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兩隻耳朵,一隻聽到上帝的聲音,一隻聽到魔鬼的聲音。——雨果
《巴黎聖母院》是很高級的文學著作,閱讀之後,感觸良多。
"我像圖書館裡所有的人一樣,年輕時也浪跡四方,尋找一本書,也許是目錄的總目錄。」博爾赫斯的這段話仿佛就是我的心聲閱讀名著,閱讀美。在書籍的叢林中,愛書人為找到心靈深處最好的風景而不斷前行,尋尋覓覓。一座教堂和一本書。是《巴黎聖母院》留給我的最深刻的印象,這部法國浪漫主義歷史小說中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惡醜皆被放大了若干倍。正是這個與眾不同的特點深深吸引了我。
這本書以15世紀的法國為背景,敘述了美麗的吉普賽少女埃斯梅拉達被陷害致死的故事。小說中出現了三個靈魂人物,一個粗野醜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加西莫多,一個惡毒貪婪、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一個耽於幻想、冷靜理智的詩人格蘭古瓦,他們的關係似一個等腰三角形,而女主角自然是三角形的中心。他們共同上演了一出美與醜的戲劇。
作為臺下的一名觀眾,讓我感觸頗大的是第六卷中,一滴眼淚淚回報一滴水的情節,它讓我邂逅了人性中的美麗與堅強,同時看清了當時自詡高尚的人們的愚昧與無知,折射出那個社會普遍缺乏的愛心與良知,這一切就好像種子播撒在我的心田,使心靈開始遠離荒蕪,直面是非善惡。當心地仁慈、不計前嫌的埃斯梅拉達取出葫蘆溫柔地舉到被人鞭笞唾棄的加西莫多嘴邊時,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留下了眼淚,那是他的懺悔。當埃斯梅拉達遭遇殺身之禍,加西莫多好心收留她時,他說了這麼一段話:「您問我為什麼要救助您,您忘了,有天夜裡一個混蛋想把您劫走,而第二天在他被綁在恥辱柱上時,您卻救助了他。哪怕是一滴水,一絲憐憫,我以生命相報也不夠。即使您忘了,而他永遠記得。」
隱忍寬容懂得感恩,銘記回報,這是我從《巴黎聖母院》裡讀到的人性的光輝。
或許故事的結局是讀者唯一的遺憾,但我認為它是完美的謝幕。埃斯梅拉達香消玉殞,克洛德在鐘樓頂完成了作為一個不忠教徒的贖罪,而加西莫多到墓穴中與他一生的至愛永久相伴。不是麼?以德報怨的女主人公用愛喚醒了曾經只會一味順從、不辨好壞的加西莫多,面容醜陋、心靈純潔的他身處社會底層,因對真善美的虔誠膜拜讓靈魂得到了洗禮,攀升到了理想的高度。我想這就是作者最終想要表達的作品內涵、精髓所在。
「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優美,醜陋在崇高的背後,美與醜共存,光明與黑暗相伴。」雨果對自己作品的評價道出了我那種「悠然心會,妙處難於君說」的真實感受。
閱讀《巴黎聖母院》讓我認清了人性的複雜,世相的迷離,讓我漸漸有了充足的精神準備迎受人世的八面來風。
閱讀《巴黎聖母院》讓我的心靈日漸豐盈,生命因此多了一份新的元素,心弦的悸動,積聚的狂歡、溫馨、疑慮、思索油然而生,越堤而出。
或許可以將艾略特的詩句稍加改動:為了到達我現在所在的地方,離開我現在不在的地方,必須經歷一條崎嶇卻美不勝收的精神之路。而《巴黎聖母院》就是路的指標,引領我前進,獲得心靈的重生。
雨果是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他筆下的經典名著《巴黎聖母院》便是很好地體現了他的浪漫主義的風格。
一座古老的教堂,一個悲慘的故事,一種人生的感悟,一次心靈的洗禮,這就是《巴黎聖母院》。
多讀書,多感悟,你的人生 就會有別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