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南滿鐵路③|大連:從聖德太子到孫中山

2021-01-18 澎湃新聞

在大連我沒有去海邊,很小的時候跟家裡人去過老虎灘和傅家莊,早已沒有什麼印象了。在大連我最靠近大海的地方是黑石礁,那裡原本是日本人規劃的海濱別墅區,現在是軍隊的住宅區,還有一些老房子保留著,作為商業開發的幾棟保存得很完好,沒有商業開發的就廢棄在那裡等待拆除或者自然倒塌了。

一座城市有水就會顯得有靈氣一些,但北方的大海不同於南方,更不同於河流湖泊,北方的大海是冷的,海水拍打在沙灘或礁石上,帶給這座城市冷峻。然而,比起每年有一百多天冰凍期的符拉迪沃斯託克,大連已經是非常溫暖了,一百年前俄國人來到這座這裡,應該會覺得很舒適。大連又比日本大部分地區都更寒冷,日本人來這裡應該不太舒服。

對於東北人來說,大連是東北最靠南的城市,在海南移民潮之前,營口等地也還沒開發旅遊資源,北戴河又只有少數人才能去療養,大連就是東北人力所能及的相對溫暖的南方。在我小時候,提到大連只會想到旅遊,這次對大連的歷史探訪,在這座我記憶中輕鬆快樂的城市裡,挖掘出了有些沉重傷感的一面。

前面提到的中山廣場主要是商業和民事機關建築,大連西邊的另一處廣場——人民廣場才是真正的權力機關所在地,關東州的政府、法院和警察署都在這裡,屬於曾經的行政區(也是現在的行政區)。不同於商業化的圓形中山廣場,這片人民廣場是矩形的,由四大塊綠地組成,建築樣式也沒有那麼多彩,都是嚴肅整齊的現代建築,符合行政機關的莊嚴要求。這一片在桑田先生的時代還沒有規劃完成,到了三十年代才修建好。

人民廣場北面的關東州廳大樓1937年竣工後,關東州廳從旅順遷到此處辦公。1947年改為關東公署辦公樓,1949年改為旅大行政公署,1950年改為旅大市人民政府,1981年改為大連市人民政府,見證了旅順大連地區複雜的行政區劃歷程。

曾經的關東州廳大樓現在是大連市政府。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

人民廣場西面的關東廳地方法院大樓1930年建成,1914年關東廳地方法院向大連市內派出分支機構——關東廳地方法院大連支廳,不過審判權力有限,受到旅順高等法院管轄。1930年,地方法院大連支廳在人民廣場建起了新的辦公樓,建築中間高度突出,兩側對稱,外形採用豎線條處理手法,莊嚴雄偉,現在是大連中院。

曾經的關東州地方法院現在依然作為法院適用

人民廣場東面是建於1936年的關東州廳警察部特別高等警察課。1934年,原關東廳所屬警務局改為關東州廳警察部,下轄9個警察署,還有消防署和警官訓練所。在日本佔領期間,警察署滲透至各個領域,控制、監視著人民的行動,這種軍國主義警察統治體制一直延續到1945年日本投降,解放後改為大連公安局。

這三棟建築中,市政府和法院的建築和老照片上的樣子基本完全一致,但是公安局的建築變化很大。從1940年的照片上看,公安局的建築和市政府的建築是一樣的,都是平面屋頂沒有突出部分,只有三層,法院則是中間部分有凸起的八層樓。但現在公安局和法院的建築樣式一樣了,也就是說後來加蓋了中間的部分變成了八層。我猜測,大概思路是市政府的建築要獨一無二,法院和公安局是平級的,應該建築樣式相同。

之前在大連找到的清真寺和教堂都讓我和桑田先生比較沮喪,覺得對歷史遺蹟的探訪很不盡興。桑田先生問我想不想看看日本人的宗教建築,他想知道這些建築在日本戰敗之後會不會被拆掉,我告訴他還有兩座建築保留著,可以去看一看。

日本人在滿洲地區修建了不少宗教場所,尤其是神社,試圖在精神上促進「日滿合一」。大連的日本神社因為帶有明顯侵略意義在日本戰敗後被拆掉了,但還有一些其他建築保留了下來。

我和桑田先生從人民廣場向西走,繞過廣電中心,在廣電中心院內還有一棟日本人留下的大樓。我們來到中山公園,在桑田先生的時代這裡叫聖德公園。1911年在這裡建了聖德太子殿,並在西側建起了管理所,同時在東側土丘上建起了聖德神社。

我告訴桑田先生1947年大連神社遷回日本國內,原來的神社建築已經被拆掉了,解放後大連市政府將該地繼續改建為公園,命名為中山公園,1954年聖德太子堂管理所改為沙河口區老幹部活動室,這棟建築還保存著。

聖德太子堂保留的建築。

我從西門進入公園直接走到逸仙廣場,裡面非常熱鬧,大部分是老年人,在這裡聊天、下棋、跳舞,進行社交活動。這座聖德太子殿管理所只有一層,紅牆黑瓦,比較有特色的是正面門廊的祥雲裝飾設計,但內部沒有開放,不知道裡面是否還保留著當初的樣子。

桑田先生說公園西側土丘應該有一座聖德太子坐像,是1906年為了紀念聖德太子建的,也是公園的起源。我去尋覓了一下,但聖德太子像早已經沒有了,現在只有一座孫中山雕像。桑田先生問我太子殿的主體建築也不在了嗎?我查了一下老照片的位置,那裡已經改成了一座涼亭。

除了神道教的神社之外,日本在大連還建立了兩座佛教寺廟,東本願寺大連別院和西本願寺大連別院。其中西本願寺在現在的大連外國語大學院內,已經被拆除了,東本願寺還完好地保留著,在南山地區。

曾經的東本願寺大連別院現在是大連京劇團

桑田先生對這一帶很熟悉,他說南山地區是一片丘陵高地,並不適合城市建設,俄國人計劃將這裡修建為離市中心略遠一些的別墅區,後來日本人延續了這一方案,建成了住宅區。

我們來到東本願寺附近的麒麟巷,走錯了一個岔口,當我走上山坡的居民區時,一開始並沒有找到這座寺廟,直到猛然在兩棟樓之間發現了一處飛簷。一位住在當地的老大爺給我指明了方向,他說那裡曾經是日本人的寺廟,後來改成圖書館,再後來是京劇院。

東本願寺大連別院是1912年建成,仿唐式磚木結構兩層建築,四角飛簷探出很遠,建築正面格外高大。1929年,東本願寺大連別院改稱東本願寺滿洲別院,1945年後曾經是大連市圖書館書庫,1990年大連京劇團遷到這裡。

上海也有兩座日本佛寺遺址,其中一座是西本願寺上海別院。這座寺廟1906年開院,1931年在乍浦路455號建寺院,同時作為僧人住所和暫存骨灰盒之用。西本願寺上海別院是信仰佛教淨土宗的日本僑民仿照京都西本願寺式樣建造,馬蹄形的拱形大廳,沿街東牆可以看到大型的拱形火焰形券面,下面是三行二十一朵蓮花浮雕。北面有拱券門斤,拱券立面飾半圓形浮雕。戰爭結束之後這座寺廟由於曾為侵略軍服務,被取締宗教活動,歸招商局使用。

既然已經到了南山,桑田先生邀請我去他住過的街區參觀一下,說那邊有很多漂亮的別墅正在修建,不知道現在什麼樣子。我們閒逛過去,南山街區現在已經被改造成旅遊風情街,有很多影視文化公司和餐廳開在這裡,建築基本保存完好,但大多經歷過修復或者改建,並不是我的樂趣所在,但也去看了一下。

桑田先生說在俄國人剛剛來大連時,城市建設的中心在以達裡尼市政廳為中心的北面,南山一帶還住著不少中國人。當時的市長薩哈洛夫設想在南山建成一片高檔住宅區供俄國高級職員們居住,但還沒來得及建成,戰爭就爆發了,這塊已經預留好的土地就歸了日本人。日本人按照俄國人的規劃,在這裡建起了高檔住宅區。如今途經望海街、楓林街、七七街,直至南山路,這些別墅在路邊槐樹與銀杏的映襯之下,顯出一種日式的恬靜與溫馨。

在南山街區,我發現這裡的別墅風格都不太一樣。桑田先生介紹說,這是因為明治維新後很多日本年輕設計師留學歐洲,回到日本後又被派到滿洲,那時的滿洲急需可以表達富饒與國際化的建築。這些建築中,政府機關還是由已經成名的設計師完成,但私人住宅和商業公司就成為設計師們練手進行個人創作的機會,於是也就有了風格不同的別墅。

我問了桑田先生一個問題「你真覺得來到滿洲是建設一片樂土嗎,人人都能住在這麼美好寧靜的街區裡享受生活?」桑田先生想了許久,表示很難回答這個複雜的問題。

不過,桑田先生的兒子桑田佳佑因為宣揚和平勿忘歷史教訓而被日本右翼攻擊。而在桑田先生的時代,一些日本知識分子和溫和官員還主張中日聯合,中華民國的建立讓一些日本人看到了中國進行改革走上強國的希望,也許中日可以成為盟友共同對抗歐美白種人。但是,狂熱的貪婪和野心佔據了上風,1931年後的九一八事變,日本開始了軍國主義擴張,中日也開始撕破了臉。

大連探訪的最後一站是勞動公園,這個公園可以說是記錄了大連整整一個世紀的歷史。俄國人最初規劃大連市的時候,城市面積很小,今天勞動公園附近繁華的商業區,曾經都是郊外荒地。1899年俄國人在大連西郊開闢這片公園,叫西公園,日本佔領之後改為中央公園繼續建設,1926年日本人在此建造了一座忠靈塔祭拜日俄戰爭陣亡官兵。

解放後,忠靈塔被改建為五一塔,湖邊立了一塊碑「勞動創造世界」,這塊碑現在還在那裡,公園則改為了勞動公園。七十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五一塔被拆除,九十年代大連足球隊強盛,在五一塔原址造了現在這個大足球裝置藝術作品。1999年大連建市100周年,時任大連市長的薄熙來把一封寫給一百年後大連市長的信和100件禮物封存在一個世紀倉內置放於此。不過那個世紀倉好像已經不在了,我並沒有找到。

大連勞動公園曾經有一座日本忠靈塔,就在足球雕塑的位置

我在勞動公園中走向大足球的斜坡上,發現了一個「祈福鍾」,這座鐘是一件文物。元朝順帝為了向高麗弘揚佛法,鑄造了這座鐘,日本佔領朝鮮之後獲得了這座鐘,並運到剛剛建好的東本願寺大連別院中,1958年東本願寺改建,這座鐘就送到了勞動公園裡。這座鐘的安放處是一個類似四腳凳子的石頭平頂亭子,看起來像日本忠靈塔曾經的附屬建築洗手池。

勞動公園內元代的鐘

我告別了桑田先生,讓他一定要把大連的故事講給自己的兒子,這會成為他兒子的一首歌。跨越一百年,兩個人在同一座城市裡探訪,他給我講那些建築的歷史,我告訴他後來發生了什麼。

至此,桑田先生的陪伴就結束了,因為我要去的下一站旅順,是一個對於日本和俄國很慘烈,對於中國又格外屈辱的故事,我會獨自前往。

相關焦點

  • 探訪南滿鐵路②|大連:露西亞的生與死
    我繼續和生活在1918年的桑田先生一同探訪大連。在中山廣場西邊,我給桑田先生指向遠方一座紅色塔樓,頂部有一個金色的十字架,那裡是基督教玉光街教堂,我想去參觀一下。可是桑田先生卻看不到那棟建築,因為這座教堂在1928年才建成,我只好自己去參觀了。
  • 探訪南滿鐵路⑩|遼北吉南:被戲謔土地上的嚴肅過往
    這片土地上的人有一種特別的魅力,外在張揚浮誇,但如果聊久了,他們會抽冷子來一句深沉到骨髓裡的話,儼然天選聖愚。人的氣質來自大地,空氣與流水中都會帶著這片土地祖先的記憶,塑造著人的生長。在我去探訪的這幾座城市中,絕大多數的近代老建築都已經損毀或者拆除了,但這不妨礙我的探訪。對於歷史探訪,證實一座建築乃至一種記憶的消失與遺忘也是有意義的記錄。
  • 南滿鐵路發生的國恥傷痛!
    更有必要了解南滿鐵路的這段歷史。 一、南滿鐵路簡介南滿鐵路原來是中國東北的一條鐵路。原屬於1897年至1903年由沙俄所築中東鐵路南下支線(哈爾濱至旅順)的長春至旅順段。1897年8月與中東鐵路幹線同時動工,自旅順向北、自哈爾濱向南同時鋪設,1902年12月完工,1903年7月通車。屬於寬軌鐵路。
  • 歷史上的聖德太子和小野妹子
    593 年,蘇我馬子又將推古天皇的外甥、也是蘇我馬子外孫的廄戶皇子(後人稱其為聖德太子)推舉為攝政。在聖德太子的主導下,推行了一系列加強王權、提高國際地位的改革措施。聖德太子還積極恢復與中國大陸及朝鮮半島政權的交往,在提高大和政權國際地位的同時,積極吸取大陸的先進技術與思想文化。600 年,推古朝廷為恢復在朝鮮半島的據點,派遣萬名大軍徵討新羅,但沒有達到目的。
  • 聖德太子——實像與虛像之間
    對太子的信仰在中世達到最高,後來一直持續下來,到江戶時代還非常興盛。最有意思的是,在江戶時代出現了《舊事大成經》真偽的問題。《舊事大成經》被認為是聖德太子所寫的著作。很早之前,人們就認為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之前,聖德太子就著有所謂《天皇紀》或《國紀》等歷史書,但此書已經不復存在。
  • 小野妹子丨他不是妹子,卻獲得了聖德太子的真愛
    遣隋使:遣隋使是日本推古天皇朝派遣到中國隋朝的使節團。當時日本聖德太子攝政,公元600年、公元607年、公元608年、公元614年四次遣使入隋。以遣隋使為標誌,揭開了中日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序幕。(出典:百度百科)
  •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核心提示: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大連鐵路醫院)位於遼寧省大連市中山區解放街6號,始建於1907年,佔地面積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是一所集預防、醫療、教學、科研、康復於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是遼寧省、大連市醫保和新農合定點醫院,是遼寧省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是大連大學、大連醫科大學、遵義醫學院教學醫院,先後榮獲國家愛嬰醫院、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遼寧省老百姓信得過醫院
  • 原創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教案
    課  題: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版  本:  人民版 (必修三)年  級: 高二  2、過程與方法:教師精選典型歷史事件,引導學生了解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理論的時代背景及孫中山為實現三民主義而不懈奮鬥的歷史過程,適時適量地設置問題,啟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組織學生觀看《孫中山》、《非常大總統》等歷史題材的影片,並運用多媒體手段再現歷史情境,豐富與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 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引子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段佛教奇緣,1400多年前的隋朝時期,在後世日本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的聖德太子,彼時正主政日本,作為天皇的後代,他曾自述為衡山高僧惠思轉世,到了唐朝,著名的鑑真大師曾聽聞此事,因而同意日僧的邀請,歷經六次磨難東渡日本。
  • 孫中山妻子盧慕貞為何主動要求離婚?
    孫中山常帶客人回家,有的客人父母並不甚歡迎。盧慕貞總是說服雙親,熱情款待。不久,孫中山亦以全國鐵路督辦的身份回到闊別17年的故鄉翠亨村,與盧慕貞結伴考察全國路政和實業。大江南北留下了他們的歡聲笑語……  與先生結婚20多年來,盧慕貞還沒有在先生身邊生活過這麼長的時間,她心裡是那樣的激動和高興,然而也有兩個原因使她深感內疚。
  • 探訪大連最早的城市社區——露西亞町舊址
    到大連旅遊,一定要來勝利橋北的露西亞町舊址打卡,因為這裡是大連最早形成的城市社區,目前仍保留有大量的歐式建築。 記得上小學時,大約是1980年前後,第一次去參觀,那時街道上布滿了白色的細沙粒或小石子,乾淨整潔,街邊的房子有很多是住宅,還有低矮的院牆,低矮得一翹腳就可以看到院子裡放的東西。
  • 盧慕貞小傳:為孫中山生兒育女的賢妻良母,被迫離婚,孤獨一生
    1888年春(21歲),孫中山返鄉,親眼看到盧慕貞寸步不離的照顧病重的父親,很受感動。1891年10月20日(24歲),盧慕貞生下一子,取名孫科。1894年(27歲),長女孫蜒出生。同年10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創建興中會,樹起了反清革命的大旗,根本顧不上兒女情長。盧慕貞默默的照顧年邁的婆婆、撫養幼小的兒女,毫無怨言。
  • 【3.14】孫中山之死
    經過會診,醫生們判定孫中山得的是「烈性肝病」,需要立刻手術。什麼是「烈性肝病」?醫生們猜測,其實就是肝癌(1999年,根據當初資料還原,證明孫中山其實是原發膽管腺癌轉移到肝部)。但考慮到孫中山年事已高,國民黨高層、宋慶齡,包括孫中山本人都反對手術。最終,醫生被迫同意孫中山先進行保守治療。
  • 巡訪大連中山廣場歷史建築群
    大連中山廣場,是大連市歷史最悠久的廣場,始建於1899年,這一年,大連建市。既然要建市,就要搞城市規劃,當年的規劃是,以巴黎為藍本,以中山廣場為中心,以十條道路向外呈放射狀輻射,作為城市的主框架。可以這樣說,先建中山廣場,再建大連市,並不為過。
  • 《孫中山在桂平》首映式暨《孫中山在昭平》獎牌授予在南寧舉行
    愛國主義教育電影《孫中山在桂平》首映儀式暨《孫中山在昭平》獎牌授予活動在南寧市武鳴區萬海影城成功舉行。百部愛國主義題材影視劇片即將全面啟動招商工作,《孫中山和宋慶齡在桂林》《茶船古道》《邕州人家等片在籌拍運行中。
  • 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希望在中國建立3千個祖父孫中山的銅像!
    她的祖父孫中山,曾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她的父親孫科,曾三任廣州市市長。孫穗芳是孫中山獨子孫科的私生女。其母嚴藹娟曾斷斷續續與孫科共同生活四年,但懷上孫穗芳後,兩人分開了。小時候,母親和繼父把她當作搖錢樹,不停向孫科要生活費。第一次見到親生父親,孫穗芳已經三十歲。
  • 電視劇《孫中山》臺灣開播
    》臺灣開播2001年08月02日11:09:11 南方網    南方網訊 繼《桔子紅了》之後,臺灣公視於7月30日再推歷史大戲《孫中山》,分別飾演孫中山及黃興的趙文及梁冠華,以及飾演宋家三姊妹的鄭錚、朱媛媛及劉玉婷等主要演員再次聚首,面對臺灣媒體顯得落落大方,演員們異口同聲地表示,這次參與歷史劇
  • 孫中山與大月薰:誰揭開了辛亥領袖的隱秘家事?
    六十四歲的他這樣悲慘地死去,有人說是因他酗酒,也有人說是投入革命軍的資金由於孫(文)興(黃興)敗績無法回收……又如第七回講的是南京街的男孩子踢毽子的事,兩個十二、三歲的男孩子玩著玩著打了起來。一個說:你偷了我的毽子,你就是盜賊,就是袁世凱。另一個說∶我沒有偷你的毽子,你這樣罵大總統是不可以的。」
  • 屢敗屢戰的國父:連續創業者孫中山
    孫的武器裝備都是基本從珠三角、上海走私進入的。晚清的奏章中,有大量的查繳到走私軍火的內容,以上圖片是1905年,兩廣總督岑春煊聽聞孫中山走私十萬槍枝的風聲。所以孫中山把自己的活動要務,定位在了拉錢上面。
  • 孫中山形象遭遇冰火九重天
    矯枉過正的結果,依然是一個片面的孫中山,一個僵化的孫中山,一個單向度的孫中山。  吾國有句老話:捧得越高,摔得越疼。此言關鍵,首在一個「捧」字。知人論世,持平是第一要義。褒貶過當,不是昧於事實,就是昧於良心。捧與罵一樣,最終都可殺人,故有「捧殺」和「罵殺」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