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優勝劣汰的社會裡,有幾顆繁星能夠存活。傳統名著中諸葛孔明天生聰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讓我們對天賦的力量產生憧憬。可是當我們懷著這份憧憬看《傷仲永》的時候,卻又被仲永打消了對天賦的追求。
後來,我們通過頭懸梁錐刺股的蘇秦認知到努力的難能可貴,希望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卻又被駱駝祥子的故事桎梏住了手腳。人生究竟是底子重要還是後天努力重要,成為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正當人類困惑於如何研究這個問題時,一組分別從貧窮家庭、藍領家庭、富裕家庭中出生的三胞胎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為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人生應該充滿嘗試,而不是淪為實驗。
正在失散十九年之久的三胞胎相聚並生動鮮明地用自己的經歷和人生,為世界回答人類的重大問題的時候,一個殘酷的真相被揭開在他們的眼前,將他們的人生從萬人矚目的舞臺之上推到了現實版「楚門的世界」的騙局裡。此時的他們,將何去何從?
「孿生陌生人」
1890年,三胞胎之一的鮑比從第一次踏進學校大門的時候開始,就被很多莫名其妙的同學用一個從未聽過的名字——艾迪,熱情地打著招呼。懷著對艾迪的好奇,他跟隨驚訝不已的艾迪的鐵哥們一起,又一次撥通了艾迪的電話。
電話那頭卻傳來一個令他既驚喜又不解的問題:「你是不是也是被領養的孩子?」,更令人驚奇的是,兩個人不僅長得十分相似,甚至都是出生於7月12日,來自相同的城市,這讓兩人確定了他們是一對失散多年的雙胞胎兄弟。
就這樣,闊別十九年的兩人幾乎要顫抖了起來,相約於艾迪的家中團聚。當房門開啟的那一個瞬間,時間似乎靜止住了一般,兩個人呆呆地看著彼此,面面相覷,好像在看到了科幻電影中平行世界的自己一樣。
這一刻,欣喜和感動的噴湧而發,所以的文字一瞬間變得蒼白無力。可是,事情的神奇之處才剛剛開始展示在人們的面前。
正在媒體大肆報導這件神奇的事情之時,大衛意外地看到和自己長得完全相同的兩人,和一連串「領養」、「7月12日」「這樣和自己息息相關的詞語。原來,這並不是人們驚奇的雙胞胎,而是三胞胎,他們也成為了一時著名的「孿生陌生人」。
伴隨著名氣的推行,三兄弟也出演了一些電影,其中不乏在麥當娜主演的電影中客串,而三兄弟合夥開的一家餐廳也在第一年中便收穫了百萬元美元的收益。
但是,命運似乎在捉弄三兄弟一般,將原本公平平等生活在一起的三兄弟分離在貧窮、中產、富裕三種階層完全不同的家庭裡。
三胞胎的三種命運
隨著記者媒體蜂擁而至對他們進行報導的不斷深入,人們驚喜的發現,雖然三人從未謀面,但是他們之間竟然有著許許多多的相似之處,比如他們都有著摔跤選手的經歷,都喜歡抽同一個品牌的香菸,甚至在心儀的女性偏好上,都有著極大的重疊。
然而,更神奇的是,不論他們在怎樣的家庭,他們竟然都有著一個比他們大一兩歲的姐姐。家庭教育方式似乎成為了他們成長之路上唯一的自變量。
成長在富人家庭的鮑比家庭成員都接受過很好的教育,養父是一名醫生,養母是一名律師,一家人生活於美國最富盛名的「富人區」,每天都在高素質的環境中薰陶自我。
鮑比的養父母雖然工作繁忙,但是還是每天堅持儘可能抽出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既給予了鮑比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又滿足孩子被愛的需要。
成長在典型中產家庭的艾迪,雖然也能享有較好的教育資源,但是由於養父藍領工人的職業背景,急於望子成龍的他總是責罵和打罰艾迪,也很少和艾迪溝通交流。
而成長於貧窮家庭的大衛接受教育的程度則是最低的,而且由於養父母移民過來的背景,家裡開的小雜貨鋪也僅能維持一家人的溫飽生計。
但是,大衛的家庭卻是最和諧的,養父養母溫暖真誠而又風趣幽默,像朋友一樣平等地對待孩子,也讓大衛成年之後養成了開朗樂觀的性格。
相聚在一起的三人迅速走紅,成為了美國當時街頭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明星人物,他們極大的滿足了對於人們關於家庭教育問題的好奇心,人們嘴中都在討論著到底怎樣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更好地發展。
揭開殘酷的真相
但是,這一切似乎太過於完美,讓人們不由得想到了若干年前電視臺的一檔名叫《人生七年》的跟蹤實驗類型節目,通過記錄英國不同階層小孩的成長發展,探究不同階層、不同家庭環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懷著對三兄弟好奇,幾年後《紐約客》的記者勞倫斯無意間發現了八十年代的一項秘密實驗:人們通過將領養機構中的雙胞胎或者三胞胎寄送在不同的家庭,研究人類發展進步的原因就是是先天的基因因素使然,還是後天的家庭教育影響。
而三兄弟,恰好就是其中的一組實驗對象。霎那間,原本和諧友愛的三兄弟瞬間淪為了一組最卑微的試驗品,成為了現實生活中「楚門的世界」的食物鏈末端的談資笑料。
這時,三兄弟才漸漸回想到從他們兒時起,便常常有人打著領養機構回訪被領養孩子的成長狀況為理由,向他們問各種問題、做各種實驗,而他們和他們的家庭也本以為這些都是正常的領養機構流程,便都沒有多想。
而且每個家庭中的姐姐,似乎成為了這項實驗過程中的控制變量,成為了觀察他們變化的大環境,失去了愛和人情的意義。
雖然後來實驗的參與者之一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並滿懷歉意地認識到了這些實驗在道德層次上是錯誤的。但是,似乎那個年代在「為科學奉獻一切」的理念的指引下,道德是可以為研究讓路的。
最終,知曉自己是試驗品的三兄弟失去了以往的風光和自信,不忍於被人憐憫,將失散十九年的欣喜和感動拋到了腦後,矛盾隨著爆發。
後來,意見相左的三兄弟發生了爭吵,成長於富裕家庭的鮑比選擇了退出生意重回自己的人生,成長於中產家庭的艾迪情緒日益波動,最後飲彈自盡,留下獨自悔過的大衛悲痛不已。
艾迪的離世無疑也成為了擊打艾迪養父的一記重拳,狠狠地痛斥了中產階級的養父的過分嚴苛的教育方式,風燭殘年的養父也因被放大的教育方式自責擊垮。
三兄弟的案例中一方面向我們揭示了人性在謀求認知中會變得多麼殘忍暴力,另一方面也啟發了我們如何對待孩子教育問題。
孩子未來的成功與否其實是與家庭的貧富是毫無關係的,只有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教給孩子做人樂觀、善良的意義,才能讓他們在感受被愛之後展現超出常人的自信,他們才能有理由、有資本飛得更好。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或許無法改變基因中的長相、愛好、特長,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教育改變一個孩子的性格,並通過孩子養成的性格在學校和社會上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
失散十九年,分別被貧窮、中產、富裕家庭領養的三胞胎雖然是個特例,意外重逢後揭開的殘酷真相也讓人大跌眼鏡,但是他們教給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卻是十分有用的。所以,教育孩子,從尊重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愛開始,讓孩子擁更好的明天。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