揮:徐向前,陳昌浩。
作戰部隊:
紅4方面軍。
川軍鄧錫侯第28軍,田頌堯第29軍,共52個團。
戰役過程:
為配合中央紅軍貴州地區作戰,紅四方面軍向川甘邊境的嘉陵江地區作戰。
歷時24天,殲敵12個多團約1萬人,控制了東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邊界,縱橫各100餘公裡的廣大地區。
戰役結果:
配合了中央紅軍在貴州地區作戰,為兩支紅軍會師創造了條件。
5、強渡大渡河及飛奪瀘定橋
戰役時間:1935年5月24日至25日,1935年5月29日。
戰役指揮:劉伯承、聶榮臻。
作戰部隊:
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紅一團,川軍1個營。
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紅四團,川軍1個團。
戰役過程:
5月24日晚,紅1團2營到渡口下遊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1營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
25日晨,1營營長孫繼先率領2連17名勇士(連長熊尚林、羅會明、劉長發、張表克、張桂成、蕭漢堯、王華亭、廖洪山、賴秋發、曾先吉、郭世蒼、張成球、蕭桂蘭、朱祥雲、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組成渡河突擊隊,強渡過河。戰鬥中,炮手趙章成發揮出色,僅有的3發迫擊炮彈,分別命中敵人的碉堡和衝鋒隊伍。突擊隊及後續部隊擊潰川軍1個營,取得勝利。
5月28日,紅四團晝夜兼行,創下了240裡山路的徒步行軍記錄。二連在連長廖大珠帶領下組成突擊隊,共22人。經兩小時戰鬥,取得勝利。目前有8位勇士可以確認:廖大珠、王海雲、李友林、劉金山、劉梓華、趙長發、楊田銘、雲貴川。
戰役結果:
紅軍憑藉大無畏的勇敢,強渡天險,擺脫追兵。此後,紅一方面軍進入四川,開始新的徵途。
6、包座戰役
戰役時間:1935年8月29日至8月31日。
戰役指揮:徐向前。
作戰部隊:
紅四方面軍第4軍、第30軍。
守軍1個團,援軍胡宗南第49師。
戰役過程:
採用圍點打援戰法。紅30軍第264團首先向大戒寺進攻,將國軍49師增援部隊吸引到大戒寺東北。紅30軍的主力在高山密林伏擊,下午3時,紅88師和紅89師將敵人分割成了3塊,一直激戰到晚上,敵49師大部被殲滅。
紅4軍第10師向求吉寺發起猛攻,殲滅敵人兩個營,取得勝利。
戰役結果:
斃傷敵人4000餘人,俘敵800餘人,打開了打開了向甘南進軍的門戶。
這一仗是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聯合北上途中,第一次重大勝利。
7、吳起鎮戰役
戰役時間:1935年10月20日至21日。
戰役指揮:毛澤東、彭德懷。
作戰部隊:
紅一方面軍先遣縱隊。
馬鴻賓部35師1個騎兵團,東北軍3個騎兵團。
戰役過程:
20日,第1縱隊(紅1軍團)、第2縱隊(紅3軍團)分別設伏於頭道川、平臺山(今勝利山) 、二道川、三道川。
21日7時,紅軍將追兵3個團包圍,採用分塊切割,相機包圍的戰術,分別殲滅。
經過數小時激戰,殲滅1個騎兵團,擊潰3個騎兵團。殲敵1700餘人,繳獲戰馬1600餘匹,還繳獲大量武器。
戰役結果:
中央紅軍長徵的最後一戰,取得重大勝利,繳獲物資眾多,迫使國民黨軍停止追擊。
8、百丈關戰役
戰役時間:1935年10月24日至1935年11月21日。
戰役指揮:張國燾、徐向前。
作戰部隊:
紅4方面軍15個團。
川軍劉湘等部,共80多個團。
戰役過程:
1935年9月下旬,紅四方面軍南下作戰,歷經2個月戰鬥,打到了川西平原,逼近成都。川軍劉湘等軍閥為保成都,調集全部主力參戰。
紅軍在頭幾天取得戰果,擊潰了敵人幾個旅。敵人集中10多個旅在飛機、大炮掩護下進行反撲,經過連續七晝夜的激戰,紅軍也傷亡近萬人,被迫撤出戰鬥。
這一仗總計殲敵4萬餘,然而紅軍戰役上失敗。
戰役結果:
張國燾的南下遭受重大失敗,此戰後紅軍減員至4萬餘人,被迫放棄進攻。1936年2月至4月,四方面軍被迫後撤,逐漸轉移到四川和甘肅邊境地區。
9、烏蒙山迴旋戰
戰役時間:1936年2月至3月。
戰役指揮:賀龍,蕭克。
作戰部隊:
紅2軍團,紅6軍團。
國民黨軍10個師又1個旅。
戰役過程:
紅軍退出湘鄂川黔根據地,西進烏蒙山區。為了擺脫敵人,賀龍指揮紅軍反覆迴旋,避免與敵人大規模作戰。一個月後,隱蔽地從敵人郭汝棟、樊嵩甫兩個縱隊的接合部鑽出去,兼程進入雲南。
戰役結果:
以較小的代價擺脫了國民黨軍的重兵包圍,從絕境中求得了生存。1萬多紅軍長徵,幾乎沒有遭受損失,長徵後還是1萬多人。
10、山城堡戰役
戰役時間:1936年11月15日開始,歷時7天。
戰役指揮:彭德懷。
作戰部隊:
紅軍第一方面軍第1、第15軍團;第二方面軍第2、第6軍團;第四方面軍第4、第31軍。
國民黨軍第1、第3、第37軍和東北軍第67軍、騎兵軍等5個軍。
戰役過程:
東北軍第67軍、騎兵軍經紅軍統戰工作,前進緩慢,處於觀望。第37軍準備西渡黃河,「追剿」紅軍西路軍;第3軍進佔同心城後,也停止前進。此時,只有胡宗南第1軍孤軍深入。
11月20日,紅軍主力在山城堡外山區地區隱蔽待機。此時,第一軍兵分三路,進入我軍包圍圈。21日下午,紅軍將敵人第78師包圍,殲滅1個多旅,第1師第1旅也被擊潰。
戰役結果:
這是三大主力唯一一次共同作戰,此戰中朱德、彭德懷、賀龍、聶榮臻、劉伯承五位元帥,徐海東、陳賡、黃克誠、肖勁光四位大將參加。此外還有大約有30位上將,60位中將,200名少將參加。
這也是紅軍長徵最後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