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數字永生」,可能嗎?
在英劇《黑鏡》中,女友為緩解男友去世的悲痛,利用他遺留的數據,用人工智慧模擬出「男友」。這個「男友」有著和真正的男友一樣的語調,開同樣的玩笑,就仿佛是以數字形式活在了虛擬空間。這就是數字遺產更高級的應用——「數字永生」。
在未來事務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看來,《黑鏡》中搜集足夠的數據,重建逝者虛擬形象乃至模仿其思維模式的設想在未來極有可能成為現實。
事實上,《紐約時報》記者詹姆斯便通過類似技術與因癌症過世的父親進行過虛擬對話。在父親還在世時,詹姆斯將父親的聲音錄製下來,並建立了父親生平的語料庫,機器人通過分析和計算進行模擬,一家人可以隨時與這個「永生」的父親聊天,以慰哀思。
2015年2月,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出生於1981年的俄羅斯工程師Roman去世。他並沒有在社交網絡上留下太多供朋友回憶的信息,但卻留下了大量的簡訊和照片。
為了紀念他,任職於人工智慧Luka公司的好朋友Kuyda取得了親朋的支持,把搜集來的他生前8000條不同領域的聊天信息加入到機器人項目裡。經過深度學習等訓練,2017年發布的機器人已經可以模擬Roman語氣與人類對話。
該讓逝者安息,還是換一種方式存續?
親朋通過「數字永生」寄託哀思,看起來很美好,然而接踵而至的,就是此事所引發的爭議。
反對者表示,首先Roman生前並不知曉自己的信息將會被用作製作機器人,其次考慮到就連陌生人都可以下載Luka去問Roman一些非常私密的話題,這樣的紀念方式是在幹擾他死後的寧靜。
無獨有偶,2019年埃航遇難女孩微博被網絡暴力圍攻,情況與Roman面臨的情況極為相似。
2019年4月1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新浪微博宣布將收錄所有微博內容作為數字記憶和數字遺產進行保存。有科幻界人士表示,如果儲存的信息足夠豐富,利用存留的信息製作機器人,模擬用戶的語氣發微博也並非不可能。
微博將作為數字遺產保存在國家圖書館
網友的態度也兩極分化,有人欣喜:我們也算參加過國家工程了;有人憂慮:帳號裡的秘密太多,就是死也要爬起來把數據格式化。
這些爭議和案例都指向一個問題:把用戶生前的信息用於實現「數字永生」是對的嗎?
對此,北航法學院講師王琦認為,網絡有能力讓人們生活的每一道蹤跡都保留下來,由此數字遺產也面臨暴露和被窺探的風險。
他表示,消除人們生前在網絡世界的蹤跡,或者讓蹤跡保持不公開狀態,應該是一項法律對公民的基本保護。「數字遺產」中有逝者的「數字遺體」,這一「數字遺體」有望在通信保密制度和人格權保護制度下獲得永恆的安息。
假如有一天,技術手段可以實現真正的「數字永生」,你會如何選擇?
原標題:網際網路身後事:我的QQ微博微信支付寶能傳家嗎?
責任編輯:曾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