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前的大連被很多大連人、外地友人稱為美麗的大連。在我而言是青澀的大連。那個時代,若是誰問中國哪裡最美,哪裡環境最好,哪裡秩序最和諧,大多數大連人會用帶著濃重海蠣子味的大連話自信地回答:管哪都沒大連好!也有人會自豪地講,管哪都沒大連乾淨!
現在,很少有人再敢這樣說了,不但沒了那份自信,也沒有了那份自豪。如果還有哪位敢再講,大多數大連人會用大連話譏諷:不是腦子有包,就是腦子進水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反差呢?那個美麗的大連哪裡去了呢?一位友人的比喻很形象,大連除了名字,哪裡都是新的。那個美麗的大連被拆掉了。答案從歷史中尋找,也寫在歷史中,所以有這樣一句流行的話:回望歷史,不忘初心。
必須承認俄國殖民者在1899年至1901年間製作的大連規劃圖是一份非常超前、而且具有科學精神的城市規劃圖。當然,這份規劃圖帶有明顯的殖民烙印,特意把城市分成了市政區、歐洲人區和中國人區。俄國人只建成市政區,因在日俄戰爭的失敗而撤離。日本殖民時代基本延續了俄國人的規劃,相繼建成了原來的歐洲人區和中國人區。解放後,大連初具規模,被世人讚譽為北方最美的城市。
電車(手繪大連畫家孫群萃畫)
1909年9月,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在大連遊覽中看到鋪設的電車軌道與日本國內的明顯不同,便問陪同者——滿鐵總次中村是公,是不是大理石沒有了?中村是公回答:別開玩笑,這是最新式的鋪軌方法。之後不停地向夏目漱石炫耀。事後,夏目漱石感慨:怪不得內地來的人被視為鄉巴佬。夏目漱石走後不久——1909年9月25日,大連有軌電車開通了,咣當咣當越過了2個世紀,成為大連最美的一道風景線。
洋槐1933年初夏,與張愛玲並譽為「南玲北梅」的梅娘還在讀小學,她由父親帶著來到大連。多年後,她這般懷戀:「大連的夏天是迷人的,空氣總是香幽幽的。我走過祖國不同的海港,大連卻總是裹著最絢麗的色彩在我的記憶中出現。」梅娘所描述的風景當然是洋槐樹下的大連。碧瓦藍天,綠樹白花,源自俄國南部的洋槐是大連最初的那抹綠。大連不僅是我國最早種植洋槐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早將洋槐作為行道樹的現代都市。1902年末,建達裡尼市苗圃,裡面種植著44900棵洋槐。經過十數年,槐樹逐漸成為大連最美的一道風景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連的大街小巷、房前屋後、工廠大院、學府小徑、校園裡、花園中,到處是或歪歪依傍,或斜斜伸展,或高高聳立的老槐樹。
老房子(畫家張作祥畫)
每一個歷史名流眼中的大連都是不同的,這就是大連的美——城市的自然之美,建築的藝術之美,歷史的滄桑之美。1964年8月,住在鳴鶴街連捷巷(秀月街一帶)的沈從文在給妻子張兆和的書信中這樣寫到:「屋房之外全是綠色。如照相,在平臺上早晚都必然可以取得極好效果,因為早上照例遠近籠在薄薄煙霧中,房子隱在煙氣徐徐流動中隱顯不定,隨意喀嚓一聲都可得到滿意成績。……房子似乎有些可惜。因為新中國的城市建築、樹木——要達到這個水平,恐再過半個世紀也不容易!」他所講的就是洋樓林立的大連街。
1990年代初,香港電視連續劇《秦始皇》中「秦始皇」扮演者劉永偕妻來大連旅行。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讚大連像歐洲一樣美。
俄羅斯風情街勝利橋北的美術館被稱為大連最美的建築之一。說起這座建築卻是令人悵然。歷史不會被忘記,藝術也不會被遺忘。1995年在日本舉辦的國際建築展中,東清鐵路輪船公司作為經典代表作品在會上展覽。這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因為東清鐵路輪船公司年久失修,損毀嚴重,市政府於1996年撥專款依原樣重建。復建過程中,原建築材料落架重修,部分更換建築材料。
也是從這座建築開始,勝利橋北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勝利橋北的俄羅斯風情街全長500米,總規劃面積約50,000平方米,一期工程於2000年3月份動工,9月15日竣工,9月30日交付使用。這個工程看似大氣,但卻是把歷史建築幾乎都拆光了。
(勝利橋北舊影)
幸好,這裡保留了煙臺街。那是因為產權的緣故,否則早就沒了。必須感謝鐵路方面幫助大連保存了城市起點。(改造後的鐵道1896裡各種名樓故事,筆者考證基本上不足信,是傳謠的故事與戲說。)
(大連畫家薛繼斌畫)
倡導打造俄羅斯風情街的人曾被大連人戲稱為草皮市長。所以說,歷史是最真的記錄,沒有任何人可以抹掉。
南山老人說,南山有大連最好的洋房,所以若不來這裡走一走,無論土生的海蠣兒,或是外來的沙蜆兒,註定是一份遺憾。櫻花落了,槐花開了,徜徉老街老巷,盤旋胡同院落,或留連聞香,或尋覓流光,或靜靜發呆,都是人生最愜意的消受。
南山的麗質應是天生的,早在110年前,俄國人就把這裡納入所謂「歐羅巴區」,言下之意,它是白種人的貴族區。不過,他們僅僅留下一紙迷夢。日本侵佔青泥窪後,濱城的居民不足2萬,其中約1.4萬蝸居在南山。日本殖民者當然要獨享這片風光秀美的天地,1905年9月至11月間,他們將大連市區最早的先民強行遷到所謂的「支那街」(今東關街)。
隨後,日本殖民者開始了南山的最新規劃。南山街道多以樹木來命名,如楠町、楓町、柳町、櫻町等,遂誕生了最初的街巷。南山最早的一片洋房,叫近江町公寓,大致是友好路紅旗小區一帶。關於近江町公寓,西澤泰彥在《舊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住宅政策》中有詳細論述:「滿鐵[1]是一個跨行業的大型企業,1907年本部遷往大連時,其職員高達3000餘人,此外還有10000多名被稱作『傭人』的作業工人。如何解決數量巨大的職工住宅便迫在眉睫。」
起初,滿鐵利用俄國人的舊建築改建住宅。那些房子大多在勝利橋北,大連人把它們叫做「俄國房」。這些洋房在很多方面不符合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因為建築是俄國體系的,按照日本建築模式製成的榻榻米無法原樣鋪進去。另外,由於日本人身材矮小,坐在和式的榻榻米上,視線要比坐在歐式的椅子上低,所以窗臺的高度也不合適。為解決這些問題,日本人先在舊地板上架了一層新地板,用以抬高視線高度。然後,又在新地板上按照房間大小切割,鋪設榻榻米。可是,這些俄國房根本無法滿足萬餘人的需求,地位低下的工人大約十五六人擁擠在馬棚裡、12至15平方的房間裡。不少藍領階層的日本人一肚子怨氣,戲稱住在「最下等的客艙」。
近江町是大廣場(今中山廣場)南面緩緩升高的丘陵地,零星的散落著一些俄國人的建築,距滿鐵總社徒步只需10分鐘,距離規劃中的大廣場也只有幾分鐘,所以滿鐵決定投入巨資在那裡建造新的職工住宅——近江町公寓。
近江町公寓由滿鐵工務課第二號人物太田毅設計,1907年11月始建,1908年12月竣工。根據規劃,每個街區配置4至6棟建築,每棟建築4至12戶。從遺存的老照片看,這些新式洋樓的外形明顯受到了20世紀初英國城市,特別是倫敦市郊低層公寓的影響,基本都是簡樸的安娜女王風格(Queen Anne Style),僅藝術價值言,毫不遜色於同時期的上海、天津等地的洋房。
(因為是軍產得以保存)
近江町公寓的開發,使南山麓一帶成為大連最早的高檔住宅區。二十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日本殖民者又在南山區域建起了所謂的「共榮住宅」。百餘棟洋樓並非單純一種模式,形形色色高大的石造建築間,多有高高的磚瓦圍牆相隔。這裡的磚砌方式,有英國式、法國式與荷蘭式。曾經居住和生活在共榮住宅的清岡卓行在自傳體小說《洋槐樹下的大連》中這樣回憶昔日風貌:「眺望南山麓的住宅街,紅、茶、綠、灰,色彩各異的屋頂上,全都突兀地伸出一根細長的、四角形狀的磚砌煙囪,它明朗、清楚,同時無形之中給人以繁盛的感覺。」
也是在2000年,草皮市長主導了「日本風情一條街」的建設,手法與俄羅斯風情街一樣,拆真建假,最終幾乎變成了無人一條街。
2010年,一位坊間稱為「嚇死人」的市領導大筆一揮,又開始了「南山1910,重現眼前」的敗筆。開發過程中,黑拆遷事件層出不斷,而且最終結局是房地產老闆跑掉了。
海南丟市政街留了一點殘址,歐洲人街剩了一點碎影,最後大連只剩下了中國人街。必須承認,建設大連的是以海南丟為主體的中國人。解放前後,大連到底有多少山東人呢?如筆者所言,答案都寫在歷史中。
解放初,日本人人口佔大連人口的四分之一,約21萬餘人。1946年11月1949年9月,先後遣返了209948人僅,留下技術人員及其家屬1600多人。關於大連移民中山東人的記錄,日本人也有相關記載。1958年上海.新知識出版社《旅大地理》中有這樣的描述:「由於歷次漢民族與各部落民族或各部落民族之間的戰爭,部分漢人遭受殺戮,部分漢人逃回山東,古代漢人的後裔留下的很少。(個人認為是極少比較貼切)」建設城市需要勞動力,山東人大量移民大連是在建市之後。我們先人是建設大連的功勳。關於山東人移民的數量,書中寫到:以1936年、1937年為例,山東省人佔移入漢人的89.1%。
關於山東人的性格調查,滿鐵總務部資料課長川鍋誠一在他撰寫的《入滿打工的中國勞工問題》裡也有詳盡的記載:「山東省勞工性格剽悍,團結力強,因為集體使用的場合常有反抗發生,所以不適宜大集團作業,以個人或小集團為單位使用的時候,可以獲得與其他省勞工同樣的效率。青島入滿的勞工最適合港灣的勞役及礦山勞動。芝罘作為小商人、廚師、木工、鐵匠、鍛工等入滿的必經之路,自古以來具有這個特點。龍口入滿的從事採石、礦工等勞動受到好評。威海入滿的以為安東(今丹東)提供採木、伐木作業的勞工而著名。……河北省的勞工體力比山東省差,性格溫和,是需要大規模集團作業的最優秀的勞工。天津勞工是其中勞動素質最好的。」
人們可能都知道紅房子,也就是福昌華工株式會社建的所謂」碧山莊」。那是日本人相生由太郎建造的職工宿舍。福昌華工株式會社不僅承擔了大連碼頭的裝卸工作,還為甘井子碼頭、吾妻驛(原大連東站)、小崗子驛(原大連西站)、南關嶺、旅順等車站提供裝卸工人。因為山東人體格強壯、樸實、吃苦耐勞,相生由太郎特別青睞招募山東人,據1936年福昌華工株式會社統計,在其使用的勞工中,88.7%就來自山東。可以這樣說,海南丟是建設大連的主力,沒有海南丟就沒有大連。我們還可以這樣說,東關街是目前國內最大最完整的的闖關東遺蹟。
小崗子和東關街東關街是小崗子最早建成的部分,最初只有約10戶人家,因為日偽殖民政策的推行而最早開始建設,在1906年初顯雛形。山東移民把齊魯大地的文化幾乎都帶了過來。1908年3月開始建設媽祖廟,並於當天秋天建成。主持建設媽祖廟的是來自煙臺的劉肇億。建設費用主要來自宏濟彩票局的利金。大連媽祖廟俗稱東關大廟,它的母體建築是煙臺的媽祖廟。1908年4月,劉肇億又主持建設了宏濟善堂。這是一個大型的慈善機構,是今天福利院、養老院、遣送站、精神病醫院的前身。與媽祖廟一樣,宏濟善堂的藍本是盛宣懷於1891年在煙臺建造的廣仁堂。
大連媽祖廟神像
大連媽祖廟
岐山照相館
物華照相館
1908華春照相館
三八餛飩館
桃源春
康德記全棧
康德記西棧
仁裕公司
東關理髮社
1911年,東關街建設基本建成,百態呈現,千華綻放,萬人如潮。1919年,大連人口突破十萬,建設的步伐又開始了。當年6月11日,日偽關東廳發布命令,公布《市街擴張規劃及地區區分》,制定了新增小崗子、伏見臺至沙河口、馬欄河地區約6.77平方公裡的城區規劃,與原來已規劃的8.93公裡的地區合併成一個區域,總面積達15.7.35平方公裡。在此之前,日本已於1908年至1914年在沙河口建成沙河口鐵道工場(大連機車廠前身),形成新市街。所以說,從這份新的規劃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連的城脈,它是完成最初的大連的建設的規劃。1924年,譚家屯(市政府及體育場一帶,含高爾基路與鳳鳴街,2010年大半拆除)、大嶺前納入市街,並於30年代初期完成建設。
(鳳鳴鳥瞰·孫群萃畫)
1905年9月至11月間,日本殖民者以「下層中國人的一般雜居,在衛生風紀方面有值得憂慮之處」為藉口,將大連市最早的先民強行遷至所謂「支那街」(小崗子,今東關街)。1905年末,東關街雛形建成。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部分街道、建築經改造,慢慢形成今天的格局與模樣。這裡歷史文化厚重,曾有伊藤博文、戴季陶、蔡和森、汪精衛、程潛、孫科、胡適、歐陽予倩、葉恭綽、周學熙、黃炎培、吳宓、李萬春等眾多名流遺痕。《虎穴追蹤》、《藍色愛情》、《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等多部電影在此拍攝。
歷史文化價值
黨史遺蹟
益記筆店
1927年4月在舊大龍街42番地(西崗市場南門西南)建立大連中共黨組織秘密聯絡站「益記筆店」。1928年1月20日,中共關東縣委第一次黨代會在此召開(中共大連市第一次黨代會)。曾接待和掩護過途經本地去北京的蔡和森。
今昔對比
大連中華青年會·多位共產黨人作革命演講
1924年3月2日,李震瀛在大連中華青年會(原東關小學)演講《中國與世界》(李震瀛,工人運動早期領袖,1922年領導京漢鐵路工人運動,擔任京漢鐵路總工會秘書長)。
此後,共產黨人楊志雲在此演講《京津現狀》,李蔭泉演講《共產主義與中國》,大連中華工學會委員長傅景陽演講《殘遊餘影》等。
大連版「永不消逝的電波」原型劉逢川暗戰之地:1944年8月 ,劉逢川在大連惠比須町92番地(原東關大廟附近)「泰陽堂」裱具店做店員,以名正言順的職業作掩護進行諜報工作。
我國新文化運動遺蹟之一
受1919年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傅立魚等進步人士於1920年7月1日發起成立大連中華青年會,旨在教育報國,宣傳新思想。會址原在天津街,1922年遷東關街(原東關小學)。這裡曾接待過段祺瑞、汪精衛、程潛、孫科、張伯苓(南開創始人)、黃炎培(教育家)、葉恭綽(民國交通總長)、周學熙(民國財政總長)、吳宓等各界名流。曾邀請眾多名流進行新文化新思想演講:
1922年10月11日,汪精衛演講《中國未來之希望》。
1924年3月27日廣東民國政府外交總長伍朝樞演講廣東民國政府及三民主義等,
1924年7月25日,胡適在大連中華青年會演講《新文化運動》。
1924年10月19日,吳宓演講《青年修養(道德)之標準》。
1925年2月1日,歐陽予倩在大連中華青年會演講《中國戲劇改革之途徑》。
近代最完整的「闖關東」遺蹟
闖關東是我國近代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體現了開拓進取,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而東關街是目前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一片「闖關東」遺蹟。從1905年至今,一批又一批闖關東移民在此紮根,至解放初,大連市民85%左右系「闖關東」移民。有劉長春、徐沛東等名人舊居。
收購站旁是徐沛東舊居
918事變後,劉長春在這裡被日本殖民者質詢
近代大連的城市起點
1899年,俄國殖民者進行城市規劃,僅留下一張圖紙。1905年,日本殖民者實行種族隔離,正式開始建設,堪稱城市最早的開發地。
近代大連文化的發祥地
大連話:各種山東方言、結合當地語言及外來語,逐漸融合,形成統一的,具有大連特色的市井方言。
大連公學堂1905年建,最初在天津街,1911年搬遷至大公街。1923年一分為二:伏見臺公學堂(理工東院)、西崗子公學堂(大一中)。日本殖民教育機構以北京官話教授中文,故在第二代大連人時以膠東話為基礎初步形成了大連市區語音(大連話)。
大連菜:在魯菜之膠東菜的基礎上,結合海味特色,形成了大連菜。
大連民俗的形成地:以齊魯文化為基礎,建有媽祖廟、宏濟善堂等,逐漸形成大連的中國人市井文化區。
媽祖廟今昔對比
民族工商業的誕生地:1906年成立小崗子公議處(1908年改小崗子公議會),是東關街開發的主持者,曾為辛亥革命捐款。許多華商來此創業,如1907年的「周家爐」、1908年的華春照相館、1909年的西崗市場等。
臺灣同胞創業遺蹟:1917年,臺灣人孟天成在此創建博愛醫院(二院),沿用至今。
博愛醫院
2016年10月18日至20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古城衛士、2003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獲得者阮儀三教授來連講學,並考察東關街。10月18日下午15時許,八十三歲的阮儀三教授剛下飛機就走進了破破爛爛的、貼滿各種拆遷標語的不可移動文物~東關街。
阮先生對大連評價很高,認為完全符合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申請條件。大連有著重要的城市記憶,豐富的歷史文化,這裡發生過很多與世界史有關的歷史事件,相當精彩。
阮先生對東關街的評價更高,是中國近代城市發展的重要節點,有著非常獨特的特色內涵,是重要的歷史見證,是留住城市記憶的地方。東關街在「不可移動文物」之列,屬於重要歷史遺蹟。希望大連的有識之士動動腦筋,保留下來。留住鄉愁,怎麼留住?……東關街記錄著大連人的美好記憶,保留東關街有利於國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