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據相關媒體報導,臺灣當局已決定於2021年1月1日起將美國「萊豬」——即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豬肉引入臺灣。這個消息一經散播,立刻遭到了島內輿情反撲、受到了臺灣民眾的嚴厲批評與憤然指責。不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美國新獲選的總統拜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內,並不打算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籤署新的貿易協議。這一說法,顯然也將在臺灣政界和民間製造出更大的風波。
正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臺灣當局之所以在民情激憤之下依舊選擇一意孤行、力排眾議為美國「萊豬」進入臺灣市場開綠燈,實則是想以「萊豬」作為籌碼,妄圖促使美國與臺灣籤訂新的貿易協議,從而換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好處。然而,拜登的此番「婉拒」,顯然徹底打碎了臺灣當局的美好幻想,使臺灣民眾逐漸淪為「世界廚餘垃圾桶」、被迫奉獻出自我利益,卻換不來任何好處。
臺灣當局落得現下局面,真可謂自作自受!將「萊豬」引入臺灣市場合理與否,應當是被歸為食品安全領域的討論,而非任何人的政治武器!缺乏科學依據與民眾基礎的政策,也必然失去合理性、合法性,將受到大眾的唾棄。
開放「萊豬」市場,會使臺灣民眾的生命健康安全步入高危區,卻不能給臺灣民眾換來任何實質上的好處。若按當局「進口『萊豬』並不為交換好處,只為大步踏出去做貿易」的說法,承擔風險而不求回報,這豈不是「自作孽、不可活」?況且,要想大力發展臺灣區域貿易,難道就只有開放「萊豬」這一種方法?此番行為,究竟是真沒有利益往來,還是這利益根本沒有向著臺灣民眾、反而進了當局的口袋?
相關人士認為,就算「萊豬」進口已是板上釘釘之事,臺灣當局也應當本著為臺灣人民負責的態度,將最後的選擇權交給民眾。如果當局連肉品有無「含瘦肉精」標識都未曾規劃,那就是視民意如耳旁風,失職失責,近乎失智!
文丨淺陌 審丨樂一
免責聲明:本文由《這有港澳臺》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
部分消息參考:臺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