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去北京植物園,下午大風,正好走到曹雪芹紀念館附近,於是進館裡的小書店待了會。
書店裡屋一群熱愛紅樓夢的人正在熱情討論著紅樓人物。
突然,旁邊傳來一位女聲:「現在的高考都考名著的原文,紅樓夢建議你家孩子最晚初中也得看看了。」
本來與當下教育氛圍格格不入的我,心裡咯噔了一下。繼續看著喜歡的風箏,但不免有些掃興。
如果一個人的人生前18年全都是為了高考而活,那該是一段多麼無趣的人生。
興趣
昨晚,和女兒聊天,我們聊的話題是興趣。
她:不知道什麼是自己最感興趣的。
我:最喜歡的就是最感興趣的。
她:我喜歡的東西太多了,選不出來哪個是最喜歡的。
我:喜歡就去嘗試,做著做著就知道自己最喜歡的是什麼了。
今天,先聊聊興趣。一個人做事情最大的動力源自興趣。然而,當下的教育對孩子興趣的破壞絕對是釜底抽薪。
興趣的產生需要自由支配的時間,而自由和時間恰恰是現在的孩子們最奢侈的東西。尤其到了寒暑假,孩子成為了全家最忙碌的人。
被成年人強幹擾過的嬰幼兒期和童年期,無疑是對孩子興趣最大的扼殺。而這樣的扼殺成年人往往都沒有意識,這恰恰是教育中最可怕之處。
更可怕的是成年人還會為了激勵孩子的進步給予獎勵,因為獎勵的另外一面就是懲罰,如果家長說上完課後可以玩一會手機,那麼映射的是上課其實是一件無趣的事情,其實是進一步破壞了學習的興趣。從心理學的角度,不管是獎勵還是懲罰,其實都是一種控制。
選擇獎勵說的好聽點是正面教育,可獎懲就是一面硬幣的正反面,獎勵的另外一面就是懲罰,成年人用以獎勵的事情的對立面就是不被認可的那面。何來所謂的「正面教育」呢?
孩子的興趣慢慢在成年人的「控制」中被扼殺。大多數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自主時間被剝奪,除了考試就是升學,當目標達成後的「一無是處」,空虛無聊成為大學生活的主調。畢業即失業的現實又將讀書的期限往後延長,仿佛唯有學歷才是未來的出路。
可學歷下沉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面對已然嚴酷的事實,還未喚醒更多人對教育的反思。教育的軍備競賽愈演愈烈。
軍備競賽
軍備競賽競爭的是什麼?——表面看是對優質資源的爭取,對高學歷的需求,實則是對學歷所賦予現實價值的追求(比如:社會地位、收入、戶籍等)。
面對越來越集中的優質資源和教育的人才分流,試問,能有多少家長會放棄對資源的爭取和對未來的期盼?
北京這幾年提前選拔之風越來越盛,雞娃硬是從小升初直接邁向了幼升小甚至是幼兒園入園。以前是上不了好小學很難上好初中,現在是幼兒園不佔坑,上不了好小學。主要原因還是教育優質資源的稀缺。
我常常在想,每年畢業的優秀學生這麼多,為什麼好老師那麼缺?機構的好老師那麼多,為什麼還會導致體制內優質資源的稀缺?
優質資源的分配不均往往是社會詬病的重點,因為涉及公平,意味著教育的優質資源在當下的社會屬於上層社會。近些年,基礎教育在資源的分配上一直在做努力,可是為什麼越努力教育內卷越嚴重?
就每年京城的幼升小來看,擁有優質資源的學校會為提前鎖定優質生源進行招生。其實這事無可厚非,因為招生招的都是超常兒童,這樣的人才是應該好好的培養,為國家培養頂尖的人才,但凡一個愛國的人都會支持。畢竟,國力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頂尖人才,恰恰是我們的稀缺物種。
如何讓頂尖人才變得不那麼稀缺?
首先,頂尖人才的選拔比培養更重要。為什麼選拔更重要?俗話說: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實就是指的對頂尖人才的辨識和選拔。有潛力的超常兒童以後未必有非凡的成就,但沒有天分,培養也是無望的。成為頂尖人才,對天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然後,我們現在對於頂尖人才的選拔標準過於單一化。儘管一直在努力,但這樣不溫不火的努力著實起不到什麼作用。國際名校對於頂尖學生的選拔制度是多元化的,絕不是一考定終身。
除了考試,還需要平時的實踐,材料撰寫,長時間的一對一面試。如此的選拔確實沒有一場考試來的輕鬆,註定要在選拔之前經過周密細緻的準備,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都會很高。但如果在選拔過程中不捨得花時間,最後人才選拔的結果與預期的落差肯定很大。
如此,頂尖人才培養的教育實驗意義何在呢?人才的選拔本身就是一場博弈。選拔方式的不合理往往只會徒增更大的壓力和更多的成本。壓力來源於多方,箇中滋味唯校方最清楚。
如果將頂尖人才選拔的流程設計合理,家長對這一類優質資源肯定不會像當下一般的趨之若鶩,因為合理性必然會提高門檻和難度。同時,還能選拔上和預期更加匹配的人才。方向對了,後面的路自然而然就通了。
其次,人才分流很重要。但分流的前提,我不認為是單純教育考試分流,而是在分流的過程中,同時做好或者提前做好教育資源分配和社會資源分配。
軍備競賽為何愈演愈烈,第一點已經說了,對優質資源的需求。這點說的是人才的提前分流。也就是導致家長更加提前雞娃和焦慮的源頭,擔心自己家孩子考不上高中,據網傳數據稱,50%的學生上不了高中,意味著這波孩子基本上與大學無緣。
與大學無緣,對一個孩子來說,未來更加渺茫。因為除了高考之外的路徑,中國家長和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其他的路徑,或者說,其他的路徑風險太大。因為被分流的孩子只能去職業高中,而國內的職業教育、技工待遇、社會地位都是無法與大學匹敵的。
無法匹敵的背後是教育資源的配置和社會資源配置的滯後導致的。如果這些問題無法解決,那麼,本身是利於教育的一件事情,只會適得其反。
分流是緩解軍備競賽最好的方式,能發揮每個人的優勢,走不同的求學和成長之路。如此一來,能極大的緩解每個孩子因為劇烈競爭導致的超負荷學習壓力。
對頂尖人才來說,不必受制於因考試升學壓力導致的過渡重複學習,能把更多精力用在有效的學習的研究上。對於其他學生而言,也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和發展方向。
前面我們說到興趣,興趣來源是可支配的自由時間,沒有了激烈的競爭壓力,自然可支配的自由時間越多,時間越多,產生興趣的可能性越大。興趣越大,創造力會增強,自學能力會提升,人才的產生才會呈現良性循環的趨勢。
不管是參加高考,還是參加工作,都能在自己喜歡且擅長的領域努力奮鬥,且都能獲得相應的回報,不錯的收入抑或不錯的社會地位。
總的來說,不管是頂尖人才的培養還是人的培養,都需要提供一個寬鬆、自主、獨立的學習環境。同時做好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
家庭教育
對家長而言,教育代表著一個家庭的未來。
但過度的依賴資源和環境的改變,而忽視自身的改變,對家庭教育來說也不是一個利好的事,內因才是決定性因素。改變從自身做起。
成年人不應該過渡規劃孩子的未來。還給孩子更多自主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也許當下,還是會因為優質資源稀缺而很難放下,或者依然很焦慮。
那麼,我們更應該內觀自己,提升自己。當整個社會都在轉型的時候,教育一定會轉型。因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是人才。人才的培養首先在於家庭教育。
內觀我們給予孩子的那些期盼是否是我們曾經一度鄙視和厭惡的?想想雞娃是不是因為自己對未知的恐懼和焦慮所導致的?
提升我們的眼光,放眼看看這個世界,從前世界對人才的需求和當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哪些不同?俯瞰古今後,判斷未來的趨勢將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如果我們能做到清醒和獨立,無疑,我們將擁有更廣的視野和更大的格局。如此,我們將不再受制於環境,不再畏懼於未知。
數學群說明
之前建立的數學群,因為成員魚龍混雜,已經解散。經過對大家朋友圈的篩選,選出了家長進入到大群。數學老師也邀請至大群。
建數學群的初衷是希望能理性看待數學學習。
大群不雞娃,我說話不多,偶爾和大家分享一點自己的日常和心得。希望緩解焦慮的家長、對教育有自己觀點的家長歡迎入群。
做一個教育的觀察者
踐行自然而然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