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忘記的早就忘記,該留下的永遠留下。答應我,忍住你的痛苦,不發一言,穿過這整座城市。 ——海子 《太陽和野花》
於紅老師是位值得大連人尊敬的女性,多年來一直默默地為保護大連歷史街區吶喊疾呼。2012年兩會期間,她又提出建議,立法保護和利用大連工業遺產,建設工業遺產博物館,用生動形象的實物、圖片反映見證大連工業的繁榮發展。當時她選定的館址就是電瓷廠老廠區的大石頭房。
大石頭房堪與中山廣場的九大建築媲美,舉眉凝望恍若親臨古羅馬一般。1906年《大連市街圖》標記為「舊鑄鐵所」。大連檔案館的一枚老照片及2013年7月出版的《大連開埠建市》解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1899年5月,沙俄東清鐵路公司召開達裡尼商港規劃審議會,當時的討論草案中,一個提議頗令人關注—「建設漁人碼頭」。草案認為建設漁人碼頭最適合的地方就是中國人街區三區對面,調車場(即達裡尼臨時火車站)西側海岸,即電瓷廠舊址。1900年,此處規劃為中國船碼頭,後又規劃為「達裡尼鑄鐵工廠」。1901年,在此建成東清鐵路公司轄屬達裡尼鑄鐵工廠。鐵工廠分工較細,僱用187名俄國人與499名華工,有鑄造車間、鑄型倉庫、材料場、鍋爐房等,配備30噸起重機、5噸移動起重機和簡易鐵路,年產鑄鐵高達3276噸,主要生產各種水用鑄鐵管、各種氣罐、鐵柵等。日俄戰爭後,達裡尼鑄鐵工廠被滿鐵接收。
1908年,滿鐵建立中央試驗所,對染織、釀造、衛生、窯業、電氣、化學等進行研究。1912年,滿鐵中央實驗所在達裡尼鑄鐵工廠舊址建窯業實驗廠,大石頭房是當時的廠房之一。1913年10月,殖民者又在此建立大華窯業株式會社。1915年,大連電瓷廠的前身大連株式會社正式成立。抗戰勝利後,蘇軍接收,1947年「中蘇遠東電業股份有限公司」接管,更名為「遠東電業磚礙(電瓷)工廠」,1953年移交一機部後改名大連電瓷廠。經過50多年的艱苦奮鬥,大連電瓷廠發展為我國最大、世界排名第二的線路電瓷製造企業,也是全球有資格為直流輸電工程提供全套線路電瓷的三家製造商之一。
(大連窯業株式會社)
2002年6月,新廠在大連雙D港開工奠基。2010年5月15日舊廠開始拆遷,僅留下穿越大連百年滄桑的大石頭房。
為新中國解放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大連工業,不但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即便放眼世界,轉車臺、有軌電車、達裡尼發電所、達裡尼鑄鐵工廠等工業遺產也屬於「隱形冠軍」。作為大連早期工業的誕生地、新中國電瓷產業的搖籃,老電瓷廠承載著人文歷史、城市記憶和代代傳承的城市精神。利用大石頭房構建與城市地位相符的工業博物館不但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更符合未來的需要!
本文2013年9月8日刊發在《新商報》,題為《電瓷廠的大石頭房》,11月4日開始拆除。先後致電多個部門,沒有成功。
幾經努力,2014年1月市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第0038號提案《大連應加大力度保護城市工業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