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陳一良 | 杭州報導
又一家杭州汽車製造企業「倒」在了的車市寒冬裡。
近日,杭州長江汽車有限公司(下稱「長江汽車」)破產清算管理人公開發布項目投資人招募公告,長江汽車破產清算進入實質性階段。
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上關於杭州長江汽車有限公司破產清算案的公告。
招募公告稱,長江汽車「擁有較成熟的車輛生產基地及相應生產資質、專利及非專利技術等,債務人及主要債權人均表達了希望長江汽車通過重組方式發揮其潛在價值」。
公告表示「歡迎從事整車製造行業或上下遊行業、與長江汽車具有產業協同性的投資人前來溝通接洽」。
位於杭州市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宏達路116號的長江汽車總部。《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陳一良 攝
長江汽車作為第一批拿到國家發改委批文的新能源車企,從2014年開始曾陸續獲得高達51億元的投資。
然而,僅僅過去7年時間,公司就資不抵債,轟然倒下。
而這也是繼杭州青年汽車有限公司(下稱「杭州青年汽車」)在2019年破產以來,杭州第二家在車市寒冬裡「倒下」的汽車製造企業。
公司人跡寥寥,早已「資不抵債」
長江汽車成立於1996年,註冊資本10億元,董事長為曹忠。港股上市公司五龍電動車(0729.HK)是長江汽車的大股東之一。
長江汽車董事長曹忠。圖片來源:長江汽車官網
工商登記信息顯示,有著杭州市餘杭區政府背景的北京紫荊聚龍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持有公司49.83%股份;五龍電動車持股49%;簡式國際汽車設計(北京)有限公司持股1.17%。
12月15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走訪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宏達路116號的長江汽車總部,發現公司辦公樓少有人員活動跡象,多數廠房更是大門緊閉,公司門前的充電樁設備早已積滿了厚厚的灰塵。
長江汽車門前的充電樁早已無人使用。《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陳一良 攝
一位快遞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長江汽車的廠區最近一段時間偶爾會有一兩個快遞,「廠區裡已經沒什麼人了」,由於廠區門前空曠,時常能看到有疑似保安公司的人員借用這塊場地進行訓練。
記者試圖進入廠區,被門口保安人員攔下。一位保安人員告訴記者,公司早已沒有接待人員,「公司已經這樣了,大部分員工都已經離職了,還有誰接待訪客?所有辦公樓和廠房外人都無法進入,你進去了也看不到什麼東西。」
長江汽車門前張貼的關於推選職工代表參加債權人會議的公告。
而對於記者提出的公司近況如何的問題,這位保安人員回應稱,他們是由保安公司派駐到廠區進行工作的,不是長江汽車的員工,所以對公司具體情況也不甚了解。
記者了解到,長江汽車很多員工,甚至公司高管,都存在工資被拖欠的問題。
從2019年7月開始,長江汽車不斷曝出欠薪停產的消息。
今年11月初,長江汽車的一位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拖欠員工薪資的問題確實存在。受政策、市場下行等因素影響,長江汽車發展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處於非常艱難的時期,內憂外困。但我們沒有喪失信心和鬥志,正在與公司股東和潛在投資者保持溝通,將因疫情影響的融資計劃繼續推進。」
其實,早在今年8月24日,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法院就裁定受理了對長江汽車的破產清算申請。
今年7月29日,餘杭區人民法院在執行以長江汽車為被執行人的案件中,發現長江汽車公司存在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存在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情形。
截至2020年7月28日,餘杭區人民法院有約105件以長江汽車公司為被執行人的案件尚未履行,申請執行標的約2.66億元;以長江汽車為被告的未結訴訟案件34件,立案標的約9.45億元。
而長江汽車自認的金額更多:對外負債本金近30億元、利息1億餘元,拖欠2019年12月以來的職工工資約4000萬元。
長江汽車的一個生產車間。《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陳一良 攝
天眼查APP數據顯示,關於長江汽車的司法風險高達1325條,其中開庭公告272條,法律訴訟402條,立案信息12條,破產重整信息2條,歷史被執行人信息179條,被執行總金額超4.29億元。
12月15日,針對長江汽車目前破產清算進程如何的問題,一位朱姓破產清算管理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具體情況暫時不便透露,「正在接觸投資人,但公司未來走向還不確定」。
7年燒光51億,產品缺乏競爭力
長江汽車的前身是成立於1954年的杭州公交客車廠,上世紀90年代因經營不善企業瀕臨破產。
2013年,港股上市公司五龍電動車的前身中聚電池注資重組長江汽車。次年,中聚電池更名為五龍電動車。
五龍電動車業務範圍涵蓋研發、生產及銷售鋰離子電池及相關產品;汽車設計以及電動車設計、製造及銷售;租賃電動車等。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富豪李嘉誠曾對五龍電動車頗為看好。2010年,李嘉誠曾以每股0.73港元的價格,買入公司4億股股份,並在此後多次增持。2015年李嘉誠的持股比例一度達到約8%,成為五龍電動車第三大股東。
2014年6月開始,五龍電動車在杭州市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電動汽車核心工廠,即長江汽車工廠,建設衝壓、焊裝、塗裝、總裝、電控五大先進工藝生產設施,工廠總佔地面積約1150畝,長江汽車也由此成為五龍電動車旗下整車核心製造工廠。
2016年,在資本的強力推動下,長江汽車成為最早一批拿到國家發改委批文的新能源車企。2017年12月,在工信部公示第302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長江汽車榜上有名,成為繼北汽新能源之後第二個拿到「雙資質」的新能源造車企業。
2016年4月,長江汽車推出了電動車品牌「長江EV」,一期年產能為10萬輛,二期年產能為30萬輛,長江汽車杭州工廠正式投產。
隨後,長江汽車還相繼成立了貴州長江、深圳長江、成都長江等子公司。
然而,長江EV始終未能實現大批生產銷售,再加上新能源補貼大幅退坡,產品缺乏競爭力,長江汽車手中的資金快速耗竭。2019年開始,公司陸續傳出資金緊張的消息,並陷入欠薪風波。
國內某汽車交易網站上對長江汽車生產的「奕閣」商用車的介紹。
杭州當地一家汽車製造企業高管王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長江汽車主要生產多款商用車,也曾研發一款名為「逸酷」的小型乘用純電SUV,但經營情況均不理想。
「比如長江汽車生產的奕閣商用車、奕勝商用車,也就是我們老百姓理解的客車,這幾款汽車主要靠國家的新能源補貼。客車價格高,補貼也多,以前補貼力度很大,一輛車可以補貼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當時包括長江汽車在內的很多車企,但凡有資質的都去造新能源車了,產品主要賣給政府,用於城市公交,或者政府接待等。車企都是納稅大戶,政府為了支持自己的造車企業,會大量採購,車企自然就能賺到錢。」王平說。
他介紹,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條件提高,補貼減少,長江汽車生產的商用車採購成本過高,逐漸被市場淘汰,公司資金鍊也出現問題。其研發的小型乘用純電SUV「逸酷」自2016年4月發布後一直未有交付。
「長江汽車研發的乘用車,也就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家用轎車,市場競爭力並不強。一方面是由於長江汽車缺乏造車經驗,產品質量可能存疑,家用轎車的客戶對產品質量要求高,生產家用轎車的車企往往壓力是比較大的;第二,私人買車,不但對車輛品質要求高,對車輛價格也比較敏感,隨著『逸酷』發布後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條件的提高,購買『逸酷』的成本過高,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可能也就沒有量產的必要了。」王平說。
長江汽車已不是杭州近年來倒下的第一家車企。2019年11月,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法院裁定終結杭州青年汽車破產程序,杭州青年汽車曾因快速無序擴張而遭市場詬病。
針對近年來國內汽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不斷有車企破產倒閉的現象,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汽車市場是個開放的市場,市場行情難免有起起落落,汽車行業更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積累核心技術和資本,對於大規模擴張或者轉換主要產品,車企一定要慎之又慎。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王平」為化名)
責編: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