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遊戲帳號……網絡「數字遺產」如何繼承?

2020-12-27 央視網

  圖片源自百度

  圖片源自百度

  發微信、發微博、發朋友圈……網上的足跡點點滴滴,如同一部圖文自傳,你是否思考過這是你的數字資產?如果文字的內容有些抽象,那麼你大量充值的遊戲帳號、QQ會員呢?

  「雲端」生活的時代,將自己的帳號傳給後人,已經不是一句單純的玩笑。數字遺產的價值量在增大,如何清晰分類成為難題,也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何謂「數字遺產」(連結)

  「數字遺產」是指網際網路上的數字文化遺產,即以網際網路為承載形態的文字作品、資料、圖片和影音,形成了一種文化傳承的遺產,也就是今天網際網路上的讀書頻道、文化頻道、博客、論壇、BBS、空間等裡面涉及的創作、記錄等內容。

  個人記錄具歷史價值

  ■ 季路德 上海 退休幹部

  在「洛陽紙貴」的年代,出版門檻高,普通人的歷史記載很少。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留言,有條件把自己的故事、觀點和情感留在網上。

  以我本人為例,這輩子的經歷主要分三段:作為知青從上海到黑龍江11年,進復旦大學讀書任教12年,參與上海世博會申辦籌辦舉辦工作13年。這些經歷和體會,以前也就是存在腦子裡。有了微信之後,就在知青群、高校師生群、世博會同事群裡和眾多朋友分享交流。

  就說第三段在上海世博會工作期間的經歷,對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有很重要的影響,留存了太多的回憶。當年上海世博局有幾十個部門,現在差不多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群,相當於「網上世博局」了。這些群在溝通信息、相互幫助方面發揮了作用。我建了一個公眾號,已發布近400篇世博同事們寫的回憶文章。今年是上海世博會舉辦10周年,我收集匯總了世博局當年在編人員中已逝世的15位同事的照片和簡歷,發了一篇公號,為的是緬懷這些曾經一起工作的故人。

  我為什麼要在網上撰寫、編輯、傳播這些回憶和體會呢?當然,一開始是「即時動機」,就是別人寫了,我有同感,於是也開始敲鍵盤。其實潛意識裡有兩個動機,一是讓子孫了解祖輩。我自己就很想知道,我的祖父、父親當年是怎麼生活的、曾經有什麼想法。但因沒有資料留存,只能空想。我把自己的經歷留給後輩,讓他們了解祖先的生活,也許可以彌補我自己的遺憾。 二是為今後的社會學家提供素材。一個社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不斷在變化。這種變化,具體表現為張三李四等的個人命運的變化。我這個年齡,常說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從童年開始的經歷,將順利與挫折匯總起來,大約能夠反映新中國走過的不平凡道路。因此,如果把很多普通人的經歷匯總、整理,將是今後社會學、歷史學的研究寶庫。

  進一步說,所謂國史、方志,其實都離不開家譜和個人回憶。因此,藉助網絡,普通人在網上的文字,不僅是個人的「數字遺產」,也應該是社會科學的遺產。 因此,普通人的「數字遺產」是有歷史價值的,這一點應成為共識。

  微 宇整理

  不要被這個世界遺忘

  ■ 張曦娜 陝西西安 企業員工

  前些日子參加大學同學聚會,同寢室的小夥伴來了一撥「回憶殺」。本科四年時光,點點滴滴的美好回憶湧上心頭。回到家,思緒萬千。晚上睡不著,突然想到了「校內網」——那是十幾年前,很多大學生每天都要使用的社交網站。我心血來潮,起床打算登錄帳號,重溫一下「青春的感覺」。然而,太久沒用,除了記得郵箱地址,密碼早已忘記了。花了好長時間,終於找回密碼,打開電子相冊一看,如煙往事映入眼帘:社團掠影、植物園遊記、畢業照存檔……

  夜深了,我陷入沉思:網絡世界裡,這些電子信息、社交帳號,對一個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過去數千年裡,一個人想要與他鄉故友交流,鴻雁傳書是最常見的方式。薄薄幾張紙,承載著無盡的情感。上個月讀《傅雷家書》,我被裡面溫暖的文字所感動。傅雷寫家書的初衷,本為教育子女,後來這些家書得以出版,廣大讀者才能一瞥其中的教育理念,乃一大幸事。

  近些年來,信息大爆炸,我每天一睜眼,便拿起手機刷微信、微博,了解國內外大事和好友動態;在購物、支付平臺點外賣、買東西;在遊戲平臺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對決。生活越便利,數據越龐雜。個人信息的聚合軌跡,便是我所理解的「數字遺產」。

  大學四年的電子相冊便是「遺產」之一,多年後我們偶然「重逢」,引來無盡感慨。如今,網絡時代狂飆突進,每個人都會留下自己的「數字遺產」。百年之後,它們怎麼辦?我不禁想起電影《尋夢環遊記》,裡面有句話讓人印象深刻:「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人記得你。」

  設想,後世某個偶然的時刻,有親人機緣巧合看到了我的朋友圈、微博狀態、自拍照片。如果他們有深入了解的興趣,逐步探尋曾經存在過的「我」,豈不神奇又有趣?或許,這就是網絡時代賦予我們這輩人最大的便捷——不用著書立說,只要仍有人記得,就不算真正的「死去」。就像傅雷先生一樣,用文字溫暖很多人,從未被這個世界遺忘。

  本報記者 高 炳整理

  未雨綢繆防帳號註銷

  ■ 項 月 北京 公司職員

  在數位化時代,我們周圍越來越多的事物變得數位化,乘坐地鐵刷手機乘車碼、購物刷微信或支付寶、記錄自己的動態用社交軟體,甚至連我們的遺產都變得數位化。

  關於數字遺產的處理方式,還是存在很多爭議的。有人認為數字遺產也是個人遺產的一部分,尤其像支付寶帳戶中的財產、網絡雲盤中的資料,應當歸自己的家人所屬。但也有人認為,自己的微信、微博等帳號中,記錄了很多隱私內容,並不想讓自己的家人知道,不應該被繼承。

  對我個人而言,我希望自己的所有網絡遺產都可以由家人繼承。

  首先,我在微信、支付寶中的財產比銀行存款還要多,我當然希望這部分網絡遺產由家人來繼承。

  其次,我在網絡世界中留下的不僅僅是微信、支付寶等平臺中的金錢財產,我在微博平臺發布的文字、照片,在抖音平臺發布的視頻,在網盤中保存的家庭合影、電子書籍……這些也都是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希望在我離世後,家人可以通過這些數字信息,緬懷關於我的點點滴滴和我們共度的美好時光。

  除了緬懷和紀念,我還希望家人在繼承我的社交媒體帳號後,為我和這個世界道別。今年這場新冠疫情來得非常突然,許多人還來不及向親朋好友道別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它讓我意識到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會先來。假如我某天意外離世,我希望我的家人可以登錄我的微信、微博帳號,為我發布最後一條動態,和親朋好友們道別。

  不過據我了解,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沒有人身性質的網絡遺產,比如網絡理財、餘額寶以及作品版權、遊戲幣等,是可以繼承的。而電子郵箱、微博、遊戲帳號等網絡資產,是具有人身性質的網絡遺產,屬於用戶的隱私,不可以繼承。

  鑑於以上這些規定,我未雨綢繆,早已將微信、支付寶等各大平臺的帳號和密碼告訴了家人,避免在我離世後他們只能任由我的這些帳號由於太久未登陸而被註銷。

  網絡權益也是種財富

  ■ 侯 昕 廣東廣州 會計師

  一位同事的微信頭像變灰了,朋友圈裡以第三人稱發布了她因病去世的消息,她的丈夫成為了她微信的繼承人。這令人感到欣慰,她的所見、所感得以保留並傳遞給家人,這是資訊時代帶給人類的福利。

  我是外公外婆帶大的,他們已去世多年,如今我能從網際網路上找到的關於他們個人的信息少之又少。我很想知道他們的故事,想知道他們在動蕩和變革中的處事和心情,想知道他們怎樣面對壓力和挫折,時代的變革又帶給了他們怎樣的影響。跟他們一起生活時,我還未成年,對於他們的故事知道得少,並且似懂非懂。成年後想了解,想追問,卻已經沒有了「口述實錄」的機會,我只能從同時代的故事中找尋他們的影子,猜測他們的想法和做法。如果能有電影《尋夢環遊記》中那樣與逝去親人再見的機會,如果他們所處的年代已經有了網絡社交平臺,如果他們能像我們一樣在「微信讀書」寫感想,在朋友圈記錄生活,在「下廚房」分享美食,我的「穿越之夢」應該也不難實現吧!

  對於和我一樣的普通人來說,希望通過網絡繼承的可能不僅僅是親人的故事和親情,也可能是虛擬貨幣、遊戲裝備或者一家網店。網際網路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人們對於這個載體的需求也從現時傳播向保留歷史的在線傳播延伸,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網絡權益也是一種財富,從而使其有了被繼承的需求。

  此類需求對於那些經營網絡資源並有較大收穫的人來說更為迫切,如果這些利用網際網路創業的第一代離世,那麼他們創造出來的數字遺產該何去何從?如何清晰界定合法財產,有沒有人來守護這類財產?

  幾年前,網絡直播還只是娛樂,現在已經形成產業,並成為銷售的一種有力手段。也許,幾年後,相關的法律就會對數字遺產有明確的規定,專職網絡資產守護公司也會應運而生,歷史的參與人將會通過新的方式留在歷史的記憶裡,給後人的記憶穿越提供無限可能。

  家人共管+刪繁存簡

  ■ 陳青松 吉林長春 公務員

  網絡時代,數字遺產將會與日俱增,而其潛在的虛擬性、安全性、繼承性尤為引人關注。

  數字遺產,仍需備份才踏實。沒有進入網絡時代的時候,我經常把在報刊發過的零碎文章從報紙上剪裁下來,把沒有發過的文章列印出來,然後分冊裝訂保存。網絡興起,發過的文章保存網絡連結,沒發過的文章直接存在個人博客裡,以為長久之計。有次整理這些文章時發現,早期的文章連結有的已經找不到了,個別文章在博客裡無法上傳保存,費些功夫才算完全整理出來,馬上製作了一份電子文檔且又列印出一份紙製版本留存,由此感嘆「雲端的」暫且還是不如「落地的」踏實。

  數字遺產,刪繁存簡更安全。有次孩子外出參加學校組織的遊學活動,我和妻子也借周末去趟山區,在我們都不太方便聯絡的時候,妻子的帳號已被盜用,妻子的頭像正在和幾位家人上演「孩子遇到急事需要用錢」的戲碼,還好家人都知道我們在哪兒,沒讓更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從那時起,我們便開始著手清理社交軟體、博客、郵箱等等,能停則停、能減則減、能刪則刪,留下確有必要的內容,網上簡簡單單,在享受豐富多彩的數位化生活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數字安全。

  數字遺產,家人共管好繼承。作為數字遺產,有些可以傳世,無論是從法律角度,或是省去「猜密碼」的煩惱,都是家人共管才好繼承。每當更換手機,第一件事就是輸入我和妻子的指紋,所有數字應用軟體我都用的妻子密碼,妻子也學我把她的數字應用軟體全都換成我的密碼。在我們還不知道這一切將來是否算是數字遺產又是否能被繼承的時候,我們選擇一起擁有、一起管理、一起守護,以防不祥之變,以備不時之需。 網絡時代將會產生的數字遺產遠遠不止於此,數字遺產將會帶來的各類問題也許會五花八門,但在虛擬中還是要尋求「實」的存在。

  虛擬財產也應繼承

  ■ 鄒多為 北京 媒體人

  「人在幹、數在轉、雲在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普及,給人類生活帶來全場景改變: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既然當下我們享受著移動化和智能化提供的便捷與高效,那麼我們也理所應當要面對長眠之後,社交帳戶、支付信息、應用程式等大量數字遺產該何去何從。

  其實在滿懷希望與憧憬的年紀談論「死亡」這樣一個高度不確定的話題,難免有些措手不及,但換個角度,未雨綢繆也並不為過。在我看來,死亡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始,大家應抱以尊重和感恩之心繼承與保護逝者留下來的所有資產,包括數字遺產。我們不妨在世時儘可能明確地表達處理意願,離世後,本著不添麻煩、儘快「離場」的心態,讓虛擬遺產隨風而去。

  首先,要釐清邊界。儘管無形資產聽起來似乎不及有形資產那麼重要,但虛擬數據已經在現實生活中產生了實際權益,並且通常會使用至生命終點,很難提前完全安排妥當,因此我們不能小覷,要分清哪些數字信息算物質遺產,哪些是精神遺產,進而區別處理。比如支付寶、餘額寶、微信紅包等具有交易、兌換功能的虛擬應用,應該按照法律和死者遺囑等硬性文件規定進行提取、分配,該償還的償還、該繼承的繼承。至於那些屬於精神層面的信息,像文字、語音、照片等,應該按照逝者處事風格和信息對健在人的價值等軟性標準進行保留、刪除和註銷。

  其次,要更新觀念。網際網路將在更多生活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將產生更多類型、更多體量的數字信息,這是大勢所趨。除去法律層面的細節,我們更應在思想意識上努力做到與時俱進,升級自己的認知。數字遺產是新生事物,具有私密性和隱蔽性。你不說,別人很難獲知你有哪些帳號,即使知道,但是沒有密碼也登錄不了,無法進行其他操作。因此,建議大家調整心態,摒棄「交代後事」「不祥預兆」等異樣心理,適時把自己各種帳號信息整理好、記錄好,儘可能地採用立遺囑的方式,這不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糾紛,也能盡一己之力助推數字遺產為現實世界發揮更大作用。

  日常生活中,掃碼支付、「雲端」交流、網上購物等一系列APP時常讓我感懷:科技進步真的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因為有幸得以體驗過這種舒適幸福的生活,所以也非常希望自己離開之時能將這份美好保留並且傳遞出去。

相關焦點

  • 數字時代「身後事」:如果人突然離世,微信、支付寶等網絡遺產到底...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網際網路時代,幾乎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網絡帳號,裡面甚至不乏很多數位化的資產。不知道您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當用戶離世,這些網絡資產能否被繼承呢?趙女士平時經常使用微信存儲零錢、進行支付和轉帳。在她看來,微信裡的錢屬於個人財產,如果將來離世了,微信裡的財產應當可以被繼承。
  • 人死後,留在網絡上的遺產,會被誰繼承?-虎嗅網
    此次事件實際上是一次由「晨小晨」帳號使用者為吸引眼球、博取大眾同情心、挑起輿論爭端而發起的惡意欺騙行為。這則荒誕的鬧劇,真相最終被揭開,雖然它是則假新聞,但它的背後,關於網絡遺產的話題,再一次引起大家的關注:我們現在留在網上的痕跡,大量的數據,所有權到底屬於誰?我們故去之後,微信、微博帳號、遊戲帳號等等,應該怎樣處理?
  • 數字遺產如何處理?B站發公告悼念去世UP主將推行「紀念帳號」
    來源:微博截圖對於逝者社交帳戶的所屬問題,網友也是各有看法。有人覺得社交帳號中的內容,對於親人朋友來說是一份珍貴的回憶;也有人認為社交帳號涉及隱私內容,希望提前被隱藏,不願被繼承。個人帳號、郵件信息等大量數據檔案,在擁有者去世後該如何處理?作為網絡時代產物,「數字遺產」正亟待規範。早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存數字遺產憲章》中就曾明確提出,數字遺產是人類特有的知識及表達方式,它包含文化、教育、科學、管理信息和技術、法律、醫學以及其他以數字形式存在的信息,或從現有的類似模式轉換成數字形式的信息。
  • 數字遺產如何處理?B站發公告悼念去世UP主 將推行「紀念帳號」
    原標題:數字遺產如何處理?有人覺得社交帳號中的內容,對於親人朋友來說是一份珍貴的回憶;也有人認為社交帳號涉及隱私內容,希望提前被隱藏,不願被繼承。
  • 數字時代的「身後事」:突然離世,微信支付寶等網絡遺產怎麼辦?
    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網絡帳戶。隨手轉帳、消費的支付寶、微信錢包;大把充值的遊戲帳號;以及和家人朋友的聊天記錄等等。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當用戶突然離世,這些網絡遺產能否被繼承呢?說到網絡遺產,想必很多人最關心的就是支付寶、微信錢包裡面的資金了。
  • 棘手的網際網路+身後事:離世後個人數字遺產怎麼辦?
    棘手的網際網路+身後事:當人離世 數字遺產怎麼辦?  央廣網北京4月8日消息(記者劉樂)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我們每天都在用QQ、微信和微博進行社交;在網絡上打遊戲;在軟體上打車、購物,但是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後,這些虛擬數字資產會何去何從?到底能否被後人繼承呢?
  • QQ號、遊戲帳號、微信號……能當傳家寶麼?虛擬帳號能不能繼承還真...
    民法典草案中的繼承編部分將遺產規定為「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這擴大了原有《繼承法》規定遺產包括公民的收入、房屋林木、文物和著作權等合法財產的範圍。有聲音認為,這意味著虛擬財產、遊戲帳號等都將成為可以合法繼承的「遺產」。新京報記者隨機採訪網民發現,出於人格屬性及隱私考慮,大多數人不支持自己的社交帳號被繼承,而對於遊戲帳號的繼承則相對較寬容。
  • 虛擬財產不「虛無」,遊戲帳號繼承或成現實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網路遊戲玩家們一定曾有過這樣一個念頭,「我在遊戲上充了不少錢,裝備也很好,如果哪天我突然不在了,那我的帳號是否能繼承給我兒子?」在當下這個網絡時代,虛擬財產早已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人與人交流用的QQ、微信,再到各大視頻平臺的VIP帳號,甚至到網路遊戲中的裝備,角色等,都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因此,虛擬財產的繼承上升至法律層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沒有法律層面的規定,虛擬財產保護也就無從談起。
  • 支付寶微信帳號持有人過世後,家屬可以繼承嗎?
    2020年,何鴻燊辭世,一代賭王的傳奇也就此落下帷幕,但是關於賭王遺產的繼承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關於賭王家族的話題一直沒斷過。「誰是賭王的接班人」、「四房十七子爭奪5000億家產大戲」等等,一出豪門宮鬥劇即將上演,千億家產爭奪戰一觸即發。
  • 一位逝者的帳號,昨天給我的微博點了個贊
    設置為保護狀態的帳號,將不能登錄、不能新發內容、不能刪除內容、不能更改狀態。逝者帳號本身,是非常敏感又難以處理的問題。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人們會從泛黃的老照片、過去的日記中尋找對過世家人的記憶。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更多的信息被記錄、留存在了網上,改變了人們的記憶習慣。但同時,這些個人化、私密化的帳號作為遺產該如何處理,也成為了難題。
  • 我死後,遊戲帳號能繼承嗎?
    據央視財經報導,在此次提交審議民法典草案中的繼承編裡,對繼承遺產的範圍做了改變,將《繼承法》中遺產範圍,公民的收入、房屋、林木、文物、著作權等一一列舉的方式刪除,將遺產範圍擴大為「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這將有可能意味著,只要是自然人合法取得的財產,都屬於遺產,可以被繼承。
  • 數字遺產是什麼?你的QQ微博微信支付寶能傳家嗎
    實現「數字永生」,可能嗎?  在英劇《黑鏡》中,女友為緩解男友去世的悲痛,利用他遺留的數據,用人工智慧模擬出「男友」。這個「男友」有著和真正的男友一樣的語調,開同樣的玩笑,就仿佛是以數字形式活在了虛擬空間。這就是數字遺產更高級的應用——「數字永生」。
  • 微博發布逝者帳號保護公告:去世後,他們的社交帳號怎麼樣了?
    這些數據看起來有些不可置信,但它的背後卻是數位化死亡與數字遺產的問題。正如研究者奧曼所說:「對我們數字遺產的管理最終將影響到每一個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因為我們總有一天會離開人世,留下我們的數據。」 說到數字遺產的管理,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數字遺產是什麼。
  • 人死後,遊戲、微信帳號要傳宗接代,還是石刻墓碑留做紀念?
    點關注的都是帥哥美女~網路遊戲進入人們的世界,一晃也快二、三十年了。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老去,或因意外死亡。那麼作為玩家,多年來辛辛苦苦練就的遊戲帳號、積攢的裝備寶藏難道就隨著玩家的去世而化為烏有?中國人對「死」這個話題常常不願提及,但世事難料,如果那天真的到來,我們的遊戲帳號、微信帳號怎麼辦,難道要讓它們也隨著我們入土為安?
  • 網絡帳號信息被清空 科技巨頭拒擔責?「虛擬財產」保護緣何成難題?
    韓聯社14日報導,韓國一名遊戲玩家因花費近3351萬韓元升級的遊戲角色無故消失將谷歌韓國等公司告上法庭。隨著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網絡帳號、虛擬貨幣、遊戲裝備等等在用戶金錢和時間的投入下,具備了財產屬性。虛擬財產算不算合法財產?當個人信息保護和虛擬財產之間發生衝突,又該如何處理?
  • 社交平臺引發的遺產問題,你敢繼承嗎?
    以前的大眾,無論貧富都會給自己的後代準備財富,好在他們老去之後,子孫後代可以繼承、傳承。但是現在的大眾也因為財產問題困擾,可是卻不是實質的金錢或者物件,而是生前社交帳號導致的數字遺產,對此,你希望繼承嗎?
  • QQ號、遊戲帳號等虛擬財產能否繼承?
    QQ號、遊戲帳號等虛擬財產能否繼承?以繼承編為例,早在1985年,我國就頒布施行了《繼承法》,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其中很多條文已經落後。比如像QQ號、遊戲帳號等虛擬財產,到底能否繼承?這些都曾引起過巨大的爭議。新的民法典草案到底增加了哪些新的內容?
  • QQ號、遊戲帳號能否繼承?民法典草案中將概括
    以繼承編為例,早在1985年,我國就頒布施行了《繼承法》,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其中很多條文已經落後。比如像QQ號、遊戲帳號等虛擬財產,到底能否繼承?這些都曾引起過巨大的爭議。①擴大遺產範圍,刪除列舉內容;②擴大法定繼承人範圍,侄甥可代位繼承;③新增繼承人寬恕制度,填補立法空白;④刪除「公證遺囑效力優先」規定;⑤增加列印,錄像等新遺囑形式 ;⑥增加遺產管理人制度。
  • 何妨給「紀念帳號」多些掌聲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參賽作品12月24日,B站通過微博發布公告稱,自當日起,對於不幸離開人世的B站用戶,他們將在取得其直系親屬確認和同意後,將其帳號列為「紀念帳號」並加以保護,以紀念他們和我們曾經存在於同一個世界,曾經看過同樣的風景
  • 如果掛了,誰來繼承我的遊戲帳號,手辦以及漫畫書?
    雖然這麼說有些不吉利,但本魚還是想問問各位喜歡動漫、遊戲的朋友一個問題:假如我們哪天突然掛了,那麼我們的手辦以及遊戲帳號該由誰繼承呢?喜歡動畫追不了、steam帳號裡一大堆遊戲無人問津、多年辛苦收藏的手辦可能哪天就被熊孩子給折騰了..........這麼想想突然好悲傷啊。央視CCTV二臺前段時間也對此現象進行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