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部經典電影能重製上映。去電影院觀看感慨依舊。尤其是在這個越來越浮躁物質的社會,來看這部超脫塵世的影片更是令人思慮萬千。
本片英語名為《The Legend of 1900》(1900的傳奇)。導演是義大利人,義大利是本片最早上映的國家,可以說這算是義大利電影,義大利語片名《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意為「海上鋼琴家的傳說」。中文片名主要翻譯自義大利原名。海外發行版為125分鐘,國內上映的也是這一版本,但導演加長版有169分鐘。本文以加長版為藍本來講述。
《海上鋼琴師》有兩條時間線,一條是過去的回憶線,一條是當世小號手的找尋。影片最後兩條線合在一起。在電影中,兩條線相互穿插向前。本文不按電影的穿插,只按時間順序來做講述——
在1900年,有一艘很像鐵達尼號的英國豪華郵輪維吉尼亞號(真實歷史中應該沒有這艘維吉尼亞號,有資料說船的原型來自另外兩艘郵輪盧西塔尼亞號及茅利塔尼亞號)。維吉尼亞號每年跨洋5次。並非僅往返於英美,也並不是只到紐約,片中提到還會去裡約、波士頓、熱那亞。
每當維吉尼亞號到達紐約時,都會有一個人看著自由女神像大喊「America」!接著全船的人跟著他一起歡呼來到這個世界人民無比嚮往的國家。
歡呼過後,人們又安靜了下來。被眼前看到的廣闊宏大的紐約城所震驚。這一場面在本片中多次上演,且多加渲染,以表現美國是多麼的令所有人為之嚮往。這成為本片一大伏筆,反襯本片實際要體現的價值觀。
如果深究位置關係,自由女神像並不在紐約的外海,而在港灣內。理論上應該先看到了美國的土地,後看到自由女神像。在1900年的1月,維吉尼亞號又一次停靠在紐約。船上的一位黑人爐工丹尼在頭等艙的舞廳尋找富人丟下的東西,除了找到一塊手帕一根雪茄之外,他在鋼琴上找到了一個嬰兒。裝嬰兒的盒子上寫著T.D.檸檬。
丹尼收養了他。同船的工人們紛紛對嬰兒的父母表示不齒,同時又嘲笑丹尼做了冤大頭。丹尼不以為然,他說:「T.D.的意思就是謝謝丹尼(Thanks Danny)」,他要把這個嬰兒養大。在一眾同事的「餿主意」下,丹尼決定給孩子取名為「丹尼·布德曼·T·D·檸檬·1900」。
丹尼擔心1900會因為法律、籤證等原因被帶走,始終讓他躲在船艙裡,從不帶他下船上岸。等到1900會講話後,丹尼自己略顯蹩腳的教他讀報認字。作為未過一天正常岸上生活的1900來說,許多世人的日常生活都是他所無法想像的。比如「媽媽」、「孤兒院」等詞語他完全沒有概念。一天讀報時看到一版廣告,1900和丹尼才終於知道「T.D.」是檸檬的品牌,撿到1900的那個盒子只是隨便找的檸檬箱子,並沒有特別的意義。
隨後不久,在一次暴風雨導致的事故中,丹尼被吊鉤砸中後腦,3天後去世。
這一年1900才8歲,他再度成為孤兒。好在船上的工人們都對他很好,全都把這個小孩當做自己的家人。多數時候1900在船上形單影隻無所事事,不時會到舞廳欣賞鋼琴演奏。
出於法律原因,也許也有讓1900回歸人世的想法,船長決定把1900送到陸地上的孤兒院。但人們找遍了船上每處角落都沒能找到1900。所有人都不知道1900的下落,當郵輪再次離岸出海後,一天夜晚1900卻獨自出現在了舞廳。他彈起鋼琴,而且奏出的是一首所有人都沒有聽過的動聽樂曲,引來眾人駐足欣賞。
這是影片中的第一處神跡。雖然可以解釋為他一直在舞廳裡學習鋼琴演奏。但稍有音樂常識就會知道,熟練演奏鋼琴需要長期學習和不斷練習。對於8歲的鍋爐工小孩幾乎不可能達到片中所表現出的水準。
這位小男孩就這樣成為了這座海上城市維吉尼亞號的鋼琴師。過了將近20年,小號手麥克斯也來到了船上。他首次出航就在海上遭遇了風暴。
他非常害怕,完全站不穩,東倒西歪的一路亂闖,迷路來到舞廳嘔吐。此時在搖晃的船隻裡,一個人穩穩的站在他身旁向他打招呼。
這是男主角蒂姆·羅斯在本片的第一個正臉鏡頭。他在這隻隨風飄蕩所有人都站不穩的船隻裡如履平地。
只見他坐到鋼琴上,還讓麥克斯鬆開鋼琴的制動閘。接著更為神奇的一幕上演了——
大海搖晃著鋼琴仿佛翩翩起舞,而1900則隨心演奏著海中舞曲。這是本片非常精彩的又一段神跡。可以解釋為1900從小就把海浪當做搖窩,但實在有違常理。最後鋼琴開道,一路撞向船長的房間。船長非常生氣,罰二人去鍋爐室鏟煤。
麥克斯在船上稍微對1900的事跡有所了解。可令他沒想到的是:1900居然對他家鄉紐奧良的風光十分了解。當他問1900難道去過紐奧良?1900卻說其實他並沒有去過。
原來1900在演奏鋼琴時,時常會神遊到世界各地。他還能看穿人們在聽他演奏鋼琴時的思緒,從人們流露出的種種跡象中讀出他們的故事。
他還向麥克斯(觀眾)表演了幾段「讀心術」——在年輕情人幫助下殺了自己丈夫帶著珠寶逃往的老婦人;裝滿回憶卻又無力改變的憂鬱男;想去做修女的妓女;還有偷西裝溜入頭等艙找豔遇的偷渡客(暗諷《鐵達尼號》)。「雖然1900從未見過除了大海之外的任何地方,但世界一直在這艘船上來往,他就這樣偷走了世界的靈魂」。1900的猜測不一定都正確,但他能按他所暢想的風景或人物心理彈奏出與之相對應的音樂。也因此他的音樂總是變化多端,能引人傾倒。
維吉尼亞號上出色的大西洋爵士樂隊的演奏是這艘船在漫長航海中的最大的亮點。整支樂隊裡最出色的無疑是鋼琴師1900。他時常即興發揮,樂器之王獨奏起來,其他樂器也都停下來當了觀眾。雖然樂隊隊長常為此發怒,乘客們卻非常喜歡這個附加節目,也都即興起舞。
如此這般,包括美國前總統威爾遜在內的遊客們下船後紛紛傳頌,使得1900的名聲傳到了陸地上。也引起了一位當世美國爵士樂鋼琴演奏家傑利·羅爾·莫頓的注意。這位著名而富有的鋼琴家,無法將1900請下船,於是決定上船與1900決鬥鋼琴。
黑人鋼琴家傑利·羅爾·莫頓可能是本片唯一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他的一些經歷與影片中描述的類似。爵士樂並不算他所發明,但傑利確實是爵士樂早期的重要人物。雖然片中類似反派出場,也算是一種向歷史致敬。
於是本片的高潮上演了。雖然對手來者不善,但1900完全沒理解鬥琴的含義,還打算從傑利身上學點新東西。
這段鬥琴戲,相對電影畫面而言,幾段音樂的重要性極高,多少需要一些樂理知識。很可惜,我並不具備太多音樂素養。好在電影有自身的表達方式,片中雖未專門解說這幾段鋼琴曲,但基本還是能讀懂導演所表達的意義。另一方面,我從網上找到許多音樂解析,也拿來做為註解。
傑利經過一番極有挑釁氣勢的行為和言語之後,將剛剛點著的煙放在鋼琴上。然後彈奏了一曲輕快的爵士樂。他所彈奏的曲目,正是歷史上真正爵士樂鋼琴家傑利本人的《Big Fat Ham》(大火腿)。
一曲彈罷,菸灰不掉,剛好燒到鋼琴的邊緣。網上一般解讀為:這表明傑利對時間的把握。我個人對此表示懷疑,因為煙燒快燒慢很難講。而且放出鋼琴邊緣多少,一開始燒了多少都不好把控。除非傑利是對著煙調整彈琴的快慢。我認為煙表現的是小號手麥克斯的旁白解說:傑利彈得非常輕,就像在愛撫琴鍵,這是他的爵士樂風。如果是過去網吧勁樂團那種彈法,別說菸灰,剛開始煙就得掉下來。或者二者皆有,既表示他彈得輕,又表示他時間控制得好。
傑利這一招很令人震驚,他也自感表現不錯,直接把煙丟入酒杯中,表示不用再喝,不會在這裡待很久,比賽很快就會結束。
輪到1900上場,他毫無準備,不知怎樣應戰。想了想後,用爵士樂的手法即興彈了一首變奏的《平安夜》(Silent Night)。傑利原本以為1900會拿一首相應的爵士曲目,並自負的覺得肯定比不上自己前面一首。聽到《平安夜》也十分驚訝,甚至是有點生氣。於是第二回合,傑利彈了一曲速度更快難度更高的音樂。
這一曲傑利同樣發揮得很好,他覺得勝券在握,拒絕了服務生給他倒酒。就連1900都被覺得他彈的好到哭。
傑利所奏的《The Crave》(渴望)同樣來自歷史上的真人傑利的代表作。然而1900才聽了一遍,就能把他這首頗具難度曲目重複彈奏出來,並且還加上不少個人發揮在裡面,有的段落比傑利彈得還要快還要好。傑利立即明白不是簡單就可以贏下這場鬥琴,重新示意服務員倒酒。而1900仍不知道鬥琴的含義,以為自己表現出了爵士樂的技術就夠了。兩場對決在觀眾的視角裡,1900是遠遜於傑利的。
在第三回合的較量中,傑利十分敵意的噴了1900一句。然後彈奏出一首極快的音樂,引來觀眾一陣歡呼。他自己的兩眼泛淚。他所彈奏的曲目叫《The Finger Breaker》(斷指器),也是來自歷史上傑利所彈奏的真實曲目。幾乎達到斷指難度,是一首純炫技的曲子。
包括小號手在內的船上工作人員,全都下注賭1900會贏,看到比賽這樣的情形都比較洩氣。1900聽到傑利罵他,又聽到這樣一首明顯帶有敵意的曲目,終於決定認真應戰了。他找小號手麥克斯也要來一支煙,放在琴上。
傑利這次反倒沒有那麼自信,拿起酒想看1900再如何應戰。正準備喝,沒想到1900在演奏前也回了他一句:「這是你自找的」。
1900仿佛生出四隻手,彈出了一曲單人幾乎無法完成的、快得耳朵都跟不上的曲目。
一曲彈罷,1900自己大汗淋漓,周邊觀眾都被這樣的表演驚訝得合不攏嘴。傑利也顫抖不止,連酒杯都拿不穩,摔著地上。
1900片中這首曲目被稱作《enduring movement》(不朽的樂章),來自另一曲《野蜂飛舞》(Полет шмеля、Flight of the Bumble-bee)中最難彈的一段疊加重複變奏。這首曲目正常來說得兩個人合彈。本片將之神話。
就音樂動聽而言,1900的這首算不得十分優美,但彈琴技術上已經是無可匹敵了。
在所有人還目瞪口呆之時,1900拿起剛剛那支煙,放在鋼琴琴弦上。煙竟然被點著了!(我在電影院裡,聽到後面一眾MM的驚嘆聲)
1900將煙插在傑利嘴裡,這時所有人才想起歡呼。
現在所有人都明白了,誰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鋼琴家。
這段鬥琴算是本片最經典的段落,後來被很多電影橋段模仿,比如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
在1900不必演奏正常曲目時,他會去到三等艙演奏真正屬於他的音樂。全世界只有維吉尼亞號會在三等艙放鋼琴。
雖然平民窮人也都很喜歡他的音樂,其中不乏能欣賞得來的人。但不管1900的技藝有多麼的高超,當有人高喊「美國時」,所有人都會立即離去。僅留下1900孤單的坐在琴邊。片中的美國代表了世人的價值觀,所有人的目的仿佛都是去美國。
一天夜晚1900彈琴時,一位義大利人在一旁拉起了風琴。這位義大利農民也是一位命運悲慘的人——他的田地乾涸了,老婆和神父跑了,5個孩子得高燒死掉,只剩下最後一個女兒。他為了小女兒決定出去闖一闖,於是看到了他一生中見過最美的東西——大海。對於只見過大海的1900來說對此十分不解。這位義大利人還說,他聽到大海對他喊:「生活是無限的」,他才決定要改變生活。1900對此十分驚訝。
包括小號手在內的許多人都勸1900下船巡演,但1900始終覺得沒有下船的理由。
1900內心其實十分孤獨。尤其在靠岸大家都下船尋歡作樂的時候。他甚至會偷偷到船裡的電臺室,從電話薄中隨便找到一個電話打過去想找人聊天。
也因為1900不願下船,灌制唱片的公司只得將設備搬到船上。
就在1900即興演奏錄製唱片時,正好有一位美麗的少女走過窗邊。1900緊緊的注視著少女,彈奏出一首舒緩的愛之曲。
少女走遠,1900也曲終奏罷。
他搶過唱片,想要送給這位少女。可幾次都沒有開口。
一個下雨天,他再次嘗試想要把唱片送給少女。雖然還是沒有送出去,但驚訝的發覺,這個女孩就是前面和他合奏義大利人僅剩的女兒。
這使得1900更加陷入對少女的愛情。可他還是不知道怎麼表達和怎麼做。
直到船靠岸了,1900才跑過去同少女第一次打招呼。可惜下船人潮擁擠,少女並沒聽清1900最後說要送給她唱片。少女親吻了1900,還告訴1900她家的地址,要1900去她家找她。
重回船上,1900對禮物沒能送出頗感懊惱。他將唱片撇斷丟棄。小號手麥克斯對此都看在眼裡,將唱片撿起藏進了鋼琴。這張唱片成為另一條時間線的線索道具。
之後的旅途裡,1900沒有提起這位少女,表現得好像很快樂。但在12次往返大西洋之後,他突然對麥克斯說:他要下船,他要去陸地上看大海,他想聽一聽大海的呼喊,大海是否也會給他啟示,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這樣的理由對於麥克斯來說當然倍感荒誕,他認為「無外乎為了女人(It's always the girl.)」。類似為了女人而做一些事的電影比比皆是。看來本片也走到這一步了。麥克斯接著又說,不管是什麼原因,都很支持1900下船,去陸地上獲得他理因得到的榮譽、金錢和地位,過正常人的生活。
1900穿上麥克斯專門送給他的大衣,十分鄭重的與船上的各位好友告別,走下舷梯。
在他走到舷梯中間時,看著紐約的高樓大廈卻突然停了下來。
他微笑著將禮帽扔到海裡。就在人們以為他將擁抱紐約這座世界第一城時,他卻轉身返回了船上。
這一幕太出乎我意料了,感覺有點不符合電影常理。等我又完整的看了兩遍之後才發覺:前面對美國的嚮往,對少女的愛意,包括隆重的告別等等,全都是這一幕的伏筆!電影前面講述的很多內容,都是想引導觀眾理所當然的認為他一定會下船的,結果卻是這樣一個反差。帶來了很大的震撼和衝擊。
1900的生活又回到了從前。到了1933年小號手離開了大海,離開了維吉尼亞號。
過了很多年,二戰結束以後。小號手麥克斯生活拮据,來到一家樂器店,賣掉了自己用了幾十年的小號。
麥克斯提出最後再吹一曲。他奏出1900那首《愛之演奏》(Playing Love)。老闆覺得很奇怪:前不久剛剛收了一部舊鋼琴,從中找出掰斷的唱片,老闆將唱片粘合起來播放,正是這首《愛之演奏》。舊鋼琴來自戰爭時期改成醫療船的維吉尼亞號,而這艘舊醫療船幾天後就要被炸掉。
麥克斯聽聞要炸船,趕到普利茅斯港,工人正在往船上搬炸藥。麥克斯堅信1900還在船上。炸船老闆並不相信,畢竟已經仔細檢查過這艘船了。但麥克斯看似瘋狂的舉動,以及麥克斯向他講述的1900傳奇,還是讓老闆決定一探。
他們找到了1900的房間,還貼有1900與一些名人的合影。但並未找到1900。
老闆也算是仁至義盡了,表示既然如此,明天還是要炸船。
麥克斯只得連夜闖入樂器店,向樂器店老闆借來那張唱片和留聲機。他在這艘快要被炸掉的船上播放這段《愛之演奏》,想讓1900現身。
麥克斯在舞廳、房間、三等艙多處播放都未能找到1900。最後在鍋爐房放完準備離去時,果然1900就在暗中聽著自己這段唯一留存下來的音樂。回憶的時間線到此和麥克斯講述的故事終於結合到一起。
麥克斯想說服1900下船,別白白被炸死。而1900終於說出了他那天站在船舷上沒走下去的原因:因為城市太大了看不到盡頭。他舉例說道:鋼琴有88個鍵,卻可以彈奏出無限的音樂。而城市就像無窮盡的琴鍵,反而使他無法彈奏出音樂。雖然他生活在比陸地更寬廣的大海,但他的世界永遠只存在於船頭到船尾的距離裡,看到紐約城市的高樓大廈和成千上萬條道路反而讓他喪失了方向……
電影裡這樣的解釋還是令不少人有疑惑。在此也以另外兩個方面來談談我個人的理解:
這世上存在一些特殊的人,他們生活和思維方式都不是常人那樣。比如多數人覺得美國是嚮往的地方,也想當然的認為這就是世界的真理,認為所有其他人也同樣這麼想。其實不是。這種偉大的普世畢生奮鬥目標,在1900看來也許不值一提。1900從來就不知道美國有什麼好、陸地有什麼好。紐約再宏偉繁華,對他而言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只在義大利父女出現後,才有了一點踏上陸地的理由。但他站在船舷上,卻發現僅有的一點上岸理由也敵不過城市裡那些令人反感的地方。也許他還發覺:在船上找一個人一定會找到,但在這樣的城市裡找一個女人,作為始終生活在船上的人來說,實在無所適從,也不知道要如何找起。
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更為徹底。本片編劇和導演最先確定的是1900不下船的主線。為了這條主線,才生造出那麼多下船的理由作為鋪墊。最後為了圓掉即使有這樣的女人他還是不下船,就為1900找了這些說辭。一切都是劇情需要和塑造人物罷了。
我個人倒並不太在意1900怎麼解釋。因為我知道這個世界上就有1900這樣的人們,堅持著一些不同於普世價值觀的自我世界。主流思維和主流思想對他們來說並非絕對正確。其他人趨之若騖,他們可能認為毫無意義。多數人的觀點並不是他們的觀點;多數人想當然的以為包括他們在內的所有人都是一樣想,其實他們並不這麼想。總而言之,這世上就是一些人有不下船的理由。世人總說:人要適應社會,而不是社會適應人。這些人也知道這個道理,但他們同時認為:如果社會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那為什麼非要放棄自己覺得很好的世界,要去擁抱那個自己覺得不好而且事實上並不美麗的世界呢?
故事接近終結處,1900展示了片中最後一個神跡:他已經達到了獨孤求敗的最高境界——鋼琴已經被清理下船,但他已經可以在沒有鋼琴的情況下,彈奏出自己的音樂了!
一曲未盡,維吉尼亞號和1900被炸藥從海上抹去。
傳奇就這樣迎來了謝幕。
炸船也只是為了故事更加有悽涼色彩和傳奇色彩罷了。真正退役後拖到海上炸掉的船少之又少,多數老船是由拆船廠拆解。本片原型的茅利塔尼亞號,就是在做過醫療船之後被拆毀。如果片中維吉尼亞號是拆毀的結局,那1900必然會被找出來。
本片類似這些不符合實際事實的橋段,並不影響本片的經典程度。我覺得即使把這部電影當做神話片來看,從一開始就認為1900是琴神也無傷大雅。這樣反而可以減少許多看不懂的人提出的站在主流角度的疑問。
類似「高喊美國」的事,在現實生活中其實經常會上演。在中國普遍的思想就是:移民美國的人有本事。能在大城市買房的人有本事。有本事的人就不應該待在小地方,就應該去深圳上海。
1900的傳奇雖然是虛構的,世上沒有幾個人有他那樣的高超技藝和他那樣生在船上死在船上的傳奇經歷。但一定有一些人和他一樣,不會因為其他人都嚮往高呼「America」,而追隨眾人走下船,走進紐約城,走向陸地上其他人們口中所謂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