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喝藍山的看不起喝星巴克的,喝星巴克看不起喝喜茶的,喝喜茶看不起喝COCO的......」鄙視鏈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樓市亦是如此。
板塊鄙視鏈
「人們的認知總要比城市和歷史變遷慢半拍,而這種落差往往造就了無數的口水仗。」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城市發展跟個人命運一樣,都擺脫不了那些定律:崛起、合併、分離、衰老。板塊輪動造成地價與房價的波動,成為人們永遠談論不完的話題。
以下板塊以房價高低排名:
東港:大連宇宙中心,住宅房價即將奔3衝4。PS:誰說東港沒有人氣?晚上燈火通明、小學都建到第4所,有錢人的世界你不懂。
鑽石灣:80中分校、海底隧道、地鐵4、5號線、專業球場,我們集齊了大連未來5年的利好,東港是我們美麗的風景線。
高新中心:全大連「荷爾蒙」含量最高的區域,有高等學府、世界500強,要不是缺地,房價也不至於停滯2萬+。
體育新城:地鐵快通了、學校快有了、洋房也賣到2萬+了。
大連灣:華潤搬來學區,金地、綠城也將強勢進駐,有產業的板塊不缺潛力。
甘西:地鐵4號線+由家村140,甘北你等等我,後勁來了。
小窯灣:我有金牌教育園區、還有產業規劃,單價1.2萬,妥妥的價格窪地!
板塊一哥之爭,一直是大連樓市的熱門話題,每次在購房群裡看網友們捍衛自己買房的區域,都是慷慨激昂。「房住不炒」的年代,選板塊就是選生活半徑。房價僅僅是反映樓市現狀的維度之一,銷量、配套、土地供應等等也要綜合考慮。
學區鄙視鏈
無論政策如何變,學區還是要看實力。
頭部學區:中山區9中、39中;沙河口區79中、格致;西崗區34中、37中;甘井子區76中、80中;高新區理工附屬學校(僅聖克拉分校可通過買房進入)、海事附屬學校(僅教職工家屬能進)。
熱點學區:中山區東港教育集團、44中;沙河口區21中、雙語、知行;甘井子區匯文、育文、春田;高新區遼師二附、高新一中。
有實力肯定首選頭部重點學區,能力有限可考率熱點學區,沒能力的先選好鄰居。
認清現實:別人家的孩子上9中,考上24中,考上清華北大,不一定你的孩子也能上。最好的不一定最適合,買學區首先要看孩子適合什麼樣的教育環境,再去調研目標學校成績背後的「秘密」。
填鴨式教學可能會提前透支孩子的後勁,太過輕鬆可能會耽誤學習。選學區也是在考家長,選學校也是在給孩子選學習環境,選學區房也是在給自己選鄰居。
品牌鄙視鏈
有種真香,叫別人家的小區。
你看人家萬科,物業多好!
你人人家龍湖,園林多美!
你看人家中海,品質多高!
你看人家綠城,在小區裡建個遊泳池!
你看人家萬達,造個青訓基地!
你看人家金地,小洋房整的真不錯!
你看人家華潤、大華,為業主引進重點學區!
樓市「馬太效應」增強,哪些開發商能夠在大連深耕?取決於品牌效應。但品牌對於普通購房者來說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只有通過建築和服務的細節,才能夠讓品牌效應變為實際。
沒有十全十美的項目,也沒有完美的開發商。普通購房者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開發商,而不是僅僅看排名和別人口中的「真香」。有樣板示範區的,要去看實地;沒有示範區的,可以去看看已交付的小區,眼見為實,自己住得舒心才是「真香」。
寫在最後
城市迭代自有其邏輯,在固有觀念被徹底革新之前,大部分人依舊是懵懂的。而關於新與舊,核心與邊緣的爭論,會一直持續。
必須承認的是,大連城市板塊輪動、樓市產品的迭代、人居價值的變遷,一直在路上。十年前,你絕對想像不到,體育新城、鑽石灣房價會翻倍,小窯灣會熱銷。十年之後大連樓市的格局,我們想像不到。但可以肯定的是,樓市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在平穩政策下,一定要拍拍自己的錢包,擺正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