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指點點丨行業聚焦
2018年眼看就到了尾聲,今年的電影市場在經歷了一季度的高漲,二季度的平穩,三季度的低迷,四季度的回暖也終於塵埃落定。
從數據上看來,600億票房可期,近兩位數的市場增長幅度和近兩三年或許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但2018年是中國電影發展相當重要的一年,影指君總結了今年電影市場的十大關鍵詞,來回顧今年電影市場的重大變化。
*再破紀錄
2018年2月,在春節檔的助力下,單月票房產出突破100億(約101.5億),不僅刷新了中國內地市場2017年8月的單月票房紀錄(73.7億元),也打破了北美市場2011年7月的全球單月單市場票房紀錄(13.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8.16億元)。
這一數據不僅給電影人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更為重要的是,也向世界證明了中國電影市場的能量和潛力。近幾年春節檔也反超12月賀歲檔一躍成為了全年最大票房產出檔期,成為各路片方競爭最激烈的檔期。
在即將到來的2019年春節檔,僅大年初一就已經有13部影片定檔,而且其中大多數為重磅大片。當然,按照過往經驗,春節檔最多就是容納四、五部主打的成人片,屆時必定會有部分影片改檔的。
*票補匿跡
自2015年以來,票補作為主要的發行手段之一,頻繁出現在影片的發行布局中。但票補的總體思路是在上映初期,通過低價吸引眾多平日裡沒有觀影習慣的觀眾走進影院,而在影片恢復原價(正常市場價格)之後,票房和觀影人次往往會出現較大的跌幅。
在2018年春節檔到來之前,監管部門和電影市場從業者達成共識,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2月15日-3月2日)期間,對於單張影票,觀眾實際支付價格不得低於19.9元(不含銀行信用卡等特殊身份或條件限定的長期合作促銷活動),且單部影片的補貼票數不得超過50萬張。這一政策在春節檔之後得以延續。
在2018年「十·一」國慶檔之前,也曾傳出主管部門徹底取消低價票補的聲音(即票補不能低於發行通知的最低票價限制),後來雖然並未落地執行實施,但票補在力度和範圍上都出現了進一步的縮減。就此看來,低價票補徹底消失只是時間問題,因此,電影從業者還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優質內容的生產上。
*機構改革
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經兩會審議通過。在該方案中,原電影局改為國家電影局,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劃歸中宣部管理。
調整和完善電影管理體制,由中央宣傳部統一管理電影工作,一方面體現政府對於電影工作的重視,另一方面預示著創作者和市場必須去適應引領全局思路的改變。在今後,「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可能會成為電影創作的重點內容。
*稅收改革
6月15日,《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修改部分稅務部門規章的決定》下發。以此為依據,7月,國家稅務總局印發《通知》,其中指出,影視企業和影視行業從業人員應當依法如實申報並繳納稅款。影視行業納稅人應當按照實際業務如實開具增值稅發票,不得填開或讓他人為自己開具與實際交易內容不符的發票,不得將不符合規定的發票作為所得稅稅前扣除憑證。影視行業納稅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不符合相關規定的,稅務機關將依法追繳已享受的減免稅款,並按照稅收徵管法等有關規定處理。
這是在貫徹落實中宣部等五部門關於治理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有關要求的大背景下的「一記猛藥」,9月3日起,各個影視工作室陸續收到了稅務局通知: 將逐步終止定期定額徵收方式,徵收方式將改為查帳徵收。
10月3日,稅務部門公布範冰冰案情況,範冰冰被責令按期繳納稅款、滯納金、罰款共計8億餘元。前有重典後有重罰,一時間影視圈人人自危。
12月7日,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廣電總局、國家電影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國家支持影視行業健康發展的方向不會變,稅收促進影視行業健康發展的政策不會變,而且將在規範管理的同時,進一步服務和支持影視行業加快發展。
同時還強調,屬於工作室提供輔助服務的經營收入,過去已按核定徵收方式徵稅的不予調整;其他影視人員個人勞務報酬等收入,由影視人員個人據實申報,自查自糾。
*終端發展
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城市影院數量已超過1萬家,銀幕數已達5.9萬塊,電影銀幕數穩居世界首位,其中3D銀幕數佔比達89%。飛速增長的銀幕和影院在為人們觀影提供了便利的同時,也加大了終端放映市場的競爭。中國電影放映端還沒有實現差異化經營,單銀幕和單座產出的連年持續下降,對從業者在特色經營和針對性排片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12月13日,國家電影局印發《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 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出到2020年,全國加入城市電影院線的電影院銀幕總數達到8萬塊以上,並表示要深化電影院線制改革,鼓勵電影院線公司依法依規併購重組以及跨地區、跨所有制進行院線整合,同時實施電影院線年檢制度,完善電影院線獎懲機制和退出機制,對於嚴重違法違規經營且整改不力的院線公司及影院,將依法取消其電影發行放映資質。對於長期管理不善、經營乏力的院線公司,實行市場退出。
可以預見,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影院數量的持續增長、院線牌照的放開以及獎懲退出機制,對於電影放映端經營者的壓力和挑戰會更大。
*市場下沉
目前縣級城市影院銀幕數已達21677塊,佔銀幕總數的36.74%,觀眾下沉也成為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新特色。隨著近年來一二線城市趨於飽和,三四五線城市開始接棒成為了中國電影市場新的增長點。四五線城市和縣級、鄉鎮觀眾的觀影習慣的形成,為中國電影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多增量空間。
在整體票房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三四五線城市的票房在2018年上半年的增速分別為19.64%、28.67%、33.41%。近兩年票房較高的國產電影作品如《戰狼2》《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前任3:再見前任》等影片,都是得到了三四五線城市觀眾的喜愛。也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影片開始在宣傳和發行上,對這些新崛起的潛在票倉城市投入了更多資源。
*現實主義
近兩年,現實主義題材日漸浮出水面,並在市場上日益走俏,成為香餑餑。
今年就有歷史現實的《無問西東》、主旋律現實的《紅海行動》、當下現實的《我不是藥神》《找到你》《悲傷逆流成河》、以及荒誕現實的《一齣好戲》《無名之輩》等成為了大眾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的黑馬爆款!另外還有《寶貝兒》《狗十三》等等現實主義話題之作。
儘管上述現實主義影片題材類型各異,但都因其「真實」刻畫的力量及對社會的思考,都是有溫度、有態度、有感而發的電影,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共鳴共情,獲得了觀眾的熱議及觀影熱潮。內容驅動市場,口碑大於營銷,現實主義題材大放異彩,是今年電影市場釋放出的一個良好的信號。
*工業類型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以「三幻」題材為代表的高工業水準電影一直是中國電影創作的弱項。近兩三年年這方面有所突破,比如以《尋龍訣》為代表的奇幻冒險片。今年則有暑期檔上映的《動物世界》,影片中精良的特效製作及完成度堪稱直逼好萊塢!該片在票房和口碑上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也有一味堆砌特效而罔顧審美的《阿修羅》這樣的折戟沉沙之作。
接下來,在代表產業製作水準的重工業類型片這方面的創作會有顯著的增強。2019年春節檔就有備受關注的國產科幻巨製《流浪地球》上映,此外,《上海堡壘》《明日戰記》《749局》《拓星者》《希望島》《球狀閃電》以及烏爾善導演的《封神》三部曲也在穩步推進中。
隨著觀眾對電影聲畫視效的要求不斷提高,用先進成熟的技術手段演繹中國故事成為創作者研究的重點。相信在未來,極大概率會有更多國產的高工業水準電影與觀眾見面。
*進口片滑坡
今年9月至11月之間,中國電影市場遭遇了一段時間的低迷,日票房大盤連續刷年度新低。主要原因在於該時間段內的進口影片的質量和觀眾預期之間的落差。在這3個月時間內有將近35部進口片上映,但其中票房過億的不到10部,票房過10億的也僅有《毒液》一部。
隨著國內觀眾對風格題材日趨單調的好萊塢大片逐漸審美疲勞,日、印為代表的非美進口片數量日愈增多的而賣座的寥寥無幾;與此同時,國產電影又習慣性地躲避和進口片的檔期競爭,於是造成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票房低迷。
實際上,日後優質國產電影應該更加自信地面對進口片,在檔期的選擇上也能夠能加多樣化,避免僅扎堆在節假期內。
截至11月30日,進口片票房僅佔全年大盤的35.91%,與去年同比下降約12個百分點,佔比是近年來的新低!
*改革開放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以此為創作思路和宣傳口號的影片不在少數,《中國合伙人2》《大路朝天》《春天的馬拉松》《照相師》《閩寧鎮》《天渠》《熱土》等一批影片紛紛選擇在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映,為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
但總體上來看,這批獻禮片在製作質量和票房收益上並不那麼理想,沒有出現能夠依靠內容對市場和觀眾形成吸引力的作品。
而在接下來的幾年,都有重大紀念意義的時間節點: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2021年則將迎來建黨100周年,2022年召開中共二十大……還需要相當一批製作優良、思想進步的主旋律影片,希望相關創作者要在提高創作質量,增強影片觀賞性以及觀眾吸引力上苦下功夫。(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影指點點已入駐今日頭條、企鵝平臺、一點資訊、網易自媒體、搜狐自媒體、簡書
影指點點 點點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