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巴拿馬的瑰夏咖啡豆一點都不陌生了。巴拿馬的瑰夏咖啡其實是從1960年從哥斯大黎加傳入,當時的瑰夏咖啡豆是哥斯大黎加咖啡研究所在1953年從坦尚尼亞取得一些種子作為研究品種,因為產量少一直都不被大家重視。自瑰夏咖啡豆在巴拿馬」發揚光大「之後,除了巴拿馬國家,瑰夏咖啡豆也漸漸地被研究它的哥斯大黎加,以及」瑰夏「娘家衣索比亞重視了起來。前街本文來聊一聊哥斯大黎加為瑰夏咖啡」天造地設「的種植莊園——小燭莊園。
前街咖啡——小燭莊園咖啡豆
產區:哥斯達立即塔拉珠
莊園:小燭莊園
品種:瑰夏品種
處理法:水洗處理
海拔:1750m
小燭莊園
La Candelilla
小燭這個的名字來源於一群閃閃發光的螢火蟲。小燭莊園附近水源豐富,溼度高,園內種植的咖啡樹為螢火蟲營造了遮蔽度高的棲息環境。每到傍晚時分,這群小可愛會成群出來活動,閃閃發光的它們就像一束束燭光的空中飛舞,所以園園主也十分有愛地把莊園命名為小燭莊園。
小燭莊園位於哥斯大黎加塔拉珠產區,海拔1750m。塔拉珠產區有著肥沃的火山土壤,溫和適宜的氣溫,及穩定豐沛的雨量為該區域的咖啡樹提供了十分優質的生長條件。莊園主要種植中南美洲常見的咖啡品種卡杜拉&卡杜艾這對」孿生兄弟「,高海拔的環境也十分有利於瑰夏品種的生長。
小燭莊園的微氣候有利於咖啡的生長;在旱季的清晨,小燭莊園可以體驗到9攝氏度的溫度,到中午溫度上升到35攝氏度,再到黃昏,溫度又開始下降到9攝氏度。而這樣巨大的日夜溫差可以讓咖啡果實更好積累營養物質,產生更精緻的風味。前街認為這種高海拔,晝夜溫差大的環境正是瑰夏咖啡樹想要的。溫差是咖啡樹生長速度減慢,咖啡豆風味形成的時間長了,衝煮出來的咖啡味道就會越豐富。高海拔瑰夏咖啡清香的風味是低海拔種植的瑰夏無法復刻的。
小燭莊園最初只是幾個夥伴分別經營的普通咖啡農場,他們會把咖啡果實送到當地的合作社進行處理。直到1997年期間,咖啡危機影響了哥斯大黎加的咖啡產業,其中一位夥伴建議啟動一個小型處理廠的項目,在2000年同時整合幾個夥伴的資源成立小燭莊園。小燭莊園擁有自己的小型咖啡處理廠,不僅可以自行處理不同批次的咖啡,同時還可以確保處理過程中的品質管理。
剛剛提到園主們因為螢火蟲所以把莊園命名為小燭,為了保護這些螢火蟲,小燭莊園採用環保技術。莊園的員工和莊園的運營不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小燭莊園更願意以一種平衡和有益的方式對待環境。
瑰夏咖啡品種
Geisha
瑰夏從1931年在一組植物學家到衣索比亞西南部考察,在一個原始森林裡發現了瑰夏豆種,然後把種子帶到肯亞,在苗圃裡種植生長;之後傳到了肯亞和坦尚尼亞;1953年在哥斯大黎加研究機構CATIE從坦尚尼亞那裡取得一些瑰夏種子作為研究;
1960年巴拿馬唐帕奇莊園的老莊主Pachi Serracin,從哥斯大黎加把瑰夏帶至巴拿馬,在一次翡翠莊園主偶然的發現病拿去參賽後,從此走向了」豆生「的巔峰。
水洗處理法
Washed
前街入手的小燭莊園瑰夏咖啡豆,園主為了突出該豆子明亮的酸質以及花香的特點,採用了水洗處理處理生豆。將篩選後的咖啡果實放入脫皮機,初步去除其果皮和果肉;將帶著殘留果肉果膠的咖啡生豆放入水中,讓其發酵約24小時;發酵後,將帶有羊皮紙的咖啡生豆放入流動水槽中清洗,去除其果肉與果膠;清洗後晾曬咖啡豆或藉助烘乾機讓咖啡豆乾燥,讓含水率降低至12%左右。最後去除咖啡生豆的羊皮紙。
前街咖啡烘焙記錄
爐溫180℃入鍋,火力130,風門開設3;回溫點1'32",爐溫130℃時將風門開至4,火力不變;爐溫151.6℃時豆表變為黃色,青草味完全消失,進入脫水階段。
7'56"時,豆表出現醜陋胡皺褶和黑斑紋,烤麵包味明顯轉為咖啡香,可以定義為一爆的前奏,這時候要聽清楚一爆爆點的聲音,到8'30"開始一爆,風門開至5,一爆後發展1'28,190℃下鍋。
前街咖啡杯測報告
前街咖啡在每烘完一輪豆後的8小時後,就會對樣品進行杯測,使用200ml標準杯測碗,以20號標準篩通過率為70%-75%的研磨度,粉量11.1g。水質TDS為120ppm,水溫94攝氏度。先研磨進行聞幹香,再注水至滿碗。進行溼香確認,4分鐘後進行破渣撈渣,進行風味品鑑。
幹香:柑橘
溼香:白色花香
風味:茉莉花、檸檬、綠茶、蜂蜜
前街咖啡衝煮心得
濾杯:V60 #01
粉量:15g
粉水比例:1:15
研磨度:BG6m(20號篩網通過率80%)
水溫:90-91度
前街咖啡採用分段式萃取,也叫三段式衝煮:用30克水進行悶蒸30秒,小水流繞圈注水至125克時進行分段,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注水至225克停止注水,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悶蒸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2'01"。
衝煮風味:茉莉花的清香,檸檬的酸質,蜂蜜綠茶的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