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點擊上方免費關注!
主編:黑門 | 編輯:元斌
轉自:黑門
這幾天,發生了好多令人悲痛和憤怒的事。
其中一件,便是震動全球的埃航失事了。
3月10日,衣索比亞航空的一架客機在起飛後不久墜毀,機上157人罹難,無一生還,其中包括8名中國公民。
事故現場,飛機墜毀後砸下的深坑仿佛還在不安地訴說著事故的慘烈。
到處是飛機的殘骸、遇難者殘缺的護照,被燒焦彎曲的筆記本電腦,破碎的書本……
現場甚至還有時不時響起的手機鈴聲,電話的那頭也許是遇難者忐忑不安的親人、朋友,抱著一絲絲的僥倖撥起了那個熟悉的號碼。
只是電話這頭再也無法響起那個熟悉的聲音了。
不敢想像,在墜機前幾秒,飛機上的所有人,經歷了怎麼樣的驚恐和無助。
(視頻為模擬,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中)
他們或是因為公事而奔赴異國,或是帶著對非洲大地的嚮往,踏上旅途,或是……
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目的踏上了那架航班。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別,竟成了永遠。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一個會先到來」,又再次被印證了。
01
在這8名中國人裡,有一名22歲的浙江女孩,她與異地戀的男友約定,一起去肯亞旅遊,但是命運卻將她的生命定格在這場空難。
事故發生後,很多人在她的微博下留言,有回憶,有緬懷。但卻有一些人留言侮辱她,將自己齷齪骯髒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
再過不久,就是她22歲的生日。
她跟我們中的許多人年紀相仿,原本可以在今年順利畢業,也許不久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媒體工作者。
據學校老師和女孩身邊的朋友說,女孩成績優秀,剛剛通過畢業論文,平時性格活潑外向,有很好的人緣。
卻沒想到.
事故發生後,女孩的男友趕赴現場,想搜尋到任何關於女孩的信息,卻什麼也找不到,只能捧起現場的一抔土,孤獨地一人離開。
二十多歲的年紀,生命之花尚未綻開便無聲隕落,對她的父母來說,痛失獨女,其悲孰甚,對於公眾來說,由惻隱之心生出將心比心的悲憫,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事情的走向卻讓人始料未及,先是女孩的微博帳號、學校、照片各類隱私被肆意曝光。
後來又有人便肆意湧入死者微博,惡言相向:
「當我看你住著幾千塊錢一晚的酒店,每天錦衣玉食,看個長頸鹿要去、而且馬上可以去非洲肯亞的時候,雖然我不會幸災樂禍,但也絕對同情不起來。」
「家裡有錢滿,全世界××炫耀啥,下輩子注意點。」
「一堆整容臉太可怕了。」
……
太多惡俗的話就不放出來,辣大家的眼睛了,怕傷害到大家幼小的心靈,只是從眾多惡言中粗略挑了幾條還沒那麼過分的,卻已經是「惡臭衝鼻」了。
「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兇殘到這地步。」魯迅先生說這句話已經過去了百年,只是百年後的現在,依然適用。
百年過去了,中國冷漠的看客不曾減少。
啃著人血饅頭高歌猛進的人,也還是一抓一大把。
02
而如今這種娛樂至死的精神,更是在網絡環境上被發揮到了極致。
甚至連一個女生的死,都可以成為娛樂的素材,宣洩負面情緒的出口。
而事實上,女生的死,常常是娛樂的好素材。
「香消玉殞」,對於某些人來說,早已不值得給予憐惜,反而有種死有餘辜的毀滅快感。
女孩的美貌、年輕、富有、優秀都成了他們抨擊的方面,在這些人眼中:
「你家境優越,從小享受美好的東西,我一貧如洗,那你死了,我拍手稱快」。
「你在這個年紀旅遊,想看長頸鹿就跑去非洲,而我還為明天的衣食住行奔波賣命,那你死了活該,早就活夠本了」。
「你不但有錢還漂亮,我就是一個矮矬窮,你不死誰死?」
他們躲在冰冷的屏幕背後,拿起自己的鍵盤充當兇器,砍向了已經死去的女孩,砍向了女孩身邊愛她的人,也砍向了所有擁有憐憫心腸的人。
我的性命在獅子中間,我躺臥在性如烈火的世人當中。他們的牙齒是槍、箭,他們的舌頭是快刀。
詩篇57:4
東野圭吾說:有些人的恨是沒有原因的,他們平庸、沒有天分、碌碌無為,於是你的優秀、你的天賦、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
而這些行為的根源就是:看不得別人好。
所以用各樣的惡言去辱罵、嘲笑、貶低和傷害,以達到自己所謂「心理平衡」的扭曲目的。
《伊索寓言》中有個《狐狸與葡萄》的故事,狐狸想吃葡萄,卻因為葡萄架太高夠不到,就放棄了,還邊走邊說:「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這就是檸檬精的心理,看到別人有的,自己卻沒有,心裡酸,但是又不甘心自己一人酸,於是就使勁挑別人的刺,讓別人也跟著不好受。
這種心理,本質上是一種失敗者心理。因為自己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一貧如洗,看到別人稍微有那麼一點好的地方,就羨慕嫉妒恨,忍不住地想去詆毀它,推倒它。
有時候,有些事情,如果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們就永遠不會停下嘴。
03
自由原是上帝賦予人的權利,只是現在已經被人們所濫用了。
「自由」不應被拿來當做肆意傷害別人的藉口,虛擬的網絡身份,更不應該成為惡意滋生的屏障。
在如今網絡環境中,他們以為我說什麼都是我自己的自由,我做什麼都是我們自己的事,跟你們沒關係。
但真的是這樣嗎?
真正的自由是讓我們做一個真實的,有人情味和人性味的人,是來到上帝的面前做祂的兒女,而不是罪的奴隸。
至少,在我看來,自由是從相互尊重開始。而尊重是相互的,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被尊重的,那麼,說什麼,怎麼說,便是對陌生人的尊重。
就如日劇《三年A班》裡所說:
多少高舉「正義感」的旗幟、對自己的父母、親人、朋友說不出的傷人的話,在網絡上都被輕易地拋給了陌生人,變成傷人的利刃。
「你的眼睛,你的嘴巴和你的手,它們長在你身上,不是讓你來傷害別人的,而是為了讓你和他人分享喜悅,和他人一起感受幸福的滋味。」
04
只是近些年我們已經見過太多「惡言」所帶來的傷害。
明星喬任梁自殺的導火索也和網絡暴力分不開。
離世前,他也曾發微博感慨:「每天看著這麼多人罵我,誣陷我,想著乾脆死了算了。」
底下卻有很多人喊著:「那你怎麼還不去死?」
有時候,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一句話。
還有去年被網絡暴力逼死的兒科醫生,安女士。
因為一個別有用心的剪輯過的視頻,輿論便把她推上了風口浪尖:
「人肉她!」
「這種人不配當醫生!」
「舉報她,醫院必須給出說法!」
……
五天後,這位救治過無數孩童的女醫生,偷偷躲進車裡,一口氣吞下500顆安眠藥……
莫言在《生死疲勞》中說:「極度誇張的語言是嫉妒虛偽的社會反應,而暴力的語言是社會暴行的前驅。」
還記得嗎?那個被老師猥褻的高中女孩,她心灰意冷地獨坐在高樓上。
然而圍觀群眾卻連連起鬨,鼓掌叫好:「跳不跳?」「怎麼還不跳,還猶豫什麼?」
女孩本來被消防員一把抓住了,她卻掙脫掉消防員的手,最後一句遺言是:「哥,謝謝你,我走了。」從樓頂一躍而下。
還有如前些日子大火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電影雖然是虛構的,卻又常常可以在裡面,瞧出些現實中的影子。
女主易遙忍受著她身邊的同學對她說最難聽的話,為她編最下流的綽號,連帶著各種繪聲繪色的謠言和捕風捉影的揣測。
最後流言終於壓垮了這個女孩,她在江邊怒斥那些傷害過她的人,最後縱身一躍,跳進冰冷的江水中……
只是在現實中,更多人在這灘愈拉愈陷的淤泥中,連一聲嘶吼都來不及發出,便無聲地沉了下去。
舌頭在百體裡也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
雅各書3:5
原來,語言不僅能傷人,更能殺人,無色無味,卻能殺人於無形。
05
曾經聽於宏潔牧師講過一個故事,說在一個教會裡,有一個姊妹因為看不慣教會裡的牧師,便在教會裡故意傳一些牧師的流言,某一天她被神光照,意識到自己竟犯了這麼大一個錯誤,便去找到牧師,請求他的原諒。
牧師說:「好的,我願意原諒你,但是我有一個條件,我這邊有一袋羽毛,你去把它撒到街上去。」
姊妹聽到牧師願意原諒她,便帶著羽毛出門了,把羽毛撒到路旁、樹下、房子邊等等地方。
忙活了一陣,終於把羽毛都撒完了,就回去告知牧師羽毛都已經撒完了,牧師便對她說:「很好,我還有最後一個請求,你能把剛才撒出去的羽毛一片不落地撿回來嗎……」
故事雖然是虛構的,卻不乏背後的深意,我們說出口的話,我們在網絡上碼下的字,就像這撒出去的羽毛,落在路旁、樹下、房子邊……
後來風一吹,有的羽毛飄進了房子裡,有的羽毛掉進了下水道,有的羽毛變髒變臭了。
總之,再也無法一片不落,原原本本的找回來了。
我們說出口的話,我們在網絡上發出的言論,不經意間就落在了那些聽到、看到的人心裡,這份傷害又要如何收回呢?
再回到事件本身,遇難的女孩美貌、年輕、富有、優秀,這並沒有錯,她引來惡言最大的「錯」,就是在這場事故中去世了。
這種沒來由的恨意,隨意評論,把別人的不幸,當成個人情緒發洩的渠道,只會把人一步步拉入罪惡的深淵。
看不得別人好,是一種病,為別人的不幸而狂歡,更是潛藏在人性深處的惡。用惡意的眼光肆意傷害別人,不懂尊重,拒絕善良,是生而為人最大的失敗!
汙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
以弗所書4:29
這是《聖經》的標準,也是上帝的心意,祂喜悅我們用愛彼此造就,而非用恨互相拆毀。
因為善良而喜樂地生活,本是上帝對於人的美意。
願我們能夠帶著最大的善意進入這個世界,隨事說造就人的話,使聽見的人心覺甘甜,如沐春雨。
(高清原圖可關注微博 黑門_ )
汙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
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
叫聽見的人得益處。
|以弗所書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