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8日,是周恩來總理逝世45周年紀念日。
周恩來一生十分注重統戰工作,團結了一大批包括民主黨派成員在內的黨外人士,為中國統一戰線理論和統戰方針政策的制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與黨外人士的交往過程中,周恩來總是坦誠相待,關懷備至,多年來與許多民主黨派人士都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在周總理逝世45周年之際,團結君就帶大家一起重溫周總理與民主黨派人士交往中的幾則感人故事,以此表達我們的緬懷和敬仰之情。
尊重宋慶齡,稱其為「國之瑰寶」
▲ 1961年,周恩來、宋慶齡在北京共同會見外賓。
宋慶齡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一任名譽主席。從艱難的革命戰爭年代,到新中國的建設時期,宋慶齡都把周恩來及其夫人鄧穎超當做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和最知心的同志和摯友,而周恩來、鄧穎超也非常尊重宋慶齡,稱其為「國之瑰寶」。
宋慶齡與周恩來的友誼始於上世紀20年代。「(上世紀)20年代中期,我在廣州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他當時很年輕,但已經儼然是一位革命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多才多藝、久經鍛鍊的領導人了。」宋慶齡回憶說。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周恩來、博古、林伯渠等人去廬山與蔣介石談判,途經上海時,專門去看望宋慶齡。當周恩來、林伯渠等人驅車來到上海莫裡哀路(即香山路)29號的寓所時,宋慶齡熱情地迎到了門口。周恩來仔細地向宋慶齡介紹著當時的形勢以及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方針和關於宣布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革命主張。宋慶齡表示堅決擁護和支持中共中央的這些政策方針和主張。她認為:「國共合作是絕對必要的,所有的力量必須團結在一起。」
1949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決定,由鄧穎超前去接宋慶齡北上。鄧穎超臨行前,周恩來又親自修函一封:「滬濱告別,瞬近三年,每當蔣賊肆虐之際,輒以先生安全為念。今幸解放迅速,先生從此永脫險境,誠人民之大喜,私心亦為之大慰。現全國勝利在即,新中國建設有待於先生指教者正多,敢借穎超專程迎迓之便,僅陳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今日命駕,實為至幸。」
新中國成立後,宋慶齡作為新中國的重要領導人開始了大量的國務活動,周恩來經常就國際、國內的重大問題與她協商。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宋慶齡痛失了一位親密的戰友,陷入極度的悲痛之中。她寫下《懷念周總理》一文:
「……人民將永遠懷念周恩來,不僅因為他是一位共產主義政治家,而且也是因為他的為人充滿了真正的共產主義精神……他英勇善戰、勤勤懇懇、堅忍不拔、滿腔熱情地為人民操勞一生。周總理愛人民,人民愛周總理。他戰勝了一切敵人,在前進的事業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他將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關懷何香凝,為其畫作題詞
▲ 1963年元旦,周恩來熱情地和何香凝握手致意。
曾任民革中央主席的何香凝不僅是革命家和愛國者,還是著名的畫家。1950年8月初,鄧穎超與周恩來結婚25周年之際,何香凝精心畫了一幅「梅花松柏圖」,上書「恩來穎超結婚25周年紀念」。她用霜欺雪壓香如故的梅花和酷寒不凋挺且直的松柏象徵鄧穎超和周恩來,寓意深刻,恰到好處地讚頌了他們的愛情和品德。
韓戰爆發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1951年,何香凝為志願軍畫了一幅《喜鵲牡丹圖》,請周恩來欣賞評價並且邀請他在畫上題詞。周恩來欣然命筆,在《喜鵲牡丹圖》上寫道:「鵲報援朝勝利;花貽抗美英雄。」表達了祖國人民對「抗美援朝」必勝的信念和對戰士們的崇敬。
1961年11月28日,在北京政協禮堂,周恩來主持了一個「百老慶壽會」。一百位70多歲以上的在京的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各民主黨派中央委員和社會知名人士歡聚一堂。當時83歲高齡,時任民革中央主席的何香凝見周恩來正向她走來,急忙起身相迎,不慎拐杖失落。周恩來迅速向前,一面拾起拐杖放好,一面熱情地和何香凝握手致意,向她祝壽。
周恩來曾經滿懷深情說道:「我與廖家已有三代交情。」而廖承志也深有感觸道:「這是實情啊,父親廖仲愷早在黃埔軍校就十分賞識周恩來,母親何香凝一直受到周恩來的關懷和愛護,姐姐廖夢醒不僅和周恩來革命關係密切,而她的女兒囡囡又是周總理和鄧大姐十分疼愛的乾女兒。」
敬重張瀾,二人結為忘年交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張瀾、周恩來、劉少奇等在一起。
曾任民盟中央主席的張瀾與周恩來相識在1938年。
這年4月,國民黨政府為抗日設立一民意諮詢機構叫國民參政會。張瀾、周恩來都是參政員。其第一次會議於7月在漢口開幕。會議期間,周恩來經吳玉章引介與張瀾認識。第一次見面周恩來即對這位德高望重的前輩肅然起敬。張瀾時年六十有六,周恩來正屆不惑之年,結成忘年交。
1941年皖南事變期間,周恩來差不多天天去「特園」(張瀾老友鮮英的公館,張瀾應邀住此),兩人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感情,互相關切。有一次,周恩來去特園時張瀾還在午睡,周恩來對張瀾通訊員張楣光頻頻搖手,示意莫要打攪,自己則獨自一人在大客廳裡坐等。後來,張瀾知曉此事,責備張楣光道:「周先生來了為什麼不叫醒我?」
舊政協期間,周恩來與張瀾相互約定:凡遇重大問題,事先交換意見,統一認識,採取同一步調。1946年10月,蔣介石悍然下令定於11月在南京召開「國大」。蔣欲孤立中共,竭力拉攏民盟參加。當時民盟內部對參加與否亦有分歧,在此緊要關頭,是月12日清晨,周恩來趕到蘭家莊民盟總部,提醒黃炎培和周新民等民盟領導人說:「民盟是否參加國大的問題,你們最好向張瀾主席請示一下。」周新民當即打長途電話到重慶向張瀾請示。張瀾答話只一句:「決不能交名單啊!」民盟總部立即作出了不參加「國大」的最終決定。最終,被孤立的一方反倒成了蔣介石。事後周恩來說:「民盟不參加『國大』,『國大』就臭了!」
1949年5月,張瀾等人被蔣介石下令逮捕,羈押於上海虹橋療養院(今徐匯區中心醫院)。周恩來得悉後指示上海地下黨全力營救。地下黨歷經曲折艱險終於在人民解放軍攻進上海的同一天夜裡將他們救出。不久,中共中央召請張瀾北上。周恩來在北平火車站迎接張瀾時,緊握著張瀾的手,頻頻搖動,熱誠慰問道:「表老,您好,您為我們擔了風險,感謝您!」
張瀾80大壽時,周恩來親臨上壽。1955年1月,張瀾患重度動脈硬化症和肺炎住進北京醫院。病危期間,周恩來親來探望。張瀾此時說話已很困難,掙扎著對周恩來說:「希望早日解放臺灣。」張瀾逝世,周恩來等親自執紼送達八寶山革命公墓隆重安葬。
結交沈鈞儒,委託鑰匙表信任
▲ 1949年,新政協籌備期間,沈志遠、吳晗、周恩來、沈鈞儒、翦伯贊、楚圖南(左起)合影。
曾任民盟中央主席的沈鈞儒是有名的救國會「七君子」之一,曾被國民黨拘禁,1937年夏獲釋,卜居南京。一天,國民黨立法院秘書長梁寒操以中蘇文化協會的名義舉行茶話會,邀請沈鈞儒出席。就在這次茶話會上,沈鈞儒第一次見到了神交已久的周恩來,他們除傾心交談外,還約以後相會。
1944年11月,因公暫時離渝的周恩來,時隔數月又來到重慶,並參加了郭沫若歡宴柳亞子的集會。集會後,沈鈞儒喜而作詩云:
經年不放酒杯寬,霧壓山城夜正寒。
有客喜從天上至,感時驚向域中看。
新陽共舉葡萄盞,觸角長慚獬豸冠。
痛笑狂歡俱未足,河山雜沓試憑欄。
詩中的「有客喜從天上至」,指的就是周恩來從延安乘飛機到達重慶。沈鈞儒寓情於詩,以對周恩來的熱情歡迎,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的愛戴。
抗戰勝利後,毛澤東到重慶參加國共和談,這期間,周恩來陪同毛澤東與沈鈞儒等民主人士見面。國共和談破裂後,周恩來奉黨中央電召返回延安。臨行前,他把中共代表團在上海、南京的辦事處的住房委託中國民主同盟代管,親自把鑰匙交給沈鈞儒,還將放在馬思南路中共代表團客廳裡一把配有木架、玻璃罩的淡綠色瓷如意贈給沈老,體現出對沈的莫大信任。
1963年元旦,周恩來在全國政協舉行的招待宴會上致祝酒詞時,特別指出:「沈鈞儒老人今年九十歲,我們為他祝賀。沈老是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幟,他曾經為民主、為社會主義奮鬥到老。」
禮待黃炎培,買下其題詩畫作
▲ 1949年7月5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與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全體常務委員合影。前排左起:譚平山,章伯鈞,朱德,毛澤東,沈鈞儒,李濟深,陳嘉庚,沈雁冰(茅盾)。二排左起:黃炎培,馬寅初、陳叔通,郭沫若,蔡廷鍇,烏蘭夫。三排左起:周恩來,林伯渠,蔡暢,張奚若,馬敘倫,李立三。
黃炎培是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創始人之一,也是這兩個民主黨派的第一任主要領導人。抗戰時期,有一次沈鈞儒的三子沈叔羊舉辦個人畫展,其中一幅畫取名為《歲朝圖》,畫中有臘梅、天竺子、花生、黃豆芽,還有一瓶茅臺酒。黃炎培在《歲朝圖》上看到茅臺酒,突然回想起早年上海國民黨報紙報導紅軍長徵過貴州佔領茅臺鎮時戰士們以酒洗腳(實際上是以酒療傷)的事。徵得沈叔羊同意後,黃炎培在畫上提筆寫下了一首七絕:「喧傳有人過茅臺,釀酒池中洗腳來,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飲兩三杯。」諷刺了國民黨對紅軍的造謠。
南方局文委工作人員參觀畫展後向周恩來匯報了兩個情況:一是國統區已知紅軍長徵的事情,二是畫作上有黃炎培的題詩。周恩來聽到第一條,哈哈大笑;聽到第二條,馬上嚴肅起來,立即指示工作人員,帶錢去買下這幅畫。其時南方局經費拮据,花錢去買一位小畫家的作品,大家都不理解。周恩來說,這幅畫與兩位重要民主人士有關。沈叔羊的《歲朝圖》就這樣被南方局收購,送往延安。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組建新政府時,周恩來和毛澤東一致認為,應當請黃炎培「出山」。1949年10月11日晚,周恩來首次登門,懇請黃炎培出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聽聞來意後,黃炎培開始有些猶豫,說:「1946年我68歲時,就覺得已經老了,做不動官了。如今我已72歲,還能做官嗎?」聽了他的話,周恩來笑著說:「黃任公不老。」周恩來繼續說道,在新政府任職,不同於在舊社會做官,現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為人民服務。周恩來與他暢談了兩個多小時,最後黃炎培答應考慮考慮。第二天,周恩來再次登門,聽取黃炎培的思考結果。精誠所至,黃炎培欣然同意出任新政府職務。
來源:綜合自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團結報團結網等 作者:王佳雯 周福志
原標題:《鉤沉|周恩來與民主黨派人士的交往往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