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報導,要選一張圖作為封面。在我手頭有的聯歡會的照片中選來選去,最終我還是決定用這張,不是因為這張中有自己,而是因為這張特別有喜感。這是我們在「神戶旗袍會中秋節敬老節的聯歡晚會上演出三句半時上場的情景。上場音樂,我們選取了運動員進行曲。穿著莊重典雅的旗袍,踏著歡快鏗鏘的進行曲,我們四人雄赳赳氣昂昂地走上了臺。適逢中秋佳節和敬老節,按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但其實,對於我們神戶旗袍會的姐妹們來說,想孤獨,其實並不容易。
這臺晚會,是我們神戶旗袍的姐妹們自娛自樂自編自導的一臺晚會。自從四月份決定了要搞這麼一臺晚會,姐妹們就開始分組分頭進行準備。作為旗袍會的晚會,旗袍走秀肯定首當其衝,而且不能單調。因此,姐妹們分成了三個組——百合組、牡丹組、蘭花組。上圖是百合組部分成員的風採。
牡丹組部分姐妹們的風採。
蘭花組姐妹部分姐妹的風採。
為了這臺晚會,姐妹們利用業餘時間排練了一次又一次。儘管大家都很忙,但為了我們的舞臺演出,大家還是克服各種困難,不惜渾灑汗水。常常是下班後餓著肚子踩著高跟鞋,要去練習走秀,一走就是一兩個小時。如此這般的生活節奏,說實在的,想孤獨都很難。
不要以為旗袍會的晚會只有旗袍走秀。我們旗袍會的姐妹人才濟濟,無所不能。旗袍會的姐妹們身處這個群體之中,大家充分感受到了這個群體帶來的溫暖。在這個群體之中,大家可以相互交換信息,也可以發出求助信息。無論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自身的健康,無論是個人的煩惱還是育兒的煩惱,大家都會熱情援助之手。
身在異國他鄉,我們都是孤獨的個體,但因為有了可以信賴的群體,我們將不再孤獨,或者說我們將逐漸走出孤獨。這個群體就如我們的大家庭一樣,姐妹們互敬互愛,互幫互助。因為有了這個群體,我們的生活開始發生變化,我們自身也開始發生變化。我們不再是忙碌的陀螺,我們發現了被埋藏的自身的價值,並在互相鼓勵中,愈來愈自信。
我相信,我們的閃光點,點綴的不僅僅是我們自己。我們終將會被這個社會的主流接納,並為我們生活的區域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這是一臺自娛自樂的晚會,但我相信,我們在娛樂自身的同時,也一定會為更多的人帶來快樂。
也許我們走在一起只是一個偶然,但偶然中也一定有很多必然。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走到一起,就證明我們身上一定都擁有共同的東西,這共同的東西看起來只是一件民族服飾,但這種服飾的背後,是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是包裹在服飾之內的優雅追求。
神戶老華僑界的歌手王文美女士。從她的祖父來到日本,如今,她的家族已經在日本生活了82年,出生在日本的她,雖然有時也會有自己是「哪國人」的迷茫,但骨子裡,她還是中國人。
被稱作神戶南京町(中華街)的歌姬範丹陽女士。那晚,她有南京町的演出,之後她趕到我們的晚會現場,一氣兒給我們獻上了三支曲子。
我們旗袍會的歌手曲歌,其實她的專業是聲樂,說她是專業歌手並不為過。
我們美麗優雅的主持人。晚會離開了主持人,成功是不可能的。主持人聲音甜美,中日文雙語主持,讓晚會一下子就高達上起來。謝謝你們,親愛的美人。
葫蘆絲。
瑜伽舞。
太極扇。
太極劍及太極拳。
唱歌。
唱歌。
三句半。
水兵舞。
晚會在水兵舞的帶動下進入了「群魔亂舞」的高潮。晚會就此落下了帷幕。晚會形式上結束了,但晚會帶來的餘溫,卻久久消散不去。
我截取的朋友圈刷屏情況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中的一部分啊!姐妹們,在朋友圈中這樣刷屏,真得好嗎?但晚會真得難忘,所謂「餘韻繞梁,三日不絕」,應該就是這種感覺吧?其實,我們的晚會娛樂的真的不知是自己,很多日本友人也及時給與我們相當不錯的評價,他們表示能在他們本國看到異國的傳統文化及風情,每個人心情都非常激動。他們還說,你們走秀既優雅又大方。這難道不是對我們最高的評價嗎?優雅難道不是我們最高的追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