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比火化了,剩下一捧灰,要好得多」爭議聲中的器官捐獻

2021-02-23 明州世相

這是明州世相第20個故事

作者:龔晶晶

來世上一遭,有多少人走的時候,能有千人送行?

 

這樣的場景,72歲的老陳從前只在電視上看過,有的是明星追悼會,有的是為了送別犧牲的英雄。他從沒想過,第一次親眼所見,就是在自己好朋友的葬禮上。

 

「那一天,洋鼓洋號,響徹了整個村子,十裡八鄉,來了好多好多人。許多陌生人特意從外地趕來送他,有幾個還跟在隊伍後頭偷偷抹眼淚。」千人送行卻是秩序井然,除了震天的鼓樂,以及隱隱的哭聲,幾乎再沒別的聲響。

長長的送行隊伍裡,老陳一眼就看到了老黃的妻子芳芳,自從老黃出車禍後,她就像是一隻洩了氣的皮球,迅速消瘦。眼眶深深凹陷,眼睛裡卻有股說不上來的勁。一路上,村裡人看向她的眼神,也大不相同:有人指指點點,竊竊私語;有人好奇張望,揣摩她此刻的心情;但更多的人,卻滿是敬意。大家都說,她是個了不起的女人。因為在丈夫死後,她做了一個一般女人不敢下的決定——主動提出捐獻器官。

2015年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唯一的合法來源。自2010年寧波啟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以來,6年間捐獻已達百例,居浙江之首。

 

這個消息,老陳和村裡人一樣,都是最後知道的,老黃一家沒打算告訴任何人,哪怕親密如他。可鋪天蓋地的報導早在他們回鄉前就已經在村裡引起了軒然大波。老陳並不意外,只覺得芳芳還是了解老黃的。你想,一個會在弟弟弟妹死後,撫養侄子十多年,直到他讀完醫科研究生的人,一個鄉裡鄉親有什麼困難第一個站出來幫忙,甚至送錢送物的人,死後把能用的器官捐獻給別人,聽上去就像是他會做的事。

籤字的時候,芳芳說,「他生前就跟我提過很多次,說,把生命換個方式延續,總比火化了,剩下一捧灰,要好得多。」於是,69歲的象山人黃節民成了寧波市目前年齡最大的器官捐獻者。

 

葬禮上,兩個年輕的陌生女人引起了老陳的注意,從出殯到火化,她們忙前忙後,細心應對著家屬不熟悉的流程,很久以後,他才從芳芳那裡知道了對方的身份——器官捐獻協調員。

 

其中,那個短頭髮的就是章娉。

 

 

2018年2月,某個寒冷的早晨,筆者和這個故事裡的女人,面對面坐著,聊起她這些年在生死間「擺渡」所見的種種。

 

如果你見過章娉,一定也會驚訝。前一天的電話裡,她正忙著幫寧波第160例器官捐獻者準備葬禮,要不是身體吃不消,還要趕去殯儀館給那位大哥送行,可眼前的她,卻是一個挺著大肚子,懷孕7個多月的準媽媽。

鄞州二院OPO辦公室有三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章娉、李翊兒和趙鈺石。因為都是女同志,被醫院同事稱為「女漢子」。圖為章娉。(龔晶晶 攝)

因為身體不適,章娉的臉色看上去並不太好,慘白的臉,被室內暖暖的陽光,漸漸捂熱,透出些紅來。這些年經歷的故事太多,她理了理,打算從最近發生的這一例說起。

 

「長久以來,公眾對器官捐獻都存在一個誤區: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捐獻器官。我們潛在的捐獻者大多都是突然離世的,三分之二來自車禍,其他的就是些突發性的腦出血或猝死。而這一例就是個車禍導致腦死亡的病人。」

 

捐獻者是個在寧波務工多年的外鄉人,捐獻器官,就意味著「死無全屍」,在農村畢竟是件大事,籤字前,家族的所有人都從外地趕來,一起商量。他的老父親從前當過兵,在村裡也做過幹部,還算開明,兄弟姐妹在老家天台就聽說過器官捐獻,也表示接受。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突然捐獻者那個13歲的女兒,怯生生地站起來說:「我們四年級的時候,讀過一篇課文,講的就是器官捐獻,爸爸出事的時候,我就在想,是不是也能用這種方式把爸爸留下來,可我不敢跟媽媽說,怕她難過。」

 

一時間,所有人都安靜下來,那個始終沉默,不忍心送走丈夫的妻子,「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她從沒想過,才六年級的女兒,居然會說出這番話。冷靜下來,她對章娉只說了一句:我尊重我女兒的意見。

器官捐獻,關係的不僅是一個家庭,更是一個家族。圖為身著工作服的李翊兒(左)、趙鈺石(右)正和患者家屬進行談話。

 

章娉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那一刻的感受,只絮絮回憶說, 2012年自己剛開始做這行的時候,很多醫院就連醫生都搞不清什麼是器官捐獻,甚至當面說他們就是來「拿器官」的。可今天,一個13歲的小女孩,居然能說出這樣的話。「我這兩天就在想,等再過個十幾二十年,當他們成了社會的中流砥柱,說不定就再也不需要我們這樣的器官捐獻協調員了。這是教育的進步,也是社會在進步。」

 

「最難的,是在他們還剩最後一口氣的時候,讓家屬接受他們的死亡」

在寧波,像章娉這樣的器官捐獻協調員,只有單薄的15個人,這些年,他們接觸潛在捐獻者後,完成捐獻的成功率已達到30%,而願意捐獻器官的家庭,也並不都是思想開明,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籤字的那一刻,家屬內心的掙扎與壓力,也非常人所能想像。

 

2016年4月,章娉就遇到了一位二十多歲的傷者,在餘姚打工多年,也是車禍導致的腦死亡。第一次溝通的時候,遠在外地鄉下的父母還沒趕到,他那瘦巴巴的妻子拖著一雙兒女早就慌了神,直說這麼大的事,自己做不了主。第二周再去,母親只冷著一張臉,語氣堅決地說,你們不要跟我講這個,避她如避瘟疫。父親則在一旁沉默不語。第三周再去,不過幾天,那個父親就已經像是老了十歲,他低著頭猛吸了一口煙,突然問,你有沒有辦法給我兒子做個腦死亡的判定。他明明還有一口氣,明明還有……章娉耐心地解釋,臨床腦死亡與機器判定可能存在差別,如果要求出報告,也是可以的。老人卻忽而擺擺手說,不,我不要了。

同捐獻者一樣偉大的,還有頂著重重壓力同意捐獻器官的家屬。

最後一個禮拜,章娉意外接到了那家醫院醫生打來的電話,他說,今天家屬打算放棄治療要出院了,你們要不要再來努力努力?這一個月以來,你們的誠意,我們也都看在眼裡。

 

章娉望了一眼辦公室外的樓道,正瞅見幾個尿毒症晚期的病人,多數都在等著換腎,她沒有猶豫:好,我去。

 

趕到的時候,傷者的幾個兄弟正席地而坐,身側放著壽衣。章娉心裡明白,估計是沒有希望了,由於每周都見面,雙方早已熟絡,章娉在他們旁邊席地坐下,說自己這次也不打算勸了,相識一場,知道他們今天要回老家,只是過來送送。母親看到她來,只輕輕瞥了一眼,便匆匆起身,走到遠處去了。

醫生第一次叫家屬進去,詢問是否出院放棄治療,那個父親連筆都不肯拿,猶豫著遲遲不肯籤字。他知道,這一落筆,兒子就沒了。第二次再進去的時候,章娉也陪著去了。父親只低著頭說了一句:就照你說的辦吧。正當她以為老人要籤字的時候,老父親忽而抬起頭,定定地望著自己,又重複了一遍:就照你說的,捐獻吧。

 

那個一夜之間老了很多的父親,在那一刻,似乎更老了。他額頭上的紋路很深,臉也是又黑又痩,就是個來自異鄉再樸實不過的農民,但那一刻,卻也是個再偉大不過的父親。

 

多多,是一個女孩的名字,無論隔了多少年,都像是一個開關一樣,只要輕輕一碰,就能讓章娉哭到不能自已。

 

見到多多的時候,她已經腦死亡,小小的身體就躺在那裡,是自發性的腦出血,起因是「顱內動靜脈畸形」。直到事發前,多多媽媽都不知道自己8歲的女兒居然得了這種罕見的先天性疾病。多多的爸爸媽媽還有同她最親的姑姑,一致決定,要為多多做器官捐獻。

 

目前寧波相對成熟的是肝移植、腎移植和角膜移植,所以每例器官捐贈,一般都是一個肝臟,一對角膜,兩顆腎臟,捐獻者名單上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挽救五個家庭。(龔晶晶 攝)

負責將多多從寧波市第一醫院轉院至鄞州二院進行器官獲取手術的,就是章娉,由於多多的肝臟要立即運往北京,移植到一名患者身上,手術的時間定在了早上4點,一路上,多多媽媽,一刻不停地說著,深怕躺在那裡的多多,再也聽不見了。

 

她說,多多是2007年3月18日出生在寧波市第一醫院的,之所以叫多多,是希望她多些智慧,多些快樂,多些健康;她說,多多最乖了,知道爸爸媽媽從安徽老家過來打工不容易,所以,他們晚上加班的時候,多多就給弟弟打水洗腳,哄他睡覺,然後,再抱著那個也叫「多多」的粉色娃娃,一個人慢慢睡著;她說,事發的時候,多多就在自己身邊,和弟弟沒玩一會,就跑過來說,媽媽,我頭痛。然後就抱著爸爸的腿說了一句,爸爸,快救救我。這是她留在世上的最後一句話,她再也聽不見,自己的多多喊她媽媽……

 

這就是那個也叫"多多"的粉色娃娃。

章娉努力壓抑著自己的呼吸,深怕哭出聲來,上救護車前她還特意戴上口罩遮住了臉。從轉運到出手術室,她全程陪同,也是全程哭下來的。「當時有記者來採訪,我對他們說,還請你們儘量不要去打擾……我知道記者會問什麼,也知道多多媽媽還有姑姑會怎樣的難受。」

 

回到家的時候,當面對自己8歲的女兒,章娉卻是再也忍不住了。她告訴女兒:今天是一個和她一樣大的小朋友在做捐獻。女兒轉身進屋翻了很久,拿出一個小跨包,那是她最喜歡的東西,可那一刻,她卻遞給媽媽說,媽媽,把這個拿給那個小朋友做禮物好不好。

 

多多走的時候,穿著姑姑從商場給她買來的衣服,多多還太小,根本買不到壽衣。姑姑知道,多多最喜歡粉色,於是給她買了一條粉色的蓬蓬裙,粉色的褲子,粉色的鞋,說要是她還活著,一定會高興得轉圈圈;多多最喜歡漂亮,因為動過手術,長長的頭髮也被剪掉了,媽媽特意給她戴了頂粉色的帽子。怕她冷,還加了件灰色的呢子大衣。給她穿衣服的時候,章娉的手一直在抖,深怕弄疼了這個可愛的姑娘。

 

她火化的時候,身邊還放著她最喜歡的玩具,背著章娉女兒送的小挎包。安靜得就像是睡著了一樣。

 

一般來說,器官捐獻協調員的工作陪到遺體火化就算是告一段落了。但多多,卻是他們唯一一個聯繫照相館定做遺照,也是唯一一個由他們幫著辦理骨灰下葬的。

「骨灰下葬其實不是我們的工作,一般這樣的情況,多數都是選擇安葬在老家的。但多多媽媽跟我說,多多生下來就在寧波,她一直很羨慕寧波的同學在寧波有家,所以,他們希望她走的時候能如願,也算是在寧波留了一個家。所以讓我們幫忙在寧波為多多找個墓地,錢他們來出……」

2015年9月,章娉陪同多多的父母把她葬在了鎮海九龍湖邊上的大同公墓。在那個山清水秀公墓裡,還藏著一個寧波市遺體捐獻紀念陵園,那是浙江省第一個遺體捐贈紀念陵園,也是國內最大的遺體紀念陵園之一。在多多之前,就安息著100多位捐獻者,他們的器官、角膜,多數都移植到了寧波患者的身上。有人延長了生命,也有人重獲光明。

這是多多留在寧波,最後的家。

 

 

我不止一次想過,如果器官也有記憶,活下來的那個人,會不會有所不同,他該繼承那器官傳遞過程中感受過的溫暖與善良,繼續下一段旅程。

 

明州世相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法律支持:浙江素豪律師事務所

相關焦點

  • 他們捐獻的器官讓三千多人重獲新生
    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生命傳遞,移路相隨」器官捐獻一千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感恩會邀請器官捐獻者家屬講述他們替逝者捐獻器官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據悉,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 深度|中國器官捐獻調查
    能做移植手術的醫院都有人排隊等器官捐獻人體器官,被譽為「獻上生命的禮物」。如此「貴重禮物」挽救他人生命,成就的感人故事不少。然而,仍有很多患者在苦苦等待中去世。不久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移植中心2名病人,就因等不到合適的肝源離世。我國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國,但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率較低。2015年起,我國全面禁用死囚器官。
  • 他們捐獻的器官讓3000多人重獲新生
    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生命傳遞,移路相隨」器官捐獻一千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感恩會邀請器官捐獻者家屬講述他們替逝者捐獻器官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據悉,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接受器官捐獻者向器官捐獻者親屬獻花。
  • 為何器官捐獻自願無償 移植患者要花幾十萬?
    2015年起我國全面禁用死囚器官中國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國但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率較低當前較流行的說法是:我國每年大約有150萬器官衰竭患者,有30萬適合器官移植方式治療,每年僅有1萬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
  • 中山一院器官捐獻突破1000例
    她突然想起來,年輕時提及生死,丘遠軍曾對梁曉寧說:「若真的那天,就把能捐獻的器官捐了,剩下的燒成灰,撒進海裡,或者埋在樹下。」 4歲的孩子們可能還不懂,為什麼收到花的阿姨哭得這麼傷心,卻又蹲下來抱著他們露出了笑容。但阮女士會永遠記得這一刻,並且教導孩子們多做善事,多幫助別人,「我們要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 他們捐獻的器官讓三千多人...
    12月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生命傳遞,移路相隨」器官捐獻一千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感恩會邀請器官捐獻者家屬講述他們替逝者捐獻器官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據悉,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 捐獻器官 讓愛延續
    我感覺您的生命將會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把愛永遠地留在人間……」12月7日下午,在鄭州市人民醫院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室內,我市市民邊夢涵對腦死亡母親說的話,感動了現場所有人。邊夢涵在籤署器官捐獻確認登記表痛苦的別離 令親人心碎的腦死亡捐獻者陳相果今年63歲,是我市某單位的退休職工。
  • 中山一院器官捐獻突破1000例
    她突然想起來,年輕時提及生死,丘遠軍曾對梁曉寧說:「若真的那天,就把能捐獻的器官捐了,剩下的燒成灰,撒進海裡,或者埋在樹下。」幸運的是,孩子們並沒有等太久,分別在今年8月和11月匹配到了合適的腎源,成功進行了器官移植手術。 如今,這對雙胞胎兄弟恢復得很好,活潑愛鬧。阮女士給孩子們起的小名叫歡歡和笑笑,希望他們能夠開心快樂地成長。阮女士感到最遺憾的,就是因為「雙盲」原則,無法得知捐獻者家庭的信息,只知道捐獻者一個是3歲多的寶寶,一個是1歲多的寶寶。「都不知道該怎麼感謝!真的萬分感激他們的父母!」
  • 推動完成130多起器官捐獻 用愛堅守生命的「重生」
    工作遠比想像中困難,不被理解或是被拒絕的情況時有發生。有時候,米梓鑫一個人要同時面對一位患者的20多名家屬,壓力可想而知。他說:「當得知患者康復的機會很小,我們不僅要將實情告知家屬,還要詢問他們是否有器官捐獻的意願。剛開始時,我真的有些開不了口。」   即使被拒絕了,米梓鑫也不會放棄,而是持續關注患者的病情進展和患者家屬的心理變化,尋找轉機。
  •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多年之後依然記得15歲男孩捐獻器官救了5...
    孩子得這個病沒辦法,我們都努力了。」父親最終做出決定,男孩捐出心臟、肝臟、腎臟、肺臟和角膜,挽救了5個人的生命,還讓盲人重獲光明。作為北京佑安醫院的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死亡,是劉源繞不過去的話題。他每日奔走各地,尋找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向家屬宣講器官捐獻政策。
  • 海寧60歲醫院護工安排「身後事」 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
    與其焚成灰,不如把遺體捐了老楊的全名叫楊昌明,今年60歲,老家在湖北恩施,在市中心醫院當護工10多年。在醫院,大家都親切地喊他「老楊」。作為一名護工,老楊的工作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主要照顧病房裡的患者,以前多的時候,一個人要管三個病人。
  • 器官捐獻協調員:為逝者「重生」奔忙的人
    兩年來,米梓鑫沒有退縮過,不斷地嘗試,順利推動完成了130多起器官捐獻,為數百名患者送去了希望。面對質疑從不輕言放棄米梓鑫畢業於河北北方學院,大學畢業後,他並沒有從醫,而是選了一條更為艱辛的路——做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說,這是受了姥爺的影響。
  • 南平市今年實現7例器官捐獻 歷年來捐獻最多
    記者昨日從南平市紅十字會獲悉,2020年,南平市實現7例人體器官捐獻,挽救了24名患者的生命,為8名患者帶去了光明。今年是南平市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以來,實現捐獻最多的一年。  器官移植是生命的接力,在每一個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體內,都蘊含著另一個生命的光輝和使命。近年來,南平市各級紅十字會廣泛宣傳普及器官捐獻知識,傳播器官捐獻理念。
  • 器官捐獻:一場生命的接力與延續
    通常一個逝者捐獻了器官後,會上傳到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hina Organ Transplant Response System,簡稱COTRS),按照就近、病情輕重、等待時間長短等原則,在具有相應移植資質的醫院進行分配。王德輝一家聯繫上武警總醫院後,等待了兩天多,2月23日晚終於等來了一個O型血的匹配肝源。
  • 10噸人體器官,女性頭顱被縫在男性身上!美國器官捐獻交易另一面
    喜歡看恐怖驚悚影片的人應該對那部《科學怪人》不陌生,影片裡,不同的人的器官被這位怪人拼接縫合,組成一個新的怪物生命。雖然這些影片可能會引起廣大看客的不適,但令人怎麼也想像不到的是,這樣的兇殘又違背人倫道德的行為卻真實地發生在那個喜歡講人權的國家:美國。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 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實現...
    在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上,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懷著難以言狀的感情接受《經濟參考報》獨家專訪。  黃潔夫用「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改革形容中國器官捐獻移植改革的艱難歷程。
  • 火化後的骨灰真的裝不滿骨灰盒?火化的詳盡過程告訴你答案
    骨灰的多少與死者的年齡、體格以及火化方式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火化後的屍體僅僅留下部分人形骨架及些許骨灰,能留下的骨架都是最堅硬的部分。火化後留下的這些東西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多,怎麼說也是經過上千度的高溫燃燒,剩下的東西能有多少。如果是小孩的話,火化後連骨頭都不存在了。
  •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生死「擺渡人」(組圖)
    閆娟供圖 攝   中新網太原9月13日電 題: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生死「擺渡人」  作者 範麗芳  「每天都會看到有人生、有人死,我的工作就是協助死者的家屬完成器官捐獻意願,同時讓等待移植的患者有活下去的希望。」
  • 我在中國器官捐獻中心,登記了我自己.
    而這句話,是他去世之前,反覆對爸爸說起的一句話,他讓爸爸籤的這個字,其實很簡單,一共只有六個字: 「同意捐獻遺體」 昨晚想了一宿,決定寫寫他,可是一早再去看發現已經被一些綜藝熱搜擠掉了,估計深更半夜看到這件事的人也不多,但這件事真的該讓更多人知道。
  • 生日那天,我登記了中國器官捐獻志願者
    其實,這件事情在我心裡已經盤亙幾年了。雖然不會一直惦記,但時不時這個念頭會閃現出來。可能並不是很緊急的事情,生活總是被眼前的事佔據著,結果遲遲沒行動。他失去了一個兒子,何其不幸;而這個世界上多了一個叫他「Best Dad Ever」的人,又多麼溫暖。比起常見的宣傳中,說「捐獻」這種行為是多麼高尚、無私,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離開。那麼比起只給我愛的人留下悲傷,不如給他們留下那些溫暖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