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AR(劉夫陽) / 瘦恆SoulHan
發行時間:2021-02-02
發行公司: 北京胖夫文化有限公司
專輯介紹《phone project.》第10首歌《南北淘金路 (ft. 瘦恆SoulHan)》
南下打工人,北上創業者,不同背景的人懷揣著相似的夢。
改變自身境遇,甚至扭轉下一代的命運。
我們面臨更多的選擇,也承擔更大的變數,這首歌便是寫給走在「淘金路」上的萬千奮鬥者。
製作人:AR(劉夫陽)
作詞:AR(劉夫陽),瘦恆SoulHan
作曲:AR(劉夫陽),瘦恆SoulHan
編曲:AR(劉夫陽)
混音:D.S.陸放
母帶:D.S.陸放
【關於phone project.】
從2020年12月1日開始,AR 啟動《phone project.》。
比起一張專輯,這更像是一個計劃。一周發布一首歌,共計26首,歌曲風格多樣,除了經典 Hip-Hop/R&B 外,還涵蓋了 Afro-swing,House,Soul 等音樂風格。feat嘉賓重磅,驚喜逐一揭曉。
AR 不再只是rapper和唱作人,而是擔任了專輯總製作人、編曲人的角色。所有編曲由AR通過iPhone 上的 Garageband 庫樂隊軟體完成。
貫穿專輯的核心主題,是AR 探索用手機完成一張專輯的可能性。AR用這種「非傳統」的創作方式,鼓勵音樂人在等待曝光機會的同時,充分利用身邊有限的資源,哪怕只有一部手機,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除了考慮到「用手機孕育出一張專輯」這個有意思的 idea 之外,AR一直想開展一個偏發散性的計劃,不要讓主題的噱頭大於音樂本身。考慮到之前的專輯已經有了明確的故事線設計,這次每首歌曲本身的主題具有一定的發散性,同時26首歌又有一個大的概念貫穿,所以採用了一周一首這樣的發行方式。
關於歌曲的具體主題,除了一如既往地用詼諧的口吻談論說唱圈與社會現狀之外,AR也會更加具體展示自己生活中見到的人和事,來以小見大。用發生在自己周圍的經歷,讓處於不同行業背景的聽眾也獲得同感,談論這裡面一些相通的道理。
這張專輯的編曲中使用的音色,有些來自於AR的電腦,有些來自於AR手機自帶的合成器。選曲方面,這個計劃的 26 首歌是從AR大約 150 多首 demo 裡選出的,希望可以把最好的品質展示出來。
Limitation Breeds Creativity!
部分歌詞
告別了妻子,他背上了袋子
他跳上了火車,再跳下了大巴
上電車
未來像是一道開放的題目 —— 沒任何選擇
出租屋籠裡的 lonely
那潮溼的空氣
他該選擇日結或月結?
見過不少 渾渾噩噩
所以他選擇了兢兢業業
How you make a living
當你一無所有
在農村,沒有機會
在城市,一切都有可能
起碼,有足夠資源匹配
起碼你下一代拿到了入場券
他(她)能在這裡長大
他(她)朋友同學也在這裡長大
不會經歷你經歷的
那麼大的相差
"人才"們在人才市場
有人想攢一筆,錢回鄉
有人想賺了就花
通宵在網吧,聞著像個,菸灰缸
有人在工廠做學徒
右手被機器絞斷
在他 20 歲
之後用,賠償金創業
開了個早餐店,改變一切,self-made
該怎麼選
霓虹燈下那城中的村
是 無盡的深
父親的聲,音
迴蕩耳邊
鼓起勇氣,面對那無情的真
無所謂公不公平
在附近的
奶茶店,找份臨時工
看到有客人來了
他 zone in
齒輪轉動
life goes on
in the city
這裡並不 easy
幾百萬個人,來爭奪,一百多個機會
關於三和人才市場
以下文字摘自作者陸六六發表的文章:歡迎光臨,世界上最大的廢物俱樂部
一
陳勇,「三和大神」的代表人物之一,「夢想」是他故事的開篇,同時也是所有坎坷的來源。
從湖南老家抵達深圳時,陳勇沒想過自己的「漂流」之旅會如此狼狽。
此前,陳勇是老家為數不多有資本談論「未來」的人。作為村裡極少數念完高中的人,成功升學的消息傳到耳邊時,他的第一反應不是興奮而是焦慮。
因為家中拮据,他的三個兄弟都接連輟學了,他是全家最後的希望。
然而,每年6000元的學費又如同一座大山壓在了陳勇一家人的身上,這書念還不是不念?這個問題的答案像是一場賭博,賭注是陳勇的未來。
最終,那一年夏天,這個一心渴望改變自己和全家命運的青年拿著銀行貸款,邁入了高等學校的大門。他的璀璨人生從鎮上那所唯一的大專院校開始,可是僅僅幾個月後,「幸運」和「希望」便灰飛煙滅。
初到三和的陳勇為了儘快還上貸款,陳勇開始半工半讀,他想安心讀書,而可惜的是,因為頻繁曠課外出打工,陳勇被學校開除了。
不念書或者輟學在偏遠農村不是什麼稀奇事兒,可對於陳勇來講,戛然而止的求學夢是一種無法言語的挫敗,痛苦中他選擇遠行,故事從此有了轉折。
那是2018年的夏天,陳勇帶著為數不多的行李到了深圳,一座只是聽起來便有無限機遇的城市。當時「三和人才市場」在他的眼中是助人平步青雲的地方,他想那裡應該既有「人才」也有「市場」,完全可以讓自己大展拳腳。
沒太猶豫,陳勇去了,然而僅是幾個小時後他便「感覺到不對勁」——比起資源招工站,這裡更像是一個失業人群休息站。所有人都很窮,但看起來又都「不愁吃穿」。
三和的真實狀況讓陳勇很茫然,對於大城市裡的一切,他都措手不及。
唯一慶幸的是,「三和青年」的日常狀態讓陳勇有了第一份莫名的歸屬感——頹廢、散漫,卻肉眼可見的自由和瀟灑,這裡到處都是和自己一樣的人。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是他選擇留在三和最初的理由。
在三和謀生存時,「遇賊」的經歷讓他印象深刻。某天夜裡,有人潛進了破敗的小旅店,見陳勇的背包還算新,便預備將其整個偷走。陳勇聽見聲響,睜開眼便看見小偷手裡正攥著自己的身份證。
他驚呼,小偷嚇了一跳,拔腿就跑,懷裡還抱著陳勇所有的家當。那一晚,陳勇只剩下了一張被自己拼命保護下來的身份證,他說這是「最後的希望」,因為它至少能證明身份。
然而僅是2年後,這份篤定便出現了意外。因為「實在沒錢了」,陳勇將身份證以不到100元的價格賣給了「黑中介」。
往後的時間裡,陳勇本人也無法知曉這張可以說明自己是誰的證件,會以何種方式漂到何樣的地方。
在賣出身份證的瞬間,他成了「沒有身份」的人,「三和大神」就這樣變成了唯一可以定義他的標籤。
「我來三和源於夢想,後來才發現不可能。」陳勇妥協了。
二
差不多14年前,宋春江從技校畢業。為了尋求更好的出路,他來到深圳,走入三和,然後被分配到一家電子廠打工。彼時是2007年,宋春江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月工資是2000元。
僅堅持了幾個月,宋春江便感覺到精疲力竭,意料之中,他辭職了。這之後他回到了三和,本想著休息一段時間後再找正經的工作,然而卻被網路遊戲「困」在了網吧。
對現實世界感到失望的宋春江,在網絡的世界裡,眼睛卻是放光的。
網吧,一個三和大神們提起來便會心一笑的地方。除了15元一夜的旅店床位和「海信大酒店」(很多「大神」在身無分文時會躺在海信電子廠門前睡一覺,久而久之這裡便成了「海信大酒店」),三和的網吧大概是全深圳最便宜的「休閒娛樂場所」——在此,人們上網一小時只需花費1元錢,而「包夜」也不過10元左右。
因為此前並沒有攢下錢,宋春江網貸了3萬元錢。為了省錢,他住進了網吧,卻因此開始了一段「燒錢之旅」。
沉迷於虛擬世界,宋春江享受只要購買更高級的裝備,便可輕而易舉獲得勝利的快感。很快,他迷失在了那條由真金白銀鋪就的英雄之路上,待回過神時,兜裡已是空空如也,內心也只剩空虛。
「所有的錢都打了水漂」,除了成為「三和大神」,宋春江自認已沒有了出路。
那之後,宋春江開始以日結打零工為生,「也想過找一份正經的工作,但被現實搞得沒夢想了」,於是「只想把今天過好」。
每個「三和大神」都算過這樣一筆帳:
一瓶「大藍水」(一種礦泉水)2元,一根紅雙喜散煙5毛,一碗麵4元,吃得好一點兩葷兩素8元錢,算上晚上睡在網吧和小旅館的錢,在三和一天的開銷也不過30元——如果睡在「海信大酒店」,那花費將更少。
「三和大神三件套」
日結100元,花費30元,這便是「三和大神」極為推崇的「幹一天,玩三天」的生活方式,也是宋春江十幾年來一直在堅持的生存技巧。
而這之外,「彩票站」也被他們認為是「來錢的地方」。
很多三和大神對於彩票已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使身無分文,也要借錢買一張「易發財刮刮樂」,試圖藉此來討一個好彩頭。
對於他們來講,每一次買彩票都是「一次夢幻之旅」。在開獎結果出現前,他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一天的「潛在富翁」。
聚集在三和彩票站中的「三和大神」
「幾天不吃飯很正常。」
「睡大街不難,躲治安隊難。」
「我的身份證早就丟了,但是無所謂了,這裡三分之一的人都沒有(身份證)。」
沒錢,沒家,沒身份。
長期生活在三和的人到最後都實現了「精神已經升天」的絕對灑脫。他們無需擔心明天,也極少在意下一秒將會發生什麼。他們不受任何人控制,永遠只做自己的「神」。
因此,在三和這個王國裡不存在等級,不同人物和工種也不分高低貴賤,每個人都可以制定所謂的秩序與規則,人人都可以成為這裡的「國王」。
三
「左撇子」,陳用發店鋪的名字。作為三和市場裡的第一代打工人,他的故事被廣為人知,同時他也是這裡為數不多與「努力」相關的案例。
來到三和之前,陳用發在一家牛仔褲工廠工作。作業時因一場機械事故,他失去了右臂,被迫成了一個「左撇子」。
老家留給殘疾人的機會不多,陳用發考慮了許久,最終決定拖家帶口到深圳發展。沒人知道他為何選擇在三和紮根,他開始創業了。
餐館是三和市場中營業時間最長的店鋪。許多寫著「早餐」字眼的商鋪燈牌在深夜仍亮著。這樣「黑白顛倒」的場景難免讓人感覺到矛盾和詭異,但在「大神」看來並不奇怪,因為白天和黑夜對於他們來講,其實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每個清晨是陳用發最忙碌的時候,大批等待進廠的「大神」會一波接一波地湧進「左撇子」。面對不盡相同的點餐需要,他很少記錯,甚至可以僅用左手熟練地完成攪拌、盛裝、打包等多道工序。
在很多人眼中,陳用發是勵志的典型,可他本人卻不這樣認為。他想,所有人都是這麼生活的,只因自己少了右臂,這樣的普通才顯得格外「不同」。
在三和多年,陳用發認識了一些「大神」。生意沒那麼忙時,他也會和這些人聊天。每當在講起那場意外時,他都會雲淡風輕地說:
「自己想做的事,終究是有辦法的。不能因為沒有了右手,就一直抱怨。」
這樣的「勵志雞湯」對於三和大神來講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所以比起對話,這更像是陳用發的內心獨白。
面對生活,他偶爾相信人定勝天,但在某些事上,他依舊接受無能為力的結局。
講起「定居深圳」,陳用發顯得格外清醒,因為這對於他來講,根本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想。
按照相關規定,陳用發在深圳被歸為「第六類人群」,即「外市戶口,本區租房」。這樣的分類沒有決定人的等級,但卻實實在在地限制了一些人的一些現實訴求,比如,陳用發的女兒並不能在深圳上學。
他以「這就是過客」來總結彼時自己的境地,他仍沒有找到落腳地,而這已經是他留在這座城市的第18年。
後來,陳用發將小女兒送回老家念書。在機場候機時,他站在吸菸室裡抽了一根煙,身後的顯示器滾動播放著廣告,最終定格在「深圳說,來了就是深圳人。」
可陳用發說:「留在深圳是一件沒有概念的事。這裡是別人的城市,我們只是來掙錢的。」
紀錄片原文
如今的年輕人不願長時間勞動,改革開放迄今40年,支撐深圳高度發展的,是第一代打工者。他們被稱為農民工,刻苦勞動,能忍受長時間的勞動。這些第一代外出打工者,不怕髒不怕累拼命勞動,只為給老家的父母孩子寄生活費,如今他們的孩子長大成人,人稱九零後的一代青年,也追隨父母的足跡去大城市打工,親子兩代,新舊打工者之間,在勞動意識和生活方式之間,各方面存在很大差異。
來到城市的這些青年,多出身內陸農村,年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鄉貧富差距急速擴大,無數農民滿懷致富夢想,離鄉奔赴北京上海等沿海城市打工,只剩下老人小孩留在農村,即便在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今天,廣大農村依然貧困,由祖父母或親戚,撫育的孩子們被稱為留守兒童,他們長大後在農村也找不到工作,流落於三和人才市場的年輕人,幼年大多就是留守兒童。
謳歌中國繁華盛世 的頂尖城市深圳,驚人的發展靠的是眾多青年的貢獻,然而飛速發展帶來的貧富懸殊和惡性循環,正使年輕人的夢想,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
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
歌曲收聽地址@網抑雲
喜歡的話點點關注,在看==,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