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人性底色的碰撞交鋒

2021-01-09 沐希書閣

這世間,最無情的是愛情,最深情的還是愛情。

到底是無情,還是有情?取決於人,亦取決於品性。

古往今來,我們在無數的愛情裡,看到過醜惡,也看到過善美,既心存嚮往,又何嘗不畏懼受傷。

我們與美好的愛情之間,永遠隔著一堵牆,一堵用荊棘編織的牆,越過去可能血肉模糊,也可能所願得償。

到底是什麼結果?得經過了,才能知道。

再次拜讀《巴黎聖母院》,體味又深一層。年少時,讀的是故事。而如今,讀得更多的是人性。

情節再曲折,總有結束。可人性回寰間,見證到的現實之處,卻能為內心點明方向。

作品簡介及故事梗概

1.作品簡介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和關注。

雨果基於當時的歷史時代背景,將貧苦的下層人民和貪婪自私的上層貴族以及擁有權力的宗教階級,以誇張的想像,怪誕的構思融匯在一起,又以巴黎聖母院作為見證者一一道出。

小說中,將上至國王下至貧民的生活,以一幅幅史書畫卷般,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善與惡,美與醜,不斷搏鬥,互相交織碰撞。

2.故事梗概

美麗漂亮的吉普賽女郎愛斯梅拉達,被巴黎聖母院副主教看上,並指派其收養的棄嬰卡西莫多去虜來。

途中愛斯梅拉達被恰巧經過的英俊侍衛隊長弗比斯無意間搭救,對其一見傾心,愛情之火一發不可收拾。

綁在恥辱架上的卡西莫多被不計前嫌的愛斯梅萊達送水搭救,從此將她視為恩人放在心底深處。

副助教因愛斯梅拉達與弗比斯的約會怒火中燒並刺傷他逃跑,愛斯梅拉達被當成替罪羊要綁在絞刑架上處以極刑。

卡西莫多將愛斯梅拉達營救到教堂,卻又被副助教出賣,被軍隊處死。卡西莫多為愛斯梅拉達報仇並以身殉情。

我們今天要分析的,是本書中,主要人物之間,那些錯綜糾葛的愛情部分。

透過自我價值的投射來看愛情的萌芽

《巴黎聖母院》中,所有的情愛糾葛都是圍繞著女主人公愛斯梅拉達展開的。

說到底,愛情就是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在別人身上的反映。——愛獻生

吉普賽女郎愛思梅拉達美麗、善良,在整本小說中,如同鑽石般乾淨美好,光彩奪目,又像清澈見底的水流,仿佛可以蕩滌乾淨人性中紛繁複雜的汙塵。

副主教克洛德、侍衛長弗比斯、敲鐘人卡西莫多,無不是看重了愛斯梅拉達身上的某些特質,比如,漂亮,性感,溫柔,善良等。

1.克洛德

他深湛的眼睛閃爍著一種奇異的青春,狂熱的生命,深刻的熱情。他目不轉睛地盯著波西米亞姑娘,當那十六歲的活潑的少女飛舞著取悅觀眾的時候,他就覺得他的幻夢愈來愈黯淡無光。

這是克洛德初見16歲少女愛斯梅拉達時候的場面,或許這一刻,一向懂得控制自己的副助教,也萌動了愛情的種子。

親情至上,遠離所有女人的禁欲主義,此刻在溫柔美麗的愛斯梅拉達面前開始有了裂縫。

他對她無疑是愛的,但這些愛,根源於克洛德希望以此來滋潤自己乾涸的愛情的長久缺失。

2弗比斯

作為一名貴族,弗比斯像其他公子哥一樣,喜歡追逐金錢,權勢,尤其是美女,這是他內心欲望的一種外在表現。

當無意間救下愛斯梅拉達後,又得知被對方傾慕,他的心裡其實是狡黠的,頗有一絲得意,並順勢順水推舟。

但其實,他的內心裡,只是把這當成一種享受,不需要擔任何責任的縱慾。所以,他可以看著她走上絞刑架而不做任何,都是源於他內心中的自私,擔心自己的利益萌受損失。

他之所以很愛斯梅拉達約會,其實是愛斯梅拉達的美貌,足夠他用來滿足自己追求虛榮的心。

3.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第一次與愛斯梅拉達的相見並不愉快,在副助教的指示下綁架愛斯梅拉達。這個時候的他,表現出的並不是自己真實的本性,他只是聽命從事。

當愛斯梅拉達給恥辱柱上的他送水是才是他真正天性的流露,他感受到她的善良,以及自己內心羞於表達的感動。

愛斯梅拉的善良牽動著他去靠近,去保護她,去愛她。他是真正愛她的,因為愛斯梅拉達這些美好的,他也有。

從人格的結構理論剖析人物的性格根源

人格的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3大部分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處於潛意識之中——遵循「快樂原則」。

2.自我,是面對現實的我,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環境的接觸發展起來的——遵循「現實原則」。

3.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是人在兒童時代對父母道德行為的認同,對社會典範的效仿——遵循"道德原則"。

〖一〗副主教克洛德——一個努力壓抑本我的可憐人,奸詐自私,蛇蠍心腸

這個人物,僅對於自己的親人,心懷一點慈悲。收養卡西莫多,也是因為弟弟的緣故。

1.克洛德和卡西莫多的關係:

養育之恩大於天,卡西莫多遭受這世間所有人的輕視和唾棄,也回應以冰冷暴力,可唯獨對副主教一片真心;而卡西莫多對副主教來說,卻只是一個和平時期的替代品,是一個無聊之際的陪伴者或者說玩物。而卡西莫多,冥冥之中像是副主教道貌岸然的皮囊下為自己方便作惡而提前備好的一個工具,只等需要的時候,便甩出去,替自己做危險的,醜惡的事情,而可以將自己高高掛起,完全不受任何牽連。事實上,副主教在具體的行為中,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他垂涎於愛思梅拉達的美貌卻讓卡西莫多去劫持她。

2.克洛德的生長經歷:

被迫供身神職,長期受宗教教義影響,壓抑自我,為了維持一個神職人員的形象,必須保持禁慾,無形中扭曲了靈魂和自我的一個可憐人。逼迫,壓抑,奉獻,禁慾,造成他心理中的扭曲。對於美,他也想追求,求不得,便要親手毀掉。

他的經歷,造成了他典型的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經歷:一個人在幼年,否認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質需要。事實上他不是沒有親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時期把這種需要放棄了。他們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對生活興趣和追求。

他變得冷酷自私,也變得極端怪癖,內心陰暗。

行為舉止退縮他愛上愛思梅拉達,卻不敢自己去說出來,而是讓卡西莫多劫持她過來。

容易受到傷害弗比斯跟愛思梅拉達的約會讓偷偷尾隨的克洛德怒火中燒,仿佛自己受到了天大的侮辱跟欺騙。他以一個心靈受害者的身份刺傷弗比斯然後逃脫。

內心孤單無助他之所以逃脫,恰是因為他內心的孤單跟無助,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副主教,受到教徒的瞻仰,此刻,他只是個做錯事的小孩子。

他害得愛思梅拉達被當成殺人犯要被處死,即使躲在教堂裡,也被他出賣而被軍隊強行處刑而死。

3.根源分析:

克洛德一系列行為背後,其實是他一味壓抑自我的結果。長期的禁欲主義使他習慣於壓抑自己,控制自己。想要愛情又畏懼愛情,想要快樂又不敢去光明爭取。

〖二〗衛隊長弗比斯——一個被自我牢牢控制的自私者,好色怯懦,淺薄卑劣

這個人物,相貌堂堂,卻貪婪好色,玩世不恭,是典型的紈絝子弟形象。

1.天公捉弄的愛情

在和貴族小姐百合花小姐定親後,又無意間救了被劫持的愛思梅拉達,被愛思梅拉達感激傾慕,而他也對她產生了邪惡的玩弄心理和佔有欲。

於是在兩個女人之間搖擺,被克洛德刺傷後,卻對被抓上刑場當替罪羊的愛思梅拉達冷眼旁觀,繼續跟百合花小姐求愛歡好。

在他心裡,金錢,權勢,地位,面子,都遠遠來得比愛情重要,尤其是一個地位卑賤的女子的愛情。

2.躲避責任的自私

生活條件的優越和虛榮,讓弗比斯的人格呈現出一定的貪婪型,他畏懼失去,他不願意為愛情有所犧牲,所以他選擇獨善其身。

他的冷漠,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愛思梅拉達心中的愛情之光失去了光芒,像一隻飽滿的氣球,一瞬間變得乾癟,滿心的希望,變成了薄涼。

3.根源分析:

弗比斯所有的行為都是基於他的自我裡的現實原則。他不可能也不願意,為了愛斯梅拉達,而損害到自己的利益。

〖三〗敲鐘人卡西莫多——一個擁有超我的抗爭者,外貌醜陋,品性善良

卡西莫多是整本書裡外貌醜陋的代名詞,他的容貌是這樣的:

幾何形的臉,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參差不齊的牙齒,獨眼,耳聾,駝背,難聽而忠厚的聲音」的畸形兒。

可醜到極致,便是美到極致。

1.苦難成長經歷

被克洛德收留,他感恩養育之恩,唯命是從。

明裡,他是敲鐘人,暗裡,他是克洛德的「狗」。

2.奮起為愛抗爭

遇到愛思梅拉達後,他被她無私的幫助感化,回歸善良本心,力救愛思梅拉達與危險中。

雖然最終愛思梅拉達被殺死。

可卡西莫多,為她復仇將副主教從教堂頂樓推落外地摔死,並為愛思梅拉達殉情而去。。。

在他身上,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勇敢無畏的抗爭精神,也是一種善良純潔的犧牲精神。

卡西莫多的抗爭,雖毀滅了自己,但讓正義懲罰了邪惡。

3.根源分析:

卡西莫多這樣的勞苦大眾,本身就一無所有,不用考慮名利,被名利左右。身上沒有佩戴世俗的枷鎖,具有最深的革命性和反抗性,他敢於做真實的自我,也敢於在危急時刻,不畏強權,在超我的道德指揮下毫不猶豫去抗爭。

結語

故事結束了,可人性的善惡美醜,還在我們的身邊日復一日地上演著,變換著,錯綜複雜。不止是那個時代,我們如今的時代依然如此。

唯有認清這些複雜糾葛的關係,我們才能找到人性裡乾淨純粹的善良跟美好,來對抗那些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的醜惡。

但我們應當相信,就如同小說裡那樣,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光明終將覆蓋黑暗。

美好人性的光輝,就像燎原之火,將在世界各個角落裡熠熠生輝,一起努力照亮這個世界。

相關焦點

  • 《巴黎聖母院》:悲情城市中的人性光輝
    《巴黎聖母院》呈現出社會的眾多面向,而書中的眾多著墨皆是為其思想觀念服務的。《巴黎聖母院》一書涉及的人物不多,以巴黎聖母院為小載體搭建了觀察巴黎社會,乃至歐洲社會的大平臺。 雨果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也是世界文壇的重量級人物。
  • 品讀《巴黎聖母院》,每個人心中都有真善美的答案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了15世紀光怪陸離的巴黎生活,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刻畫了一群性格鮮明生動、極富藝術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以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糾葛和悲劇命運剖析了豐富複雜的人性世界。小說裡主要描寫了四個人物:絲美拉達,她美麗、動人、心地善良、極有同情心,對以前傷害過她的敲鐘人 也不例外。克洛德,巴黎聖母院的副教主。
  • 《巴黎聖母院》讓我認清了人性的複雜,讀後感
    是《巴黎聖母院》留給我的最深刻的印象,這部法國浪漫主義歷史小說中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惡醜皆被放大了若干倍。正是這個與眾不同的特點深深吸引了我。這本書以15世紀的法國為背景,敘述了美麗的吉普賽少女埃斯梅拉達被陷害致死的故事。
  • 回顧|| 經典老電影《巴黎聖母院》!!
    當地時間15日傍晚,法國巴黎著名地標——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教堂尖頂在大火中坍塌。
  • 巴黎聖母院被燒是活該?失去聖母院的不只巴黎!
    沒錯世界欠我們一個圓明園,但失去聖母院的只是巴黎嗎?在愛情電影中,聖母院作為巴黎永恆的地標,還成為了感情忠貞不渝的象徵。但不會有人真能想像,巴黎聖母院會有消失的一天。其實,近幾年來,巴黎聖母院一直在整修,中間的尖頂塔預算600萬歐,應該要修到2022年。
  • 大火之後,巴黎聖母院風採依舊
    這一輪由上海信託 | 上善公益傾情呈現的法語原版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巡演,帶著二十周年紀念版的光環,卻又恰逢聖母院遭遇火災受損。二十周年和火災,很多人會覺得只是相關的話題和噱頭,但是參加了媒體採訪、看完演出,小編卻真實感受到了它們的分量和烙印。
  • 法國的巴黎聖母院著火了,而中國的卡西莫多卻活了!
    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保留:作者天空永遠蔚藍,原名張敏,知名情感專家,專注婚戀情感研究十餘載,發表相關作品千萬字。代表作《愛的細節》、《為何越愛心越傷》。微信公號:天空永遠蔚藍(ID:tkyywl100)商務合作轉載:後臺留言。
  • 想不到一部15年前的愛情電影,竟然寓言了巴黎聖母院的悲劇!
    當地時間周一(4月15日)傍晚,在法國巴黎市市中心的聖母院大教堂發生火災。大火燒了足足4個多小時。儘管聖母院內部重要文物得以被救出,然而由於其主體建築是木質結構,屋頂隨著大火燃燒後崩落,玫瑰花窗也被燒毀。巴黎聖母院文物基金會主任埃裡克·費希爾表示,巴黎聖母院大火所帶來的損失巨大,重建聖母院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耗費巨大的錢財。
  • 夜思 | 巴黎聖母院浩劫,任何幸災樂禍都是對人類的不敬
    此刻,任何幸災樂禍都是對人類的不敬,對人性、道德和文明共識的犯罪。巴黎聖母院浩劫,任何幸災樂禍都是對人類的不敬來源:吐槽青年:曹林的時政觀察ID:zqb_caolin作者:曹林巴黎聖母院遭遇意外浩劫,遮天蔽日的火災場景,讓世界震驚,更讓人痛心。
  • 《巴黎聖母院》
    2019年4月15日晚18時50分許,巴黎聖母院塔樓起火,一小時後火情迅速蔓延(4·15巴黎聖母院火災事故)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6日上午,大火撲滅,火災持續14小時。巴黎聖母院近來在整修。中間的尖頂塔預算600萬歐,應該要修到2022年。這一法國乃至歐洲的代表性建築,定格於2019年,修好後會是什麼樣子,我們還不得而知。
  • 雨果《巴黎聖母院》優美句子 《巴黎聖母院》對卡西莫多的描寫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 愛在日落黃昏時,巴黎聖母院……
    ——維克多 雨果法國時間2019年4月15日下午6點50分左右,巴黎聖母院閣樓中發生火災,隨後火勢越來越大,塔尖的閣樓在大火中坍塌。根據媒體的報導,火災在出現後,閣樓樓頂的木質結構坍塌,大量珍貴藝術作品仍在聖母院中。
  • 一部被教科書誤解的小說——《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不完美的深情勝於精雕細琢的佳餚.等再次閱讀《巴黎聖母院》,距離我初讀已經過去了五六年的時間.在我最忙的一段世間裡,我突然想起了年少時的質疑,逛物外書店看到打折的書裡面有《巴黎聖母院》時,我就鬼使神差的買下人生的第二本《巴黎聖母院》.和《笑面人》一起成了我一個月前的枕邊書.後來放假我又買了另一個版本的《巴黎聖母院》。
  • 巴黎聖母院被大火燒成煉獄!
    甚至在愛情電影中,聖母院作為巴黎永恆的地標,還成為了感情忠貞不渝的象徵。不會有人真能想像,巴黎聖母院會有消失的一天。「法新社16日消息,當地時間15日下午6點50分左右,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嚴重火災,塔尖已倒塌。CNN則引述一名法國官員的話說,塔尖的三分之二已被損毀,一名消防員受傷嚴重。ABC援引法國消防官員的話說,巴黎聖母院的主體結構和兩座標誌性的塔樓所幸在大火中保存完好。 從社交媒體上目擊者發布的圖片和視頻可以看出,濃煙從巴黎聖母院冒出。
  • 雨果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品讀
    《巴黎聖母院》梅達拉是一名吉普賽姑娘,她和同伴在「愚人節」那天在廣場上載歌載舞。奇異的舞蹈和曼妙的身姿吸引了大批觀眾駐足觀看。圍觀的人群中有巴黎聖母院的主教弗洛羅,醜惡的弗洛羅覬覦梅達拉美麗的容貌,想滿足自己的欲望。
  • 又見《巴黎聖母院》
    初次接觸《巴黎聖母院》還是我上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們講述了這部小說,後來上大學時又重溫這部小說。《巴黎聖母院》標題所指正是故事的發生地——巴黎聖母院。2019年4月16日,巴黎聖母院遭遇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火災,這則新聞讓我為巴黎聖母院感到惋惜的同時,也讓我再次想起了《巴黎聖母院》這本小說。上班空隙,又一次看了這本小說。
  • 巴黎聖母院的修復狀況如何?BBC為此拍了一部紀錄片
    而當巴黎聖母院大火熄滅後,法國方面很快進入到修復階段,不少公司與個人都對此進行了捐款,育碧公司還提供了巴黎聖母院的設計模型——育碧出品的遊戲《刺客信條:大革命》背景是法國大革命時期,裡頭出現過巴黎聖母院。本月,BBC就巴黎聖母院的修復工作推出了紀錄片《古教堂大救援:爭分奪秒拯救巴黎聖母院》。
  • 巴黎聖母院起火,《刺客信條:大革命》跟著火了
    滾滾濃煙下的巴黎聖母院失去了往日的優雅,上半部分完全被紅光籠罩,整個過程中最觸目驚心的,要數塔尖倒塌的過程。起初有人在朋友圈、微博,誇張地表現對巴黎聖母院的情感,大片「半夜三點突然驚醒」的說法有待考證,也有人質疑憑弔者怕是都沒去過實地,哪來這麼多真情流露。
  • 巴黎聖母院大火後,該怎樣去反駁那些叫囂「燒得好」的人?
    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體現了一種類似孔子的普世情懷。和雨果其他的小說一樣,它不是關於「落後就要挨打」,不是關於「法國人民站起來了」,而是關於一些普通人的悲歡離合。它悲憫人類共有的苦難,歌頌人類共有的情感,描寫全世界都能感同身受的喜悅與掙扎。
  • 巴黎聖母院——「聖母」愛斯梅拉達
    巴黎聖母院全書一片晦暗,一片汙濁,一片腥臭,充斥著慾念和貪婪。宗教、鮮衣、文化、權力都是臭男人的遮羞布,再遮也掩蓋不了渣滓濁物的本性。吉普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出現在這樣的世界裡,在醜類人渣的包圍中,真有鶴立雞群之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她美麗、堅韌,用她大慈大悲的心腸對待每一個人,甚至是綁架她,傷害過她的伽西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