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
姿儀俊美,年少聰慧,初封雁門郡公。開皇元年(581年),授并州總管,冊封晉王。開皇九年,統兵滅亡陳朝,陰謀奪取太子之位。開皇二十年(600年),冊立為皇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間,疏浚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改州為郡,統一度量衡;頻繁發動戰爭,西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引發全國範圍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加速隋朝崩潰覆亡。大業十四年(618年4月11日),發生江都宮變,為宇文化及所弒。
這就是歷史對隋煬帝的評價,楊廣興修大運河,為後世立下不世之功,為什麼大多人卻在罵他昏君呢?
楊廣是有缺陷的,那就是好色貪杯,做事急功近利!雖然功在千秋,卻也因此得罪了世家大族權貴,加劇了皇室與門閥之間的對立!所以被人潑了很多髒水,給人形成了一個無道昏君的模樣。他的所做所為真的是給唐朝做了嫁衣!
楊廣雖有理想,但他的政治抱負顯然不適應現實環境。急功近利,明知不能為而為之,這是性格所決定的,誰也改變不了。他本身就一個不甘為守成之君的人,總想有個大作為,大運河、開邊拓地,自然傷及民力,這點是他忽略的。所以必然導致民變。亡國之君由此而來。
不是楊廣打死也要修大運河,而是修大運河加速了楊廣的死!
客觀地講:楊廣應該是個毀譽參半的皇帝,雖無德,卻有功。只是,他的功績沒有和百姓的幸福指數統一起來。
人家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楊廣是罪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才是隋煬帝最大的悲哀!
歷史皆是古人評,功過立勳後人知,大運河千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楊廣傷財又傷人,為後代留下大運河,才有唐代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