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聞客戶端8月22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金海善 通訊員 王中偉 王雅楠 攝影報導)北隍城島位於渤海深處,不僅是煙臺的最北端,也是山東省行政區域的最北端,北距遼寧省旅順僅24海裡,全 島陸地面積僅2.79平方公裡。近年來,北隍城島依託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堅持「全域統籌、生態優先、產業融合」 的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打造「生態宜居、環境宜遊」的和諧海島,在「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小康生活中不斷 邁出堅定步伐。 昨日,東西南北看小康記者來到北隍城島,感受小康路上小海島的大變化。
在長島北隍城島北山頂燈塔處,幾位遊客正在紛紛拍照留念,他們不時感嘆這裡天藍水綠,環境優美「。這裡是北隍城島的最高處,是整個島上視野最開闊的地方,往南最遠可以看見蓬萊,往北望去旅順的老鐵山清晰可見,幾乎每個來島的遊客都會來這裡觀景拍照。」正在幫助遊客拍照的漁家樂老闆楊建介紹說。
而遠在山下映山紅漁家樂的老闆娘應世紅,正在廚房緊張地忙碌著,為遠道而來的遊客準備一桌豐富的海鮮大餐。這是她今年漁家樂復工以來接的第一批外省遊客,34人的旅行團一下子就把房間全住滿了,後天還要來一個16人的旅行團,生意一忙碌,日子就有盼頭。
5年前,應世紅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漁家婦女,偶爾去村裡的養殖場打打零工,補貼家用。但隨著海洋資源逐步匱乏,海洋捕撈、海上養殖產業產值逐漸下滑,自己的收入也開始下降,恰逢山前村黨支部決定利用優越的區位優勢和天然的資源稟賦發展漁家樂產業。村集體投入1000萬元對村容村貌進行全面改造提升,全村鋪了汙水管網,對房屋集中進行了改廁,對村內道路全部進行了硬化翻修,新修了健身廣場,打造了景觀帶,老百姓房前屋後也進行了綠化。
看到村莊的變化,應世紅也信心滿滿,帶頭響應,投入資金20多萬元成為最早一批參與籌建漁家樂的村民之一。「我原來就是普普通通的漁家婦女,村黨支部既然找到了一條轉型路,我們跟上準沒錯。現在老百姓生活比較富裕,有錢了就想出來旅遊,看看美景,體驗生活,像遊客來玩,我就帶他們出海垂釣、去海邊趕海、洗海澡,再逛逛觀音礁、燈塔山等美景、嘗嘗咱們漁家美食,一年增收七八萬元沒問題。」應世紅開心地說。
「有一次遊客問,為什麼你們每次用水都要到桶裡舀,難道沒有自來水麼?」提起島上供水,應世紅嘴角掛起了微笑「:以前是沒有,但是現在好啦,自來水直接通到家裡,想什麼時候用就什麼時候用。」
供水是制約北隍城島民生和旅遊業發展的最大「短板」,之前,島上兩個村的居民用水全靠2處小型地下苦鹹水淡化站維持,為了減輕淡化站運行壓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苦鹹水,山前村5天放一次水、山後村7天放一次水。還有的老百姓在家裡修建了水窖,下雨的時候把雨水收集起來,所以家家戶戶要常備大桶小桶,雖然基本能滿足用水需求,但是每次取水都要去桶裡舀,實在是不方便。
「民生小事,小康大事。」一件民生小事,承載著老百姓殷切的期盼,也是對小康更好的詮釋。2019年北隍城鄉多方籌措資金,在山前村、山後村投資1000萬元,分別建設日處理能力300噸和200噸的海水淡化站,提高海島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安全保障「。項目建成後,島上幾百年的吃水難將徹底解決,居民家中將24小時水長流。」山前村黨支部書記劉兆勇難掩興奮。
傍晚時分,太陽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氣也涼爽了很多。山前村文化廣場卻熱鬧了起來,一群婦女正隨著音樂歡快地跳著廣場舞,應世紅忙活完廚房裡的工作,也趕忙加入到跳舞的隊列中。
2019年,山前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群眾大舞臺建設完成,應世紅和幾個愛跳舞的姐妹成立了漁家舞蹈隊,一起排練漁家舞蹈。為了切磋「舞藝」舞蹈隊的姐妹們自發建了一個微信群,用於分享舞蹈視頻,相互指導、共同進步,實現表演質量的進一步優化。
如今,在漁村舞蹈隊的帶動下,文化活動廣場內,跳舞的人多了起來;在體育設施旁,村民們時而壓壓腿、時而扭扭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裡擺放著象棋、書籍等,村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或下棋、或看書,基層文化服務設施利用率高了起來。休漁時節,村裡漁船的馬達聲少了,卻增添了更多的漁哥漁嫂爽朗的大笑聲。「現在我們漁民的生活好了,衣食無憂,每天晚上能跟姐妹們湊在一起跳跳舞,日子過得真的很開心!」應世紅手隨心動,擺起了跳舞的姿勢。
今年以來,北隍城鄉結合海島實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百姓缺什麼就補什麼、群眾需要什麼就建什麼,將黨員活動室、文化站、漁家書屋、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等資源整合起來,努力使漁村活動場所切實滿足群眾需求,實現物質生活的小康與精神文化方面的修養雙提升。
「這幾年島上的變化很大,修了新路、換了新船,交通方便了,用水用電也不用再發愁。」應世紅告訴記者說,「文化文藝活動多了,大家空餘的時候有了好去處,生活越過越有滋味!」
責任編輯: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