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學家來說,開鑿大運河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要歸功於隋煬帝。事實上,首先要在隋朝開運河的不是楊廣,而是他老子楊堅。
開皇四年,有大臣奏:「渭水大小無常,流沙深重,常阻漕運」。鑑於漕運帶來的經濟效應,楊堅立即下令「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斥資建造一條長達三百裡的運河。由於該水渠途經廣通,因此被楊堅命名為廣通渠。
進行這樣的河道工程,一向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楊堅在建造這條河道時,朝野上下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不過,當廣通渠建成後,許多人都從這條渠中獲得了既得利益,這些反對的聲音也隨之消弭。「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依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這段時間,滿朝文武非但沒有再反對廣通渠,反而把楊堅提升到堯舜禹湯的高度。
那時楊廣只是晉王,他看到了老子遭遇的機會。楊廣此時已下了決心,等自己上臺後,一定要仿效老子,靠修渠賺一筆美名。在楊廣登基之初,北方人口猛增,糧食供應嚴重困難。據當地官員透露,楊廣對此進行了理性分析,認為所謂缺糧只是一個偽命題而已。由於南北兩國發展不平衡,全國糧食總產量還比較充足。
南部有充足的糧食生產,但人口數量較少;北部糧食生產稀少且人口眾多。一般遇到這種情況,只要搞「南糧北運」就行了,偏偏當時陸路運輸不太發達,南米運往北方需要的時間和資金都比較多,所以運糧也就得不償失了。現狀怎樣才能解決?由於陸路交通不發達,那就從水路開始吧。由於沒有水路,那就去修一條吧!
初年,楊廣說:「必有一條渠。」於是,就有了通濟渠。大業四年,楊廣說:「渠不夠用了」,於是永濟渠再次出現。也許是因為「水渠」看起來太小家子氣,不能體現楊廣氣派的高調,於是,在大業六年,楊廣又修建了江南水渠。於是,兩條水渠和一條江南河匯合,匯合成一線,即後來著名的大運河。
楊廣的這條運河,到底給古人帶來了多少好處?
《汴河懷古》說得好:「隋亡為此河,隋亡千裡賴通波。如果沒有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多教。」事實上,不只是唐朝,即使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也在享受由楊廣建造的運河。
楊廣的功勞是顯而易見的,可這種「功在後世」的舉動,在當時卻是吃力不討好。假如有記者採訪生活在大業年間的百姓,估計每一個被採訪的百姓都會吐口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背後還隱含著「罪在當代」。建造這樣一條大運河,在沒有機械力的年代,靠的不是油和挖掘機,而是人力。
所以,為了挖一條通濟渠,楊廣徵募了多少民夫?
「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有百餘萬」,還有「淮南民餘萬」。這條水渠好不容易建好,老子皇帝又突然想到,要修一條更寬的永濟渠,就是要「發河北諸軍五百餘萬人」。
徵募民夫這樣的事情,各個朝代都發生過,而楊廣卻另闢蹊徑,推出了「丁男不供」政策。那意味著什麼呢?就是以女人為貴,以男人為貴,無論男女,都徵募到建功立業的隊伍中來,為國家發光發熱。通濟渠建成兩年後,好心的楊廣再一次坐不住了,他馬上要到這條新修的河裡去遊歷。因此,隋煬帝高調南下至江都。
據了解,楊廣所乘龍舟,高度約80米,船上有四層豪華宮室。光是隨行的官船,就有六千多艘。整支隊伍的長度,已達一百公裡,單是纖纖,就超過八萬人。為應付皇家出巡之需,整個水渠方圓五百裡內,「皆令食之,極水陸珍奇」。500裡的產糧船隊自然消耗不完,剩下的物資便「在即將到來的時候,多棄埋了」。
從古代開始,老百姓最討厭什麼?
浪費食物。普通百姓眼中,楊廣修的這條水渠,並非為經濟繁榮而建,而是為遊樂之用。因此,當時人們很難理解楊廣的所作所為,大多數人認為楊廣的所作所為與商紂王建起鹿臺沒有什麼不同。所以,對於生活在後世的我們來說,隋煬帝的這條大運河是豐功偉業,而對於生活在大業年間的普通百姓來說,則是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