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出南方各個革命根據地,轉戰兩年,先後到達西北抗日前線的戰略大轉移。紅四方面軍長徵始於1935年3月28日嘉陵江渡江戰役,在四川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英勇奮戰,經歷了曲折複雜的徵程,最終於1936年8月上旬與紅二方面軍離開四川共同北上。
一、紅四方面軍為什麼會撤離川陝蘇區進行長徵?
(一)根據中共中央命令,配合、策應中央紅軍
1. 中革軍委於1935年1月20日制定的《中央軍委關於渡江作戰計劃》明確提出:「我野戰軍(指中央紅軍)目前基本方針,在由黔東北地域經過川南,渡江後轉入新的地域,協同四方面軍由川西北方面實行總的反攻。四方面軍在野戰軍渡江之先,應向重慶方向積極行動,吸引川敵之主力於自己方面,以便我野戰軍順利渡江。在我野戰軍渡江後,則轉向蒼溪至南部嘉陵江兩岸反攻,密切配合我野戰軍與川敵進行決戰,以打通橫貫川西北的聯繫。」對中央的這封電報,徐向前元帥記憶特別深刻,他回憶:中央來了電報,要四方面軍派出一個師南進,接應中央紅軍北上。時間大概是一九三五年一月間,徐向前說:「電報我看過,印象很深。中央紅軍的處境一直是我們急切關注的問題。」紅四方面軍研究後決定仍按清江渡會議制定的方針向川陝甘發展,先把廣元、昭化拿下來,消滅胡宗南剛剛伸進四川的一部分力量。如果拿下廣元、昭化,就控制了嘉陵江兩岸川陝交界的咽喉要地,進而可圖川西平原,甘南,陝南,伺機接應中央紅軍和紅二十五軍。
2. 1月22日,即在紅四方面軍廣昭戰役發起的同一天,中央政治局和中革軍委電示紅四方面軍:「為選擇優良條件,爭取更大發展計,決定我野戰軍(指中央紅軍——編者)轉入川西,擬從瀘州上遊渡江,若無障礙,約二月中旬即可渡江北上。……為使四方面軍與野戰軍乘蔣敵尚未完全入川實施『圍剿』以前,密切地協同作戰,先擊破川敵起見,我們建議你們應以群眾武裝與獨立團向東線積極活動,鉗制劉(湘)敵,而集中紅軍全力向西線進攻」。還明確指示四方面軍「宜迅速集結部隊,完成進攻準備,於最近時期向嘉陵江以西進攻」。接中央和軍委電令後,紅四方面軍總部在旺蒼壩召開緊急會議,大家認為,如果不是中央紅軍的處境相當艱難,中央不會作出這樣的決定,中央紅軍的成敗,直接關係著全國各個根據地紅軍的命運。會議認為:衝破蔣介石的「川陝會剿」計劃,必須和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任務緊密結合。因而西進策應中央紅軍作戰,是四方面軍頭等緊要的事。基於以上認識,會議當即作出四項決定:「第一,暫時停止與胡宗南的角逐。第二,由三十一軍和總部工兵營,火速搜集造船材料,隱蔽造船,解決渡江工具問題。第三,適當收縮東線兵力,準備放棄城口、萬源一帶地區。第四,即以主力一部出擊陝南,調動沿江敵人北向,為在蒼溪、閬中一線渡江創造戰機,並接應已經進入陝南商縣一帶的紅二十五軍」。
3. 20多天後,也就是二月中旬紅四方面軍回師川北後,又接到中央二月十六日電告:因敵以重兵在瀘州附近長江沿岸防堵,渡江艱難,不易通過,中央紅軍已停止了原在瀘州上遊渡江的計劃,主力轉向川黔邊機動作戰。紅四方面軍為繼續貫徹實施向川陝甘發展的方針,配合中央紅軍在川南黔北的活動,展開了西進岷江的軍事行動,決定仍在蒼溪、閬中間強渡嘉陵江。由此拉開了紅四方面軍長徵的大幕。但紅四方面軍領導人仍「密切注視中央紅軍的轉戰動向,伺機進行有力策應」。( 徐向前語)
4. 那一時期,紅四方面軍領導人考慮的頭等大事便是如何配合中央紅軍的問題。徐向前回憶,嘉陵江渡江戰役後,紅四方面軍通過中壩戰役,控制了涪江兩岸大片地區。按原計劃應向甘南進擊,但徐向前深感兵力不足。下一步怎麼辦? 徐向前發電報請示張國燾、陳昌浩,提議把南邊的部隊向北集中,迂迴碧口,抄胡宗南的後路,進取甘南。但張國燾死活不吭氣,叫人干著急。後來他說,那時他正注視中央紅軍的動向。對西出或北出,下不了決心。
由上可知,紅四方面軍正是根據中央的命令,為配合、策應中央紅軍而撤離川陝蘇區進行長徵的。
(二)為了打破蔣介石的合圍部署
紅四方面軍入川時,四川軍閥混戰猶酣,並反對蔣介石的勢力染指四川「剿赤」事宜。敵人營壘的四分五裂,是紅軍立腳生存和發展壯大的基本條件之一。但是,自從劉湘組織六路圍攻起,這個條件便發生了變化。四川軍閥從內亂走向聯合,開始統一對付紅軍。接踵而至的,是蔣介石與四川軍閥的聯合。敵人營壘的暫時穩定和統一,造成從四面八方聯合壓迫我軍的嚴重局面。一旦「川陝會剿」開始,敵東西堵截,南北夾擊,勢必陷我軍背腹受敵、進退失據的極端不利境地。蔣介石在川陝根據地周圍部署的兵力,達二百個團以上,層層築碉,嚴密封鎖。蔣介石為防止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實行各個擊破,正調遣兵力,企圖以江油、中壩為中心,對紅四方面軍實施東西堵截,南北夾擊。因此,為打破蔣介石的合圍部署,紅四方面軍不得不實行戰略轉移。
(三)川陝根據地民窮財盡,紅軍只有另找出路,以圖生存和發展
徐向前在回憶錄中說:革命根據地要支持戰爭,支持紅軍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紅軍打仗,一要吃飯,二要穿衣,三要兵員,四要武器彈藥。沒有這些,所謂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便是空想。川陝根據地後期的情況,可以用四個字概括:民窮財盡。要糧沒糧,要衣沒衣,要兵員補充沒兵員補充,別說部隊打仗,就是生存都成了問題。如果敵人的「川陝會剿」來臨,我們缺乏支持戰爭的人力、物力、財力,既便咬緊牙關,勉力支撐,但畢竟難以持久。要想再打一場類似反三路圍攻或反六路圍攻那樣的戰爭,說到底,叫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九三五年五月初,中央紅軍勝利渡過金沙江,繼續北上,準備在川西北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這時,紅四方面軍主力集中在涪江地區,就地休補,發動群眾,籌糧擴紅。紅四方面軍領導人立即在江油附近召開了高級幹部會議,各軍的負責同志均參加。會上,張國燾講了撤出川陝根據地,是為了迎接中央紅軍北上。兩軍會合後,要在川西北創造根據地,赤化川、康、陝、甘、青等省。為打破蔣介石的合圍部署,方面軍下一步應首先佔領北川、茂縣、理縣、松潘一帶地區,背靠西康,作立腳點。大家沒有異議,一致同意按張國燾的意見行動。
西向岷江地區,建立川西北根據地,迎接中央紅軍北上,實現兩個方面軍的勝利會師,成了動員和鼓舞部隊的巨大動力。
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的長徵歷程
紅四方面軍在四川的長徵波瀾壯闊,歷經艱辛,反反覆覆,可以概括地將其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5年3月-1935年9月):策應中央紅軍,會師後共同北上
1. 強渡嘉陵江,飛奪劍門關
1935年3月底,紅四方面軍根據黨中央關於配合中央紅軍戰略行動的指示,發動了嘉陵江戰役,拉開了紅四方面軍長徵的大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紅四方面軍共殲敵12個團共計萬餘人,攻克縣城8座,控制了東至嘉陵江、西到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邊界縱橫二三百裡的廣大地區。這一戰役的勝利,對於打破敵人正在組織的「川陝會剿」和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都有重大作用。
2. 西進岷江流域,迎接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
為了打破國民黨軍固守北川河谷的計劃,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紅四方面軍決定發起北川河谷戰役(又稱土門戰役)。這是紅四方面軍西進岷江流域的一次重要戰役,也是紅軍在川西進行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取得勝利最徹底的戰役。從4月底至5月22日,川軍投入兵力約12個旅,被殲滅1萬餘人。戰役的勝利,對保障紅四方面軍西進,與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勝利會師具有重大意義。
3. 懋功會師分路北上
5月中旬,紅四方面軍西進岷江流域,先後攻佔茂縣、汶川、松潘、理縣,建立了松理茂赤區,從各方面做好迎接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的準備,並派出一部前出至懋功地區尋找和迎接中央紅軍。6月12日,紅一、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在夾金山北面達維會師。
兩軍會師後,為了統一戰略思想,黨中央政治局於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兩河口舉行會議。兩河口會議確定的北上建立以甘南為中心的川陝甘蘇區根據地的戰略總方針,為紅一、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深入發展革命運動,指明了正確的前進方向。
1935年7月,紅軍原定《松潘戰役計劃》未遂,便決定分左右兩路經草地北上。8月,根據毛兒蓋會議的決定,紅四方面軍分左右兩路,開始向洮河流域行進。 8月下旬,紅四方面軍紅4軍、紅30軍,隨右路軍在毛澤東等率領下開始向草地進軍,於8月27日到達草地盡頭的班佑地區。與此同時,紅四方面其餘各部在紅軍總部率領下,陸續到達阿壩地區。
第二階段(1935年9月—1936年2月)紅四方面軍南下川康邊
1. 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活動
包座戰鬥的勝利為紅軍北上陝甘打開了大門。然而,張國燾卻頑固地堅持其南下轉入川西地區發展的錯誤方針,1935年9月10日凌晨中共中央不得不率領紅三軍等單位離開巴西地區單獨先行北上後,張國燾率領紅四方面軍及隨左路行動的紅五軍和紅三十二軍南下。9月中旬,張國燾發布《大舉南進政治保障計劃》和南下命令,要求紅軍「大舉向南進攻,消滅川軍殘部,在廣大地區內建立根據地」。10月5日,張國燾在卓木碉召開會議,公然宣布另立「中央」。至此,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罪惡活動,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2. 紅四方面軍南下徵戰
10月7日—20日,紅四方面軍發動了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總計擊潰川軍6個旅,斃、俘敵3000餘人,佔領懋功、丹巴兩縣城及懋功所屬的綏靖、崇化、撫邊三屯和達維、日隆關等要地。
1935年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發動了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崍)大(邑)戰役。11月中旬,紅軍與川軍在百丈關一帶與劉湘指揮的國民黨軍展開激戰。雖然殲川軍1.5萬人,但自己也傷亡近萬人。11月下旬,紅軍被迫撤至名山西北地區轉入防禦。至此,天蘆名雅邛大戰役遂告結束。
第三階段(1936年2月—1936年7月上旬)轉戰康北休整
1936年2月下旬,紅四方面軍開始實施康(定)道(孚)爐(霍)戰役,紅軍分三路向道孚、爐霍、甘孜轉移。至4月上旬,紅軍控制了東起懋功、西至甘孜、北連草地的大片地區。
紅四方面軍由於南下、西進,往返於雪山、草地和連續作戰,減員很大,由南下時的45個團8萬多人減至28個團4萬餘人。到達康北地區後,部隊進行了休整。全軍整編為5個軍(第4、5、9、30、31、32軍)19個師及直屬婦女獨立團,全軍共4萬多人。
部隊整編之後,立即展開了緊張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文化教育。同時開展群眾工作,開闢了康巴革命根據地,並為迎接紅二、紅六軍團作準備。
第四階段(1936年7月上旬—1936年8月上旬)迎接紅2、紅6軍團,會師共同北上
1936年6月底,在紅四方面軍的迎接下,紅二、紅六軍團先後抵達甘孜地區。7月2日,紅二、紅六軍團(後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甘孜縣城城郊舉行了會師大會。
1936年7月上旬,紅二、紅四方面軍開始北上。紅四方面軍組成左、中、右3個縱隊,分別從甘孜、爐霍、綏靖出發北進。8月5日,紅二、紅四方面軍先後從包座地區出發繼續北上,離開四川進入甘南。紅四方面軍長徵在四川的長徵遂告結束。
三、紅四方面軍長徵在四川的幾個特點
(一)紅四方面軍長徵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配合和策應中央紅軍而採取的戰略行動
如前所述,為了支援和策應中央紅軍順利進入四川,發展至鼎盛時期的紅四方面軍毅然放棄川陝革命根據地這個當時全國第二大蘇區,西渡嘉陵江進行長徵,牽制敵軍主力。當時中共中央和許多重要幹部正隨同中央紅軍行動,處境困難,如果不能及時赴援,可能導致中國革命的更大損失。
紅四方面軍為掩護中央紅軍北上作出了重要貢獻。第 30 軍出北川南下,解放了沿途縣鎮,為日後中央紅軍的北上創造了良好條件;第4 軍則奉命開往更北面的松潘縣,以阻止甘肅南部的敵軍毛炳文部隊南下入川;中央紅軍北上的右側成都平原方向,完全被紅四方面軍屏護,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二)由於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錯誤,紅四方面軍的長徵經歷了曲折的過程,長徵走過的路途也最為艱難
從自然條件來說,紅四方面軍長徵走過的路途最為艱苦,雖然紅四方面軍長徵走的總裡程少於紅一、紅二方面軍,艱苦程度卻過之而無不及,僅過草地這種最艱苦的行程就走了三次,爬過的雪山更是不計其數,遠遠超過其他兩支紅軍主力長徵所爬過的雪山數目。
從黨內鬥爭來說,由於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堅持分裂主義行徑,許多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內心都經歷了非常痛苦掙扎的過程。正如徐向前所說,在黨中央單獨北上後,我想,是跟著中央走還是跟著部隊南下呢?走嘛,自己只能帶上個警衛員,騎著馬去追中央。那時,陳昌浩的威信不低於我,他能說會寫,打仗勇敢,又是政治委員。他不點頭,我一個人是帶不動隊伍的,最多只能悄悄帶走幾個人。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和部隊在一起,走著看吧!這樣,我就執行了張國燾的南下命令,犯了終生抱愧的錯誤。
(三)紅四方面軍在長徵中遂行的許多重要戰役戰鬥都是在四川進行的
紅四方面軍長徵在四川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戰鬥,如嘉陵江戰役、土門戰役、包座戰鬥、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崍)大(邑)戰役、康(定)道(孚)爐(霍)戰役等。
(四) 紅四方面軍長徵在四川的時間最長、途經的地區最廣
紅四方面軍整個長徵時間20個月,行程8000餘裡,在四川長達18個月,行程在6000裡左右。徵戰的地區包括今天的廣元、南充、綿陽、阿壩、甘孜、雅安、成都等7個市州近50個區縣,佔紅軍長徵過四川所經過地區的七成多。
(作者單位: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