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英開始就香港回歸問題正式會談,香港歌手張明敏站在1984年的春晚舞臺上,演唱了由香港著名音樂人黃霑和王福齡共同創作的《我的中國心》。在香港電臺中文臺前臺長、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獎的締造者張文新的記憶裡,那一幕,打開了兩地音樂人交流的通道。
張文新,香港樂壇教父級人物,製造出香港音樂界第一張榜單,首次將「四大天王」打包登臺表演並一舉捧紅郭富城。接受採訪前,張文新就極其認真的寫了20頁手稿,準備了記者可能問及的話題。擔心自己普通話不標準,會給聽眾帶來困擾,一再要求多說一點。
張文新:有一個是奚秀蘭,另外一個就是張明敏《我的中國心》。80年代香港的歌手對內地影響還是蠻大的,所以香港的歌手、香港的歌開始有機會在內地發展。
譚詠麟《愛在深秋》
隨著香港回歸的日期越來越近,譚詠麟、張國榮等一批香港歌星,讓內地聽到了越來越多的粵語歌曲,那些耳熟能詳的旋律,在亞洲市場、乃至國際市場大放異彩。回歸後,內地市場越來越開放,對於譚詠麟來說,這些年來,奔波兩地的緊張工作已經習以為常。最近,為了宣傳最新專輯《欣賞》和全國演唱會巡演,他又來到了上海。
譚詠麟:我第一次踏足大陸就是上海電視電影節的演出,連續有好多天的晚上,上海的歌迷啊都在我酒店外面,哇,最多的時候有幾萬人在門口,每天晚上都唱我的歌,交通要改道,這個不得了。
從漁村到國際大都會,一個多世紀裡,香港音樂形成了獨有的本土風格,造就了一時的繁榮。
國際唱片業協會(香港會)有限公司總裁、流行音樂作曲家
馮添枝與記者閆文慧
馮添枝:香港最蓬勃的年份是1989年,那唱片跟鐳射唱片所有的這個零售,包括出口這些片子、版權收益,加起來香港唱片公司就是每年收入有35億。
張國榮《沉默是金》
回歸20年,香港音樂的繁榮也見證了太多人的青春年華。
戴先生:小時候呢就聽我媽媽很喜歡聽國語歌,我中學聽許冠傑、譚詠麟。
內地遊客:我90後,河南的,我很小就聽他們的音樂了。就像四大天王,從小就耳濡目染,郭富城、黎明這些,包括成龍大哥。這次想過香港來看一看,我覺得還是經典的最好。(beyond的歌曲……)
在香港流行音樂體系中,電影、電視劇主題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很多電影插曲都邀請作詞人在片場看片後量身打造。曾導演《我和春天有個約會》、《開心鬼》系列的香港電影導演高志森對此深有體會。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截圖
高志森:那個時候我在新藝城電影公司,它還開了一家新藝寶唱片公司,因為主題曲很流行,肥水不流外人田,出專輯,還比專業歌星的賣的更好。那個時候電影大堂在等進場的時候,都在播電影主題曲,《開心鬼》有一個主題曲杜麗莎唱,黃百鳴填詞,進場前所有小孩都已經會唱了。
《開心鬼》截圖
高志森的公司裡,掛滿他拍過的電影海報。張國榮的大部分電影都出自他手。
香港媒體發起的各種音樂排行榜也成就了香港音樂的輝煌。香港著名音樂人楊振龍剛剛在廣西參加完音樂節活動回到香港,他說自己有一個夢,就是用西方熟悉的電子音樂將中國民族音樂推向國際。香港回歸後,楊振龍結合中國古典樂器,自創全新音樂風格專輯《東方神迷》。2013年與內地歌手周筆暢合作,在歐洲出版首張單曲「I Miss U Missing Me」。
世界著名DJ、著名唱片製作人楊振龍
楊振龍:做完這個歌曲,做了後期我再聽的時候,我有種想哭的感覺,很感動。當時我幫周筆暢在歐洲出了這個單曲,上了歐洲百大的跳舞榜,這個歌在歐洲蠻紅的。到現在我們做音樂節都放這個歌。
回歸20年來,香港和內地兩地音樂界的交流融合的深入,內地市場向香港音樂界的進一步開放,都給香港音樂行業的發展帶來的新的契機。
高志森:音樂也好、電影也好,有可能都是看誰能更快的融入整個大中華,就好像香港這片土地回歸中國。我問你個最簡單的問題,靠香港自己養活自己,可以嗎?我電影就不可以,我流行音樂都不可以!