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孫中山之死

2021-02-07 饅頭說

今天是2018年3月12日


這是饅頭說第 237 篇文章

很多人會在後臺留言

希望我寫一下某個人的故事

有的人,一篇是寫得完的

但有的人,可能十篇都寫不完

碰到後者,就只能根據時間節點,選取一些片段

比如今天的這篇

【今日由頭】

1925年3月12日

孫中山逝世

1

1924年的10月,馮玉祥思來想去,決定邀請一個人到北京。

那時的馮玉祥,應該是志得意滿的。他剛剛成功進行了一場讓很多人瞠目結舌的「北京政變」——兵不血刃地端掉了直系老巢,逼退了大總統曹錕,順帶趕走了按照協議可以留在紫禁城的滿清最後的皇室一脈。(具體參見延伸閱讀【一】)

馮玉祥

但即便老江湖如馮玉祥者,盤算了一下,覺得單憑自己的「西北軍」還是吃不住局面:關外虎視眈眈的奉系張作霖,剛剛被自己請回來的老上級外加「老狐狸」皖系段祺瑞,咬牙切齒準備報仇的直系吳佩孚,外加冷眼旁觀的英美,等著看好戲的日本……

想來想去,馮玉祥只能電請一個人北上。

這個人,就是孫中山。

那一年,在經歷了流亡與顛沛,革命與建國,讓位與失望,再次革命與再次失敗之後,說屢敗屢戰的孫中山心裡一點都不急,那肯定是假的。

畢竟,這一年,他已經58歲了。

孫中山

所以,接到馮玉祥的電報後,孫中山其實是沒有什麼猶豫的。他隨即發表了《北上宣言》,安排胡漢民代理他的「大元帥」職位,譚延闓負責北伐事務,然後就帶著夫人宋慶齡,另外還有汪精衛、李烈鈞、戴季陶及秘書黃昌谷等20多人,乘「永豐艦」北上,經香港轉乘春陽丸輪赴上海,再由上海取道日本,前往北京。

在前往北京前,孫中山對當時他已非常倚重的學生蔣介石說過:

「餘此次赴京,明知其異常危險,將來能否歸來尚不一定。然餘之北上,是為革命,是為救國救民而奮鬥,又何危險之可言耶?」

孫中山行前在記者招待會以及與一些同志的話別話語中,一直提到關於「危險」的話題,所以讓人一直覺得,孫中山這次北上,因為知道與北方政權政見不同,所以是「抱著必死決心去的」。

孫中山與蔣介石

孫中山可謂猜錯了,又猜對了。

所謂猜錯,是無論當時各路軍閥怎麼反對孫中山的意見,但以他當時的威望,沒有人敢謀害他。

所謂猜對,是孫中山還是一語成讖了。

只是危及他性命的,不是他想像中的軍閥。

是他自己的身體。

2

1924年12月4日,孫中山抵達天津的時候,身體已經出了問題。

當時有人猜測,孫中山身體狀況惡化,是與他之前的日本之行很有關係。

孫中山當時一公布行程,就引起很多人的揣測:從廣東去北京,幹嘛要繞道日本?孫中山當時給出的解釋是:京津地區陸路不便,航船又沒有好的泊位,所以從日本取道反而更方便。

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在辛亥革命前就受日本助力頗多的孫中山,希望在這次北上之前,再赴日本去獲得得一臂之力——他一直有個幻想:中日能夠聯合,一起趕走在亞洲的英美帝國主義。

雖然這個幻想後來也被日本用來當做「大東亞共榮」的理論基礎,但此時正在謀求在中國利益最大化的日本,早已不是當年需要借力推翻滿清之日本。

而且孫中山提出聯合的條件是:廢除中日不平等條約。

哪個日本人敢答應?會答應?

當時孫中山的蘇聯政治顧問鮑羅廷並沒有阻止孫的日本之行,在他後來給共產國際的匯報中,鮑羅廷指出:只有讓孫中山親身感受到日本的態度,才能擊破他的幻想。

日本確實給了孫中山當頭一棒。

日本外務省亞洲局局長出淵勝次在孫中山抵達日本之前,就拒絕了孫造訪東京的請求。而孫中山的那些老朋友們也一個個一反常態:政界要人犬養毅藉故不見;商界要人澀澤去碼頭迎接了他,但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與他長談;「黑龍會」老大頭山滿倒是願意同孫中山聊聊「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問題——如果孫中山能承諾把滿蒙拿出來作為交換的話。

1924年11月30日,孫中山與宋慶齡離開神戶,前往天津

所以,當孫中山悶悶不樂地從日本抵達天津後,身體就開始感到不適了——經常高燒,發冷,肝部隱隱作痛。

按張學良後來的回憶,孫中山不適應北方的寒冷氣候,受了涼,感冒加重了。

我們的張少帥,總是一個樂天派。

事實,哪有那麼簡單?

3

1924年12月31日,在天津休養了近一個月後,孫中山強撐著被人扶上了去北京的火車。

當時任北京警備總司令的鹿鍾麟受馮玉祥之命,上火車統籌孫中山的保衛工作。鹿鍾麟後來回憶當初在車廂裡見到孫中山時的場景,表示自己很吃驚:

「孫先生當時不是坐著,而是躺在臥鋪上,周圍環繞著隨行人員。」

那一天的北京,北風凜冽,烏雲密布。

但從前門東火車站到外面的馬路上,沿途聚集了超過10萬的市民和學生,他們都是自發前來歡迎孫中山的。

鹿鍾麟當時認為,學生聚集太多容易鬧事,所以建議孫中山提前一站,從永定門下車。

但孫中山堅決不答應:

「我是為學生和群眾來的,我要見他們。請不必擔心,學生們即使擠著我了,也不要緊的。」

鹿鍾麟,馮玉祥的得力幹將,國民黨二級上將。解放後曾任國防委員會委員,1966年辭世。

火車開到前門東火車站,孫中山被人攙扶著下車。

鹿鍾麟後來回憶,一生難忘那一幕:

原來七嘴八舌的學生和群眾們,在看到孫中山下車的那一剎那,忽然全都安靜了下來。整個車站沒有一絲聲響,每個人都嚴肅而恭敬地站在那裡,只有風吹動歡迎小旗的聲音。

忽然之間,歡呼聲就爆發了,穿過整座火車站,響徹雲霄。

孫中山在火車站現場發表了短小的演講:

「此來不是為爭地位,不是為爭權力,是特來與諸君救國的。」

隨後,孫中山就被送往北京飯店。

但等待他的,不是各路政界人士,而是四名德國醫生和三名美國醫生。

經過會診,醫生們判定孫中山得的是「烈性肝病」,需要立刻手術。什麼是「烈性肝病」?醫生們猜測,其實就是肝癌(1999年,根據當初資料還原,證明孫中山其實是原發膽管腺癌轉移到肝部)。

但考慮到孫中山年事已高,國民黨高層、宋慶齡,包括孫中山本人都反對手術。最終,醫生被迫同意孫中山先進行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20天後,情況越來越糟——孫中山渾身水腫,已經到了吃什麼吐什麼的地步。醫生判斷他的肝臟已經過膿發炎,再不採取措施,可能命在旦夕。

最終,孫中山本人同意:手術。

孫中山

1月26日,孫中山被送入北京協和醫院。當天下午4點,協和醫院外科主任邵樂爾親自為他進行了手術。

但整個手術只進行了25分鐘,就結束了。

因為邵樂爾剖開孫中山的腹腔後發現,整個肝臟表面、大網膜和大小腸上已經長滿了大小不等的黃白色結節,結節發硬,將腹髒之器官連在一起。

換句話說,孫中山的肝癌早已擴散到全身了。

邵樂爾只能簡單用水清洗了肝臟,割取腫瘤的表皮留作化驗,就縫上了傷口。

第二天,德國醫生克禮,協和醫院院長劉瑞恆,主刀醫生邵樂爾聯合出具了報告:

孫中山先生所患系肝癌,且已是晚期。

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拿到報告的宋慶齡,五雷轟頂,痛哭失聲。

4

雖然知道希望不大,但一切可能的治療手段,都被運用起來。

一開始對孫中山嘗試的,是「鐳射療法」。

「鐳射療法」類似於現在的「放療」,即醫生用不同能量的射線照射腫瘤,希望以此能殺死,或至少能抑制癌細胞。當時的「鐳射療法」剛剛在歐洲起步,還處於試驗階段。

在嘗試了幾天之後,孫中山雖然在一開始略有好轉,但四肢很快又開始浮腫——「鐳射療法」很快宣告失敗了。

於是又有人提議嘗試中醫。

但孫中山堅決不答應。

他的理由是:協和醫院是西醫院,在人家這裡使用中醫,是對別人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但很快,孫中山便妥協了——2月18日,他被轉離協和醫院,送往鐵獅子胡同5號,顧維鈞的宅邸。

繼續留在醫院,已經沒有任何用處了。

鐵獅子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以前是一條死胡同,現在已被擴寬改建,並被命名為「張自忠路」。

第一個請來的中醫,是京城名醫陸仲安。陸仲安是胡適介紹來的,因為他曾用中藥治好了困擾胡適很久的腎炎。

陸仲安給孫中山開出了由黃芪、黨參等成分的藥方。服用後,孫中山的水腫竟然真的消了,呼吸、血液循環均回復正常,飲食也正常,和未生病時一樣。就在大家驚喜異常的時候,22日,孫中山又開始腹瀉。陸仲安不敢再開藥了。

第二個請來的是德國精神醫學專業的葛辛慈,他停掉了已經服用無效的中藥,希望通過心理治療來讓孫中山康復——毫無疑問,也失敗了。

第三個醫生,是旅日醫生王綸,因為他手裡有日本新發明的「驅癌液」,叫做「卡爾門加」。孫中山的醫生們經過化驗,發現「驅癌液」的主要成分是「沃度和海萵苣配合而成」,有效無效不敢保證,但至少可以放心使用。

關鍵時刻,也只能亂抓救命稻草了。

孫中山前後注射了五次「驅癌液」,一開始確實有消腫和體溫下降的功效,但腹水卻遲遲不消退。等打到第七針的時候,孫中山的腹水反而增加了——王綸也只能承認失敗。

到了2月下旬,任何心裡有點數的人都已明白:孫中山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醫生委婉提醒孫中山身邊的人:可以開始準備後事了。

5

2月24日,一直陪伴孫中山左右的宋慶齡,被暫時請出了病房。

汪精衛、孫科、宋子文、孔祥熙四人來到了孫中山的病床前。經過短暫的沉默後,汪精衛先開了口:

「同志們希望先生能留下一些教誨之言,以便遵照執行。」

孫中山一聽就明白了——這是要他立遺囑了。

沉默良久,孫中山表示拒絕:「你們隨意去做吧。」

汪精衛四人堅持不肯,輪番苦勸。

曾經希望「不負少年頭」的汪精衛

孫中山確實很難說。

離他進京才過去2個多月時間,但局勢已經大變:

邀他北上的馮玉祥已被排擠出權力中心,把部隊撤到了張家口;借勢上臺的段祺瑞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正在努力把權力坐實;曾經承諾「奉軍不入關」的張作霖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已經揮師入京;英美日等列強,在幕後頻繁出牌,尋找自己在中國的最合適代言人……

眼前的這個共和國,正和孫中山當初設想的目標越去越遠。

想了許久,孫中山終於對汪精衛他們說:

「我若給你們留下話,會有很多危險。當今有無數敵人正在圍困你們,我死之後,他們便會向你們進攻,甚至肯定有辦法讓你們軟化。如果你們不被敵人軟化,強硬對抗,又肯定會被他們加害,危險也很大。所以我不說是最好,你們應付起複雜的變化,能更容易些。如果我說什麼話,你們的環境會更險惡啊!」

但汪精衛他們畢竟還是做好了準備。汪精衛說:

「我們現在預備好了幾句,念給總理聽,如果總理是贊成的,便請籤字,當作總理說的話;如果總理聽了不贊成,那麼便請總理另外說幾句,我們可以代為筆記下來,也是一樣的。」

孫中山想了想,回答:

「很好。」

汪精衛隨即將預備好的稿子念給孫中山聽。孫中山聽後,表示很滿意,說:

「好的,我很贊成!」

那篇就是由汪精衛起草,後來最多人熟悉的《國事遺囑》(孫中山一共有三份遺囑:《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政府遺書》(此遺書由蘇聯顧問鮑羅廷用英文記錄)):

「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餘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遺囑定稿後,汪精衛等人準備請孫中山籤字。但此時,房間外傳來了哭聲——那是宋慶齡忍不住在抽泣。

孫中山想了想,對汪精衛說:

「你們暫且收起來吧!我總還有幾天生命的。」

病中的孫中山

6

但死神總是無情的。

3月11日,輪到值班的何香凝發現孫中山的眼睛已經出現了散光,便急匆匆地跑去找汪精衛:「現在不可不請先生籤字了!」

在孫中山病床前,拿著遺囑,孫科將鋼筆遞給了自己的父親。此時的孫中山,連提筆都很困難了,一旁的宋慶齡含淚扶起了他的手腕。

在遺囑上,孫中山顫顫巍巍籤上了「孫文,3月11日補籤」的字樣。

隨後,汪精衛在「筆記者」下簽名,而在場的其他人在「證明者」下簽了名。

國事遺囑

此時的孫中山,忽然似乎有了力氣,對在場的所有人說出了這樣一段話:

「餘此次來京,以放棄地盤謀和平統一,以國民會議建設新國家,務使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實現。乃以痼疾所累,行將不起。死生常事,本無足惜,但數十年為國奔走,所抱主義終未完全實現。希望諸同志努力奮鬥,使國民會議早日成立,達到三民、五權之主張,則本人死亦瞑目矣。」

在場人無不落淚。

3月12日上午9點30分,經歷了一夜掙扎,孫中山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他的最後一句遺言,是他反覆呼喊的話:

「和平……奮鬥……救中國!」

孫中山的葬禮公祭一周,在北京籤名弔唁者74萬多人,參加送殯者30餘萬人,收到花圈7000多個,輓聯6000多幅。

【饅頭說】


就在孫中山辭世的那一天,在廣東的揭陽縣,戰雲密布。

對戰的雙方,是孫中山創立的「黃埔軍校」的三千學生軍,決戰孫中山生前的「親密戰友」,陳炯明的兩萬「粵軍」。

這是一場可以決定黃埔軍校學生軍乃至整個國民黨命運的生死一戰。這場戰役如此重要,以至於孫中山死訊傳來,黃埔軍全軍上下壓下電報,秘不發喪。

這場戰役,史稱「棉湖戰役」。至於戰鬥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以寡擊眾的黃埔軍雖然損失慘重,但最終擊潰了陳炯明的部隊,一舉奠定了黃埔軍和國民黨的威信和地位,對之後的北伐乃至統一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那場戰役中出現的一批名字,後來都為人熟悉:總司令許崇智,黨代表廖仲愷,右路軍總指揮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教導一團總指揮何應欽……

這些人,連同當時在孫中山病榻前的那批人:宋慶齡、汪精衛、孫科、宋子文、孔祥熙等等,成為了改變中國近代歷史的最重要的一批人之一。

而這些人之所以能登上歷史舞臺,基本都和一個人有很大關係。

這個人,就是孫中山。

這其實也從一個角度說明了孫中山的歷史地位。

對於孫中山,近年來也有些不同的說法,包括我自己之前的文章裡也提到過他「孫大炮」的外號。

孫中山當然不是一個完人,但他毫無疑問依舊是一個偉人。他有他的歷史局限,但以他的所作所為,在當時他所處的歷史時代,已足以站在潮頭。

我曾在另一篇文章的「饅頭說」裡說過這個話題,因為種種原因,今天就不複述了。但還是想指出兩點:

第一,他永不屈服——一般人可能只要遭受過孫中山遭遇過的諸多挫折中的一次,就早早繳械投降了。

第二,他不置私產——他的家事遺囑裡留給宋慶齡的,除了衣物和書籍,只有一套愛國華僑送給他的房子。

先行者,總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是謂「越挫越奮」。

革命家,總是要有胸襟和初心的,是謂「天下為公」。

前者難,後者更難。

歡迎關注休假歸來的微信公號 饅頭說 mantoutalk。「小說徵集」正在緊張整理中,敬請期待。

我的新書《歷史的溫度 2》已經上市了,連同之前的《歷史的溫度 1》,大家可在京東亞馬遜噹噹淘寶上搜索可得,單本套裝都有。點擊文末左下角 閱讀原文 可直達購買頁面,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希望在中國建立3千個祖父孫中山的銅像!
    她的祖父孫中山,曾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她的父親孫科,曾三任廣州市市長。孫穗芳是孫中山獨子孫科的私生女。其母嚴藹娟曾斷斷續續與孫科共同生活四年,但懷上孫穗芳後,兩人分開了。小時候,母親和繼父把她當作搖錢樹,不停向孫科要生活費。第一次見到親生父親,孫穗芳已經三十歲。
  • 陳炯明為什麼要背叛孫中山,真正的分歧在哪裡?
    在人們印象裡,他是背叛孫中山的反動派,罪證就是1922年「六一六炮轟總統府」事件,逼得孫中山化裝逃往上海。然而,實際情況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孫陳二人為何決裂?  陳炯明與孫中山因護法運動而開始合作,這裡的「法」是指孫中山1912年3月11日實施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當年的孫中山對陳炯明的品德一直很欣賞,他曾感慨說:「陳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儉樸,我也不如。」
  • 《孫中山在桂平》首映式暨《孫中山在昭平》獎牌授予在南寧舉行
    愛國主義教育電影《孫中山在桂平》首映儀式暨《孫中山在昭平》獎牌授予活動在南寧市武鳴區萬海影城成功舉行。百部愛國主義題材影視劇片即將全面啟動招商工作,《孫中山和宋慶齡在桂林》《茶船古道》《邕州人家等片在籌拍運行中。
  • 不被孫家承認的孫中山後人,人生傳奇卻最終因車禍而死
    孫中山是對於推動近代中國發展十分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個人影響力不言而喻,能夠出身於這樣一個家族,可謂稱得與有榮焉,得有祖蔭庇佑,此生定是平步青雲、輕鬆暢意。然而也未必如此,作為孫中山嫡親孫女的孫穗芬於此是最有發言權的一位,她出生於一座眾人豔羨的「圍城」,前半生逃離,後半生追尋。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盡力為自己選擇活出怎樣的人生,孫穗芬已然是一個傳奇。
  • 廣東中山舉行活動紀念孫中山誕辰154周年
    11月12日,廣東省中山市各界紀念孫中山誕辰154周年儀式在孫中山故居前舉行。新華社發新華社廣州11月14日電(記者毛一竹)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4周年。在孫中山的故裡廣東省中山市,社會各界以各種形式紀念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出生於中山市翠亨村,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12日上午,中山市黨政領導和各界代表等200多人在故居門前鞠躬拜謁,40多個單位和團體的代表等向孫中山像敬獻花籃。位於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的孫中山故居。
  • 孫中山之女孫婉: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宋慶齡是孫中山老朋友宋嘉樹的二女兒,從輩分上來講相當於孫中山的晚輩,她的年齡比孫中山小整整27歲。當年宋慶齡從美國學成歸國,接替姐姐宋靄齡做了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天長日久,兩人互生情愫,但這段戀情遭到了宋家的強烈反對。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反對理由是,當時孫中山早已有了妻室盧慕貞。孫中山為革命四處奔走,很少回家,家裡一切事務都仰仗盧慕貞料理。
  • 電視劇《孫中山》臺灣開播
    》臺灣開播2001年08月02日11:09:11 南方網    南方網訊 繼《桔子紅了》之後,臺灣公視於7月30日再推歷史大戲《孫中山》,分別飾演孫中山及黃興的趙文及梁冠華,以及飾演宋家三姊妹的鄭錚、朱媛媛及劉玉婷等主要演員再次聚首,面對臺灣媒體顯得落落大方,演員們異口同聲地表示,這次參與歷史劇
  • 孫中山形象遭遇冰火九重天
    矯枉過正的結果,依然是一個片面的孫中山,一個僵化的孫中山,一個單向度的孫中山。  吾國有句老話:捧得越高,摔得越疼。此言關鍵,首在一個「捧」字。知人論世,持平是第一要義。褒貶過當,不是昧於事實,就是昧於良心。捧與罵一樣,最終都可殺人,故有「捧殺」和「罵殺」之說。
  • 孫婉對父親孫中山的怨悔
    袁世凱為了收買人心,特批孫中山之子孫科以「勳人子弟」的身份官費赴美留學,孫科去美的同時給妹妹孫婉爭取到了加州國立大學的入學資格。         美國是孫中山的革命搖籃,孫中山早期的革命運動都是在美國進行的,因此在美國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和眾多思想理論的實踐者。
  • 屢敗屢戰的國父:連續創業者孫中山
    孫當時是這麼記述的:「在檀鼓吹數月 , 應者寥寥,僅得到鄧蔭南與胞兄德彰(孫眉)二人,願傾家相助,及其他親友數十人之贊同也」(參見《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事實上,在創業元年(1894—1895),孫中山跑來跑去也才招了一百多個會員(就是我們都熟知的興中會),集款2.3萬港幣,這是一個非常慘的結果。
  • 【歷史揭秘】孫中山四個老婆的最終結局!男人真是靠不住的動物
    那時,年輕人結合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盧慕貞與孫中山根本無緣相見。對於孫中山來說,他有志於從事反清革命,生活勢必飄忽不定,所以起先並不願結婚。再加上他少年時就到檀香山,深受西方婚姻自由思想的影響,對封建禮教一向深惡痛絕,他的想法與父母的傳統習俗大相逕庭。而且盧慕貞身材矮小,自幼纏足,沒受過什麼教育,是一個相貌平平、性格內向的舊式女子。
  • 都認識孫中山,但那些在孫中山背後的女人,你知道幾個?
    那時候孫中山脾氣倔強,家裡人便想通過娶妻來約束他。盧慕貞是個賢惠明理的人,她對孫中山的愛不卑不亢,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相愛,可是他當時已經與盧氏結為夫妻,宋慶齡出自名門,又反對為妾,於是孫先生修家書一封詢問盧氏是否願意離婚,盧氏不僅沒有反對,還支持他與宋慶齡結婚。
  • 孫中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可見 ,在孫中山的思想中民生有著何等重要的地位!民生既然如此重要,那麼什麼是民生?孫中山有過專門而確切的表述,他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 、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由此可見孫中山所憂天下民眾之民生集中在了以百姓生活為起點,進而延伸到了社會、國家的生存等諸多問題之中。具體說來,孫中山以民生為中心的憂患意識集中表現在以下幾點。
  • 原創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教案
    課  題: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版  本:  人民版 (必修三)年  級: 高二  2、過程與方法:教師精選典型歷史事件,引導學生了解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理論的時代背景及孫中山為實現三民主義而不懈奮鬥的歷史過程,適時適量地設置問題,啟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組織學生觀看《孫中山》、《非常大總統》等歷史題材的影片,並運用多媒體手段再現歷史情境,豐富與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 最為孫中山辜負的革命紅顏陳粹芬:因為愛過,所以慈悲
    1895年,陸皓東被害,孫中山被通緝,陳粹芬同孫中山藏匿到親友家中,後面就是一連串的逃逃逃,而後二人一不做二不休的深夜化裝逃出廣州,次日,又乘小舟經順德往香山唐家灣(今屬珠海市)逃到澳門一個葡人朋友家暫避,同時派人送信到孫中山家鄉翠亨村通知盧慕貞帶著兒子孫科等到澳門,全家人會晤後,陳粹芬便跟隨孫中山和鄭士良、陳少白等人先去香港,再逃亡日本。
  • 孫中山妻子盧慕貞為何主動要求離婚?
    盧慕貞  孫中山小時,家中長輩都視他為「生性不羈」之人。為了「馴化」他,10多歲時,哥哥孫眉把他送到檀香山讀書。孫中山卻因不滿學校封建禮教的約束,常常惹出許多事來。孫眉即從檀香山寄錢回家,促弟弟早日成婚。面對父母兄長的良苦用心,孫中山不敢違命,1885年夏,遂從香港回鄉成親。  新婚之夜,新娘偷偷掀開頭蓋,滿臉緋紅地看著眼前的夫君身材偉岸、氣質非凡,直喜得心旌飄動。而孫中山呢,一開始只是無奈父母之命,對這位新過門的媳婦並沒有多少感情,婚後即回港讀書,偶爾才返鄉一次。隨著歲月的推移,他愈來愈感到盧慕貞是一位難得的好姑娘。
  • 誰是為孫中山扶柩的唯一一個日本人?
    梅屋莊吉曾外孫女小坂文乃接受採訪,講述梅屋與孫中山的往事。「關於中日結好、亞洲振興乃至人類的平等之理想,我等英雄所見略同。特別是先生以為實現此理想,須先進行中國革命。如此膽識和熱誠令我感動。短暫會晤,已盟誓將來。」以上是日本友人梅屋莊吉在孫中山墓前所致的悼詞,追憶了兩人相遇相識、交換盟約的全過程。二人之間的盟約,一生都未曾改變。
  • 愛的見證:孫中山宋慶齡婚姻誓約書
    熱戀中的孫中山向宋慶齡求婚。宋慶齡對這樁婚姻是渴望的,她向孫中山表示:「經過長期、慎重的考慮,深知除了為你、為革命工作,再沒有任何比這更使我愉快的事……我願意這樣獻身於革命。」但是,由於年齡差距,宋慶齡怕父母不同意,表示要徵得父母的同意。宋慶齡到上海,向父母提出了與孫中山結婚的請求。這遭到了全家的強烈反對。
  • 臺獨男子拉倒臺南孫中山像 因「尚承認孫中山是位偉人」被輕判
    至於蔡丁貴等人被控「意圖侮辱創立中華民國之孫先生而公然損壞、汙辱其遺像罪」的罪名則不成立。理由是,法官認為蔡丁貴在銅像倒地後發表的演說中,雖不贊成孫中山銅像立於湯德章公園內,「尚承認孫中山是位偉人」,因此認定蔡丁貴等並無侮辱孫中山之意圖及犯意。
  • 紀念孫中山誕辰154年,你不知道的歷史細節
    據其自述,自1885年中法戰爭中國失敗之日始,他就立志推翻滿清政府。此後四十年,經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戰爭、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第一次國共合作等重大事件,孫中山為國家獨立、自由、富強從未停止奮鬥。但是你真的認識孫中山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