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場負重而行,如何實現生命的超越和解脫丨黃州安國寺聖玄法師榮獲2017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金蓮花二等獎

2021-02-07 正信雜誌




西子湖畔,雲淡風輕,

2017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上,

湖北黃州安國寺聖玄法師第一個上臺宣講

他說人生就是一場負重而行,

我們可以像連結wifi一樣,

與諸佛法界的因陀羅網連結,


讓我們深信菩提心的願行

可以超越這苦難的人生


生起「獨坐大雄峰」的氣概,

經歷「世味何如法味長」的享受,

揮灑「電光影裡斬春風」的痛快,

承擔「不空空處是生涯」的擔當,

以此,覺悟、奉獻、超越



講經說法是佛教傳承發展的根本主線

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已連續舉辦十年

成為推動佛教文化發展的強勁動力

十年來,學海群英縱橫,法音遍弘九州


聖玄法師獲得2017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二等獎

湖北佛教繼覺燈法師、月妙法師、惟善法師、

覺夢法師、能慧法師、覺道法師等法師以後,

再一次獲得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金蓮花獎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

正慈大和尚擔任本次講經交流會評委

並親自為聖玄法師頒獎



2017杭州 全國講經交流會

黃州安國禪寺 聖玄法師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大家下午好!

末學聖玄,很高興能夠第一個站到臺上,與諸位分享關於建立信仰的點滴體會,末學依據的經典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人生實苦,信仰是生命的根本 


諸位別看我出家未久,才疏學淺,可末學來自人文聖地,古城黃州。大宋元豐三年,一代文豪東坡居士貶謫黃州,躬身懺悔「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前往黃州城南的安國禪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物我相忘,身心皆空,在佛法的信仰上,有了質的飛躍,實現了精神的突圍,成為文壇與禪林千古傳頌的佳話。

今天的我們,同千年前的東坡先生一樣,對生活有太多的幻想,對現實生命缺少真切的觀照,有著同樣的信仰迷茫。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末學敢於第一個站到臺前,勸請諸位成就無上菩提心,以建立對於佛法僧三寶的真實信仰。

末學的一位同學,自畢業以後很少聯繫,開朗活潑的他突然到寺院來探望,原來病痛正折磨著他的內心,一步步侵襲著他的生命,這一切讓他與東坡先生一樣,重新檢視自己的信仰。他是那麼的年輕,我時時還能想起和他一起上課的場景,一個年輕的生命瀕臨枯萎的邊緣,又是那樣猝不及防。

正如今年清華大學錄取了一位特殊的新生,魏西同學,父親早逝、身患重度殘疾的他,收到清華大學的信中說,「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


我們面對苦難不僅有嘆息,更應當相信菩提心的力量,能夠饒益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成就無上佛果。在未來,「人生無常,國土危脆」,會永遠提醒我們,信仰是生命的根本。

在《華嚴經·行願品》裡,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教導善財童子,這十大願,或隱說,或顯說,皆是大乘信仰的根本——「菩提心」的生動開展。譬如說: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

佛陀所宣說的大乘經典,無不強調菩提心。那麼什麼是菩提心呢?《華嚴經》講到「為欲利樂諸眾生故,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圭峰宗密大師以這句話來定義菩提心。簡單來說,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菩提心,讓我們連上諸佛法界的因陀羅網 


今天的我們,又該如何建立佛法的真實信仰,以成就無上菩提之心呢?末學謹依據普賢菩薩的教導——「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來與諸位分享普賢願海中的菩提心,以期和大眾一同增上對佛法的信仰。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這是我們信仰的源泉。

眾生實苦,相信每一個人聽到這句話,都會沉思片刻,想起許多切身體會的事。末學在地鐵站裡,看到過一位盲人拿著手杖探路,艱辛地摸索到地鐵站的消防門,其實門並沒有鎖上,他輕鬆地走出門去,卻大聲說了一句並不輕鬆的話:「謝謝!謝謝您幫我開門!」他並不知道,其實他旁邊一個人也沒有。

看到這一幕,我們更不知道,他每天要經歷多少這樣的艱難,他的人生有多少苦難與辛酸。但同樣身處無明黑暗中的我們,足夠相信,世界上每一段人生,都是一場負重前行。因為我們每一個生命,都承負著生死大苦,所以看到很多場景,我們往往能夠感同身受。任何一個有情,都有離苦得樂的願望。


普賢菩薩早已為我們指出了幫助每一個眾生離苦得樂的道路——「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這七種法供養,以「如說修行」為開端,處處圍繞著眾生的安樂利益,最後流入菩提心之大海。

正如有人問趙州和尚:「如何是佛法?」老和尚說了三個字:「趙州橋!」「如何是趙州橋呢?」「度驢度馬!」這四個字,是何等的精神與魄力,擔當得起多少眾生的命運與希望,堪稱我們信仰道路上的榜樣。


或許有人會懷疑,為什麼菩提心的力量如此猛利。資訊時代的來臨讓這個問題更好理解了,來到我們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機,連接WiFi。

這和我們的建立信仰有什麼關係嗎?實際上,我們的心就像是一部手機,無線網絡就好比相互映照的因陀羅網、如同重重無盡的法界,一切諸佛正殷勤護念我們,只不過我們有時候不能相應,但法界有生滅嗎?無量諸佛有一剎那離開過我們嗎?不!這是我們自身的問題!

只要我們打開心扉,生起菩提心,建立起對三寶的真實信仰,也就連上了諸佛的頁面,在對佛菩薩悲心與行願的學習中,體會到無我、無限的境界。這時候可以和一個人建立聯繫。

譬如昨天,我們觀看大洋彼岸的恆實長老通過視頻英文講經,也可以和無量的人聯繫,這就是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幫助無量眾生連上覺悟的頁面,「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我在其中矣。」這樣大家彼此之間的關懷、幫助、理解、同情就會建立起來,也就建立起了以菩提心為根本的信仰。


 以菩提心覺悟人生,實現生命境界的超越


要拔濟眾生之苦,根本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呢?「因於大悲生菩提心」。這是我們信仰的歸宿。

為何生起大悲心就會生起勤求佛道之菩提心呢?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佛?「佛」是梵語的音譯,那麼它的本意是什麼呢?話說,有個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師父,什麼是佛呀!」只見老和尚大筆一揮,寫了一個字,小和尚恍然大悟,拔腿就跑。老和尚問,「你怎麼跑啦!」「您不是說佛就是覺嗎,我這是趕去睡大覺啊!」很多時候,我都和他一樣,只想著睡大覺,沒有學會為眾生去承擔,去奉獻自己。

但這位師父比我有慧根,因為他看到我們眾生就是在迷夢中沉睡的人,睡醒了就是佛呀!他用簡單的一個字就道出了我們從凡夫到佛陀、從迷惑到覺悟的飛躍!佛的本意就是覺悟者,也就是了悟了一切實相的有情。我們平常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的境界,這個詞翻譯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要發覺悟的心,生起我等想要成佛、當要成佛、必當成佛之心!


很多人都將佛法理解為生活的享受、人文的遐思、心靈的安撫,但太虛大師早有辨明,以全部佛教之目的與效果,可分四重——人間改善、後世勝進、生死解脫、法界圓明,前三者為方便,而法界圓明之佛果乃是真正的佛法之本懷。這便以菩提心為其根本,通過對佛法的修學,增上對佛法僧三寶的信仰,在當下實現生命境界的超越,以進趨佛乘。

因為菩提心的修行,所緣的境界就是無量無邊的眾生和無上的佛果,所以「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建立起覺者的自信與篤定,我們於生活的在在處處,便會以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將成佛的願望化作實際的行動。

正如我的師公淨慧老和尚所講: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將個人融化於大眾!這即是我們信仰的落腳處。


將生命全情浸潤在普賢行願中,便有了「獨坐大雄峰」的氣概,有了「月下披雲嘯一聲」的震撼,有了「萬人如海一身藏」的瀟灑,有了「世味何如法味長」的享受,有了「電光影裡斬春風」的痛快,也有了「不空空處是生涯」的承當,更有「好將一點紅爐雪,化作人間照夜燈」的明徹……

為了利益眾生,生起「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之心願與行持,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又通過怎樣的方式呢?普賢菩薩說「因菩提心成等正覺」!這是我們信仰的核心。


 以無我的智慧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前面談到的都是緣事菩提心,這裡將為大家分享何為緣理菩提心。就是如實覺悟,一切空無所得,安住於無我智慧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就是說,「勤修清淨波羅蜜」,建立一切法無我之般若見,才真正契符佛意,是名為菩薩。

真正證悟無上菩提,必得了悟「空」的內涵了!相信在座的諸位,都有一樣法寶——刷卡!公交卡、醫保卡、銀行卡,它幫助世間人突破了經濟生活的時空限制。更可謂是緣理菩提心的典範,因為卡裡的信息和金額,每天都在變化,時時都在變化,而我們往裡面存錢、取錢,就決定了卡的內涵,是伴隨著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發生變化,如果它一成不變,就失去了作為電子貨幣的意義。

所以說,銀行卡並沒有所謂恆常獨立的本體「我」的存在。看到了宇宙人生的這個「無我」本來面目,了了常知而不執著,我們的生命就進入了沒有任何思想偏邪和情感混亂的解脫境界。

既然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聚散,一切都無我,那麼世間人怎樣來獲取財富、怎樣來運用財富呢?修普賢行的人,認識到一切皆空的同時,持諸幻有,運用磁卡一定不是為了自我五欲的享受,而是作為修集資糧的功德田!

《心經》中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包括過去佛、現在佛,還有未來佛也就是我們!諸位能夠為眾生安樂故,生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建立了對三寶的真實信仰,必將成就般若之正覺!

無我的智慧是成就正覺的必經之路,是利益眾生的最勝方便,更是我們建立信仰的基礎。世間的善業,建立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基礎上,而出世間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則是以菩提心為支柱,在空性智慧的指導下,以菩提心攝一切法,將緣事菩提心與緣理菩提心結合起來,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利益眾生、安樂眾生,最終同證菩提,從根本上度一切苦厄。

走在信仰的道路上。或許我們的一生,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是只要生起「為欲利樂諸眾生故,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願望,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不僅僅是為了家人,不僅僅是為了人類,而是為了一切的眾生,也不僅僅是為了人天福報,不僅僅是為了聲聞緣覺,而是為了無上的佛果,我深信我們這一生絕不會虛度,乃至生生世世都不會虛度,信仰終將實現,佛果決定成就。

末學與無量煩惱系縛中的眾生也將因此受益無窮,作為無量眾生中的一員,我發自內心的感恩隨喜!       

末學相信,諸位大德,為了自他今生後世乃至究竟的利益,定會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更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信仰的力量會永遠激勵著我們,報佛深恩當拼命,赴湯蹈火不回頭!


(視頻來源:騰訊佛學 圖片:禪風網)




發菩提心

走入生命的超越與解脫


點擊「閱讀原文」

看講經交流會精彩視頻

相關焦點

  • 如何建立信仰 | 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金蓮花」二等獎獲得者普濟法師講經
    如何建立信仰 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金蓮花」二等獎獲得者如律法師講經11月7日,以「慈悲·圓融·宏博」為主題的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在雪竇山浙江佛學院圓滿閉幕。佛門才俊集聚一堂,呈辯才無礙,宣蓮花妙法,可謂盛世法筵僧才璀璨。28位講經法師登臺說法,其中15位法師獲得「金蓮花」一、二、三等獎。
  • 2018五臺山佛教講經交流會二十三位法師宣講妙法
    佛教在線五臺山訊 2018年7月25日上午9時,以《慈悲·圓融·宏博》為主題,圍繞如何建立信仰、如何安頓心身、如何認識因果、如何利益眾生、如何依教修學的2018五臺山講經交流會正式開講,來自五臺山各寺院選拔推薦的23名法師根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說阿彌陀經》、《八大人覺經》等16部經典作精彩講經
  • 2012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圓滿閉幕 21位法師獲金蓮花獎
    佛教在線浙江訊 2012年11月9日中午,2012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評獎會在杭州佛學院會議室舉行。「2012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評獎委員會的評委們齊聚一堂,對本屆講經交流會進行評獎工作。在4天6個場次的講經交流中來自全國20個省、市和中國佛學院的35位法師先後登臺講經說法並和現場聽眾進行了交流。
  • 講經 | 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金蓮花三等獎獲得者昌孝法師講如何安頓身心
    以「慈悲·圓融·宏博」為主題的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日前在雪竇山浙江佛學院圓滿閉幕。佛門才俊集聚一堂,呈辯才無礙,宣蓮花妙法,可謂盛世法筵僧才璀璨。28位講經法師登臺說法,其中15位法師獲得「金蓮花」一、二、三等獎。微信今天分享「金蓮花」三等獎獲得者杭州佛學院昌孝法師的講經內容。
  • 2012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第三場
    2012年11月7日下午,2012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在杭州佛學院舉行第三場講經交流活動  中國佛教新聞網訊 2012年11月7日下午,2012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在漢傳佛教講經交流基地
  • 永本法師示範講經講解「如何依教修學——《妙法蓮華經》」
    示範講經現場佛教在線山西訊  2016年8月29日下午,2016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舉行了第五場示範講經活動。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從法華經的思想特點、法華經的經題、法華經的說法、法華經的法師、法華經的戒律、法華經的菩薩行幾個方面向聽經法師和信眾開示「如何依教修學——《妙法蓮華經》」。第五場示範講經活動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靜波法師主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如瑞法師作為評議嘉賓,對永本法師的示範講經作了精彩的評議。
  • 妙一法師致講經法師:一定不要說「我不行」
    妙一法師現任廣東省佛教協會辦公室主任、廣東佛學院教務長,他2009年在第二屆全國講經交流會中獲一等獎,多年來持續參與全國性和省級講經交流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講經交流會給妙一法師帶來了哪些改變?妙一法師自己總結了三個方面的改變,他告訴鳳凰網佛教:第一,在過去,佛教以禪堂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到了近現代,佛學院開始成為佛教界培養人才的陣地。
  • 悟演法師:第六屆中斯佛教文藝交流會
    邀請了林耿賢老師隨團,林耿賢(林羽)老師是北京歌劇舞劇院主演,他在韓國 「2015新韓流音樂節」代表中國隊奪得金獎。6月2日是Poson Full Moon Poya Day (波頌節)。是斯裡蘭卡佛教的重要日,紀念佛教正式傳入蘭卡。為了紀念這一重要節日,蘭卡舉國上下公休假,佛教徒穿著白色素裝,在肩上搭著白布,前往各地寺院聽經聞法,祈福誦經,無不熱鬧。
  • 印覺法師:弘法利生的使命 不能忘
    要堅持「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堅持「佛教中國化」的方向,充分發揮佛教淨化心靈、涵育道德、啟迪智慧的獨特功能,向社會傳遞佛教正能量,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佛教界的智慧和力量。鳳凰網佛教編發印覺法師致辭如下: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高僧大德、各位護法居士、各位來賓:稽首華嚴真性海,重重帝網遍莊嚴。
  • 2019「講經法師佛教英語培訓班」在杭州靈隱寺開班
    佛教在線杭州訊 2019年2月25日上午,「2019講經法師佛教英語培訓班」開班儀式在杭州靈隱寺舉行。 本次活動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杭州市佛教協會協辦,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和杭州靈隱寺承辦。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宏度法師;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主任、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副主任長順法師;中國佛教協會教育培訓部主任園慈法師等出席開班儀式。
  • 專訪臺灣明海法師:佛法教人解脫,用音樂將佛法帶到人間
    據了解,近年來明海法師在全世界舉辦多場佛教音樂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記者昨日專訪明海法師,從自身經歷及佛家思想方面請法師談談他的故事和看法。  佛法講述的是解脫的教育  提到與佛法的緣分,據明海法師講述,應該從他小時候在佛教幼兒園上課算起了。後來在臺灣當了兵工作後,慢慢接觸了佛法。
  • 光泉法師:"講經"是佛學始終受歡迎的一大原因
    佛教能跨越千山萬水從印度來到中國,並在中國生根發芽、生生不息,成長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與歷代高僧大德前赴後繼、四處遊歷、講經弘法的辛勤付出分不開的。著名的淨空法師曾為「佛教」正名,提倡「佛教」不是一種宗教,而是「佛陀教育」,偉大的釋迦牟尼佛就是佛弟子最早的老師。「佛」即覺悟、智慧之意,「教」意為教育。
  • 你來問,高僧答丨龍泉寺賢滿法師妙筆機智回網友:做個明白的好人行不行?
    用小紙條講大道理,本期「你來問,高僧答」欄目做客法師——龍泉寺賢滿法師,看他如何機智幽默答疑燈粉提問
  • 問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學誠法師(上)
    賢帆:今天空氣品質如何?賢二:不閱兵不開會,空氣一般都不會好。吳小莉:賢二是來自於北京的龍泉寺,這裡的法師班底有來自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的多所的知名高校。龍泉寺因此被網友稱作是中國科研實力最強的寺廟。它也屢屢因為打破了人們對於佛教和寺院的常規認識而引發關注。前不久,我也來到了這座始建於遼代的千年古剎,與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大和尚相約問答。
  • 從判教看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
    所謂圓覺就是智慧與慈悲的完美結合,唯有「人生」具有這兩種本能,當積極地發揮人的本能,求實現完好的人道生活,作為大乘的因地。  其次,他針對中國佛教不務世間的傳統弊端,闡明大乘佛教即俗即真的妙行。向來佛法都被說成是清淨無為之學,學佛者把國事、社會事務、家務等都看作是牽擾。實際上佛法與事業,是非一非異、不即不離的關係。歷代高僧談玄說妙,大都口說大乘圓頓之教,身行小乘偏權之行。
  • 學誠法師:金陵刻經處與近現代佛教義學
    太虛大師曾講:「故弘始三年,淳風東扇,於是詔天竺法師鳩摩羅什在長安草堂寺及義學沙門三千餘僧,手執梵文,口翻解釋五十餘部。」趙樸老在《佛教常識答問》一書中也提到,「鳩摩羅什的翻譯事業,有著前人所未有的優越條件,那就是當時政府(姚秦)的大力支持和有在道安影響下產生的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一大批義學僧人的輔助。
  • 在武漢消失的大方廣講寺
    漢口大方廣講寺敬贈(章)這是一枚做工精細的雙面徽章,章體為圓形,紅銅材質。該章正面為釋迦牟尼佛蓮花臺坐像,邊緣處陽刻楷體漢字「南無釋迦摩尼佛像」。背面外圈陽刻宋體「漢口大方廣講寺敬贈」字樣,內圈陽刻佛教萬字符卍。萬字符有左旋(卐)和右旋(卍),這是一個右旋的。根據佛教的傳統說法,佛教尚右。
  • 對話妙一法師:推動佛教中國化,碩博法師敢當重任
    編者按:2020年11月14日,以「傳承開拓·香海揚帆」為主題的2020粵港澳佛教文化交流會在廣州光孝寺、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兩個主會場開幕。會議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廣東省佛教協會辦公室主任妙一法師。
  • 佛教 禪宗真的不論禪定解脫嗎?或許你我都錯了!
    同時還把如何明心的方法以及明心後的境界全部講說出來了。這就是祖師的慈悲!心底無私,為了眾生開悟,什麼樣的秘訣都和盤脫出。不像我,有很多修行秘訣就是藏著掖著不說呢!那麼到底是哪十二個字呢?那就是「智慧觀照,內外明澈,識自本心」。起用智慧觀照自己的心,達到內外明澈的境界就是識自本心,也就是明心。
  • 本性法師:這本書裡藏著物質極簡、靈魂豐盈的人生真諦
    該書主要講「戒、定、慧」三學,體系嚴整,邏輯清晰,對修學南傳佛教禪法是很有指導意義的聖典。對修學中華禪法的朋友,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論著。近年,各方面原因,人心比較浮躁。「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因此,對「戒、定、慧」的推廣就顯得越發客觀重要,具有現實需求。尤其,這段時間,疫情肆虐國人,甚至全球,人們的心理與精神,不安、恐懼、焦慮、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