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強烈的"美醜對比"。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於現實生活,也被大大誇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銳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了15世紀光怪陸離的巴黎生活,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刻畫了一群性格鮮明生動、極富藝術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以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糾葛和悲劇命運剖析了豐富複雜的人性世界。
小說裡主要描寫了四個人物:絲美拉達,她美麗、動人、心地善良、極有同情心,對以前傷害過她的敲鐘人 也不例外。克洛德,巴黎聖母院的副教主。他的內心和他的外表一樣醜陋,是個名副其實的魔鬼,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也休想讓別人得到。卡奇莫多,醜陋的敲鐘人。可他的內心比天使還要純潔,當美麗的艾絲美拉達危在旦夕的時刻,他硬是把艾絲美拉達從死神的魔掌裡給拉了回來,可是奇蹟終究沒有出現,艾絲美拉達還是死了。卡奇莫多最終跟隨著艾絲美拉達一起死去了。弗比斯 ,羽林軍的衛隊長。長的英俊瀟灑,才貌過人。可是內心只有地位、財產、美貌。
美與醜是相互並存的,沒有美就無所謂醜,有了醜才會更顯現出美的存在,美不可能十全十美,醜也未必沒有一處閃光點,美與醜只是相對而言訴,外表美的東西,不一定有心靈上,內在的美。外表醜的東西,也許它的內心才是最美的,況且有時候,最美的東西往往是最醜的,最醜的東西卻是最美的。美與醜,不像真與假地,對與錯那樣昭然若揭,經謂分明。「醜到極致便是最美」。
我想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作者讓人看到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類內心深處的一些活動,無論放在什麼時候,什麼社會,人的共性是始終存在的,對美好的嚮往,對美好的追求,對美好的讚美,人是一個天使和魔鬼的綜合體,人和人的經歷沒有相同的,也就是說,社會本身就不可能讓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這種不一樣的待遇,讓多少人的內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對美好的追求!
讀《巴黎聖母院》就猶如在讀一段歷史,一段巴黎聖母院的歷史。因為,它給人的感覺就像真的發生過一樣,一切是那樣的合情合理,相信作者一定是經過很長時間的很細心的觀察和取材。在讀本書的時候我從沒有去考慮它只是一本書,一個故事,而是帶著一種對人性探秘的虔誠去拜讀,並為之感動。因為它是充滿人性的,無論是人性的善還是人性的惡,因此,它是動人心弦的,它讓我感受到的是藝術賦予的真實。本書以巴黎聖母院為場所,為背景,巴黎聖母院因本書而神秘起來!
雨果用他辛辣又渾厚的筆,讓我們重新審視究竟什麼是美,什麼是醜?醜陋的外表下,可能藏著一顆火熱純真的心靈;英俊美麗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齷齪可恥、卑鄙扭曲的心。所以,人不必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棄,更不要過分地追求外表美,擁有一顆善待他人、無私奉獻、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充滿責任的心靈才是每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同時,我們要學會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尊重身邊每個人,不要等這些讓生命精彩的亮點逝去後才後悔不已。
有人說:「沒有經歷過愛情傷痛的人,一旦愛起來就是瘋狂的!」這句話在弗洛德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三十多年的愛情禁錮使他愛她愛到骨子裡了。為了得到她,他深夜潛入愛斯美臘達的房間,面對著愛斯美臘達的咒罵,反抗他深情表白:「開恩吧!但願你知道我是多麼愛你!是火,是熔化的鉛,是千把鋼刀剜我的心啊……你就糟踐我吧,打我,使壞吧!你要怎麼樣都行!可是你開開恩,愛我吧……愛我吧,愛我吧!我求求你了!」這麼深的愛情,讓我動容!
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捲走我們全部的思想情感。這也許正是浪漫派小說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