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30年代的臺語民謠(一)——四月望雨(1)

2020-09-06 阮不知啦

先說明一點,閩南語歌的流行,最早是在1932年電影《桃花泣血記》的同名歌曲出現的。而它的源頭,更早可以追溯到《思想起》《天烏烏》這樣的民間小調。但是我今天不提它,以後再講。(建議去聽一聽《桃花泣血記》)

說起閩南語歌,幾乎所有人的反應都是:哦,那個什麼《愛拼才會贏》?

他說的或許沒錯,但是他一定不是聽過許多閩南語歌的人。

如果我們從80多年的臺語流行歌曲的歷史上看,讓受眾們挑選十首最經典的曲目,《愛拼才會贏》能不能上榜見仁見智。但是有四首歌是逃不過的。這四首歌,伴隨著整個閩南語樂壇,存在了80年,也整整火了80年。

這四首歌分別是:

《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合稱——四月望雨

而它們的作曲者,都是30年代造成轟動的大師——鄧雨賢先生

鄧雨賢

鄧雨賢先生的生平,這裡簡單介紹一下:

鄧雨賢,1906年7月21日出生於臺灣省桃園縣龍潭鄉,是一個客家人。

15歲時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就學,1925年畢業

24歲時,遠渡日本,學習作曲。

1932年,鄧雨賢27歲,江添壽在臺北市大稻埕永樂町成立文聲曲盤公司,邀請鄧雨賢加入該公司;鄧雨賢同意,創作了《大稻埕行進曲》。

1933年,鄧雨賢28歲,古倫美亞(即哥倫比亞)唱片第二任文藝部長陳君玉力邀鄧雨賢加入該公司,鄧雨賢同意

同年,鄧雨賢創作了《望春風》、《月夜愁》等歌曲。日治時代末期,因實行皇民化運動所有漢語歌曲全遭禁唱。

鄧雨賢35歲時,辭去工作,回到老家芎林,在芎林國小任教。

鄧雨賢39歲時,因病去世。

鄧雨賢先生最早的成名曲,應該說是1932年的《一個紅蛋》,紅蛋其實是閩南人在新生兒滿月的時候,孩子家人送給親友的一份禮物。相信閩南話的親們會有印象。而李臨秋先生的作詞,則是通過一個少婦見了親友送來的紅蛋,引出了她心中對丈夫的隱忍的深愛和怨恨。結合當時,這個少婦是誰?這個負心丈夫的誰,想必不用阿薯明說了吧?

想要結髮傳子孫 (sun)

無疑明月遇黑雲(hun)

尪婿耽誤阮(閩南語中的我,或者我們)青春(cun)

噯喲

一個紅蛋動心悶(bbun)

望想享福成雙對(dui)[ui是u+i,不是普通話拼音裡的ui]

那知洞房空富貴(gui)

含蕊牡丹無露水(zui)

噯喲

一個紅蛋引珠淚(lui)

春野鴛鴦同一衾(im)

傷心目屎難得禁(gim)

掛名夫妻對獨枕(zim)

噯喲

一個紅蛋擾亂心(sim)

愛情今生全無望(bbang)

攪慘水虌墜落缸(ang)

堅守活寡十外冬 (dang)

噯喲

一個紅蛋真苦痛 (tang)

紅蛋在閩南話裡,白讀是ang lng,但是在這首歌裡,用了文讀音hong dan,也是因為歌曲中,紅蛋兩個字出現時,音比較高,音節也比較跳脫,

讀成hong dan,開口大,音節響亮,更符合曲子的旋律。

到了1933年,鄧雨賢先生就寫出了被後世奉為經典的兩首歌,一首是《望春風》,另一首是《月夜愁》。其中,《望春風》是李臨秋先生作詞,原唱是30年代古倫美亞(哥倫比亞)唱片的紅歌星純純小姐。《月夜愁》是周添旺先作詞。

先來欣賞一下《望春風》(bbang cun hong)

提示:鄧麗君的閩南語不是很標準

獨夜無伴守燈下(e)[e相當於普通話拼音裡的ei]

春風對面吹(cue)

十七八歲未出嫁(ge)

見著少年家(ge)

果然標緻面肉白(beh)

誰家人子弟(de)?

想要問伊(閩南語中的他)喲驚歹勢(se)(怕害羞,怕不好意思)

心內彈琵琶(be)

想要郎君做尪婿(sai)(即夫婿)

意愛在心內(lai)

等待何時君來採(cai)

青春花當開(kai)

聽見外面有人來(lai)

開門甲(來,給)看覓(mai)

月娘(月亮)笑阮(我)是憨大呆(dai)(大傻瓜)

乎(被)風騙不知(zai)

《望春風》的歌詞,化用了《西廂記》裡「隔牆花影動,疑似玉人來」的意境。

十七八歲的懷春少女,遇見了容貌標緻的意中人,欲撩怯羞得嬌態惹人憐愛。

第二段中,則是門外風聲動,疑是玉人來。按捺住激動出門一看,卻只是風在作祟。一句「月娘笑阮是憨大呆,乎風騙不知」,更是畫龍點睛,少女被月亮知道心意,恐怕正在門外羞得掩面跺腳嘞

有一點,青春花當開 一句,開字在閩南語中,白讀kui,此處為了押韻,也為了讓音節更為響亮,唱成了文讀音kai

《望春風》值得一提的原因,還有它的旋律。《望春風》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眾多臺灣歌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沒有之一,也是最能代表閩南語歌的音律,最具有臺灣鄉土氣息的一首。這是《望春風》的歌譜。

整首歌在鄧麗君的演繹下,歡快溫婉,符合少女渴望愛情又充滿著青春活力的形象。

那為什麼說它代表了臺灣歌謠的旋律呢?其實不過是這首歌全部只採用

do re mi so la 五音,放棄了fa xi,讓這首歌沒有了西洋味

而讓so la do和do re mi這樣的組合重複出現,更是把人物刻畫地淋漓盡致。

未完待續

轉發自微信公眾號:歸暝

相關焦點

  • 「轉載」淺談閩南語/臺語歌壇女歌手(天后篇)
    2012-12-30 00:28一直說應該寫一篇閩南語歌壇歌手的文章,可是老是推拖沒時間,現在隨便寫一寫,將來要補充的再補充。閩南語歌壇其實是個很難生存的地方,因為市場小,競爭又激烈,要站穩腳跟並不容易,於是怪獸級的歌手特別多,五根手指頭都數不完,所以聽臺語歌就是個「爽」字,比起國語歌的軟軟綿綿或只靠臉蛋的唱唱跳跳,如果拿這兩點就要在臺語歌壇混,可能連門坎都夠不著邊。
  • 「轉載」淺論閩南語歌壇女歌手(三):選秀篇
    雖然我對xx臺 一系列的靈異神怪科幻八點檔有著濃厚的怨言,但不可否認它整體在閩南語市場這塊上的努力,不論是當年的大旗唱片推出閩南掛的偶像歌手,或是現在超級紅人榜裡推出的邵大倫、吳申梅,還有從超級偶像中脫穎而出的金曲歌王黃文星(文星好帥>//<),都可以看出電視臺的用心。
  • 二馬音樂匯 四月望雨 傳世歌謠
    這幾首臺語歌謠因為它們特殊的創作時代背景,不僅僅成了上世紀30年代臺灣人生活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一抒胸臆之心聲寫照,同時也寄託著歷經戰亂之後熱血青年學子懷舊、有所思慕之款款心曲,甚至因為其蘊含有濃厚的臺灣情味,而成了當時為數不少為著種種原因
  • 「轉載」淺論閩南歌壇女歌手(二):群雌篇
    如同在從前秀場有「南豬(豬哥亮)、北張(張菲)、中邢峰」的地域偏好,在閩南語歌壇裡,江蕙和黃乙玲雖是大勢所趨所,但被稱為「南霸天」的,卻是詹雅雯。我也遇過老人家們親口稱讚詹雅雯自寫自唱的歌實在好聽又感人,搞得他們都不敢唱,一唱就會掉眼淚XD。詹雅雯逐漸出名,是因為某年她默默鴨子划水入圍了金曲獎,「南霸天」逐漸在媒體上曝光,才讓北部聽眾注意這位南部天后。
  • 「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與他的「四月望雨」歌曲分析
    (臺語)中的「阮」是對自己稱呼之意。 (譜例選自:林金池編《臺語懷念老歌精選》,宗易出版社,1997年4月。民國97年四月再版。) 第三節 鄧雨賢歌曲「四月望雨」的藝術特色 歌曲「四月望雨」 是鄧雨賢閩南語流行歌曲的代表作,在這四首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到作曲家的一些創作藝術特色。
  • 三月春風,四月望雨,親像尚好的光陰
    因為捲入Makiyo(川島茉樹代)醉後毆打的士司機事件,王湘瑩失業了好幾年,這部劇是她重振復出之作。《四月望雨》之《四季紅》單元目前還沒播出,但已知是講述接近1980年代臺灣眷村的故事,演員包括班傑、梁又琳、若心(張翎翎)、白一翔、葉華、何剛、張本渝
  • (日之韻系列)那些我們沒有翻唱的日本歌曲(五)——神田川
    71年與伊勢正三,山田パンダ組成民謠組合「かぐや姫」(輝夜姬)。「神田川」等曲目在當時掀起了一股民謠熱潮。75年小組解散後繼續以民謠歌手的姿態單獨發展。姫」(輝夜姬) 神田川(かんだがわ)是日本政府列管為一級河川的荒川水系之支流,流經東京都,主流總長24.6公裡,流域面積約105.0平方公裡,發源於三鷹市井之頭池,經過早稲田大學北側……飯田橋……「お茶の水」最終注入隅田川。
  • 2019.11.8「李牧的「牧」」專輯籤唱會•民謠之夜(頭條)
    「李牧的「牧」」專輯籤唱會主辦:牧民謠酒吧地點:甘肅蘭州西北師範大學西門時間:2019年11月8日(周五)晚9點除了音樂創作才子「王敏」,音樂人、經紀人「文博」以外,現場有幸邀請到的是中國內地獨立民謠音樂人〔白亮〕老師,極具浪漫主義情懷的音樂唱作人。
  • (日之韻系列)那些我們沒有翻唱的日本歌曲(四)——なごり雪
    )的詞曲作者是伊勢正三,他於1971年與南高節、山田パンダ組成民謠組合「かぐや姫」(輝夜姬),是當時日本民謠運動的中堅力量,1975年組合解散,各成員單獨發展。《なごり雪》發行於1974年,一年後由民謠女歌手イルカ(海豚)翻唱大受歡迎,轟動一時。1977年作為高倉健主演的電影《幸福の黃色いハンカチ》(幸福的黃手帕)的插曲。
  • 2019.11.8李牧的「牧」民謠專場落幕•李牧的感謝辭(現場圖集)
    >李牧的感謝辭:「李牧的「牧」」溫馨小氛圍專場昨晚落幕,感謝牧民謠酒吧,感謝陳總,感謝嘉賓:王敏老師,文博老師,國內獨立民謠音樂人白亮老師。特此特別鳴謝特別嘉賓國內浪漫主義民謠詩人白亮老師,現場為大家帶來了《城關區》《上過白塔山的戀人都會分手》《一生所愛》《孫大剩》讓現場高潮迭起。感謝文博老師帶來開場《你好蘭州》(小金先生作品)。感謝王敏老師專門寫給蘭州的關於安寧的《在蘭州》在安寧首唱。最後以拙作《再見蘭州》結尾,和諧的夜晚,麗江火塘式的小專場,與音樂離得更近!!
  • 相聲合伙人(一)世家
    他在PPTV錄製一檔名叫《中超吐口秀》的節目,與王新欣、楊昊、韓鵬等足球圈的「老炮兒」們一起侃大山、喝小酒。他還會唱民謠,作為民間音樂組織「麻油葉」的一員,與馬頔、堯十三、 宋冬野等民謠界的「旗手」們一同賦新詞、強說愁。丁嘉恆會武術。他結了婚,當了爹,曾經的「小靈童」早已長大成人,卻一直痴迷著拳腳棍棒。
  • 「洋娃娃」的臺語怎麼說?
    其實答案在我腦中休地一聲就出現了,因為,這不就是阿母常掛在嘴上的「烏女玉」嗎?「烏女玉」是源於日語的臺語外來詞,語源為「お人形」(Oningyo),不過,以前也不知道「烏女玉」是外來語,當然更不用提及這三個字的語源從何而來了。正如將這外來語取其臺語諧音「烏女玉」般,從小聽著聽著,也只當這詞彙是符合這三個漢字的臺語既定詞彙。
  • 「贅詞」的臺語要怎麼說?
    不過,臺語形容起這個「屎」呢,則要腦筋轉一轉才能明白,從字面到其衍生的意思,保證會有「原來是這樣!」茅塞頓開的暢快。譬如「目屎」,這應該是最基本的,也就是指眼淚;「火屎」,照字面是火的殘留物,猜出來了嗎?是指燃燒木炭過後所留下的灰燼;「薰屎」(hun-sái)照前推論,沒錯!
  • 生活是一首民謠,民謠是一種生活(一)
    小編新的系列文章開始了,這一系列叫"生活是一首民謠,民謠是一種生活"。在這一系列的文章中小編會陸陸續續和大家分享一些有關生活的民謠。本期要分享的民謠是邵夷貝的《致老去的我》。邵夷貝,12月27日出生於山東省青島市,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系,原創民謠歌手,文字、繪畫、戲劇創作者,同時也是大英雄樂隊主唱,但並不經常以團隊形式活動。 2009年3月,因創作《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而受到關注。2010年7月17日,發行首張專輯《過家家》。 2011年11月,發行第二張個人專輯《灰色人種》;12月,舉辦《去你的21世紀全國巡迴城市唱遊》。
  • (轉載)周奇墨:溫水煮青蛙
    「他經常有一些梗把我們逗得不行了,他說這個打算不講了。我們說你瘋了吧,他就說,這個梗感覺就是為了好笑而寫的梗,他不是要真的表達個啥觀點。」單立人喜劇演員劉暘(教主)告訴《人物》,「這個底層的邏輯會決定我們的創作的不同吧。」以下為周奇墨自述。
  • 曾經的青春玉女(一):陳明真
    20世紀90年代,曾經有一首《變心的翅膀》響徹大街小巷,歌曲中唱到:「難道他們說的都是真的,說什麼男人的肩膀靠不住女人的浪漫」。而歌曲的演唱者就是青春玉女歌手陳明真。陳明真(英文名:Jennifer)1967年1月8日出生,中國臺灣女歌手
  • 招募【大師課堂】楊忠衡:《從歌劇魅影到四月望雨》談臺灣音樂劇古往今來
    並透過音樂及視頻,介紹重要的創作者、代表作,欣賞導引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時間:2014年10月10日周五15:00課堂時長:90分鐘地點:閩南大戲院小劇場報名費用:免費報名熱線:0592-8065569
  • 香港TVB電視劇演員:歐陽震華(1)
    申生好醫術,對繼承爵位之事並不著急,而夷吾(黃子揚 飾)不及重耳(黎明 飾)賢能,不惜出毒招重耳,以求得到世子之位,重耳為免兄弟間起幹戈,毅然出國遊歷。重耳應邀出席諸侯大會,途中邂逅秦國懷嬴公主(羅慧娟 飾),情絲互結,可惜生逢亂世,未能成眷屬。獻公駕崩後,奸妃驪姬(劉桂芳 飾)專政,力舉其子奚齊為帝,為朝中大臣所不容,引起內亂。夷吾得秦穆公之勢回國稱帝。
  • 黃妃憂:大家會不會忘記臺語 「希望文化被傳承!」
    MV中,黃妃除了被限制「定點不動」,為了襯託出機器人美感,造型師還為她打造了一雙重達8公斤的華麗翅膀,但這才是讓她真正嘗盡苦頭,她笑說,「原本想說我平常好歹有在抱孩子,這雙翅膀重量應該沒問題,但真的沒想像簡單,必須背得很緊、要站得很直挺。」▼黃妃推出四部微電影MV。
  • 「七夕特輯」《最後的情書》與松隆子‧福山雅治相逢之旅(上)
    一如動畫《你的名字》新海誠所說「巖井俊二是最浪漫的作家」,巖井俊二的電影中,總有著令人感動又嘆息的鋪陳,在其最新力作《最後的情書》中,也打造了一個無比浪漫的世界。這部由巖井俊二改編其自身作品,且擔任導演的電影,描述著女主角野遠裕裡(松隆子),原本代替去世的姊姊遠野未咲出席同學會的動機,是為了想將姊姊死訊告知其同學們,卻沒想到卻被誤認成姊姊,更與初戀情人乙坂鏡史郎(福山雅治)因同學會而意外重逢,而開始書信往返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