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行動支付逐漸取代了紙幣、硬幣支付。市場上的行動支付平臺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像京東、蘇寧、阿里巴巴、騰訊都出了行動支付平臺平臺。
其中馬化騰旗下的微信和馬雲旗下的支付寶,是當下最大的兩大行動支付平臺,佔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
據去年Q3數據顯示,中國第三方行動支付總額為56萬億人民幣,其中,支付寶佔了54.6%的市場份額,微信佔據了39.5%的市場份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微信和支付寶佔據行動支付市場大頭,但是它屬於第三方支付方式,其使用和運營需由國家下發第三方支付牌照,並有一定的期限,必要時需要續約。
然而近段時間,央行推出了數位化貨幣,區別於歸屬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微信、支付寶,這款行動支付的使用就和現金支付差不多。其支付方式比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理念更加先進,或許有望顛覆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行業地位。
央行數字人民幣推出全新支付方式
顧名思義,數字貨幣等值於紙鈔、硬幣,相當於是電子版的人民幣,它是由央行發布的法定貨幣。因此,無需通過任何第三方平臺就能完成支付。
近期,它以最新的「硬卡片」形態出現在支付市場。據最新消息,數字貨幣「硬錢包」已正式在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試點試行,日前已有該院員工通過數字貨幣「硬錢包」,在員工食堂等地消費,實現點餐、支付一站式體驗。
這是自數字貨幣面世以來,在經過「手機掃碼」、「碰一碰」等支付方式後,出現的第三種支付方式,即脫離手機支付,這也是數字人民幣首次以可視卡式硬錢包的形態亮相。
有使用者透露,「硬錢包」卡片的右上角上有一個水墨屏的方形窗口,用戶可以在上面清晰地看到消費金額、卡片餘額和支付次數。
在這個智能終端產品橫行的時代,部分人群如老年人、殘疾人在使用智能終端產品方面相對比較吃勁。脫離手機也能完成支付的數字貨幣「硬錢包」的出現,將能很好地為這部分用戶,提供跨越數字鴻溝的可能。
數字貨幣的認知誤區和趨勢
在數字人民幣剛曝光時,不少人把數字人民幣和最近大火的比特幣(BTC)混為一談,其實雙方有本質上的區別。比特幣雖然具有點對點交易的能力,但它不具備貨幣的便於流通、存儲和相對穩定的基本屬性,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算不上是貨幣。
有人認為DCEP數字貨幣間接允許了合法炒幣。DCEP確實可以炒,但是只能以炒外匯的方式操作,並且沒有多大的意義。
另外數字人民與支付寶、微信支付相比,或許代表了未來的貨幣趨勢。比如無需手續費。前面提到了,數字貨幣是央行發行的法定貨幣,所以沒有第三方,自然也不需要手續費。
其次擁有多樣化的支付方式,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除了手機掃碼和碰一碰之外,數字貨幣「硬錢包」卡片,還可以脫離手機單獨使用,對於不會使用智能電子產品的用戶十分受用。
如今的行動支付市場分別被馬雲和馬化騰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佔據,一旦數字貨幣正式投入使用,大家覺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能否抵擋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