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每個人的夢想。農村危房改造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核心內容之一,也是託起困難群眾「安居夢」的重要舉措。
為確保困難群眾住房安全,2008年,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正式啟動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98.81萬戶改造任務,為296萬農村貧困人口解決了住房安全問題,農村存量危房改造實現了「清零」。
安居才能樂業。住房安全了,困難群眾的心定了,山西鄉村全面振興的「前奏曲」奏響了。
安居·舒心事
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腳下的東河南鎮小寨村,70多歲的盧振花正在打掃衛生。兩年前新建的房子窗明几淨,收拾得很是清爽。滿院的蔬菜、花草在初秋的陽光下看著十分喜人。
「舒心!咋能不舒心?」盧振花臉色紅潤,說話中氣十足,「(住在)現在這房子,風也不怕,雨也不怕。房子亮堂,冬暖夏涼,好得很。」
盧振花是村裡的貧困戶,因所住房子是D級危房,2018年在原址上進行了重建。
受益於農村危房改造政策、不用再擔心房屋安全問題並過上舒心日子的不只有盧振花。山西省農村危房改造把建檔立卡貧困戶放在優先位置,及時足額落實各級補助資金,通過新建、加固等方式,引導幫助貧困戶建設安全、節能、舒適的住房。
為兼顧效果與效率,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在危房改造伊始就從補助對象認定、危房鑑定、改造要求、建設標準、補助資金、質量安全六方面嚴格規範與監督。
「為避免摸排鑑定不精準、不規範等問題,忻州市河曲縣委、縣政府指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全權委託有資質的第三方專業技術機構,對住房進行鑑定並出具報告。」河曲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菅雲飛介紹說,「全縣目前已經實現農村危房『清零』,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持續動態保障。其中一項,就是在汛期前對全縣農房進行摸排,及時鑑定改造;汛期後二次摸排,及時消除汛期產生的安全隱患。」
為引導群眾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避免因攀比、超標準建設加重經濟負擔,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採用符合當地實際的改造方式。
針對群眾依靠山勢建設土窯洞居住的歷史和生活習慣,呂梁市石樓縣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編制了符合當地實際的農村危險土窯洞加固改造技術指導方案,以龍交鄉甘河村為試點進行改造,探索形成磚砌拱圈和鋼筋掛網噴漿兩種改造方式。
「我們以前建土窯的辦法不如這個好,就沒想過用磚,也不會用。窯洞跟普通建築不一樣,改造很難,這次是請人家有資質的專業施工隊做的。」甘河村村民辛五平坐在自家改造過的土窯洞炕上很知足,「我還是喜歡住土窯洞,習慣了,改造以後更安全,住得更舒服。孫子、孫女放暑假也能回來避暑。」
安心·家鄉情
故土難離。儘管可以投親靠友,但更多人願意生活在家鄉,危房改造讓他們得以安心留下。
大同市靈丘縣東河南鎮小寨村村民賈作女,跟兒子在城市居住多年。兩年前,她的老房子進行了改造,讓她在「故土」有了「新家」。
「我不喜歡住兒子那裡的樓房,腿腳不好,上下樓不方便,周圍的人都不認識,不如我回村住得安心,有老鄰居、老街坊串門拉家常。我一直想回村住,沒能回來就是因為房子沒法住人。現在,政府資助把房子蓋好,我就趕緊回來了。你看,這亮堂堂的多好。」66歲的賈作女很遺憾丈夫沒有住上新房,不禁哽咽,「老伴兒去世三年了,沒趕上住新房。要是他活著,看著這新房肯定可高興了。」
賈作女的老房子已經坍塌,就在新房後面。如今,那裡是一片菜園,欣欣向榮。
在「自籌+補貼」進行危房改造的基礎上,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還通過統建農村集體公租房和幸福大院、修繕加固現有閒置公房、置換或長期租賃閒置農房等方式,兜底解決困難群眾基本住房安全問題。
中午飯後,河曲縣前川鄉下北溝村村民劉引魁搬了小馬扎,在前川鄉政策兜底特困安置點大門口曬太陽。
「我81歲了,兒女都在內蒙古打工定居。我土生土長在下北溝,不想出去隨兒女住。一個人年歲大了,為了生活方便,去年11月住到這個安置點。」劉引魁掏出記錄交費日期的小本,「這兒好,每天10塊錢,夠一天吃住的費用。冬天有暖氣,房間有衛生間。」
看到有人拍照,劉引魁大爺挺直腰板,「不服老」地把拐杖藏到身後。
「住在這裡的村民大部分年紀較大、身體不太好,除了公共食堂會提供可口的飯菜,管理人員還會查看大家的身體狀況。每天每人10塊錢的費用肯定不夠,其餘由鄉裡補貼。」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駐河曲縣前川鄉扶貧工作隊隊長鄭華介紹說,這裡曾是閒置公房,改造後成為安置點,設施配備齊全,就是為了讓極度貧困、無籌款能力的群眾能在家鄉住得安心、舒適。
在願意生活在家鄉的人中,石樓縣羅村鎮沙窯村村民劉世平算是年輕人。40多歲的他,以前在太原跑計程車,因為父母身體不好,不得不回鄉照顧老人。「以後我就在村裡住了,父母不願意去縣城,那裡人多車多,他們看著頭暈,也住慣了冬暖夏涼的窯洞。」劉世平說,「沙窯村離縣城十來分鐘路程,我白天到縣城打工,晚上回村裡住,累一天,住在窯洞裡涼快舒服。」
安業·致富源
山西省農村危房改造不僅讓房子更安全,也給群眾帶來了脫貧致富的動力和資源。
靈丘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劉栓良提及紅石塄鄉上沿河村充滿鄉村風情的街道時不無驕傲,「我們把危房改造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本著『先規劃、後建設、有特色』,注重危房改造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統一,如今這效果已經顯現。」
錯落有致的老房子、石頭鋪就的街道、柵欄圍牆的花草、木質大門,都帶著濃濃的田園氣息,讓人忍不住去親近、探索一番。
「在危房改造過程中,我們儘量使用當地建築材料,儘量僱傭當地村民,使他們通過務工增加勞務收入。」紅石塄鄉鄉長邢喆翀說,村民親手改變自己的居住環境,把「消費行為」變為「生產行為」,房子安全了、環境變美了、收入增加了。
隨著戶容戶貌、村容村貌一點點改變,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大不一樣。
「因為身體不太好,村裡給我安排了整修花草的事,活兒不重,時間自由,年底根據幹活多少分紅。」靈丘縣上沿河村村民孫永認為這樣安排很公平、「很不賴」。
同樣覺得「很不賴」的,還有河曲縣前川鄉南墕村村民趙拾來。危房改造讓他不再擔心房子的安全問題,日子變得和新房一樣敞亮。
「扶貧政策好,現在貸款打(還)清了,我還有了存款。」67歲的趙拾來對未來充滿期待,「我養的豬、牛、羊都能賺錢,還有村裡分紅,日子有奔頭。」
石樓縣龍交鄉甘河村村民辛五平去年脫貧了。停在院子裡的農用機械和改造一新的窯洞看起來十分「般配」。
辛五平成立了「五平農機合作社」,帶動10戶貧困戶致富。他自己還承包經營村集體的養豬場,帶動了一批貧困戶增收,「光想不做那是浪費好政策,要敢想又敢做才行。政策這麼好,住上好房子,我還要過上好日子。」
「危房改造為我們下一步開展鄉村旅遊提供了住房安全的基礎保障,比如窯洞民宿。」石樓縣龍交鄉黨委書記郭永東說,他們正在規劃美麗鄉村建設,先選兩個村作為試點,效果非常好。
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立業表示,危房改造事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事關脫貧攻堅成敗,是一項必須不折不扣完成的政治任務,必須保質保量按時完成。該廳將在完成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標任務的基礎上,鞏固改造成果,探索建立農村住房安全動態監測的長效保障機制,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